【精選文章】

遙念與相知 - 慧琛法師

D101樂國不遙歸有路-慧琛法師講述


《樂國不遙歸有路》
1997年3月29日講於西蓮淨苑春假修學會-共三堂

 

很抱歉我很久没有用國語講課了,所以我有可能講一講會變台語,萬一有這種狀況,跟我提醒一下。台語也通嗎?有人搖頭,不可以!

 

我先講一下這次會接春夏修學會的三堂課動機,其實我非常感恩遇到師父教我淨土法門。其實說起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業障深重,而且妄想、煩惱也都是天天都是這樣翻騰的眾生,可是我們也不希望一輩子這樣子下去,更希望可以突破。雖然我修行修得很差勁,但是我覺得至少我有一個很肯定的把握,我這一輩子在淨苑這樣子學著師父的法,跟著他修行,絕對可以往生。那因此呢,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如果有因緣的話,「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是我接這一堂課最主要的動機。

 

再過來,這一個題目『樂國不遥歸有路』是一位祖師他講的話,意思是說,其實極樂世界它並不是非常很遥遠,而且要怎麼回去這條道路也非常明確。

 

我第一堂課先把這一個重點擺在,這一條路事實上是有很多祖師他們都已經做開路先鋒幫我們走出來。講的最初淺,用凡夫的知見來看是這樣子的,如果這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它本身是一個穢土。那如果說這一個地方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一個淨土,我們從娑婆世界要往生到極樂世界,講起來我們是說從這裡往生到那裡去,實際上是從一個穢土到另一個淨土,這個改變是正報、依報,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為什麼呢?因為娑婆世界的穢土它是眾生的報,不管是正報或是依報都是眾生的一種業報所感的這種國土,像我們現在的業報身或者整個山河大地全部都是業力所感的。

 

可是極樂淨土就不一樣了,這一個淨土呢,是由佛的功德力所成就的一個報土,那裡所有的正報、依報都是假藉佛的功德力所成就的。講的明顯一點可以這麼講,從娑婆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是從一個眾生的業力所構成的業力轉換到佛的功德力所成就的一個世界。這種差別非常大。仔細的講起來,其實在娑婆世界我們任何的一個色身香味觸法在極樂世界都没有,我再講一次,在娑婆世界,任何一個色身香味觸法在極樂世界都没有。為什麼?因為這是眾生的業報所感的,他本身的所成就的因就是染污、虛妄的,所以他不實在。另外一個方面來講就是,極樂世界所有的任何一點一滴娑婆世界都没有,所以可以這麼講,往生到極樂世界是一個我們從來都没有辦法用你的眼耳鼻身意,甚至於你怎麼樣去揣摩都没辦法想像的一個世界,這麼樣的一個世界你怎麼樣從這樣的一個地方,說短的話在經上講的是一念,一念就要成就,從這裡到那裡。如果長的話,一輩子的時間,如果你從小就開始聽聞淨土法門,一輩子的時間讓你去努力,從這個穢土你要往生到淨土。這個世界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你要到一個你從來都没辦法想像的世界,那這一條路是没辦法用說没辦法用畫的,但是古來祖師大德依著佛的教誨把真的把它走出來的。

 

其實這一條路就是釋迦牟尼佛他在娑婆出世的一大事因緣,是為了讓眾生得到解脫道路,所以釋迦牟尼佛他才出世講這個法門,讓我們末法乃至於在正法時代都有人依照這個修行的方法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大家不要小看念佛往生是一個小事情,事實上它是一個大轉換,一個很大的轉換。怎麼樣大轉換,第一個,時空完全轉換;第二個,他是淨穢的取捨;我們在這個地方時空和極樂世界的時空是完全不一樣,那淨穢的果報差別也截然不同,用我們長一點的話,一生的力量在臨命終的時候要做這麼明確的選擇,事實上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大家不要小看念佛往生其實這件事情很大,我常講現在有很多發明都是要講求新求變,其實念佛往生這件事情可以講說是現在變得最快,新舊轉換最明暸的,幾幾乎乎所有的發明都跟不上,對不對!所以我們自己要先把這件事情肯定。為什麼呢?因為你要是把這件事情真的想清楚,要念佛求往生這件事情,從你聽聞以後你就要非常謹慎去做選擇,然後你跨的步筏不能開玩笑的,因為最後的抉擇,這個是世界的不一樣哦!看你最後是往生淨土,還是繼續留在娑婆世界。

 

這種時空轉換和淨穢的取捨,通常最明顯的我們都是用在臨命終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你要把它弄得很純熟,你的選擇非常正確一定是你平時對這個法門就要很熟悉,非常熟悉,你要肯定怎麼樣可以轉換得過去,怎麼樣可以捨穢取淨,非常明確,因為到那個時候,你已經没有時間重新練習了。所以《阿彌陀經》這麼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為什麼不能够少善根福德因緣就是你這種力量一定要足够,到時候才可以在很短的時間之內把它轉換成功。其實很多人修淨土,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有辦法達到這種目標。

 

好,我們總計有三堂課,我把它分成三個單元介紹。第一單元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蓽路先鋒」今天就祇講這一點。

 

我們先看這個地方,淨土三經它大約,這是大約的年代,因為淨土三經再加上《般舟三昧經》它們的譯本有些都有好幾本,我取大約的數字,可能字會比較小一點把它念一下。《般舟三昧經》它成立在西元179年,《無量壽經》是在252年,《阿彌陀經》是402年,《觀經》是424年。其實在這13位祖師,為什麼會立這13位祖師,其實歷來判祖師很多家說法不一樣。我之所以會用這個最主要的是根據第13祖–印光大師,他在靈巖山寺啟建精進佛七,他的禮祖儀軌內容就是禮這13位祖師 ,一般我們大概也就這樣子採用,所以我就用這13位祖師。其實這13位祖師之前,就有人把這條路走通了,但是呢要把他弘傳開來,在中國大陸成為一個非常得利而且接引眾生很廣泛的法門這13位祖師可以說是最得力的弘揚法門的祖師,所以我就介紹這13位。

 

我們看一下在東晉就是初祖慧遠法師,他那個時候過來的版本祇有《般舟三昧經》和《無量壽經》,但是他在盧山那個時候最主要修行是根據《般舟三昧經》,所以他那個時候修的是佛三昧,也因此,因為他們那個時候傳譯的版本不很具足,所以他們那個時候修行的法門,在慧遠法師那個時代跟後面的這幾個祖師他們的修法最不一樣的地方是最明顯的,因為後來從善導和尚一直到目前為止,其他的三部經典尤其是《阿彌陀經》都已經翻譯過來了,所以後來受到這樣經典傳譯的影響,教本所譯就有改變,因此後來就不一樣。

 

我們看一下到了善導和尚的時候淨土三經就非常完備了,這13位祖師說起來我們淨土法門在中國流傳從慧遠法師西元三百多年到現在有一千五、六百年,大概是這個數字。一千多年算是很長,那影響的範圍多大呢,如果我們祇用目前大乘佛法流傳的地方差不多是這麼大,目前,在以前以前一點也是可以,全世界都有在以前一點的時間大概這麼大。中國大陸非常大對不對,一千多年要把淨土法門弘揚這麼大的一個領域,靠13個人,這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我那個時候我去講堂算一算第一排跟第二排多少人,14位如果說我們前二排都是精英,像十三位祖師一樣,一千多年這麼大的一遍土地靠他弘揚這個淨土法門,你看那個力量有多大。我們淨苑有這麼多人,我們只要講有五個講堂再加上一個念佛會就已經非常辛苦了,你看祖師多麼厲害。所以說實在要奠定一個法門知見到底正不正,他的行門是不是很值得後人學習,這一件事情非常重要。這種抉擇力如果不強的話,這個法門很難興盛。

 

我大概把他介紹一下這13位祖師他們的豐功偉業,桌上的這幾個磁鐡就是我今天所有的稿子,凡夫没有稿子。

 

我們現在先看第一位東晉的慧遠法師,慧遠法師他那個時候在盧山江西省這個地方弘揚的,慧遠法師他那個時候出現的年代正好是戰亂的時代,所以其實他在那個地方影響力後來慢慢慢慢才逐漸蔚為風氣的,不過非常可喜他當時所結的蓮社給後代奠定相當好的共修基礎。

 

再過來第二個是善導和尚,善導和尚他弘化地方是長安。長安這個地方看大概是什麼位置?大概是整個中國的中心位置對不對,那個時候是唐朝最大的一個都市,就好像台灣最大的都市是什麼?台北。我那一次跟一位菩薩他製作的,我和他共同看這一張的時候,我們兩個後來他先發現一個秘密,他發現祖師弘揚的地點大部份是當時的大都市,我想那個影響力非常大,所以難怪一位祖師出現就可以影響好幾百。我特別要提善導和尚,為什麼?因為善導和尚他出現的年代是中國佛教非常興盛的一個時代,那個時候傳過來的典籍翻譯的風氣,宗派的建立也幾乎都是在唐朝這麼國泰民安的狀況之下興起的。那個時候善導和尚在長安城弘化可以這麼講,他在長安城弘化我舉一個例子,像我們現在在台北,你看在台北弘法的法師和地點非常多,甚至多到一天有好幾個講堂演講。那為什麼善導和尚有這麼穩固的地位,我為什麼會特別提這個事情,其實我們現在會接觸這麼多法師都會學習到很多法門,但是你自己的抉擇力千千萬萬不要跟著時代走,因為那樣子呢隨波逐流的可能性可能會有。那個時候弘的人可能是好幾千人或好幾萬人,對不對。但是如果說真的能够讓我們成為一個很至心歸命的一個法門的話,那就要看怎麼樣,看我們眾生的善根福德因緣具不具足了。所以我特別要善導和尚,因為我們現在台灣佛教弘法的景象可能並不下於當時的長安,那很多人他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說,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今天聽這個演講明天聽那個演講,到最後他都不知道怎麼辦。而且我們現在的資訊媒體又非常多,錄音帶、電視或者是錄音機錄音帶、等等一大堆,看你個人的判斷力了。

 

再過來,我們看三祖承遠,以下的法師我大概把他帶過去。所以其實,其實善導和尚他那個時候的影響力已經把他帶到中國比較內地了,因為長安是在陝西,陝西並不是很靠海的。承遠他是在湖南三祖,四祖法照是在五台這個地方,然後再過來五祖少康法師是在心定是在浙江,這個是四祖,等一下四祖跑錯地方,這個才是五祖。再過來我們看六祖、七祖、八祖、九祖、十祖、十一祖、十三祖他們都幾乎都集中在這一區,幾乎都集中在這一區,大家知道為什麼嗎?風水哦!對啦那裡是風水好,還有一個很大的因素,你看這個從六祖開始,六祖是什麼宋,對不對。佛法在宋朝以後產生一個非常大的變化,什麼變化?你們學過歷史應該知道吧,帝都南遷那個時候北方很亂,所以南遷。因此那個時候宋元明清幾乎佛法的重心都轉到長江流域了,本來是在北方的時候,還有一些人後來因戰亂的緣故轉到長江流域,祇有第12代祖師是誰?對,徹悟禪師他在這個地方,那所以徹悟禪師他把淨土法門弘傳開來,他的區域分布性不一樣。

 

那我們大概暸解一下,大概看一下年代的多久。有的他們的出生年代,像法照、少康他們的出生年代後來没辦法考查,没辦法算出來他大概有幾歲。慧遠法師是83,善導和尚是69,再過承遠是91,法照、少康就没有了,再來永明延壽禪師72,第七祖省常法師62,第八祖蓮池大師81,九祖智旭法師就是藕益大師57,你們八祖跟九祖會不會混不清楚,蓮池藕益,我教你們方法,八祖是蓮池、九祖是藕益,蓮藕啦,先蓮再藕。再過來是10祖是行策法師是5511祖省安法師4912祖徹悟禪師7013祖這個是印光大師79。你們數學是誰比較好,算算加加看是多少,差不多幾百年的時間而已對不對!差不多幾百年的時間,而且呢這幾百年時間還要扣掉,扣掉他還没開始弘揚佛法的這個年代,對不對。

 

事實上一個法門它真的正確真的這樣子修可以成就的話,並不需要太多的時間、太多的人力,因為這個法既然正確的話,祇要你掌握得到很短的時間之內,他就可以成就很多的人。如果說這個法門他需要耗動非常大的人力,用很長的時間,才有辦法讓我們眾生得度的話,那這條路怎麼樣,太困難了。

 

以前在我還没把這件事情這個事情弄把它清楚以前,我一直都以為淨土法門在中國靠祖師這樣弘傳他是怎麼樣的漫長怎麼樣的艱辛怎麼樣的大事業,當然事實上也的確是這樣子。在後來當我把這個圖,圖表做出來以後,我非常訝異。其實淨土法門雖然成就這麼多人,讓這麼多人可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他所動用的人力跟時間呢,出乎我意料之外。我們現在如果如果說要成就一個世間什麼事情,或許用的人力,用的時間都比這個來的好幾倍。

 

那所以在法門的抉擇上,會覺得真的是覺悟的法門,他事實上非常簡單明暸,就是這樣子明確,你祇要掌握得到的話,就上去了。那如果不是的話,經過你花多少時間人力去摸索的話,總是怎麼樣,總是很難讓我們能够摸得到這種頭緒。如果在這個地方我們識的清楚的話,就比較比較容易了。

 

再過來,我大概把這堂課講完了,結果時間還没有到,那個慧謹師你要不要發講義,你們都有了是不是,藏起來了哦!不然我們直接現在看講義好了。本來我是想說這個講義共有六段的文是第二堂課要介紹的部份,最後手抄的是最後一堂課。

 

我們先看P1,你們的P1有印出來嗎?其實這幾段文等我們看過以後,大概會發現祖師他們講怎麼樣可以往生的這種路,差不多差不多都雷同。在還没有講第二個部份以前,我先舉P1的上欄,就是明朝覺明妙行菩薩他給我們勉勵的一段話,我大概先介紹這個菩薩,這個菩薩可能比較少人聽過,他是一位再來的菩薩。他再來的時候是在明朝,原本有一次他出世的時候,他非常貧困很窮非常貧困,那個時候他修習佛法很用功這個是他的善根相當深厚。

 

那我們看上來的第一行,他那時候修行的時候他就發了一個願,他說「若我今日不見阿彌陀佛生極樂國,成就一切功德者,縱令終不退」。他那個時候講說,如果我現在没有辦法見佛往生極樂,往生極樂以後成就一切的功德,那縱使我這一輩子喪失性命的話,我也不會因為這樣子退轉我修淨土法門的這信願心。那他發了這個誓願以後七日七夜專精憶念,便得心開見得阿彌陀佛相好光明,相好光明遍十方世界,我於佛前心蒙授記,這個是他實際修行真的成就。那因此他後來年75的時候坐脫,這是他在娑婆世界有一次這個樣子。那坐脫以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後來他以度生願重,再來此土,隨方顯化,再來這個地方隨方顯化,或為比丘或為居士或為國王或為臣宰或為女人或為屠或隱或顯或順或逆皆隨身說法導諸群品。就是說後來他又來娑婆世界隨著各種因緣不同他示現種種不同的身份,他都為他們說法。再來今者他現在這一世是覺明妙行菩薩,又為汝等發明邪正,就是為他們闡明什麼是邪什麼是正,闡揚淨土。汝等當一意一心,堅修此門,必不相誤。他那個時候告訴他那個時候的弟子說,你們應該要一意一心,一意一心是一種至誠心,就是決定這樣子的誠意,堅修此門身心必不相誤,絶對這個法門能够讓你們成就的。若心志一堅,又不待隔世而生,現前亦得見佛。他說如果我們的心志很堅定的話,甚至於可以不待隔世,不須要呢再等到下一世才能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看到阿彌陀佛,祇要你心志堅定的話,甚至於現前,就是這一世就可以見佛,因為他本身有一世就是這樣子修成功的,就是現前見佛。

 

所以這裡就是跟大家勉勵,不要覺得說怎麼修這麼久好像没有看到什麼影子,你想想看在娑婆世界怎麼樣看到淨土的影子,如果你在娑婆世界可以看到淨土的影子,那才奇怪耶,對不對。所以不要太靠現前的利益,或者是什麼奇奇怪怪的事情所動搖,因為那個可能對我們來講並不是很實在的。如果你真的非常專志用功的話,不祇是阿彌陀佛會護念你,十方諸佛也同時護念念佛的人,這在經上的的確確有這樣開示的,那而且也是真的。你如果這樣子一心一意修淨土法門,龍天護法也會護持你,直到你成就。

 

其他的覺明妙行菩薩他裡面有一段修行的文,等到第三節課的時候我再介紹。我們現在先看善導和尚,就是隔壁上來隔壁的那段文。我們知道善導和尚他弘化的事業非常的廣,其實善導和尚他並不是一位很傳奇的人物,相對的善導和尚他是一位非常老實念佛的祖師。大家都對他的傳記耳熟能詳了吧,有没有人從來没聽過的?如果你没有聽過,你們小組研討時請你們的指導法師大概描述一下讓你們聽,你會覺得這個老和尚如果跟我們住在一起,大概不會覺得他怎麼樣。因為他的行持、作為的的確確給我們感覺很老實而已,没有太奇異的地方,所以給我們看起來大概不怎麼樣。可是就是他這麼老實用功,結果淨土法門就在那個時候可以說是佛法最興盛,宗派最多的情況之下,奠定了一個相當好的基礎,直到現在淨土法門可以這樣肯定信願持名可以往生,可以說他的功勞是佔相當大的。

 

好那我們看善導和尚這段文,或問,就是有人問他,何故不令人作觀,直遣專稱名號耶。就是為什麼不要叫人觀想,那祇是要叫人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呢。我不曉得你們知道念佛有幾種,後來祖師判念佛有四種,那因為他這邊祇有提到二種,所以大概就是講這二種,這一個問題跟《觀經》有關係,《觀經》他提倡前十四觀是講觀想,後來有人把觀經這個部份提出是觀想念佛。那另外一個比較著名的代表作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講的是持名念佛,他不講觀想。所以有人問他說為什麼不叫人家觀想,不作觀,祇是叫人家專稱名號,祇要你執持名號就可以了。

 

我們看這段回答就知道說善導和尚他的老實是老實在什麼地方,老實在他對自己對眾生的根基很清楚,這個很重要,根基。我記得剛剛慧然師講那個虛雲老和尚說,你如果請他開示的話你修禪就講禪給你聽對不對;如果修念佛就問他念佛的問題。的確根基就是要這樣子,修什麼就問什麼,不要修這個問修什麼可以成就比較快,我們現在人就是這樣,你明明就是修念佛的,你就去問人家念佛怎麼樣念可以成就,就好了,不是修佛的跑去問別人,你們有什麼法門可以快一點,這個是眾生的通病,你相不相信。自己什麼路那你就問說這個路怎麼就好了,你不要再去問別人還有什麼路,那如果別人再告訴你另外一條路怎麼辦,你不是一天到晚走過來又走過去走不出一條路。

 

所以善導和尚他對眾生的根基呢非常清楚,那因此他所下的藥非常的踏實,真的就這樣修就對了。他說眾生障重,眾生的業障太過深重,境細心粗,識颺神飛,觀難成就境細,是指《十六觀經》裡面所講的要觀的那個境太細了,為什麼太細,因為在娑婆世界看不到那個景象。如果你們把《觀經》打開來,他可以比你的比你娑婆世界呢勉強,勉勉強強湊成二個,一個是什麼,太陽,就是落日;另一個是什麼,,就這二個東西而已。為什麼他的落日我們都看得到對不對,觀就是觀落日。然後再過來,水觀對不對,水觀以後把它想成冰,這個我們看過,可是冰不是成就,不是叫你成就一個冰觀,没有冰觀。冰觀是要把它轉成什麼,琉璃,變成琉璃地。所以我們可以看過落日可以看過冰,可是就想不出琉璃地,對不對,那從琉璃地才是第三觀而已。還有幾觀,還有十一觀,那個對我們來講根本没有看過的,想像不出來。所以他說怎麼樣,境細,那個境太細了太微妙了。心粗,眾生的心太過粗拙了。這個是一個條件,這個條件就好比我們是穢氣,没有辦法容受淨法,根本裝不下去這個東西,從來没有想過從來没有看過,所以跟我們來講根本不相應。

 

另外一個,識颺神飛,這個是眾生業障很深重的問題,就是什麼神識飛颺,不僅是這個境很難掌握,即使讓你有時間有環境定下來以後呢,還識颺神飛你也很難安心的在那邊把這個境觀出來,所以觀難成就。不要說要觀啦,坐在那裡祇要讓你念四個字阿彌陀佛都已經識颺神飛了,何況要觀一個什麼落日,那根本就很困難。

 

所以那個善導和尚他怎麼樣,把我們的根基看得很準,雖然那個他出生在唐朝,可是到我們現在末眾生看這段話怎麼樣,還覺得非常相應,的確是這樣子。

 

是以大聖悲憐,大聖就是指佛,他悲愍眾生没有辦法修修起來,所以直勸專稱名字,他就直接勸導眾生你祇要專就是指一心一意,一心一意就叫做專,不雜其他的方法就叫做專,換句話說執持名號你祇要持名就可以了,祇要稱念阿彌陀佛,不需要再做其他的觀想,通通不用就祇要執持名號就好了,所以專稱名字,這專稱名字對我們來講,你會講小孩子都會没有念過書的他也通通會,但是明天我們把這段講義大略看過以後,你會發現這個大家都會的法門,如果你真的是盡此一報身專修這個法門,他就可以讓你成就淨穢的轉換,這麼不可思議的力量。

 

好了我再講下面的主題會跟明天的部份交集,我想很久不曉得怎麼講,會有交集。所以我不要把後面的部份講完,就是後面的部份跟明天的一起講,這樣好不好,今天跟大家報告到這邊,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