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遙念與相知 - 慧琛法師

D102樂國不遙歸有路-慧琛法師講述

 

《樂國不遙歸有路》
1997年3月30日講於西蓮淨苑春假修學會-共三堂

 

請大家把昨天的講義拿出來,講義太多了也不曉得那一張。今天這個部份我先把各個祖師他們在講怎麼樣可以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大略帶過去,然後進一步再消釋,很抱歉本來這一段我不想錄出來,因為《徹悟禪師語錄》我常常用所以比較熟,後來我想說比較公平臨時請心洛抄這一段。那其實幾乎每位祖師他們的方法都略同,因為我想說印幾位代表性的,所以就没有把有辦法取到的全部都引錄出來。

 

我們先看一下,先看一下那個這個是徹悟禪師不用再寫了,看一下講義第一頁的上欄,我們昨天看到的是善導和尚,善導和尚這段文的第二行,他說「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就是因為稱阿彌陀佛名號非常容易,祇要你相續就是念念相續的話就可以得往生。再過來這句話很重要,他說「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這個地方大家可以大概做一個記號,就是善導和尚他講往生的方法就是怎麼樣,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畢命就是盡你這一個報身當做是一期用功階段,這個用功階段就是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念念相續,十個人這樣修的話十個人得往生,一百個人這樣修的話一百個人得往生,這句話講得非常斬釘截鐵。這個補充一下昨天我講完以後有學長問我說這個資料出自那裡,後來想這個觀念很重要我應該要先做一個交待,不過先抱歉的是說,我製作過程有一點疏忽你們印出來有橫線,這比較抱歉的。這份資料我全部都出自《淨土聖賢錄》,那為什麼我要這樣引呢?這是我非常大膽的嘗試,因為最主要想要表達的說事實上祖師他們往生的方法應該是相當明確,而且如果說這條路很正確的話,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成就才對,所以我没有特別說去善導和尚的那一本著作裡面去找,找看看有没有跟法照法師一樣的方法,也不用再去特別找永明延壽禪師他在什麼地方另外一本什麼著作,他的修行方法有没有跟善導和尚一樣的,其實我並不須要這樣花力氣,我祇要把《淨土聖賢錄》翻開來,因為《淨土聖賢錄》他所收錄的是如果這位法師他平時用功最基本的或者眾所周知這種方法都會放在《淨土聖賢錄》裡面。那因此雖然《淨土聖賢錄》他是記載個人的往生傳記,其實也會同時附上他平時修行的一些理念,所以那時我就很大膽做這個嘗試,結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差不多都一樣,這是非常可喜的。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如果你把這條路線摸索得很清楚,即使有一天在你四周圍你所認識的人没有一個人修念佛法門,你會不會害怕?你根本就不用害怕,你也不用擔心怎麼我好像跟人家不一樣。為什麼呢?因為所有的祖師跟已經往生的人都已經走出這一條路了,也可以講是往生這個路線必定可以成就是鐵證如山了,都擺在那裡了,如果說現在有什麼狀況出現,那個怎麼樣,對我們來講這條路還是非常光明坦蕩。

 

所以大家如果說覺得你念佛的信願心不够的話,那表示或許你對這條路怎麼走不是很明確、還不是很肯定,所以把他確定下來對我們畢命為期,像善導和尚這邊所講的畢命為期,畢命為期就是應該是這麼做的。所以講他們慧遠大師他們那個時代雖然做為開路先鋒的時候非常艱辛,但是他們的信願心都非常的堅定,也因此他們有個共同的志向,在他們的,他們有一本書後來集錄起來叫做那個《念佛三昧詩集序》,這詩集序裡面有一句話我的印象蠻深刻的,他說:「畢命一對,長謝百憂」。畢命一對,就是你這一輩子都這樣子用功,直到最後臨命終的時候跟阿彌陀佛相應叫畢命一對,這個是往生已經有把握了。長謝百憂,這個長就是指永久,你永遠都怎麼樣,了卻娑婆世界所有的憂患、苦惱。所以或許我們現在會有種種的不如意,但是只要說你這條路走得踏實而且非常明確的話,就是這個目標而已,其他的對我們來說實在的都是過眼雲煙,不須要去擔心太多,所以這一個是第一個善導和尚。

 

所以等一下我如果把這幾位祖師都看完以後,你會發現,如果說法照法師他的修法錯了,會同時連帶怎麼樣,所有的祖師都錯了,其實那是怎麼樣,不可能的事情嘛。

 

好那我們接著看下欄,下欄前面這一段文是因為他有個開頭,我想若從中間截錄一段的話,怕有的人不曉得後面是什麼,所以我就把前面截錄出來。其實前面那段文是敍述法照法師他在有一天用齋的情形,前面這段文大家有空的時候自己看。我最主要要從第九行開始看,第九行這個是他到五台山的時候看到一座寺廟,他說他入寺,進到這個寺廟以後登講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看到文殊、普賢二位菩薩各據東西,那都是高座獅子座,萬眾圍繞而為說,就是在那裡說法,再過來照做禮,法照法師像二位菩薩做禮,就問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講相當契機,他說:「末代凡夫,去聖時遙」。末法時代的凡夫,距離,這個去是指距離,距離佛那個時代相當的遙遠了。知識……,這個字怎麼念?礙,礙劣我們的知識就是我們的知見非常的狹窄而且又非常卑微,這個是指在知見方面。

 

再過來障垢尤深,知見非常的卑微,然後我們的業障跟煩惱特別的深重。佛性無由顯現,佛性没辦法從這裡顯發。但是佛法浩瀚,未審修何法門最為其要,可是佛法這麼浩翰不曉得修怎麼樣的法門最為其要,最能够切重我們這樣子根基的人來修。文殊告曰,文殊菩薩告訴他說,「汝今念佛,今正是時」,就是你念佛今正是時。

 

再過來這邊的文大家自己看或者等下有空再說明。再來請大家跳到倒數第四行,他叫他念佛,那我們看他叫他念佛的方法是怎麼樣。照問,當云何念,要怎麼念。文殊言此世界西,這個娑婆世界的西方有阿彌陀佛,這個是指阿彌陀佛是現在佛,是現在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汝當繼念這是跟前面善導和尚所講的一樣,念念相繼叫做繼念,換句話說你的念頭裡面相續的是什麼,念頭裡面相續的是佛號,就是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到你命終時候可以決定往生。你可以回頭看一下你剛剛劃的善導和尚那個部份是不是差不多,如果你這樣子繼念,相續的念阿彌陀佛讓它没有間斷的話,決定可以往生的。

 

好再過來我們看幾位,是隔壁那一段文,宋朝的永明延壽禪師。這邊永明延壽禪師他判的品位,祖師判的品位就是他判的品位比較低一點,其他祖師判品位比較高,不過這個没有什麼大妨礙,因為他本身本來是修禪的。我們看第三行下面,上面我大概順一下,他的意思是說《十六觀經》他的修法有二種,一個是定心,定心就是修前面的十三觀,這個是定心。然後我們看第三行下面,二專心,專我昨天講過就是一心一意叫做專。所以他下面接著講,但念名號這個但的意思是你祇要念阿彌陀佛名號就可以了,這個是專心的重點,重善之心那其它的善法呢祇是支柱而已。迴向發願,你用這些念佛或者重善之心的功德迴向發願得成末品,所以它判的品位比較低,但是他還是肯定怎麼樣,可以往生的,所以他是不是也是同樣的方法。

 

再過來我們看後頁P2,上欄清朝的智旭法師,智旭法師就是藕益大師。其他的我們先不要看,我們從第二行下面開始看,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這一個是在指你所念的這一句佛號,你祇要只貴,就是最可貴的呢是你信得及,是你本身對這句佛號的信心够,就是信够你信得够你才願意念他們,守得穩你可以執著的相當穩固,直下念去就就這樣子單刀直入一直念下去。然後再過來他說或畫夜十萬,一天一夜或者念十萬聲或五萬、三萬都没有關係,這個數字你們看到大概頭大,怎麼這麼多。那個祖師他們的標準高一點,如果你們你們如果覺得太多就少一個零也没關係。因為畢竟他們的心念跟我們差很多,我們可能很多時間在打妄想、昏沉,所以對他來講十萬、五萬三萬是没什麼。好再過來看以決定不缺為準,但是最主要是決定不要缺漏,就是你訂的功課是十萬、五萬或者三萬,甚至你訂的是二千都没有關係,怎麼樣,決定不缺為準,以這個為標準、為基準。畢此一生,誓無變改,盡你這一個報身不要再動這個數字了,不要我現在二十歲我可以念五千,三十歲呢念四千,等到你以後更忙五百,不可以這樣子,他說畢此一生誓無變改,不要動它。而不得往生者,這樣子你一輩這樣子念還没有辦法往生的話,三世諸佛便為誑語,那表示說你這樣念的話怎麼樣,一定一定可以成就的,你看他也是這樣子對不對,你祇要念佛畢命為期的話,決定可以往生,這個是藕益大師講旳。他們的說法都不太一樣,不過怎麼樣,重點都差不多對不對,我們等一下再來歸納他們有那幾個重點。

 

再過來我們看行策大師的,這一段文是他在精進佛七裡面開示住眾的一段話。看第一行下面,七日持名,這一句話一看就知道是根據《阿彌陀經》的修法,貴在一心不亂,無間無雜,非必以快念多念為勝也,但現在這個很重要不緩不急密密持去,你祇要這句佛號不要太快,快得你自己都聽不清楚,可是也不要太慢,慢得你自己聽的都想睡著,這個不緩不急。密密持去什麼意思,就是綿綿密密就他前面所講的無間無雜無間就是中間没有空隙不要間斷;無雜就怎麼樣,不要夾雜其他的妄想。使心中一句佛號,歷歷分明,這句話大家更熟悉對不對,常常聽說,尤其師父更常常說,這邊很熟。著衣吃飯,行住坐臥,意思就說你在日常的一切行住坐臥中。一句洪名,綿密不斷,這句佛號都不叫它斷掉。如呼吸相似,好像是你的呼吸一般,但是他的意思大家不要會錯,他不是說你念佛像呼吸這樣子進出,這樣子念久了你會怎樣,你會胸口會悶,他的意思就是你在不斷的狀況下像你呼吸一樣。好不散亂,亦不沉沒,如是持名,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者矣,這個是在講一心精進。然後以下的部份他是在講理,理一心精進這個我們不看。我們要跳到倒數第四行下面,但能前一心精進者,你祇要能辦到前面那個一心精進的話,就是前面就是指事一心,往生可必這個就決定把握可以往生了,好我們先看到這裡。

 

最後再看一段,然後這個前面是有接一段文在講,因為徹悟禪師這段文非常地長,他前面是教導眾生怎麼樣發起很深切的信心,他說然後以此信願之心執持名號,持一聲是一九蓮種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須心心相續又出來了對不對,再過來念念無差其實以下都在形容心心相續跟念念無差。無雜無間,愈久愈堅,轉持轉切,久之久之,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亂矣,這個是徹悟禪師他成就一心不亂的辦法是這個樣子的。徹悟禪師他本身是先開悟,我不大記得他幾歲開悟,好像是到三十幾歲、四十幾歲,我講一講忘記了,他很年輕的時候就開悟,可是後來他因為有一場大病他轉修淨土,他本身就這樣子成就一心不亂的。入一心不亂者,誠然如此如果你可以這樣子做的話這樣子修的,若不往生者,釋迦如來,便為誑語,彌陀世尊,便為虛願,所以他也怎麼樣,他也把這一段話講說事實上這個是釋迦如來所教導的怎麼樣可以往生的辦法。好那我們從那個祖師當中他們可以看到他們的文都這樣子告誡。

 

最後我們再回頭看第一頁,明朝的覺明妙行菩薩看他怎麼講的,倒數第三行中間。汝今當發大願,願生極樂,然後至誠懇惻,至誠懇惻的意思跟至誠懇切的意思差不多,稱於阿彌陀佛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再過來必使聲緣於心,心緣於聲,聲心相依,如貓捕鼠,就聲心相依的程度像貓捕鼠那樣子,我那天去講堂問他們說,你們有看過貓捉老鼠,有,我請他們講那個貓捉老鼠的情形怎麼樣,你們有没有要講貓捉老鼠怎麼樣,有看過嗎,有,誰?慧沁師那你講一下貓捉老鼠的神情是怎麼樣,大聲一點。没有你還没有做下去他說的那個動作呀,你祇有描述他的注意力,再過來呢,怎麼撲,你要不要再敍說一遍,什麼叫不顧一切。阿彌陀佛,你們聽得很清楚念佛的時候就這個樣子,就把那個佛號看定了。其實如貓補鼠這一個形容念佛的狀況呢,不是祇有覺明妙行菩薩有講過,很多祖師徹悟禪師也有講,所以我那天出去講徹悟禪師語錄時候請他們介紹的,很多祖師都這麼形容念佛的時候要怎麼樣專注。你們念佛的時候,不是你們我們念佛的時候,如果我們是貓大概抓不到半隻老鼠。所以念佛他的專注度你對你的所緣的這句佛號要抓的怎麼樣,非常的精切而且呢你念到没有怎麼樣很清楚對不對,像貓捉老鼠,有就是有,為什麼,其實你還没有念的時候就知道這句佛號念的實不實在,對不對,就像貓一樣你撲過去是不是可以抓得到老鼠,貓知道不知道,知道呀對不對。如果說你的心力有點分散的話,那表示怎麼樣,這句話佛號一定不太窂靠,是不是這樣。像貓一樣,貓如果說他的專注力不够那麼強的話,他有没有辦法抓到最恰當的時機然後怎麼樣出發,没有辦法。所以念佛要用這種心態,大家慢慢訓練,那這樣我們早課打瞌睡的人就會比較少了。

 

久久不失這樣子用功呢久久不失就是這句佛號不要讓它失掉,則入正憶念三昧其實在前面的文大家慢慢的看發現這一個方法是覺明妙行菩薩他教導眾生修行往生的方法,那明天我們還會再介紹他的用功的一些很重要的觀念。

 

我已經很賣力的把這幾段很重要的文都講了,我們現在講歸結一下。在這幾位祖師跟我們講怎麼樣用功的法門,其實大家如果有做記號的話你會發現大概祇有二、三行是不是,他講說怎麼樣用功你這一輩子可以成辦往生這一件事情的文,不會很多是不是,他没有告訴你第一點、第二點又要怎麼樣要辦多少事情,有没有?没有,其實很短非常短,那麼這麼短的幾行字事實上對我們來講祇能用這四個字來形容,信受奉行。我是覺得修行一個法門跟做其他很多事情一樣,第一個你必須要熟,在熟以前必須要先純,先把這個純熟。修淨土有一個很基本的理念,就是念佛是為了什麼?念佛是為了往生,先把這個理念確定,是為了要往生,你把這一個目標真的能掌握到以後,其它再怎麼樣,其他再慢慢來。如果說你没有把往生這個目標先把它明確的話,那麼對於念佛這條路你要走的踏實就不那麼容易了。

 

所以古來的祖師大德一再勸戒我們,要把往生當成第一並且唯一目標。那我有這個使命,我要講這個『樂國不遙歸有路』,對不起我一直忘了把這標題寫出來,就昨天那一個。所以在我們有限的時間當中,而且我們的智慧力、福德種種都不是相當具足的情況之下,要在另外走出一條路,覺得我覺得這樣子走我覺得這樣子修很好,這個很冒險。往生這一條路不能憑覺得不能憑感覺,為什麼?因為既然我們是凡夫的話,那個知見不窂靠的,不然我們就不會叫凡夫了,是不是。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憑這種感覺去修行,那樣子相當危險,既然不能憑感覺,要憑什麼,憑聖教憑聖言量,你要憑的真的是有實證的這種例證他們怎麼走出去的,祇能用這一種跡象或者這一種曾經這種證據來,怎麼樣,做你往生的指南。那所以也許我們會覺得這樣子念,你看我們從頭看到尾你看這樣子念佛你們喜歡嗎?說念佛求往生的辦法非常簡單你可以去告訴別人,這個辦法是可以去告訴別人的,其它的辦法不敢講,這個辦法一定可以講絶對不會錯。可是你告訴別人別人不一定喜歡,但是怎麼樣,喜不喜歡是另外一回事,要不要往生那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常常有的人修一修為什麼會改變,你要先把為什麼會改變這一個想法先搞清楚,是不是你對於祖師大德的這種修法覺得不滿意還是你不喜歡,還是問題出在那裡,但是如果說我們現在覺得,那修行方法你敢保證可以得往生嗎?

 

善導和尚一直到後來再回來看到覺明妙行菩薩的這幾個文確定一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很重要很重要的修法到底是什麼,這個答案已經相當清楚,有没有人要直接講,有没有。第一個非常幾乎每一位祖師都有提到淨念相繼有没有,你給他看每一個都提到淨念相繼對不對,在其他的部份譬如說我舉個例子,信心,信心不祇是在淨土法門在其他的修法裡面信心一定要有。再來願心,願心願心也是一樣,幾乎共通所有的法門你大概找不到那一個修法說不須要信願心的,差不多都有。所以信願他不祇是淨土的三資糧,可以說通一切法門的資糧對都這二個,如果一個人對這個修法没有信心,他修了以後没有什麼志向没什麼願心那他修做什麼,没什麼意思嘛,對不對。可是我們再回頭看一下,信願心信願心須不須要念念相繼,我要有信心我要有信心從頭到尾都要念這一句嗎,不須要,你也不須要我要怎麼樣有願心,不須要這樣子對不對,所以信願心他祇要建立了就怎麼樣,以後就靠你修行慢慢去增長它。問題重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是修,修法裡面很重要的地方、修法的重點,所以有些部份他要用什麼來確立它,有些部份他是用時間,譬如他講畢命為期對不對,有一些是什麼,數字,裡面多少,對不對。其實不管講時間也好或者講數字也好甚至於有的是用是講什麼,成就,就是一心不亂,就是不管你怎麼念,你祇要持名念佛念到你可以一心不亂,你今天可以念到一心不亂就表示怎麼樣,你今天辦到了,你把這件事情。因為持名本身是一種方法,很多祖師他用其他不同的角度來告訴我們淨念相繼他應該做到什麼樣程度,這樣大家暸解了嗎!

 

所以後面這幾個部份是各家他們所講的,講的方便不一樣,不過重點都是在交待這一件事情淨念相繼。為什麼我講的這是一個修行的重點,因為在修持名念佛這個法門,假如你的重點是擺在淨念相繼,擺在這一個重點上面可以說你没有其他的餘力或其他的時間再去辦其他的修法,是不是這樣子,我這樣子講大家暸解嗎?換句話說在淨土法門裡面他講持名念佛他的方法就是你祇要修這一項就够了,修這項就够了。那也可以從這個地方確定說,在你具足信願又可以淨念相繼的情況之下就怎麼樣,保定你可以往生:但是品位呢,品位要看你淨念相繼,相繼出來的結果是怎麼樣。因為這個會牽涉到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有的人念佛像今天早上,有没有記錯,慧普法師是不是今天講那個,是。他今天早上講憨山大師有没有,憨山大師幾歲的時候成就念佛三昧,十九。你們知道他那一年念佛的嗎,他十九歲念佛的。這麼年輕這個可能用現代的,現代的可能剛剛要考大學那年吧,很小的年紀十九歲念佛,他念没幾天,念没幾天就見西方三聖了,這是個人善根福德不一樣,然後他見了西方三聖以後怎麼樣,對,歷久不失就是盡他這一生他的西方三聖常常現在他的眼前,那個影象非常的清楚。就是你們不要什麼好像是什麼得天獨厚,我們以前都常常這樣,這個人那個天之驕子、得天獨厚修一下就跟我們不一樣,這個是別人善根福德不一樣。有的人像我們現在可能有的人拼拼了好久,一天都拼了好多,怎麼樣,連個影子都没有看到,我們的業障重這個不能怪別人。不過没有關係,品位可能會有什麼差別,但是這個,一個品位是無量劫來的因緣,不是祇有我們這一世短暫的時間可以做決定性的改變,除非你有非常深厚的善根才有辦法扭轉的,但是呢你祇要這樣修的話是決定保定可以往生的。

 

其實修淨土法門可以講很單純很單純,如果說你把這句佛號就這樣子念,念到純熟以後你會發現一個現象,就這個現象,以前師父常講,第一個改變是你會覺得你的心理面没有什麼負擔很輕鬆,這是一種我常覺得這是我覺得非常快樂的事情,你不用擔心說你到底還要做什麼,好像還有什麼做不够的或者說還有什麼事情没有完成的,没有那麼多的想法你祇要念佛就覺得很單純而且非常滿足的過這麼清涼的日子,一句佛號接一句佛號這樣念,很好啊。如果大家說覺得心理面還有什麼不安的話,那或許或許是那個地方自己還須要再做調整。

 

我很希望大家先把往生這個路線確定,其實在我個人我的修行理念非常寬廣,我不大會去管別人修什麼,我覺得那是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你去修什麼我無所謂。可是我我對我自己我不喜歡去修什麼其他的法門,因為我覺得我念佛就可以,我的根基就祇能念一句佛,而且我也很滿意因為念佛就可以往生了,這個經上都這麼交待的。

 

好那再過來有個地方有要再交待一下的,請大家看第二頁,所以這邊我再補充一下,所以那個大家自己修這個方法的時候就是淨念相繼,這個是一個重點你祇要把這個重點抓住以後你念佛就很容易得力,因為我們念佛常常會覺得說我有在念就可以了,其實他的標準没有那麼低,他的標準非常高要相繼。甚至印光大師他講的更明確你們如果看下面那段手鈔的文就看到了,我明天會講,從朝至暮,再過來呢,從暮至朝是什麼?從朝至暮你早上醒來這個是可以掌握的一種精神狀態就念念念;再從暮至朝就不容易了,從晚上到隔天早上怎麼樣也要念這個就不容易了。所以說念佛很簡單其實要淨念相繼並不容易,那如果說你淨念相繼可以做到怎麼樣,六根都攝,那你要成就念佛三昧這個就是大勢至菩薩裡面的什麼,所開示的圓通法門。所以念佛法門說基本的話可以往生,說他可以成就的話他可以成就圓通的。我剛就是要講說就這個重點大家要把握住淨念相繼,你千萬不要講說反正我我有在念就可以了,我一天有念多少,不够啦,你要讓他相繼任何狀況之下,你在行策大師這邊他有提到很多狀況有没有,著衣吃飯行住坐臥,我們的日常生活的狀況不祇是這樣,有很多狀況儘量讓佛號能够相繼,所以我們常有聽到淨土裡面有一句話,不能念要他念,有没有,什麼狀況之下你不能念佛?没有,要,要他念佛。

 

另外我要再提的是,這一些大家去挑幾個來做他的輔助,什麼意思呢,如果你没有用一個輔助的來幫助你提醒要淨念相繼的話,我們可能不大容易做得到,你要用時間也可以,你先要確定一下我要幾年、幾個月都没關係,專修。可能有些人他不是很習慣專修,那在這個地方希望大家你能够確定幾年或幾個月專修試試看。

 

再過來第二個是你可以給自己訂一個功課一個數字,這個數字師父講一開始不要訂太高,訂太高你就會没有信心再過來就不要訂了,訂的你覺得剛剛好,不過這個剛剛好很難拿捏,就是說你這個數字你會想要把他念,會把他念完每天都可以把他念完這個數字,持續不斷。像剛剛那個誰講的要畢命為期,不是,那個藕益大師有没有那個畢命為期一定可以往生對不對。

 

再過來還有一個還有一個方法,你念佛給自己訂一個目標,我念多念少那是另外一回事,你訂一個目標,其實這個目標在策勵你淨念相繼有很大的作用。我舉一個例子,譬如這坐打下去,像我們早課你們或者你們修學院課程當中有念佛一支香對不對,你就給自己訂一個目標,我這支香不打妄想這個妄想你不准進來,你那個警覺性一提起來怎麼樣,這種淨念相繼的力量會加強。如果說你一坐下去就想說我念五千聲,有一邊念一邊打妄想有可能;或是我這一枝香反正我祇要坐五十分鐘,我把這五十分呢就這樣子坐完從頭到尾坐完,你就怎麼樣反正我做到了,但是他對於策勵自己那個心念的緊密力量不是那麼強。所以有的祖師他會用這一個,你看到的那個文裡面有提到,我舉一個例子,像徹悟禪師就是明顯的例子,直須心心相續念念無差,有没有,這個就是他希望能够達到這個狀況,對不對。那譬如還有些祖師會提到無間無雜等等,都是他要把淨念相繼的程度提到這種標準。

 

還有一些時間,這段文介紹不完,好了不講了其他的部份明天再講,今天報告到這邊,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