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31日講於西蓮淨苑春假修學會-共三堂
各位學長:阿彌陀佛。我們今天看講義的第二頁,第二頁下欄的這一段文是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寫的,大家可以註明一下。其中最後那二句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是…這二句是不用,他當時候寫的没有這二句。那還有個地方是這段文的第五行中間,「若或妄念一起」,那個「妄」錯了應該這樣子…「虛妄」的「妄」才對。
我們這堂課的主題在講我們是處在穢土,就是娑婆世界現在是屬於五濁惡世,而且是五濁惡世裡面的末法,這個是一個事實,就是環境就是這個樣子。在五濁惡世當中眾生相當容易造業,而且在末法時期正法衰微,所以不僅容易造業,另外要升起正知見又相當的困難。即使升起正知見也有可能會被破壞,這個是現實的狀況。但是既然我們要求出離的話,就是要在這種現實狀況當中修積淨業。這段文,在祖師當中,要看到還留著這種類型的文事實上並不多,那這段文,其實是印光大師他跟一位在家眾的書信往來,其中裡面的一段話,他獨自對大眾的開示,就是後來他的全集,人家在擷集的時候,就是有人把曾經跟他通過信的這些資料拿出來的時候,才發現有這一段文的。一般其他祖師的著作要找到類似這樣子的開示,有,但是並不是很普遍,我看到最普遍的就是師父,師父裡面後來住眾很多把他整理成《夏雨清涼》或是《師父的話》等等,裡面經常會提到有關這一類型的。
好。這段文我把它分成三個部分來介紹,中間那段如果取出來的話,前後二段就很分明了。那我們看第三行裡面,行住坐臥穿衣吃飯,這一段文一直到倒數的最後那個南無阿彌陀佛那個不算,倒數二、四,倒數第五行,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到這裡,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一直到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中間這一段文,是在告訴大家說怎麼樣念佛不間斷…這一段文。前後二段文,是在講在家眾和出家眾平常怎麼樣待人處事。這一段文我以前剛開始拿到的時候,我每天都把它誦一次,可是我一開始誦的時候,都祇能誦三句,就從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我祇能念到這裡。你們怎麼這樣子,你們真的把它當做你的那個座右銘來看的時候,你會發現說你要把它全部誦完的話,那表示說你今天都要把它做到,那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不信你回去試試看。我一開始拿到的時候,因為其實我祇能念二句而已,「必須上敬下和」對我來講就已經够頭大了,可是我想不能祇念二句,所以我就多念一句,結果那一句比上一句更嚴重。後來我差不多誦了一、二個月以後,才勉勉強強才能够再繼續誦下面的,這樣子陸陸續續經過好久好久我才有辦法把這段文全部把它念完,有時候呢多多少少可以產生一點力量,不敢說經常都發生作用。
那這一段文他非常的妙,我們看一下,他如果結構稍微調整一下我們就很容易誦了。你看,如果說我們把第一段跟第三段稍微對調一下,我們誦的就可能會長一點了,為什麼,如果說我們直接從「無論在家出家」然後跳到「縱有修持,總覺我功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到這邊,大家是不是覺得這樣子很順,你只管你自己的話,這個很容易辦得到,是不是。可是如果說你從前面誦過來的話,你要從前面開始做的話就不一樣了,其實這段文它這樣排有很深刻的意義,一般我們要管自己,就是說的明白一點,你祇管你自己的利害,不要管別人的事情對我們來講很簡單,但並不是印光大師這邊所講的真意,他的意義並不是叫我們這樣子,所以他的前後二段文對調,對我們來講,你如果善思惟的話,你就會發現為什麼前面那一段文要先講,講完以後叫我們念佛,最後才講這段文,等一下我們把它看完就會知道了。
那在還没有看這段文這麼樣排列的用意之前,因為我們上一堂提到念佛,所以我先把這段念佛的這段文做比較詳細的介紹。因為我這次講課有幾位菩薩對於修淨土的品位怎麼樣能够增高非常有興趣,也可以這麼說,修念佛三昧,修淨土怎麼樣可以成就念佛三昧這件事情非常有興趣,所以我想說這邊特別交待一下。所以我們先看第三行,行住坐臥穿衣吃飯這個是用二句話來概括日常生活當中所有的威儀跟活動,因為行住坐臥是我們四威儀當中幾幾乎乎幾乎跑不掉的,行住坐臥是很普遍的。那穿衣吃飯是每天都須要做的事情,換句話說他是舉最平常的事來講。從朝至暮從早上到晚上,從暮至朝然後再從晚上到早上。一句佛號,不令間斷,這一句你所念的佛號不要讓他在行住坐臥當中或者是穿衣吃飯或者是早上或晚上當中間斷。那他不令間斷的辦法,他有提到或小聲念或默念,意思就是有的情況之下,你没有辦法…默念,就是默念的力量不強的時候你可以小聲念,這個是他講”或”不一定一定要用什麼樣的辦法,你可以用很多辦法,最主要是要達到讓佛號不間斷。除念佛外,除了念阿彌陀佛這個念以外,不再起其他的念頭,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假如妄念就是我們第六意識當中,有一些不是對境的或者對境的,但是這種念頭,事實上是我們自己的虛妄的心所產生的,它不是真實的,這個妄念一起,不過通常都是這樣子的,我們起念頭時候都會認為它很真實,所以你要先告訴自己,說這個念頭如果不是佛號的話,它就是妄念了,先要養成這個習慣,不然的話我們打妄想會覺得這個非常合理的,打妄想如果覺得它非常合理,你要把握一句佛號不間斷的話,就不是那麼容易。他說若或妄念一起,祇要不是佛號這種念頭一起來的話,當下就要教他消滅,當下是馬上,你一覺察到它是妄念的話就要叫它馬上消滅。
再過來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那對於呢我們經常起這種其他的念頭要抱著這種心就是慚愧心跟懺悔心,這二種心是慚愧心本身就是一種善心所,長養善根最容易的就是這二個心慚愧心跟懺悔心。所以印光大師他自稱叫做什麼,常慚愧生。好那其他二段文我們等一下再介紹。
因為我那天有提到要跟大家介紹覺明妙行菩薩他所提到的那個念佛,請大家看一下第一頁。我會特別再把這一段文引錄出來跟大家一起看,最主要的是,通常我們不大容易知道念佛要念到什麼時候…叫做歇腳處,就是你念到這種程度算是可以稍微喘一口氣了,大部份我們都不曉得。為什麼,因為念佛太容易了,太容易的讓我們覺得說這個不須要太多的加功用行,你自然就會念了,可是也因為這樣子,所以我們常常功夫上不了路,那你祇要功夫上不了路的話,什麼時候休息?就變成什麼時候都可以休息,對不對。為什麼有的人…比如說舉個例子,你如果誦經的話,大部份的人就會誦到一個階段,譬如說這卷誦完或者說這部經把它誦完才會休息。可是念佛就不一定了,你什麼時候都可以把這一句佛號放下來,然後做其他的事情,想其他的你要想的事情,對不對。這個是一個很平常的通病,那平常我們用功就這個樣子不曉得怎麼樣能夠上路,何況說你怎麼樣能夠成就念佛三昧,這個是我們一般比較不容易捉摸到的。
覺明妙行菩薩這一段文把它形容的很具體,至少對於很多開示來講這段文算是說對於念佛怎麼樣算是你可以休息,你這樣念算是念佛已經上路了,可以休息了,有一個比較具體的說明,所以我就把他引出來。大家看一下這段的二、四、六,第七行,有問,有人問他:「念佛不能一心,當作何方便。」我念佛不能達到一心,不能成就一心不亂,那我應該用什麼樣的方便來成就。那菩薩告訴他說,就是覺明妙行菩薩說:「汝但息想定慮,徐徐念去。」你祇要息想定慮,就是讓你的想慮,想慮講起就是一般我們的心思…讓它停息。徐徐念去,就是這一句佛號就是像我們那天所講的,不緩不急這樣子念去,他念的方法怎麼樣要使聲合乎心,心隨乎聲,就是你念的佛號跟你的心,這二個要相應,就是要相隨,聲如果念阿的時候,那個心念也到阿,念到佛的時候,那個心也跟到佛,看得很準。念久,你這樣子持久這樣子念自得諸念澄清,心境絕照,證入念佛三昧,這個是在講念佛三昧它整個成就的過程就是這個樣子,你用這個方法這樣子的念,念久呢你自然你的念頭自然能夠澄清,念頭澄清就表示你的心可以達到一心。心境絶照,心境絶照跟心境兩亡的意思差不多,這樣子自然就成就念佛三昧。那下面這一段文就是我要講的重點,這個是在講平時怎麼樣用功,然平日必須多念,平常必須要多念,換一句話說這一種聲合乎心,心隨乎聲的這種方法你要常常用,平常就要常常用。從千至萬,心無間斷,讓你的心念不要有間斷,則根器最易純熟。這句話很好,如果我覺得或大家覺得我是屬於下根劣器的人,那這樣子很有一個很好讓你根基轉成中根或者上根的辦法是怎麼樣,多念佛,而且怎麼念,就是像他所講的心無間斷這樣子,經常多念佛,你的根器最容易成熟,最容易成熟,所以有的人念佛念到開智慧那不是没有道理的,因為他的根器成熟了嘛。所以如果覺得自己很没有善根,那個道心非常不穩固,那個都没有什麼關係,你祇要多念佛的話它自然會轉變。若強之使一,終不一也,如果你強迫自己要讓它就是勉強自己要讓它一心的話這個是没有辦法的,照理講的話,是要從因中這樣子慢慢的累積。
好。再過來這段文大家念一下,又曰另外他有講心行處滅,是諸佛常住真心。心行處有,上面那個是滅,這個是有,是眾生生死業心。其間不容絲髮,然後不容絲髮以下講怎麼樣能夠達到這個心不容絲髮。若汝等能綿密加工,使此心無些子空隙,方得幾分相應,如果我們能够綿密加功,就是你加功用行非常的綿密,綿密到什麼程度,讓我們這個心没有一點空隙讓其它的妄念跑進去,這樣子呢才能够得到幾分相應。所以平常我們還没有達到心…其它的妄念都跑不進去的時候,你就鬆手,你就鬆手的話是没有辦法相應的,你至少要怎麼樣,念,念到妄念根本就跑不進去。所以他下面又講,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謂我能苦心修道,不要大概祇做個半年就是六個月或是十個月,就是做了一段時間就說我這樣子就可苦心修道…這個還早。他說不知此正障道處,切宜慎之,意思就是說修行不要半途就讓自己停下來了。又工夫雖加,又如果你的功夫雖然再加強的話。若未到銅山鐵壁,推不倒移不動處,猶未是打成一片,念佛要念到這個程度,念到怎麼樣,如果還没到銅山鐵壁,銅山鐵壁是在形容你的這個佛號已經非常牢靠,牢靠到像銅山鐵壁那樣子,不像我們現在這樣子稍微色聲香味觸法一來就怎麼樣,不要說銅山鐵壁,用紙糊的都不如,就倒了,那是不行的。他說如果還没到這種程度,還未是打成一片,這樣子還不是打成一片,所以他鼓勵我們念佛要念到這樣子的堅固。切莫見些影響,便即歇手,不要祇看到一些覺得這樣感覺已經不錯了,心裡比較没有妄想就停下來。是為半途而廢,必至棄其前功,毫無所益,他要告訴我們,如果到這個階段,我們就把它停下來的話,就是半途而癈,那結果會導致怎麼樣,你之前所念的半年、十個月或再長一點的都怎麼樣?前功盡棄、毫無所益,對你修念佛三昧一點增益都没有作用。此又學道人大病,不可不知,這是我們的大病這一定要知道。
所以我經常舉一個例子,我們經常都在燒開水,可是到現在都没有一壼開水可以喝,早上起來就把那個火打開了,到晚上又怎麼或是比較滿的時侯就把它關掉,它還没有開;那明天再來一次再把火打開,燒一燒還没有開又怎麼樣…又把它關掉。我們每天就祇在打開那個開關而已,可是從來没有喝過裡面開水是什麼滋味,為什麼,因為我們那個加功用行力量並不够,太容易休息了。
所以這邊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說,要知佛法如大海,轉入轉深,斷非小小知見之所能盡,不是我們小小知見能够盡其淵底的,應盡形修習,造極為則,應該要盡形壽修習,不要念佛念個幾年好像没有看到什麼影子就覺得怎麼樣,我要放棄了,這樣是不行的,他說應該要盡形壽修習。造極為則,一般我們講登峰造極有没有,就是呢達到一個最高的目標這樣子才對,就是用這個做為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切莫作容易想,不要把念佛當作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來想。
好。回頭我們要看那個印光大師這一段文,大家對於念佛念到什麼時候可以休息,有没有稍微有概念了?你們怎麼都跟我笑?其實要鬆手很容易,可是你要把功夫累積真的是太困難了。我常常覺得打佛七,七天很辛苦,你們打過就知道,但是第八天就怎麼樣…全功盡棄了,這是一般的狀況,你們每一年都這樣子的話,以前來果禪師就講過一句話:「你平常不念佛,進念佛堂才要開始念佛,那你什麼時候成就念佛三昧。」他的意思是什麼,平常就要念佛,就要加功用行,進念佛堂以後是怎麼樣,拼那最後一關成就念佛三昧。一般我們平常不怎麼注意,反正有念就可以了,不是,念佛不是有念就可以了,是要念到這個樣子的。
好。我們看這一段文,無論在家出家,不管是在家眾或出家眾,以下這段文我把它先念一下,再講這段文講什麼。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這幾段文聽起來都怎麼樣,耳熟能詳…還有没有,你們聽聽了把它放在心裡會覺得怎麼樣,知易行難。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你會發現這個都是我們很難辦得到的,幾乎你要拿一句起來要做的話,十年、半個月還做不到,是不是這樣子。所以我這段文大概把它立一個,其實這一個就是在破我們的我執,我執愈輕,這件事情要做的話愈容易,愈重的話你會發現說幾乎每一句都是在講你,對不對。他說必須,必須這個「須」是有菩薩跟我說要用英文講must,大家知道,一定一定要這樣子做,那一定不是祇有上敬下和而已呢,是下面的這一段話,一定要這樣子做,最後才能够達到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樣子的。所以大家不要想說我祇要念佛就好,其實念佛念的有没有改變,就是要看這個文來應證,那大家不要氣餒說我現在通通都做不到,没有關係,你天天做,總是會有一天會達到幾分的。
「必須上敬下和」,上敬下和,我們要做到敬,恭敬的話要看看你的心裡面有没有這個字,有没有這個字,如果在你的心裡面,對對方有這種感覺的話,你覺得他是你的「上」,不管是長上、尊上都可以的這種感覺,自自然然的你就會起這種心了。如果對方你對他起的没有這種感覺,你祇是把他當做一個平輩,甚至於怎麼樣…晚輩,或覺得這個人根本没有修行、没有教養、没有怎麼樣,怎麼樣,不可能升起這種恭敬心。所以如果我們要培養自己的這種恭敬心的話,你心裡面要有這個字,上的感覺。其實每一個人,在我們的…目前凡夫的這種不是很完美的人格,大家都有比我們在上的地方,你相不相信,每一個人都有,祇是你肯不肯承認,你有没有發現而已對不對。所以到後面的時候印光大師他會提到:「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但是如果在對方…別人…你祇要有一個感覺,覺得他比你下,這個人這點不如我,那種感覺很強烈的話就完了,你怎麼樣都起不起這種恭敬心,而且會怎麼樣,很自然會起一種什麼心,對…對…慢心。我常常講一句話,我說什麼樣的人能够看到我們自己的真面目呢?就是你最瞧不起的那個人,他最看出你的真面目,因為你什麼樣子在他面前都怎麼樣,表露無疑你都不會有什麼隱藏,對不對,因為他就這副德性嘛!你就覺得你就這個樣子,所以你一點都不會隱藏。可是如果說你覺得這個人是你很崇敬的一個人怎麼樣,那個樣子都是裝出來的,都不是真實的,畢恭畢敬非常有禮貌,講話又很什麼的,温文有禮,彬彬有禮…那個騙人的,換了一個人就不一樣了,所以這個是很現實的。
他說我們必須要上敬下和,其實大家常常去觀察別人比你上的地方在那裡,你這種心就很容易起得來了,對上要這樣子。對下的話要和,我們對下的話他這邊講的是要和順,不要用那種要管人的態度…怎麼樣,想要去制約別人,這樣不好。他說這有没有必要學習這種心態,要安忍,不是我不喜歡忍,我就不要學這種。覺得有必要的舉手,覺得有須要的…好,請放下。
大家這幾天有聽到那個高僧行儀,從第一位虛雲老和尚,第二位是紫柏尊者,第三位是憨山大師,這三位高僧大德的晚年都非常的淒慘,我那時聽了我想這麼把這三位排在一起,還好還好他們三位都不是淨土宗的祖師,我在想怎麼這麼淒慘。其實這個是我們的報我們的報,誰敢保證你的晚年不會很淒慘,没有人敢保證對不對。那有一天你有可能遇到,即使晚年不是很淒慘的時候,死是大家都會碰到的。像那個十二因緣提到,常常在講祇要有生就一定會碰到這個問題,這個是一定會碰到的,那死不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是件不舒服的事情。有一些狀況如果說我們平常,你不學習安忍,到時候怎麼辦,一定失去正念。所以大家不要想說我不要忍,我一定要怎麼樣,可以你可以不要忍,可是你年輕力盛的時候你可以不要忍,有一天情況真的碰到了怎麼辦,由不得你啊,為什麼?果報現前,就是祇能這樣子,你祇能去面對它,在這個環境之下,在這個地方看你怎麼安身立命而已。所以覺得說大家趁著現在你還有一些心力跟體力可以培養這種能力的時候,儘量去適應,儘量去適應,有一天你會發現它非常有用,在別人可能已經失去正念或是没有辦法控制的狀況之下你都還可以過得很清涼。
像虛雲老和尚他晚年是被講得明白一點,他其實可以說是被紅衛兵打死的,對不對,打連續打好幾次,而且是好幾個人用木棍鐵棍這樣子打,在床上打不够還踢下來打繼續打。那像紫柏尊者他是有被拷打,可是後來是他自己覺得這個世界不須要怎麼留戀就走了。像憨山大師他在晚年的時候他是被陷害,然後貶到邊疆去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那個地帶是像那天慧普法師他有講過的那種環境種種都不是很好的狀況是在晚年。那這種狀況的話你怎麼辦,就是怎樣,安忍你祇能安忍。所以目前我們所碰到這些狀況都是小的境界,大家可以慢慢去練習。
他講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其實呢這是培養我們堅毅不拔的精神,大家慢慢去訓練,當然要在你的彈性範圍下可以受得了的。好再過來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這個是君子,君子才有辦法做到這種程度,要我們做到代人之勞,成人之美簡不簡單,大部份都怎麼樣,不是大部份比較極端都怎樣,這個東西要是我喜歡的、好的、我想要的都怎麼樣,全包這個通通要,你們有没有那我不管你,祇要這個東西我覺得我要,就怎麼樣,不管你有没有通通拿了。這個東西如果我不喜歡呢,那大家來分,你分一點我分一點都把它分掉是不是這樣子,這個是比較極端的,通常這個比較極端的狀況我們容不容易看得到,常常可以看得到,你要是看到大家來分,那個大概不是怎麼好吃。
所以,印光大師在這邊跟我們講要代替別人之勞,就是比較粗重等等,就是幫忙別人,成人之美,有這種雅量成就別人的美事。靜坐常思己過,自己獨處的時候,經常反省自己的過患,這點還比較容易。閒談莫論人非,這一點大家要經常提醒,如果你有一種經驗以後,你就不喜歡跟人家談論是非,什麼經驗,對…對被人說。你喜不喜歡被人家說,大家都不喜歡,大家都不喜歡我們就養成一個風氣,你不喜歡被人家說,你就不要去說別人,久而久之這個團體就怎麼樣,就變成不說是非的團體,這樣知道嗎!如果你看一堆人在那邊講是非,你很自然就是想聽、很想去湊一腳的話,糟糕,任何一個地方都會形成這種團體對不對,尤其人的一種很不好的病就是喜歡知道人家的小秘密對不對,好像我知道人家的小秘密是件號外,其實在修行當中這是一種很大的障礙,儘量不要去管別人的私事。
好。中間這段文我們還没介紹,以上這個部份我做一個收攝,在這段文可以這麼講,是很積極的修集淨業的資糧,當來我們成就的報身或是報土都是從你現在開始累積起來的,所以你現在所做的事情,以後都會兌現,兌現在什麼地方,在你以後的身跟土。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想這個是好的事情,你覺得別人做了我才做,不須要,反正你做你的。這件是壞的事情別人做了我怎麼樣,我也跟著做,其實也不須要這樣子。甚至於說如果別人對你不好,你也不須要怎麼樣,不須要回報,因為你所做的不管是你回報,我們會想說我祇是回報而已,其實那個還是做什麼,做你自己的業,這個以後都會算在自己的帳上面,跟別人一點關係都没有,你把這件事情想清楚以後,你會發現說你現在就已經開始在建立、開始在成就以後你的國土了,你的國土以後會變成怎麼樣是你現在開始累積的。所以大家不要想說反正別人怎麼樣我跟著怎麼樣,那不是這個樣子,以後算帳的話都是各自一筆一筆慢慢算,各人有各人的業,你會成熟你自己的報,跟別人一點關係都没有,自己的行為是對自己負責任,不須要看別人怎麼樣,別人怎樣是別人的事情,這一點相當重要。所以如果你發現說你現在就已經開始在建立自己的國土的話,對你現在所做的善事或者淨業會怎麼樣,很甘心,這就是我自己以後要該得的,你自己以後該得的。如果說你現在受的是苦的報,你也會很甘心,為什麼,你在消你自己的業,跟別人一點關係都没有。
再過來我們看第六行,就是念佛這段文我們講過了。接下來,縱有修持,縱然有一天你相當的有修行了,可是也要抱著一種心態,總覺我功夫很淺總是要覺得這種功夫還不够。不自矜誇,矜就是滿,自己不要覺得很滿了,然後誇就是還要跟別人誇耀,不須這樣子。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這二句話用在末法時期,末世,相當好,相當好,以後你慢慢覺得這二句話,對自己在這個社會或是這個團體怎麼樣安住很得力,只管你自己,不要管別人。我講一個實際的例子,我先看看有没有來,好像沒有,因為有人跟我說他都没有來聽課,我根本不知道誰有没有來,不過我稍微看一看,好…我會把它講完。我以前有個壞習慣,就是我如果回去的時候,我們都有一雙拖鞋,我想…又没有起來做早課,就心裡面嘀嘀咕咕;等一下晚課回去,唔,晚課比我早回來。我後來發現奇怪呢,這種現象差不多維持一個禮拜,我就發現奇怪我怎麼每次回去就看一看,好像在找讓自己生氣的事情。後來有一天我自己發現我怎麼這個樣子,眼睛怎麼老是看看人家到底有没有怎麼樣,我做我的,他没有做,我也不曉得人家什麼原因,我祇會生氣而己,也不會問人家到底生病還是公事還是怎麼樣,都不去管人家怎樣,祇是去管人家說有没有去,這樣有什麼意義,我想說我並不是真的是發起那種要關心別人的心,而是怎麼樣,看人家對不對的那種是非之心而已,後來那一次我就決定再也不看了。後來人家問我在不在,某某人在不在,不知道我已經好久都不再注意這件事情了,我真的不知道。後來後來我是一直調,調到說我真的以後發起真實關心那種別人的心,我再去注意那個人拖鞋在不在,不然,我不再去管人家進啊出啊在那裡,再也不管了。很自然我去做早課,人家告訴我現在人怎麼愈來愈少我也不知道,因為我從來不張開眼睛看看那一排多少人那一排怎麼樣,誰有没有來我通通不知道。我去只要木魚一敲,我那天只要我有力氣我一定唱很大聲,覺得別人有没有來跟我不相干。所以後來我發現說這個辦法很好用,就是有幾件事情別人都會起煩惱,對我來講都已經覺得那個不關我的事,我祇管我自己而已,別人的狀況怎麼樣,你在這末法時期不要花太多心去管別人的是跟非,管自己就好了。
再過來,我是舉一個例子,你們等一下下去不要學,然後再過來是我舉一個例子,這個狀況你可以用在很多的地方,這樣子大家共處會很平和,覺得没有什麼事。因為你會覺得你如果心裡常常擺著一個人怎麼樣這個人怎麼樣,你心裡面就會常常不舒服,一開始你不會覺得,可是後來會愈來愈嚴重,一看到他就覺得他這個人怎麼樣怎麼樣…那樣不好,對你自己的善根是一種很大的傷害。
再過來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好壞的樣子其實是個人的評價,如果你覺得這個是壞樣子,那印光大師教你這怎麼樣?就不要看就好了,你要看就看覺得好看的,你覺得這個樣子看起來你會長養善根的就怎麼樣,多看一點把他學起來。覺得這個事情看了會壞善根就怎麼樣,不要去看他。
再過來,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個我們講過了,如果在你心目中你可以看得到別人都比我們,祇要有一點一點好的優點的話,他就成為我們學習的一個什麼,菩薩,看一切人都是菩薩。那祇有我一個人的的確確是一個凡夫,凡夫就是怎麼樣,還需要修正的。那既然別人有還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表示我們就怎麼樣,還是需要學習的凡夫,用這種心態,這種心態是積極的,不是說你是菩薩,我是凡夫,不要跟你們在一起就好了,不是這樣子的。果能依我所說修行,如果真的可以依照這樣子修行的話就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好。今天跟大家報告到這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