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遙念與相知 - 慧琛法師

「念得清楚聽得清楚」之甚深義--慧琛法師

 

「念得清楚聽得清楚」之甚深義    

慧琛 2001/4/16 pm8:26


壹、前言

淨苑是淨土道場,恩師智公上人一直以持名念佛作為自修和度眾的主要法門。在他的開示中,「念得清楚聽得清楚」是弟子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雖然這句話聽起來很淺白,卻包含了不可思議的深義;這句話也很短,可是那是他老人家長久薰修的法語結晶。

打從一開始聽師父說法,就薰習念佛。聽了快二十年,從頭到尾也只學會這麼一句「念得清楚聽得清楚」,實在是很慚愧。僅就個人知道的一些,作為對恩師的紀念。


貳、何謂念得清楚聽得清楚


一、經典的啟示

1.《無量壽經》的至心稱名

念佛可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這在幾部淨土重要的經典都有提到。其中根據《觀無量壽佛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06]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07]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08]彼佛者,應稱[09]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10]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11]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12]往生極樂世界。」[1]對阿彌陀佛本願來說,這僅是無量善巧中的一微塵。因為隨順眾生的根性,世尊開很多方便門,例如依照觀經的觀法修持,可以往生,至誠稱名、禮懺發願、持戒迴向等也都是可以作往生資糧的。

阿彌陀佛的慈悲是連五逆十惡的眾生都不捨,面對這樣罪障深重的眾生,勢必要大開方便門。而阿彌陀佛接納他的條件只有:在他臨命終時願意十稱佛的名號,即得往生。既然能「如是至心令聲不絕」,當然一定是念得清楚聽得清楚了。這對一個修行人而言,是最後、也是最大的方便。就經文看來,這當然是阿彌陀佛慈悲地接引將要直趨地獄的眾生,但從淨土法門的角度來談,這其中說明了什麼?難道,這樣簡單的方法,就只是一個不捨的方便嗎?

表面上看來,好像這樣的眾生在臨命終都能用的方法,不太會有什麼困難;可是,反過來想,其實要讓一個惡貫滿盈、罪報將現、身心危脆的眾生往生,所要成就的方便,遠比要使一個善根深厚、早年發心、勇猛精進的人往生,更有內涵。有句話說:「臨崖勒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要在山窮水盡處迴轉出柳暗花明,這十稱佛名,實在不可等閒視之。

.《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

如果根據《阿彌陀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18]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19]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20]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2]這段經文也是提到稱名可以往生,而且是著重在平時念佛,很多古來專修淨土的道場,都是以這部經作為日課和修行的法本。

執持名號至一心不亂,定得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只有四個字,並非是冗長的咒語,所以執持的對象很容易的,連丫丫學語的小孩都可以學會,而執持名號要作到什麼程度呢?要持到一心不亂。而一心不亂其實就是念佛三昧的別名,[3]而念得清楚聽得清楚,正是所謂的「執持名號」。

由此可以知道,稱念佛名不僅能接引五逆十惡的眾生往生,也可以現生證得念佛三昧。從一個最沒有修行條件的人都能往生淨土為起點,延伸到罪福摻半的行者,乃至於宿具福德的善男信女,到底要如何掌握它的修行關鍵,這是一大課題。唯有不捨下下根者之所以能在頃刻間往生極樂世界的原因,才能真正發掘出上上根人現世可修成念佛三昧的可行性。


二、師父的開示

1.切實念清楚聽清楚

師父在佛七開示中有云:「持名不是叫你悠悠蕩蕩、飄飄浮浮持佛名號就是了,是要你一句佛號,發之於心,出之於口,入之於耳,還之於心,這樣才能得到受用。」[4]持名念佛是以心口持念阿彌陀佛聖號的方法,來收攝眾生散亂的心意。要讓心口一致,並達到攝心的效果,有明確的修法是相當重要的。因為修行就是以身口意三業實踐出來,不能含糊籠統,好像大概都可以。

剛開始入門,心無力可以口來扶,用口念出聲音而且要攝耳諦聽,口要念得字字清楚,耳朵也要聽得明明白白,這樣一字接一字,一句接一句,自然心不會向外馳散。漸漸地佛號慢慢純熟些,可用心念心聽,可是心中默念佛號,很容易散亂或昏沉,要訓練讓佛號在心中清楚的程度就像出聲念一般。好比聽收音機,頻道沒有調準,不是雜音多,就是聲音不夠清晰;若是調準了,就只有一種頻道的廣播聲音,一點都不含糊。總之,不論是出聲念或是默念,都要念得清楚聽得清楚。

雖然只要求念得清楚聽得清楚,實際上只要念和聽清楚了,當下必定攝心,因為若沒有攝心,一定沒辦法清楚。這如同調整照相機對準某一個目標的焦距,照出來的相片就是那個特定的目標最清楚,其它的就比較模糊。所以,將心力繫緣於一句佛號,讓它清楚明白,自然心也跟著穩定。

更妙的是師父作了一個歸納:「現在我們再加以簡擇,念得清楚、聽得明白,這裡邊只要聽得明白,自然念得清楚。你聽明白了,自然念清楚嘛!現在我們經過簡擇,知道他的重點──只在聽得明白。」[5]


「只在聽得明白」,這句話對初修習持名念佛的人而言,是一個很簡捷有力的起步;就煩惱重重的末法眾生,更是一帖救急的良藥。就善根淺薄的眾生,這是不用廣修深懺,即可契入淨土的大方便;對於有根器的念佛人來談,是從事可入理,從執持名號能直接入一心的要門。能夠作出這樣簡單而又馬上可以奏效的辦法,不僅要下過一番苦功仔細尋味,還得有敏銳的智慧,才能見人所不能見,道人所不能道。

2.收機普廣事理兼具的法門

為什麼說這方法可從事入理,從持名能直入一心呢?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是古來大德們一再肯定的事實。尤其以持名攝機最廣,下手最易。下下根人不了心性,可以緣於一句佛號起修,藉著佛號的清濁,可以知道自己內心昏散與否,這是緣觀,如此修可入事一心;上上根人則可以就念佛當下見自本心,因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離心無佛離佛無心,這是直觀心性[6],可入理一心。


持名念佛就廣度而言,可以廣泛接引,較其他三種念佛方便;就深度來說,可以一門直入,在修證上並不亞於其它觀想、觀像、實相等三種念佛。在末法時期,能遇到如此深廣度兼並的法門,真是萬幸!


更進一層,單就持名念佛的微細處來看,將佛號念清楚聽清楚極為簡易,幾乎是人人可行;雖然如此,念清楚聽清楚亦可證入實相,所謂行易證深,這在第伍部分將討論到。


參、如何念得清楚聽得清楚


一、經典的啟示

1.《般舟三昧經》的定意法

《般舟三昧經行品》中說:「佛告颰陀和,菩薩欲疾得是定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髮許。是定意法,名為菩薩超眾行。立一念,信是法,隨所聞,念其方,宜一念,斷諸想,立定信,勿狐疑,精進行,勿懈怠,勿起想,有與無,勿念進,勿念退,勿念前,勿念後,勿念左,勿念右,勿念無,勿念有,勿念遠,勿念近,勿念痛,勿念癢…」[7]總而言之,就是隨所聽聞到西方阿彌陀佛的名號,信此法得往生,而且只單立這一念,斷除其餘諸想念。將這些分別念標舉出來,讓行者明確地知道,重點在收攝意念,是這部經的特色。如此精進修行,是為般舟三昧經所說的定意法。颰陀和菩薩就是用這種方法成就念佛三昧的。

2.《楞嚴經》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說:「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8]大勢至菩薩在因地修習念佛的方法,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非常實在的修行經驗,言簡意賅,又切重要點,後人很多從此得到受用的。

為什麼這部經要強調「都攝六根」呢?

《楞嚴經》云:「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9]六根稱為媒賊[10]的原因,第一是,可以引發六塵為外賊。第二是,可以生起煩惱(六識)為內賊。眾生的內六根對外六塵,產生六識,而世間不過是這十八界交織而成的,眾生落入十八界,便不得出離世間。

所以要收斂這六根,教它不作為向外攀緣的工具,內心才能安住在所要修習的對象上。外境本來無過,起心攀緣才沾惹塵染。所謂:我若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因此要讓淨念能相繼,勢必要都攝六根才可能辦到。


二、師父的開示

1.聽清佛號破除昏散

持名念佛有一點很殊勝,就是臨終念佛即得往生淨土。在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十八願有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惟除五逆誹謗正法。」[11]所以,持名不是平時修來很方便而已,更重要的是,臨命終的人是靠它往生極樂世界的!在生命垂危、心神難安、百感交集的時刻,讓即將謝報的人可使得上力,斬釘截鐵地制調亂心,不是圓頓兼具的法門何以能辦得到?而這圓頓兼具的法門,還需有入門的要訣,才能萬修萬人去,不論根機利鈍,全憑法門殊妙,載至彼岸。

師父曾開示說:「大家都是散亂心很重,如果你照我的辦法,念佛的時候,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保證不散亂,當下不散亂不昏沈。你用其他的辦法,不能使你不散亂,唯有這一個辦法,攝耳根,你馬上就不散亂,由於不散亂,六根都攝。」[12]這真是四兩撥千斤,一針見血的甘露法寶!

既然如此,平時念佛便要能訓練出立竿見影的功用,只要佛號一起,清清楚楚地,就沒有散亂昏沉。假若平時小小境緣,念佛就不能奏效,那遑論臨終大苦遽至,還希望能夠提起正念了。反過來說,在最垂危的狀況能馬上見效,那平時身心康泰,更應該正確地掌握修持的要領,深刻地體驗!

2.六根不攀緣六塵

《金光明經》云:「是身虛偽,猶如空聚。六入村落,結賊所止,一切自住,各不相知。眼根受色,耳分別聲,鼻嗅諸香,舌嗜於味,所有身根,貪受諸觸,意根分別,一切諸法。六情諸根,各各自緣,諸塵境界,不行他緣。心如幻化,馳騁六情,而常妄想,分別諸法。猶如世人,馳走空聚,六賊所害,愚不知避。心常依止,六根境界,各各自知,所伺之處。隨行色聲,香味觸法,心處六情,如鳥投網,其心在在,常處諸根,隨逐諸塵,無有暫捨。」[13]

這段經文很明白地說明,六根是各別緣於六塵的,因為常住真心,本來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不待境緣生起。由一念無明妄動,而生起初相。所既生,相對的,能便隨之而有。一真法界本來寂滅,才一起念,便有能所,能所既立,遂有自身乃至山河大地等根身器界。這妄相的顯發,不是其它的原因,只由一念妄動罷了而已。既建立出所來,則能必為所所礙。因此,聽受限於聲,見受限於色,香味觸法亦分別限制其能[14]。能既受限於所,當然見聞覺知就會各別分開作用,所以說「各不相知」。

由於六識生染情,故藉根攀緣於塵境,沒有休息。眼根攀緣色塵、耳根攀緣聲、鼻根攀緣香塵、舌根攀緣味塵、身根攀緣觸塵、意根攀緣法塵,這十二對根塵互入,由於性質各異,再產生出六識,其結果不僅是數量多,而且是種類亦多,這便足以引誘、迷惑眾生無量劫了。凡愚處在當中憂悲苦惱,升升沉沉,實在無可奈何。想要脫離輪迴的的枷鎖,就必須收攝六根,若有辦法繫住六根,不隨六塵而轉,才能進一步調伏內心,使它不高揚紛飛,也不低沉昏昧,明明白白、清清淨淨。當根對境時,歷歷分明,知道但不住著,境過不留心,對未來的也不希冀。

所以師父說:「怎麼叫做六法?怎麼叫做六塵呢?染心者,是心住於色聲香味觸法,心住色聲香味觸法,心就隨著色聲香味觸法轉。我們舉個實際的例子講,如果你看到好看的色,貪著起歡喜心,就隨他轉;不好看的色,起厭惡心,你也隨他轉,那叫作色塵。如果你看到色,知道他是色,知道這個色是因緣所起,皆無自性,不生好,不生惡,不生憎,不生愛,他是法,法爾如是。色如此,聲香味觸法亦皆如此。[15]境本來就不會繫綁六根,根也不會黏著在境上,因為識心取著才令心隨境轉。若是先能調制攀緣習性,使用六根就能得其利而不受其害了。使六識出於六根門頭,在六塵當中來去自如[16]

3.從根解結

楞嚴經云:「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登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花。」[17]根好比是第二月[18],乃是從真月所出,塵相亦如此,皆是真心所,所以說「根塵同源」。雖根非真實,但從此著手,可就路還家。識心是虛妄的,宛如空中沒有花,是病眼的虛妄見,因此識心不是可以回歸真心的管道。眾生輪轉生死是由於六根而起,而欲證無上菩提也是由從根解結。

          因此師父教我們念佛要用根不用識:「最好是自己的聲音攝自已的耳朵,這種方便,就是以聲攝耳,以耳攝心,一心清淨,心清淨則佛土淨。用功久了的話,六根不妨它用,可是意識心不動,不起分別,這就叫『用根不用識』。久久修習,就有進步。外邊環境怎麼來,不起分別,不生人我是非,這種方便叫什麼方便呢?叫『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19][20]


念佛時只要聽清楚佛號,每一句都在當下,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不落過去或未來的憶想。要念才有,沒有念就沒有,念「阿」聽到的就是「阿」,念「佛」聽到的就「佛」,一點都不含糊。聽佛號並不需要用力作意才可以聽得到,而是一出聲念就可以聽到了,並且聽到也不是一分分漸漸地聽到,而是一對境就是滿分的接收,可以說,用耳根聽佛號,句句是現量。

4.耳根一攝六根都攝

六根常被比喻成六窗,是接觸外境的六個管道,要同時關閉六個管道,可能會掛一漏萬,所以必須對這六根影響層面的輕重了解清楚。所謂擒賊要擒首,群龍無首自然無法作亂,不僅如此,而且還要選擇容易掌握的下手,才能百發百中,穩穩當當。

關於這一點,師父常教我們說:「大家念一句阿彌陀佛,你只要聽得清楚,六根都攝。你把阿彌陀佛四個字聽清了,有眼不見,有耳只聽佛號,有鼻不聞,有舌不知味,不閑雜話,只稱佛號,有身不感覺觸,有意不動。」[21]可見耳根一攝,六根自然全攝了。由此可知,所謂攝住六根,是指內六根不行於外六塵,根塵既不相入,自然識心對境不動,這對專心修念佛的人很是要緊。


師父舉過一個很貼切的譬喻:「譬如說,大家都聽過戲,你聽戲的時候,癡癡呆呆,和傻子一樣,因為耳根一攝六根都攝嘛!念佛也是一樣。」[22]當我們全神貫注在某一件事情上時,周遭同時發生的事情,視若無睹、聽而不聞。大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右協士,一生補佛位,因地時就是都攝六根,使心識不奔馳於外境,如此專注念佛,而且相續不斷而證入三摩地,成就念佛圓通。


為什麼要都攝六根才能證入三昧呢?好比一艘潛水艇,一定要完全離開岸上的人物、景觀等,才能進入海底世界。稍微浮出水面,見到些許岸上的風光,都無法完全沉入水底,見到另一番景象。這是兩個不同的世界,放捨不下娑婆,就無法看到極樂。

5.以音聲攝耳根

只要能攝住耳根即可都攝六根,那麼如何能攝住耳根呢?師父開示說:「攝耳根的辦法,用音聲。文殊師利菩薩說娑婆在音聞[23]。文殊師利菩薩講過,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重要在音聞。耳根是聞,聲是塵。因為聲音出來,可以攝耳根,耳根一攝,六根都攝。」[24]所以話說回來,都攝六根才能將每一念都念清楚聽清楚,相續不斷;而正因為每一個淨念能相繼,所以才能做到都攝六根。一是從外相上要攝住六根,一是從內心使淨念相繼,其實是指同一境界。

      說起來是一大篇,實際上修起來只在剎那間。至於要如何達到念得清楚聽得清楚,並且讓這淨念能相繼,就必須要都攝六根,這似乎是很難、很複雜的問題。結果答案還是那句話:「只在聽得明白」。這句話的確是經得起考驗的妙方。說它神妙,可是又很尋常;說它平常,卻又不同凡響。唯有真實起修,具有踏實的功夫,才能撥雲見日、化繁為簡,在及荊棘林中開闢出一條坦蕩蕩的大道。像孫悟空的金箍棒,化開有七十二變,收來只在一指間。否則危脆無力的手,那裡拿得動千斤重的大刀,斬退群魔?


肆、為什麼要念得清楚聽得清楚


一、經典的啟示

1.《般舟三昧經》的專念故得往生

在《般舟三昧經》中有云:「佛言,菩薩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25]這是阿彌陀佛親口所說的,念佛可見到極樂世界,念佛可往生西方淨土。這麼懇切的話,居然是由阿彌陀佛金口所說,真是令人振奮

2.《阿彌陀經》的一心不亂

那到底要念到什麼程度才具有往生的資格呢?根據《阿彌陀經》:執持名號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臨命終時,佛及聖眾來迎。[26]這是修行淨土法門的人最嚮往的一刻。至於要如何才能達到一心不亂,是持名念佛者必須注意的要點,同時也是往生的左券。


二、師父的開示

1.成就一心不亂得往生

修習持名念佛可入一心不亂,也就是念佛三昧,古來成就的大德很多。首先確認什麼是「一心不亂」。所謂「不亂」是形容「一心」清淨,無染無雜,這是約相而言;而「一心」是直顯心體光明,橫遍豎窮,唯是一性。前者是初始起修的目標,要求心中沒有散亂、昏沈等所有擾亂心的粗細妄想;後者是進入念佛法門,切實體會佛法的真義。既然是可以體會得到,那一心不亂是何等風光? 

師父說:「一心不亂的境界是什麼樣子呢?心裏面很清楚很明白,可是沒有其它的想。所謂『想』,經上又叫『憶念』。現在、將來的一切想法,叫作『念』;過去的,叫作『憶』。心裏清楚明白,沒有憶念;沒有憶念,可是心裏清楚明白。這境界就從不昏沈、不散亂得到。如果你起散亂,得不到這個境界;你打昏沈,也得不到這個境界。得不到這個境界,難望往生。唯有至誠懇切求佛接引,至誠懇切懺悔業障。」[27]

既然心裏沒有其它的憶念,為什麼又會清楚明白呢?因為人有覺性,只要不起無明障住它,便能顯發出來。這覺性不生不滅,不是因緣和合而有,也不是因緣離散而無;這覺性不來不去,不因為落入生死而消失,也不因證悟菩提而出現;這覺性不垢不淨,不隨凡愚而有染污,當然也不會因為成佛作祖而清淨,法爾本來如是。好比天上沒有烏雲遮蔽,自然是一片白日青天,不用任何造作,本來即是如此清淨光明。

臨命終時以這種沒有遮障的心,橫遍豎窮,清清朗朗,只要正念一起,當然和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就得以往生極樂世界了。相反地,若是心緒紛亂,一片昏暗,不至誠懺求除滅,是很難和淨土相應的。由修持一心不亂的程度到那裡,可以得知自己往生有多少把握,所以剋期取證是念佛人應該努力的目標。

2.由持名念佛入一心不亂

而持名念佛如何入一心不亂呢?師父開示說:「要想求一心不亂,也有方便。說來說去,就是在於一聲佛號。」[28]但是,既然是要求一心不亂,那又為什麼要念這一聲佛號呢?

師父說:「佛號想得朗朗,正是無想而寂寂。正當空心寂寂,恰是佛號想得朗朗。」[29]所謂寂寂是指內心沒有絲毫起心動念處,正是古德所說的「心安如海」;雖然沒有任何念頭起來,卻是清清明明的。好比海水平靜沒有風浪時,萬象便能歷歷分明影現其中。所以將佛號念得清楚聽得清楚和一心不亂是不相妨礙的,而且正因為佛號聽清楚了,才能入一心不亂。這正如師父所說的:「明明心無念,無念心明明,念明明無心,無心明明念。」[30]

由此可以知道何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真義。全念是無念,因為念不可得,所以全念即是空;全無念是念,因為無念亦不可得,即無念就是念。入了這個法,沒有所謂的念或無念,唯是一心清淨平等,說它是諸法實相、中道第一義諦、常住真心等都是。進一層說,淨土行人所願求的往生極樂就是無生,無生才真是往生極樂。

唯其真能入諸法緣起,才得以清楚地看見一切法當體即空,不假漸次亦無方便。師父深入般若法,而且將它銷歸自性用在行門上,這平淡無奇甚至被大部分人所忽略的一句佛號,師父將它發揮得淋漓盡致,真是功德無量!

若從法門本身來看,念得清楚聽得清楚不僅可以遠離世俗──不為六塵所惑亂;進一步還能體會到佛法的清涼──入一心清淨,這是淨土行者可以沉浸在佛法大海的勝異方便;更進一步得以脫胎換骨──往生淨土,改轉所有依正報,證入無生法忍,這是為什麼要念得清楚聽得清楚最主要的原因。


伍、「念清楚聽清楚」之甚深義


一、念清楚聽清楚即是覺性圓顯

          正當念佛的時候,聽到的若不出於所念的佛號之外,則可將一句佛號聽得清楚明白,自然心不散亂;念的佛號若不能全入於所聽之內,則表示念無力,易落於昏昧不明。在既沒有散亂又沒有昏沈時,念清楚就是聽清楚,聽清楚正是念清楚,二者都是一心所起的用。久久保持正念分明,念和聽沒有先後,也不曾進出,心中就是一句佛號,朗朗分明,這是全用歸體。念佛正是用念清楚和聽清楚佛號的方便,返本心源。誠如《阿彌陀經》所說的:執持名號至一心不亂。

這是什麼道理呢?念得清楚聽得清楚是標月指,正聽清楚佛號時,不起念分別,即是一心,一心當中沒有相待的能所,全體顯露,假名一心。沒有能所並不是斷滅,而是從破妄的當下顯真。單單從執持一句名號,就能體會到了,可以說是單刀直入,不須要其它的方便。

這一心要如何顯發,仔細推尋起來,師父說:「教你聽佛號,是把六根門頭攝住。六識心不亂動,那個時候你的覺性自然就現出來。所以教大家聽佛號,不是教你聽聲塵,而是教你聽那個能聽的是誰。能聽的,不是六根,更不是六塵、六識,那是你自己的覺性。所以教你聽佛號,是教你『反聞聞自性』。」[31]

所謂自性就是覺性,即是《楞嚴經》所說的常住真心,無在無不在。因為真心遍一切時、一切處,故無所不在;真心雖遍一切時處,而沒有毫髮可得,所以無所在。隨緣而現有六凡四聖,可是他非凡非聖,自性常空,是謂「真」。為何是「常住」呢?因為他雖在凡並不減,縱入聖也不增,好比火性真空遍滿法界,隨因緣不同,現相雖然有差異,但火性平等無二。縱然盡大地沒有一處起火,火性不減,即使劫末大火燒,火性亦不增。覺性本來就不須造作,在礦坑裡是金,出了礦坑還是金,縱然把它鑄成飾物,它依然是金。覺性雖不假修為,只是聖者圓顯,得生死自在,凡夫欲脫輪迴,要從此修去。


將修行縮小範圍,用念得清楚聽清楚來說,覺性在念而不是念,在聽而不是聽,只能藉著念清楚、聽清楚來顯發覺性。在念清楚和聽清楚佛號的當下,正是一心不動。其實這一心未嘗動過,好比虛空不曾改變,不隨日轉,不隨雲飛,那麼日月所經歷的、雲朵所飄過的當下,正是不動的太虛空。又好比一幕幕的電影,形形色色,只要不隨這影像所轉,那影像的當下,正是從頭到尾始終如一的螢幕。


這一心在過去、現在、未來無論那個一時刻被顯發,都是一般,沒有差別,因為覺性平等,遇緣不同而已;雖然覺性隨念聽的因緣而現,但並不增,妄想覆蓋時,它亦不減。不論這一心是否被覆蓋,體性湛然常寂,只是隱顯不同罷了。師父開示說:「你如果能攝住你的六根,使六塵不染污你的六識,就是覺性。如果在六根、六塵、六識以外另找覺性,那是二法,不是佛說。


不要找你的覺性,覺性沒有,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就是色即空;雖說本來無一物,常顯一切法,故空即色。」[32]


覺性雖不由造作而有,但由於眾生妄想熾盛,佛號一落,妄想馬上乘隙而入,才一動念即被雲遮,才須要勤加修習,方不免身懷寶珠而求乞於人。


二、念清楚聽清楚正是覺性起用

1.覺性自在

全體起用即是由性起修,最究竟穩當,為什麼呢?第一點:覺性自在。覺性起用有很多層面,就持名念佛而言,在閒靜、動忙、慌亂、病痛、歡悅、哀傷、睡眠乃至臨命終大苦遽至,都能不假作意,自在地念清楚聽清楚佛號,這是最踏實的。這種自在好比眼見色,不用費力;耳聞聲也不用費力一般。就連臨命終也不用費力,乘性起修,一切不能障礙地將佛號念清楚聽清楚。對淨土行者而言,能得往生從容自在,古德謂:「深懷冥託,宵想神遊,畢命一對,長謝百憂。」[33]是一生中最值得安慰的事吧?

例如,當我們見到光時,不是一點點、一點點地增加,見到就是全部見到,不用任何的方便或作意。覺性也是如此,他雖常住不動,而遍滿無礙,從始至終都一般,所以不論處於適不適意的境,只要一心不動,都可以安安穩穩地全心念佛。


這好比一月麗天,地上的大海、溪流、湖泊、池塘、乃至一碗水都可以平等地印現天上的月,一點都不用作意,只要天上月亮一出,大地有水之處馬上印現出月亮來。

2.覺性無礙

第二點究竟穩當的是:覺性無礙。覺性無在無不在,遍滿法界。要體會覺性可從念佛下手,讓一句佛號念清楚聽清楚,好比在暗室中點上一盞燈,不論燈光大小,立即能破暗。光本身沒有差別,只有明和暗是相對的;也不受燈器大小的限制,當光亮時,暗不及處都是亮的。


《楞嚴經云》:「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遍法界。」[34]真空體遍法,所以沒有限量,故云「性火真空」。真空應緣現相,如幻而有稱妙有,是為「性空真火」。一切法皆如此,體性清淨遍滿,遇緣幻現假相,彼此無礙。所以不論順逆境,都不能障礙覺性起用,皆可稱性念佛。因此念佛能從清淨心出,步步都是淨土功勳。


因為每念都稱性而起,初心念佛和久學念佛,只要是至誠懇切,從一心所出,現前這一念念佛的心,初後並沒有差別。故《徹悟禪師語錄》有云:「若約豎窮三際,則念佛時,即見佛時,亦即成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亦即度生時,三際同時,更無前後。」


勉強來說,念佛心中沒有一切相,即是自性寂靜;雖沒有一切相,但不是斷滅,佛號可以歷歷分明,這是自性光明。假藉念佛圓顯自性寂靜光明,不僅沒有生住異滅遷流的苦,還能沐浴在清淨平等的法喜中。這大概可以算是身在娑婆,不為一切苦厄所煎熬的殊勝方便吧!


這道理用講的只在翻掌覆掌之間而已,要真起修才知道關鍵處,不是三兩句話可以領略到的。


在師父座下混了十多年,最不敢怠忽的就是體會到,光說不練是沒有用的。稻子成熟的時候,自然會低頭,而且一點都不難。可是這在當它還是一株稻苗時,是無法體會得到的感覺。修行亦如此,由粗澀到純熟,要是時節因緣到了,自己自然就知道了。所謂水到渠成,總教它細水長流,終有功成的一天。


愚鈍如我,居然可以修持觀世音菩薩那輩聖者所用功的法門,實在是不敢高攀。可是師父的確是這麼說的,而且他每次說的時候都很慎重。我非常相信師父的見地,所以也如此大膽地介紹給大家。


陸、結論

陽光普照大地,請問:「那個地方比較亮?」這是個很難回答得恰到好處的問題,就好比本文的標題一般,究竟什麼是念得清楚聽得清楚的甚深義?

遇到業障現前,心力交疲時,坐下來靜靜地念佛,一句句專心地念,壓在心頭上的大石頭不自覺的就不翼而飛了;有時身體很疲憊,躺在床上久久無法入睡,不快點睡明早又爬不起來,這時只要把佛號念清楚聽清楚,不知什麼時候突然就睡著了;還有,每次向師父祝壽,呈供養金時,實在不知道講那句話好,十多年都講同一句:「師父,阿彌陀佛」大概師父知道我要表達什麼吧?就連師父往生,眼淚直流,也是念佛過完那終身難忘的四十九天。所有以我的福報、能力、功德、體力、智力等等無法達到的,都用這句佛號圓滿,它補足我所有的欠缺,就像陽光照在大地一般,到底那裡亮呢?

有人業障深重,一勸再勸,才肯提起佛號,念幾句安心的;有人煩惱心比較重,要念佛好一段時間,才會稍微平靜些;有人妄想心少,稍稍用功就可得到受用;也有人宿福深厚,才一聞名,善根即發。一樣的念佛,對著不同的根器,便有各種的反應。請問那個感受得深呢?法本不可說,應機起化,就像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化身,不能比高下,因為同是一尊菩薩的悲願所出。

正如華嚴經中說:「譬如地性一,眾生各別住,地無一異念,諸佛法如是;亦如火性一,能燒一切物,火焰無分別,諸佛法如是;亦如大海一,波濤千萬異,水無種種殊,諸佛法如是;亦如風性一,能吹一切物,風無一異念,諸佛法如是;亦如大雲雷,普雨一切地,雨滴無差別,諸佛法如是;亦如地界一,能生種種芽,非地有殊異,諸佛法如是;如日無雲曀,普照於十方,光明無異性,諸佛法如是;亦如空中月,世間靡不見,非月往其處,諸佛法如是;譬如大梵王,應現滿三千,其身無別異,諸佛法如是。[35]所謂一月印千江,空中只一月。隨機隨緣,千江有水千江月,不論大江小溪所現的都是滿分的月;但事實上,月無來去,千江本是同一虛空中的月。

信願持名可往生極樂淨土,這是佛無問自說的法門,駑鈍如我那裡知道佛的意旨?佛法妙難思,在眾生覺得最不起眼的日常生活,可以出神入化,讓平淡無奇的日子,充滿活力與希望;在不可能有轉機的地方,以佛的願心攝受,使暝盲無依的眾生得以絕處逢生。所以只要是佛親口宣說,在我而言,都是不可思議的甚深義。

持名念佛方法很簡易,可是義理甚深。乘著釋迦如來的大悲心,可以修學到淨土法門;仗著阿彌陀佛的大願力,得以往生極樂;可是對我而言,這還不夠。幸好遇上師父,教我把佛號念得清楚聽得清楚,才得以一窺堂奧之美。假如今生沒遇上師父,真難想像自己會把淨土法門修成什麼模樣。

實在是無法表達這分感激的心。師父最樂法,最歡喜弟子肯修學,能弘法,很跟師父隨喜。假如我學會一點點,都是恩師的德澤所被,有這樣的師父,實在是很萬幸

 

你如果能攝住你的六根,使六塵不染污你的六識,就是覺性。如果在六根、六塵、六識以外另找覺性,那是二法,不是佛說。


不要找你的覺性,覺性沒有,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就是色即空;雖說本來無一物,常顯一切法,故空即色。



[1] 佛說觀無量佛經大正12, p.346a

[2] 佛說阿彌陀經大正12, p.347b

[3] 佛七講話第六集七十九年第二期第二天:「定慧等持,就是念佛三昧。慧而定,稱為一心;定而慧,稱為不亂。這就是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沒什麼很奇巧的,就教你一心不亂。」

[4] 佛七講話第五集七十八年第二期第一天

[5] 同註4

[6] 佛七講話第一集七十四年第三期第二天:「這四種念佛當中,觀像、觀想皆是緣觀,同時還不好修,非上根利智的人不行。實相,直觀心性,非上根利智的人不能修。至於持名念佛,他是圓攝緣觀和直觀心性。大家都知道,心中繫住一聲佛號,當時起緣觀,制心一處,制心於一聲佛號之上,是緣觀;可是它也是直觀心性。」

[7] 大正13, p.898b

[8] 大正19, p.128b

[9] 大正19, p.122c

[10]首楞嚴義疏注經》云:「六根為賊媒者。一引外賊。即六塵也。二起內賊。即煩惱也。內外惡賊能劫真性。大正39, p.855c

[11]佛說無量壽經大正12, p.268a

[12]《佛七講話》第一集七十二年第三天

[13]大正13, p.340a

[14]楞嚴經云:「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大正19, p.120a

[15]《佛七講話》第一集七十四年第三期第四天

[16]《佛七講話》第一集七十年第二期第三天

[17]大正19, p.124c

[18]楞嚴經云:「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大正19, p.111a

[19]師父解釋說[19]:「識是了別,八個識都有了,唯有第六識有了又有別,別就是分別,在了的時候沒有分別,第二念起分別就是尋求心,識以了別為性相,那是說第六識。其實八個識都具有了的性相,唯有第六識有了別的性相。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就是在了的時候不再起分別,那就是用根不用識,五識起時必有一分意識,可是那是了沒有別。所以用根不用識,那是僅僅了的時候。」側聞散記》第三集 貳、修行篇一、道人心行

[20]《佛七講話》第四集七十七年第一期第一天

[21]《佛七講話》第一集七十二年第三天

[22]《佛七講話》第六集七十九年第一期第六天

[23]楞嚴經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大正19, p.130c

[24]《佛七講話》第一集七十三年第一天

[25] 大正13, p.899a

[26] 參註3

[27] 《佛七講話》第一集七十三年第三天

[28] 佛七講話第六集七十九年第二期第二天

[29]池畔蓮鈔第一集.心佛相應原無礙

[30]池畔蓮鈔第一集.有志一同

[31]《佛七講話》第三集七十六年第四期第三天

[32] 《佛七講話》第三集七十六年第四期第四天

[33] 《廣弘明集》大正52, p.198b

[34] 《楞嚴經》大正19, p.117c

[35]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10, p.6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