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遙念與相知 - 慧琛法師

C001《幻士仁賢經》-慧琛法師講述

 

2001年啟講於西蓮三峽講堂-共十一堂

 

《幻士仁賢經》

 大正藏第9冊NO.0035  大乘經寶積部 

慧琛法師講述  第一堂 

 

這部《幻士仁賢經》,它的經義很深,我練習來介紹。之前我來時,我跟慧運法師說,我等下來,你是不是要先幫我介紹,慧運法師說上禮拜已經介紹過了,都對你很清楚了;不管上禮拜慧運法師如何介紹我,你們都把他給忘了!不然恐怕你們會很失望!這位仁賢,經題裡面幻士仁賢,這位仁賢就是《般舟三昧經》裡面的主角,就是跋陀婆羅菩薩。跋陀婆羅菩薩有聽過嗎?聽過喔!他還沒出家時,名字是仁賢,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仁賢。這位仁賢本來是位幻士,幻士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魔術師,這本經就是從他還沒開始學佛,一直說,說到後來他出家,所以這部經故事的部分佔大多數。那時師父剛往生時,慧運法師說要我到板橋講課,他有指定要挑一部師父的註解來講,臨時即就章,我想這本故事較多、比較簡單,就挑這本來講。結果講了以後才知道這部經義很深,所以我們一起來修學,我們現在開始來看第一頁。

 

第一頁師父註解的部分,我會挑有適合和大家討論的部分來介紹。現在我們看第二行,華語仁賢,可以翻譯成賢護,所以在另外一部經,《大集經》裡有賢護菩薩,也是跋陀婆羅菩薩,他的梵文是跋陀婆羅、跋陀、跋陀和、跋陂等,這都是跋陀婆羅菩薩,其他翻譯的名。這部《幻士仁賢經》是記載,跋陀婆羅菩薩祂剛開始皈依佛陀的故事。再來的這段文是今天要介紹的其中一個重點,到底跋陀婆羅菩薩祂和我們娑婆世界有何種因緣?來看我們《仁賢經》裡他有介紹,我們知道《楞嚴經》裡有講到二十五圓通,一般我們最熟悉的是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剛剛也有菩薩提到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一般我們修淨土法門較熟悉的是念佛圓通,其中在二十五圓通裡,除了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在《楞嚴經》裡講的比較詳細外,其他的二十四位全部都是略說,也就是簡單的說。包括現在所說的跋陀婆羅菩薩,祂如何證得圓通也是略說。雖然只有一小段,但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在跋陀婆羅菩薩這段,在二十五圓通裡是用「觸」,觀世音菩薩是耳根圓通,大勢至菩薩是念佛圓通,是「念」。每一位菩薩祂證入圓通的方便都不一樣,跋陀婆羅菩薩證圓通是用「觸」,所以今天我們把重點放在這裡,「觸」。 我們看這段文「跋陀婆羅,并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列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這段文的開示很簡單,我大約的消文一遍,跋陀婆羅祂和祂的同伴十六開示,從座而起,那時在楞嚴法會中,佛陀問:「在座,你們可以說出你們因地時是如何證入圓通?」那時跋陀婆羅和祂一起修行的十六開示,十六位菩薩,從座而起。頂禮佛足,向佛陀報告在因地如何修行,先頂禮再向佛陀說: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跋陀婆羅過去世就已經有修行了,所以在威音王佛時聽到佛法,就跟著威音王佛出家。出家人按照戒律,半個月洗一次澡,一個月洗二次,一年洗二十四次。(如果我們一年洗二十四次你們可能不敢靠過來!)但是在經上有開緣,只要是…因緣,…因緣,你掃個地,還是出坡,還是…,都可以開緣讓你洗澡,還是淋雨,都可以開緣,現在因為開緣的關係,所以就可以每天洗澡。現在是比較富裕,以前哪有可能說每個人都有一間浴室洗澡,沒有的!以前洗澡是什麼情形?出家人很多,洗澡是什麼情形?大家一齊排隊一起洗。可能男眾當過兵的有這樣經驗對吧?有嘛!奇怪你們好像比我還害羞。所以祂才說「於浴僧時隨列入室」,這是說明那時出家人洗澡要按照戒臘,不是說現在誰先搶到,誰就先進去,按照戒臘,老戒先洗,隨列排隊進去浴室洗澡。祂是藉著浴僧,洗浴,這樣的因緣開悟。但是其實這因緣是怎麼樣?這因緣是在最後…當他…在這之前,師父很多,到那時侯,就〝啪〞一下讓祂悟到了。他悟到水既不洗塵,不是洗身體的汙垢,亦不洗體,也不是洗身軀!中間安然,中間是甚麼?塵和體的中間是甚麼?你們洗澡每天洗,塵和體中間是甚麼?水嘛!這麼簡單不要想太多,中間就是水。不是土,也不是火,也不是風,是水。中間安然是在講什麼呢?水不倚塵也不倚體,中間就是水,單就是一個「水」。得無所有,在這三樣裡面,祂說這「觸」在塵垢上面有觸嗎?不知道喔?沒關係我慢慢說。在身體上有觸嗎?沒有。在水上有觸嗎?沒有。我詳細解釋給你們聽,如果說塵有「觸」,那塵本身就有感「觸」對否?你不需要去靠近它,它自己就有感「觸」,哪有可能!你說這桌子我去摸它,它自己有感觸,這感觸和你有甚麼關係?沒關係對嘛,所以塵有觸嗎?有嗎?沒有,講大聲一點。體有觸嗎?沒有。你自己身上有「觸」,怎麼這麼奇怪啊?水都沒洗到,你就有「觸」?水自己有「觸」嗎?也沒嘛!這三樣裡無所有「觸」,都無「觸」。找不到一個實在的『觸』可得!祂說得無所有。祂在此時開悟。開悟以後有甚麼利用,後面會敘說。

 

「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過去世開悟的因地,他沒有把它給忘失了,所以乃至今日跟著釋迦牟尼佛出家,「令得無學」,可證得無學。「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就是威音王佛那時幫我取名為跋陀婆羅。

 

「妙觸宣明」在指『用』,祂所證得的是『觸』無所有,證得的體性是無所有,「妙觸宣明」是起妙用,這很重要等一下會解釋。

 

「成佛子住」就是成就菩薩位。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大家撥空來上課,我們所聽到的般若法,其實這邊講一講就是「般若」的道理,道理很高,對否,也很深,對否,既高又深!我們每天洗澡要有這種又高又深的體會很難對嗎!我們都是怎麼洗?這裡髒就搓這裡,這裡癢就下功夫搓一下,都是這樣洗。佛法的高深有錯的地方嗎?沒有!但是這種高深的佛理,如果都把它放在書裡或者放在講堂,你們不帶回去用,那有什麼用處?這種用處就無法發揮,你只能放在腦筋裡思維,而且從這耳聽進去,從另一耳出來。佛法的高深必須你能起「用」,才可以稱之為「妙」。我們所要得的是要這個「妙」,這個「妙」在哪裡?這個妙在所有的人,你自己可以起用,這就是「妙」。否則,我說得很高很深,而你用的不「妙」,大家所說的事情不妙就是這樣,所以大家要自己去用這個很高很深的東西,你用的出來,叫作什麼?叫作「妙」,知道嗎?想想看這個東西要如何「用」。

 

我們現在來看「觸」,每天我們所用的「觸」有夠多吧!觸的因緣非常多,我們先從最簡單的。其實說穿了為什麼他可以體會到這個「觸」的體性,本來就是無所有,無所有就是「空」的意思。祂體會到無所有以後,不是沒這樣東西,反過來是能夠起它的妙用,這中間有一個很深的道理。其實在我們凡夫裡,所有障礙讓我們無法起妙用的,都是「有」所得!全部都是有所得。所以在佛法裡所說的般若空理,最主要是破我們凡夫有所得的「知見」,「見」,祂是破這個「見」,但有破這個法嗎?沒有。如果你將這個「法」破掉以後,這個「法」還能起妙用嗎?無法起用!所以只是破凡夫對這「法」很深的有所得的「見」。如果將這「見」拿掉以後,你能真正的熟識這個「法」,它才能起妙用,這是我前題所說的。我們舉最簡單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和你接觸最簡單的、最微細的,可是讓你最受不了的是甚麼事?你們可能在家的時間較長,如果在我們山上就非常明顯,我都已經提醒這樣了!你們來到山上有什麼事情是很小的,但卻讓你們很受不了的?對!是蚊子。蚊子有多大隻?哦!很小隻。但是,那隻蚊子在那邊飛,你不會覺得怎樣,對吧!蚊子是不是去刺到你,牠刺到你的那根針,有多大根?一尺長?那種蚊子…妖蚊喔?我們山上好像沒有這種蚊子喔!比如我畫一下,可能差不多是這一百倍分之一!對嘛!很小根。因為我時常遇到這樣的事情,所以我會印象比較深。好比我們一起在那洗菜,等下就有居士說蚊子怎麼這麼多,我想說奇怪!我洗這麼久都沒察覺蚊子有這麼多,後來我才發現到,原來是我們都已經習慣了,而你們還沒習慣。其實蚊子的針是不是很小,咬到你以後會癢,「癢」存在哪裡?「癢」放在這裡?「癢」有在蚊子嗎?蚊子自己會癢那還真奇怪,沒咬人也會「癢」,這不通嘛!「癢」若在我身上,「癢」若在你身上,蚊子不咬你,你還是會癢那是皮膚病,跟蚊子就沒關係囉!癢就是自己癢,無緣無故自己癢,這也不通。所以「癢」就是蚊子咬到「我」,才會變成一個癢。師父告訴我們這個沒有,這個也沒有,那兩個加起來會變成有嗎?加起來還是沒有。這事情還真奇怪,這個也沒,那個也沒,為什麼兩個湊在一起,就出現一個「有」,這「有」在哪裡?「有」在我們的「見」裏。我告訴你們還真難相信,就在我們的「見」裏,確確實實的在我們的「見」裏。如果不是在我們眾生的知見裡,那菩薩不會因破了這個「見」而開悟!菩薩可以因為破這個「見」而開悟,表示這個見只是存在我們眾生的知見裏,才可以破這個「見」而開悟。如果那是實在的,那菩薩能把「見」破掉嗎?絕對不可能!所以我說這個例子是大家要起用。你聽經完後,要起用,下次蚊子若咬你,你去看它,這個「癢」真的是你所想的那麼無法忍受?牠一咬你,你就趕快又耙又抓的,真的是越抓就越癢。你把它看清楚,它就是這個樣子,那就過去了,我這樣講不曉得你們會信嗎!我再講個實在的不是臭屁的,最近我們山上有一位菩薩,幫我們調骨頭,要貼藥膏,藥膏不是現成的那種,是自己調製的濁濁、膏狀的那種。那種藥膏貼一天就可以癢一個禮拜,癢不停,我這隻手本來就有問題,去看診時旁邊有一個人就對我說,你要耐得住癢每天都要貼,而我也很聽話,耐得住癢每天都貼。因為我知道這藥一定會有它的效用,當我們遇到我們的知見時,一定要自己克服。剛貼上時我就開始癢了,剛貼上就開始癢,你會怎麼樣?你就會抓癢,抓癢之後就想撕掉它,如果這樣的話,就無法得到它的「妙用」。無法對你發生甚麼作用,因為膏藥好是好,就是膏藥,但是對你來說沒什麼作用。後來我真的去試,這「癢」到底在哪裡?反正「癢」本來就無所有,不管他了,你把他體悟得很清楚就是這樣而已,就是這樣而已,把它放在那個程度上,自然就不會癢。你們覺得很不可思議?跟你們說都不相信?好!我再舉個例子。

 

這個例子就比較明顯,但是我剛所講的事是實在的喔!你自己要去體會喔。有的人貼了一天就抓到破皮了,再來就不貼了,醫生再來,我也不貼了,有的人能每天繼續貼。說一個最簡單的,我們人說話,不管他說一句甚麼話,很難聽的話也好,一句話就過去了,就如被蚊子叮到一樣,當作被叮到就過去了。但是我請問你,是不是每個人,對於這句話放在內心,它的知見有多深,它的傷害就能有多重,是不是這樣!你說那句話存在哪裡?過去了。但從這裡就可發覺到自己本身的知見,和有所得的心有多麼得深重,你自己就可以看的出來。所以才說這道理聽了以後,自己要會「用」。這句話明明就已經過去了,過去了就好了,不要時常把它放在心上。

 

一樣的,這「觸」在凡夫裡你要發展到像菩薩行菩薩道,是非常好用的,這帖藥我向你們介紹。人和人之間每天都會「觸」,都會接觸,不管是見面也好,言語也好,行為也好,都會接觸對不!我舉個例子,大家在講堂看到菩薩和看到蓮友的感覺,一樣嗎?不一樣。你看到這位,看到那位,跟看到那位,是不是感覺都不一樣!那你去看西方三聖,會覺得你會看到這位,看到那位都不一樣嗎?會嗎?不會對嗎!為什麼?因為我們看到眾生都會有過去接觸的印象,所以在心裡頭都會留下「見」。這種「見」本身就是一種障礙,無法讓你很清楚的對它接觸。好比這個人看起來討厭,那你接觸的會是這個人嗎?其實不是,你只是接觸到內心那種討厭的「見」,那種討厭的心而已。那只是一個「境」讓你感覺到討厭。這個人你看起來很喜歡,這種喜歡會是在那個人的身上嗎,也不是,只是你心裡頭的一個「見」而已。再來一次也是這種障礙,所以為什麼人和人之間障礙會越來越大,原因出在哪?原因出在「見」。

如果你可以把對人這種知見慢慢的放下,放下到你看人就如看到菩薩的感覺是一樣的,是一樣的,那表示怎麼樣?表示你可以很簡單的,而且很親切地接觸所有的人,無障礙,那時你要行菩薩道就很輕鬆了

 

在日常生活當中,盡量把我們過去的印象放下,因為學佛裡,教我們最重要的,就是放下這種「見」。若你能夠把這種「見」放下,放下以後這輕涼從哪裡來?從你心頭自己上來。我們有時候說,去道場或者是來講堂,看到菩薩覺得很清涼,對不?為什麼清涼?因為你對他沒甚麼想法。自然地,你看到他就會如何?感覺到很清涼,那清涼其實是我們心頭,沒甚麼想法的那種清涼,就自然而起。所以一樣地,我們把這「觸」用在念佛,也是這樣用。我們念佛要如何念?師父教我們最簡單的,「念的清楚,聽的清楚」。很單純的只是把佛號一句一句,念的清楚,聽的清楚,是不是最簡單的「觸」?沒甚麼知見,只是把這句佛號清清楚楚的念,清清楚楚的聽,你就進入甚麼是念佛的滋味了。 

 

所以再回頭看,剛剛所說的「癢」,「癢」我們不喜歡,痛我們會喜歡嗎?也不喜歡。很多事情,這是在我們身上的,在我們心頭也有,對不對?心頭一定不喜歡什麼?心頭一定不喜歡生氣,瞋恨心,一定不喜歡瞋恨心,或是忌妒的心我們也不喜歡,很多的啦,很多心都不喜歡。這種不好的念頭,你讓他出來,就讓它保持在第一個剎那就好,不要讓它繼續衍生,自然這種知見就能放掉。我再講清楚一點,如果蚊子叮我們,你就把它看清楚,感覺的清楚,就是這樣就好,就讓它過去了,不要再有會癢會很癢的想法。你越想「癢」他就越癢,看你堪忍的程度。蚊子會帶團隊來,一隻來叮,二隻來叮,會一群來叮,所以要看你堪忍的程度。一樣的我們聽到不好聽的話,就停在那裡就好,聽的時候把它聽清楚,再來就把它放掉。這種方法大家如果能練習的好,對你以後人生,你說遇到什麼大事是你無法過關的!有嗎?真的沒有。再大的事,一剎那過去就好。大家一定要拿起來用,為什麼要和大家講此方法,大家都知道師父他生病很久,後來行動也很不方便,如果我們能跑能跳僅腰痠背痛就很難受,希望有人能幫我們看看或者按摩。那時候,師父只能坐在那裡而已,到往生前幾年,連翻身都需要他人幫忙,這是很艱苦的。你說癢,他好像也很少說癢。你說哪裡痛!這他早已過關了。有一次我請問師父一件事情:師父你這麼痛,能念佛嗎?師父告訴我,你如果把佛號念的清楚,你就不會覺得痛。這是甚麼意思呢!因為我們心裡頭,你一定要有一個,你的心要能夠穩定、能作主的,我們的心能夠自己作主,那你自然看外面不管是痛、是癢、還是心頭所起的煩惱,就像雲一樣過去了。它會來也會過去,你心頭上要用你的佛號來作主,作主表示它不會動到你的心。如果它能夠動到你的心,你自然會怎樣?你就會痛苦,對不對?就想要其他的辦法,所以我們既然有辦法能念阿彌陀佛,你就要讓你心頭的阿彌陀佛來作主。你有主以後,你看其他的事情就會感覺是「客」,只要他是客,你會怕它嗎?它總會走掉,因為我是主人(阿彌陀佛是主人),其他總是會走掉。所以你會怕「癢」?「癢」也是會跑掉啊。你會怕痛嗎?「痛」也是會去啊。你會怕生氣、忌妒這些煩惱嗎?不會。總是會去,而且你看得很清楚,你看它來又看他去。

 

在這段文裡在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不被這些知見所障礙,自然就會知道一切法的體性本來是空的,這時候心頭才能好好的作主,將這些事情能過去。這樣的話,你心頭既然能作主就會有光明,有光明照著一切法才能如實,才能正確。所以當你心頭有光明時,你去接「觸」所有的人,有一樣嗎?不一樣。一個心頭有瞋恨心、忌妒心和其他不好念頭的人,去接觸別人,和一個心頭沒這些念頭的人去接觸別人,感覺會一樣嗎?嘿!絕對不一樣。所以我們要改變的是,改變心頭,讓這些念頭不見,自然你去接觸的,就是清涼的,所以清涼不是你去選個淨土,哪裡有淨土?你把心頭不好的念頭拿掉就是淨土。這樣講有夠清楚了嗎?有清楚了剩下就是你們的事情囉!

 

話說回來,修行是要腳踏實地。凡夫最困難的是甚麼?你們知道嗎?因為我們說凡夫有執著,所以凡夫最困難的就是放下。你們信嗎?真的是放下。其實我們沒比佛菩薩少甚麼,我們欠缺什麼?欠放下就好了,我們只要都放下就跟菩薩一樣了。你看,跋陀婆羅菩薩也是這樣啊!都把它放下,無所有,它自然能得妙用。我們就是欠放下而已,如果你能放下,自然能提起無量無邊菩薩道的事業。所以在心經裡,那段文,頭一句怎麼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如能照見是皆空,五蘊若空能度一切苦厄。祂照見的只是五蘊而已,這個範圍而已哦,只是五蘊皆空,放下五蘊就能度一切所有,包括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苦厄,就是因為你放下五蘊,所以說放下的功德非常的大。放下的功德無量,不要說每天學放下一項,只要一個月學習放下一項,就不得了了。你一個月學放下一項,從今天開始想,我現在開始要放下哪一項?班長你這個月的目標要放下哪一項?…香煙…他真的下次不來了喔!我們讓班長自己說,不要替他說。不然,你先說,你要放下哪一項?…電視?不然,你放下一個你目前做得到的,稍微努力一下,就做得到的,一項就好。要求別人比較簡單,…有嗎?你想想看,都不用放下?你沒甚麼牽掛?這是最嚴重的,不知要放下甚麼!不知道要先從哪一項先放下,好,想到再告訴我吧!要放下什麼?

 

如果有女孩子,在山上跑來跑去,喊她都不聽的話,我們只要對她說一句話,她馬上就會安靜下來,說哪一句妳們知道嗎?要抓妳起來剃頭喔!女眾最放不下的就是那把髮絲、那秀髮。當怎麼喊都喊不聽的話,只要說:抓你來剃頭喔,馬上就很乖!這是最嚴重的。我們眾生很可憐,有太多的把柄被冤親債主給縛住。我只要抓著你哪一項放不下,你就得乖乖的聽他的,所以只要我們放下越多,魔王抓得住我們嗎!抓不住。我們要往生西方時要完全放下,你若沒放下,在娑婆世界哪怕只是一點點的放不下,你就沒有辦法去!你要到臨命終時,才一次放下嗎?我們現在就要開始慢慢練習。我講的很清楚了,你們放不放得下,是你家的事。

 

現在開始講經題,其實這部《幻士仁賢經》從頭至尾,最主要是在講「幻化」。上次我到板橋講堂講,說完他們什麼都忘了,連我講的這部經題都給忘了,只記得兩個字「幻化」。但是幻化的主題可能今天不會出現,今天我們先講「放下」,放下「見」,記得慢慢的練習放下就好了。什麼人先放下,什麼人就先解脫。

 

《佛說幻士仁賢經》

 

請翻開第一頁。

 

「佛」,所指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這部經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開講的。

 

「說」,說有「悅」的意思。第一頁倒數第二行,悅可眾心,佛所講的道理,最主要是悅可眾生,可以讓眾生的心喜悅、法喜。這法喜從何來?就是這道理能契合眾生的根基,才可能起歡喜心。道理若很高但根基很差,這種道理很好不能覺悟的就不會高興,很苦惱,為什麼道理這麼好,而我卻都做不到,所以道理很好要能夠契合根基。但是我先講清楚哦!這是佛才有這種本領,我可沒這種本領,所以你們可不可以法喜,我並不知。我們可以來聽經,表示我們有善根,何種善根呢?可以聽聞正法的善根!這種善根很難得,也很可貴。你現在到街上看看,有的人喜悅的對象可能是菜市場裡那些攤位。也可能是家裡的電視、冰箱、報紙、雜誌。眾生其實都會去找他所適合的,可以悅可他的心的事物。眾生最基本的,都會想要離苦得樂,遠離避免痛苦,而去找我們所高興的。一樣的,你們有這種聞法的善根一定要把握,把握它在你心頭的喜悅,不要讓它失去了。為什麼有時候我們不想聽經、不想聞法,因為這種喜悅的心遺失了!它失去了!這種遺失是怎麼不見的呢!有可能有二種情形,第一是這「理」太深了你聽不懂,一種是過淺你覺得太簡單了,一種是你自己本身的根基太差了。這兩方面,但不管如何都要調整到,可以保持善根不斷的不斷的,聽到佛法就可起歡喜的心讓它成長。不止這樣,我們聽經會歡喜,再請問你們念佛會歡喜嗎?會。很好。念佛可起歡喜心,須要有人幫你功課嗎?慧運法師說:不用。一樣的,小孩子讀書讀到很歡喜,你們會需要對小孩說,你們現在給我坐著寫功課嗎?不用。他自己就很愛寫、愛看、愛學習,所以喜悅對眾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源頭。你喜悅嗎!拜佛有歡喜嗎!如果拜佛會歡喜,自己就會去拜不是嗎!這是一種法喜啊!但是要知道這種法喜須時常的體會,這種滋味很深,所以已有的只要去保持,它就會慢慢成長。因為既然我們有這種善根,只要去保持它就會成長。

 

再來,「幻士」,「幻士」前面有解釋過了。再來「仁賢」,「經」,「經」的意思,第二頁。很多法師皆已介紹過,我簡略帶過。第四行,梵文是修多羅,翻譯為契經。經的意思,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經文的文字,這些文字是貫穿佛陀所說的道理,而流傳下來的,讓我們眾生能受用的,所以是上契佛理,下契生機,就是如此。

 

翻譯這部《幻士仁賢經》的法師,是西晉,晉朝那時候有個西域國家「月氏國」,有位三藏法師稱竺法護法師所翻譯的。在第二頁最後一行。師父說他的譯義很簡捷,簡捷的意思是很簡單但是意義已經包含在裡面,所以師父說看他的文要特別注意這點。

第四頁,進入經文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靈鳥山。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菩薩五千具。

 

翻譯的很簡單,他把六種成就都講出來了,六種成就大家都已很熟了對嗎!不該這樣講,這樣講,剛開始來聽經的,就不敢來了。有第一次來的嗎?第一次來講堂的,有喔?請問我講的,你們都聽得懂嗎?聽的懂。會有聽不懂的嗎?慶幸大家都聽的懂!

 

「聞如是」一般現在翻譯的經文,大部分都是「如是我聞」,因為這部經翻譯的年代非常早,西晉,西晉算很早。那時翻譯還未很一致,後來翻譯的大部分都翻譯成「如是我聞」,所以說「聞如是」,「聞」是什麼?聞成就。「如是」是信成就。「聞」就是我確確實實這樣聽到。「如是」是佛是這樣講的。

 

「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這部經是佛陀所開演的。

 

「王舍城靈鳥山」是處成就,在王舍城那個地方,有一座山靈鳥山,靈鳥山就是現在常說的靈鷲山。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大比丘是一千二百五十位,「菩薩五千具」,菩薩是五千位,這是眾成就。比丘是一千二百五十位,菩薩是五千位,這樣加起來總共有六千二百五十位,這是很大的法會。這六種成就我們不一一介紹,挑幾種重要的說。「比丘」在第五頁倒數第二行有講到「比丘」翻譯有三種意思,一、乞士,二、破惡,三、怖魔。現在好像是在提倡講方言喔!我們小時候是禁止講台語,講一次台語要罰五角,而現在提倡講方言,世界真的是變化多端。這邊所講的都是從因地上講。因地上,「比丘」共有三個意思。若從果地上來說,意思又不一樣了!對果來說「乞士」的果是什麼?是應供。本來在因地時吃飯要托缽,聽經聞法要向佛陀請法,都要乞求才有。但是若成就以後,果報是「應供」自然應該有人來供養他,不是他向別人乞求,因和果是不一樣的。「破惡」在因地上叫作「無生」,「破惡」最主要是破什麼?是破煩惱,因為有煩惱才有生死,等到成就以後自然就不生不滅,就「無生」,這是對於果位來說。「怖魔」,如果有人出家,魔就會恐怖,為什麼呢!因為他的眷屬又少一個了,(更正>>破煩惱,在因地上是「殺賊」,煩惱破盡叫作殺賊,因為賊會殺害我們的法身慧命)。再來是「怖魔」,因為我們有生死,有生死才做三界魔王的眷屬,如果證得不生不滅就出三界了,就「無生」。這是針對阿羅漢果而言(四果阿羅漢),「比丘」主要都是聲聞乘的弟子,聲聞乘修行的成就,就是阿羅漢果。阿羅漢可以得到眾生應該要的供養,而且他又破所有的煩惱,證得「無生」。

 

第七頁,要介紹「菩薩」,修淨土的人需要發心作菩薩嗎?這是完全必要嗎?還是沒什麼必要呢?還是隨你所欲想做就做,想不做就不做?是完全的必要!為什麼呢!往生淨土有一個要件就是要具足『菩提心』!甚麼是「菩提」,菩提就是覺悟。這種覺悟不是二乘的覺悟,而是大乘的覺悟,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乘的覺悟,所以必須發菩提心。然後發菩提心呢!發菩提心是剛開始發起的那個心,發這個心以後呢?它可以引導你修行菩薩道,得到佛果。所以佛果的因地是菩提心,但是這因和果講起來輕鬆愉快,最費力的是中間這一段菩薩道,菩薩道是血、眼淚、生命都要放進去的,無量劫的投資就是菩薩道;你們敢做嗎!甚麼樣的投資都是有限的,這種投資是無限的!所以須了解甚麼是「菩薩」。

 

在第七頁第四行,菩提薩陲的簡稱菩薩。菩提是「覺」的意思。「薩陲」是有情。所以菩薩的意思合起來為「覺有情」,什麼是「覺有情」?菩薩是已經覺悟的有情,他還可以去覺悟還沒覺悟的有情,所以我們說,自己能覺悟又能覺悟他人,這種自度度人的稱之為菩薩。自己可以覺悟!我們自己覺悟呢?所以,你想要做菩薩,自己要認真。為了眾生而覺悟,覺悟可不是為了自己喔!作菩薩的人覺悟是為了眾生,我一定得先覺悟才能覺悟別人,所以自己覺悟以後再讓別人覺悟,但不是等你大徹大悟後才去覺悟眾生,那樣就太慢了,你覺悟多少就分享多少,讓別人也覺悟這麼多。所以菩薩弘法利生的事業是非常重要,不可以斷的。因為弘法利生等於是一種教育,佛門的教育是不是就是方法,就是靠這種而已。

 

另外一種「菩薩」的解釋,「覺」另外稱為「大道心」,「有情」是眾生,所以「菩薩」是大道心的眾生,這是對他本身而言,有一種菩薩他的道心非常廣大,這叫作「菩薩」。「菩薩」簡單介紹到此。

 

第八頁,在經文裡聲聞眾介紹的不多,最主要在介紹菩薩眾。第八頁所介紹的都是菩薩的名號。

 

皆神通菩薩

 

這些菩薩都俱足神通,什麼是「神通」?神通就是妙用,神通的另一種意思就是妙用。他可以面對每一件事都不執著,自然每件事都可以起妙用,這叫神通,神通就是起妙用。

 

一切大聖悉得總持辯才無礙。其名曰師子菩薩。師子意菩薩。誠樂菩薩。道御菩薩。

大御菩薩。光首菩薩。光淨菩薩。寂意菩薩。人明菩薩。開化人菩薩。常應菩薩。

慈氏菩薩。文殊師利六十賢者。一切五千菩薩。皆此上首者也。

 

我們在前面已說過菩薩有五千人,這五千人,是以這些菩薩作為上首,作為代表。這些菩薩皆是神通菩薩。一切大聖都是智慧崇高的聖人,所以稱之為大聖。悉得,全部都有成就總持且辯才無礙,總持有四種,師父的解釋有說總持翻譯為陀羅尼。我們常聽到陀羅尼,最常聽到的是大悲咒,大悲心陀羅尼咒,總持的意思是持善不失,持惡不生謂之總持,是總持的意義。但總持可從四個角度來講,就是一、法。二、義。三、咒。四、忍。剛剛所說的大悲咒是從「咒」而言,你自然持大悲咒,可以持善不失,持惡不生,這是咒力的功德。

 

這些菩薩皆辯才無礙,辯才為什麼可以無礙?他的辯才可以起妙用,這種無礙有四種,一、法無礙辯。對法可以起妙用來說法。二、意無礙辯。三、辭無礙辯。四、樂說無礙辯。這四種皆是菩薩之德。說到菩薩的道德,我想到一件事,過年時,我們家裡都會貼門聯,這邊貼…那邊貼…上面再貼一句…,一定都是貼很好聽的,我們家裡要貼這樣的門聯。你們知道嗎?我們每一個人在別人眼裡,人家也會幫我們貼上門聯,是不是這樣!嘿!你這個人怎麼樣,就把你貼上去。這表示你給別人的感覺就是這樣。剛看到這段文時非常感動,人家是用甚麼來形容菩薩?哦!神通!對不!人家說神通廣大或辯才無礙,這是怎麼?這是菩薩的門聯。貼上去!你希望被貼上甚麼樣的門聯?要實際上有做到的。人們若幫你貼上神通廣大,不相當吧,怎麼這樣!亂貼!所以呢!這邊說到這是菩薩的德。 

   

一個人最可貴的是「格」,「格」就是你被定位在哪?你說你這輩子吃了多少苦,吃了多少虧,那都無所謂,最主要的是你的「格」在哪裡?這才重要。所以我們學佛,有很多地方經文都教我們,你的道德能做到哪裡?我們自己要慢慢增長,這是以後人家會幫我們貼上的。就像往生後,他人所送的輓聯,不過現在都是通俗一樣的了,尤其是學佛的人,都是花開見佛悟無生、上品上生、蓮品高昇,都貼上一樣的。還有,去看醫生時,你進去就看人家送醫生什麼匾額,那都是什麼?那都是人家對他的…,有的是真的,有的不知是否是真的,那不要緊!反正,可能愈多張匾額,就愈真實的樣子?所以,我們自己要去注重這件事,要培養自己的德。

   

你們這時間是剛好嗎?不剛好嗎?有較快或較慢嗎?比較快嗎?好了,不再說了,這本書要上十二堂課吔!你叫我快點講,那我以後要講什麼?…今天到此結束。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