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士仁賢經
大正藏第9冊NO.0035 大乘經寶積部
慧琛法師講述 第四堂
上禮拜我們門講到仁賢請佛陀來敬供,他看到佛陀坐他所變化的師子座,今天看三十一頁先把經文唸一遍。
於是仁賢。蠲除自大稽首佛足。白世尊言。唯願如來。原我罪過本愚所作。欲亂如來化作此食。助供侍使。師子諸座亦皆化作。心中念悔飲得滅沒所可化現。佛為聖尊矜恕為意。諸所施造令不復變。
此時仁賢看到佛陀坐上他所變化的師子座,
「蠲除自大稽首佛足」放棄自大我慢心,稽首佛足,向佛陀頂禮。他請佛陀來敬供為什麼還要放下我慢心還向佛陀頂禮?你們電視看那麼多,這個你們看不懂喔!為什麼?為什麼此時要放下我慢心,還要向佛陀頂禮,你們電視看那麼多,這個你們還看不懂喔!為什麼?為什麼是變化的。因為他變化出講堂後,四王天又變出一個宮室好莊嚴,莊嚴到他所變的講堂不起眼到幾乎看不見了。後來天帝釋又變化一個大殿更加莊嚴,仁賢心想佛陀怎麼這麼慈悲,來坐此最不莊嚴的椅子,所以那時就放下自大的心。我情問你們你若是佛陀你會坐哪一隻椅子?都坐啊。稽首佛足,他非常的有善根。在佛門裡有兩種善法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慚愧,有人說慚愧就像是一個大門,這個大門是從哪裡通向哪裡呀,簡單的說,所有的惡法一定要經過慚愧的大門,你才可以發啟所有的善契,所以仁賢尊者稽首佛足,慚愧的向世尊說「原我罪過本愚所作」希望如來「原我罪過」原諒我的罪過。
「本愚所作」這都是我的愚痴,才會做這件事情。什麼事情呢!
「欲亂如來化作此食。助供侍使。師子諸座亦皆化作。」其實我是要擾亂如來,才化作這些供養物品、侍者,乃至你所坐的師子座皆是變化的不是真的,是我變幻而來。
「心中念悔飲得滅沒所可化現」看到天王所變的師子座比我還莊嚴,那時我心中開始後悔,想要將它變不見了,卻不可能了。
「佛為聖尊矜恕為意」。「矜恕」憐憫的意思。佛陀您真的是至高無上的,希望您心懷憐憫,諸所施造令不復變,讓我所變的東西再復原回來,仁賢希望他所幻化的東西皆還原本來面貌。我們來看佛陀怎麼說,第三十一頁。
於是佛告仁賢。一切人民及其所有皆如幻化。諸坐比丘亦如幻化。如我之身亦是慧幻。此三千大千世界則復為化。因緣罪福一切諸法亦如幻化。皆由因緣各在合會。
好我們看這一段。仁賢本來的想法是,這是假幻的想要復原它。所以在仁賢的心裡是不是有真的或假的存在?在凡夫的心中甚麼叫做真的?什麼是真的,你們覺得什麼是真的?看得到摸得到?是不是要有實在你才看得到,要實在才摸的到。所以在凡夫的心中甚麼叫做真的?是實在的?實在叫做真的。什麼叫做假的?看不到摸不到的對嗎!虛妄的啊,不要說虛妄說幻化的啊!這樣前後才能連接起來。幻化就是假的。
結果看佛陀的回答,「一切人民及其所有皆如幻化」。一切人民,所有的人,和這些人的所有東西,正報和依報皆如幻化,都是幻化的。
「諸坐比丘亦如幻化」,不只凡夫是幻化的,連你所請的聖眾、比丘也是幻化的。
「如我之身亦是慧幻」,不只是比丘僧連我也是慧幻的,智慧所幻現的。
「此三千大千世界則復為化」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國土也是幻化的。事情越來越懸了,什麼都是幻化的。
「因緣罪福一切諸法亦如幻化」所有的罪福全部都是幻化的。
「皆由因緣各在合會」,這句是重點,為什麼說是幻化的呢,皆由因緣,各在合會。
這是一般我們所聽的因緣和合,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緣和合,所以這一切都是幻化的。我告訴你們當初舍利弗,和舍利弗一起長大的是誰,對是目犍連,兩人從小就是玩伴直到長大成人,他們很想得到解脫就一起學道。結果學道拜師都無法開悟,有一天舍利弗在街上走時,看到馬勝比丘(五比丘之一,五比丘就是佛陀最早轉法輪五位比丘的其中一位)非常的莊嚴,很安詳的在街上托缽,心想此人怎麼如此安詳,就請問他您的老師是誰啊,他回答剛剛我所說的那些。「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聽完以後證果,證何果?證初果,證初果就很不得了了。初果最資深的是天上人間來七遍這樣就好了。諸法因緣生。在佛弟子裡,舍利弗子是智慧第一,他從未聽過佛法喔!只聽到這一偈而已喔,四句開悟。我現在說的是因緣生和因緣滅,有簡單嗎?很簡單但是你們都不會拆。我說這串念珠是甚麼因緣所生的,有珠子、線、還有人工,你們都會說喔。把這串念珠毀了也很簡單對不,把線收起來就不再是念珠了是不!是不是線歸線、珠歸珠啊,這樣就沒了。
問題出在哪裡呢?為什麼我們凡夫會不知道,我們也不會說,可惜證不到。我們也知道如此,這道理可能已聽很久了,有人可能已聽好幾年了,有感覺到嗎!我們的感覺可能就只是聽過這樣而已。為什麼舍利弗聽過以後就證道了!這到底是為什麼。我舉個例子,你們就知道為什麼。看清楚喔不要打瞌睡喔。看的出來我在畫甚麼嗎,對,我畫一條白線,我畫這條線以後,在你們心裡是不是就出現一條線,線是不是已生!線已生有嗎?看得到的嘛,有。在我小時後看人家洗頭,頭髮洗好、吹乾、捲好以後,髮型做好以後,要噴膠水定型對不,有時候會噴的硬梆梆。定型程度到風吹不破、雨打不濕,那風都吹不動喔,雨也淋不濕喔(雨淋會濕表示膠水還噴不夠多),好像在戴安全帽。你們現在還有在噴膠水嗎?現在沒有了現在越用越好了喔。心宛你噴過膠水嗎,這種帽子你曾戴過。你可別小看這所噴的膠水,為什麼要噴膠水呢,比較不會變形,花這麼多錢洗頭風一吹就沒了,很可惜是不!要噴固定對不。
我們眾生時常在噴膠水,什麼時候噴你知道嗎,我剛剛已說了,我畫了這條線以後,你心裡是不是就有一條線!何時噴了這膠水?我畫時?我畫是我的事跟你有什麼關係。你看到的時候?是嗎…還有嗎?用你們所有聽過的基礎來想這件事。你何時把這件事當成是「有」的時候,慧運師您好像沒講過課喔!我告訴你這很簡單你一定聽過的。眾生對境時第一個是甚麼?「受」是甚麼,對,領納。領納再來是?領納就開始分別了?喔你境界很高喔。「想」是甚麼,思想。我請問你們是這個、還是這個出了問題?贊成這個的請舉手,領納?一人一票而以喔考慮清楚喔。贊成從這裡開始的請舉手,好,請放下,正確。「取相」確實從這裡,我們看到時還不構成。學佛以後還看不懂這就糟了。問題出在哪裡?問題出在你看到以後你取一個「相」,取相以後就變成?你是取外相到你的內心,變成一個「有」就執著了。眾生取相的毛病很嚴重,如果你覺得自己取相的習氣很重,這樣在你的世界一定是硬梆梆的。
現在很多事情都希望不要改變,例如在紙上寫字貼在公布欄,可能會壞掉,為了防止壞掉你可能會把它加上護貝。有些人講話都需要護貝,有嗎!我今天說甚麼喔,所有的人都應遵守。有喔!這是規定不可違背。其實這對你自己是妨害,對別人一樣也是妨害。所已盡量不要在自己世界裡,一想到就噴膠水,希望就此固定不變。這樣會造成你的世界很粗重,甚麼叫做粗重呢,粗重就是要嘛有、要嘛沒有,絕對的!不是有就是沒有。這和聖人的境界差太遠,為什麼我們無法在聽到因緣生因緣滅時,證到的個道理,最重要的是我們的世界過於粗重。根本就沒有那種經驗,沒有那種幻化的經驗,所以在聽到這種道理吸收以後,一樣就只是一個名相而以,我們只是能摸到聖人境界的名相而以,有這個名、有這個道理但是究竟如何不知道。因為太粗重的關係,根本就不知道那是甚麼世界。
我舉個例子,我們在人間要吃一碗飯,是不是需奔波,你無法體會天界天人吃飯為什麼想就出現。心裡想吃甚麼就有了,這種好從何而來?他們的世界是因為他們的心念,離開所有的粗重而來,你的心念一定要離開粗重,才能進入禪定對不。你說這個人身口意都很粗重,能入禪定那可真奇怪了。所以身口意一定要放下,調整到無這種粗重,你才能進入禪定。這樣你感到的報才能輕輕的,因為幻化的嘛。想提醒大家一件事,這部經最主要在講「幻化」,講的確實是佛菩薩祂們的經驗,祂們經驗的世界就是這樣,和我們凡夫實實在在的有,和實實在在的沒有,你說這條線我把它擦掉就沒有了。有就有沒有就是沒有,這是非常的粗重,如果你能體會到這種幻化,你才能夠了解為什麼,世尊會說因緣生因緣滅。舍利弗就是身口意不是那麼粗重,所以世尊所說的經驗就聽進去了,而證到這種法。這樣了解了嗎?
有一個地方要解釋第三十二頁,「因緣罪福一切諸法亦如幻化」,前面可能比較容易了解,所以才說為什麼因緣罪福諸法也是幻化的。其實這句話給我們很大的警覺,罪和福這兩個是不是不一樣?我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有看電視,那一齣電視我從頭看起,我若從中間開始看,我一定會問旁邊的人這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只要搞清楚這是好人還是壞人,才會知道後面演的是甚麼!不然戲看了那麼久也不知道這是好人還是壞人。但我發現這種習慣,讓我以後判斷一個人的時候也是一樣。這個人若是好人就會覺得,他所做的都是好事情,若這個人是壞人他所做的都是壞事。這個觀念一直到有一次(出家以後),那時候山上惠敏師,有時候會選幾部比較有意義的影片播放。我看了一部電影以後,我才發現原來一個人做壞事,確確實實是因為兩個字而已「因緣」。我剛剛為麼說有一句話會給我們很大的警戒,你能確定以後或者是明天亦或是等一下,你會做好事還是做壞事?誰敢保證!沒人敢保證!你會相信嗎?沒人敢保證。因緣是因緣,既然是皆是因緣你要知道,如果別人做錯事,你若知道這是因緣,你會很快就原諒別人。因為不事他是壞人,所以才做壞事。是因為因緣不好,因緣不好才做壞事。同樣的你也不要以為你是一個好人,那可不一定喔,你若遇到不好的因緣,你照樣做壞事。
那部電影你們要聽嗎,要喔,我簡單說。那部電影很恐怖,我想想看喔,看太多了會湊錯了。這故事很難聽得懂,你們慢慢聽。最主要是在描述一位無業遊民,就是無所是事的那種人,有一天就坐在大樹下納涼。無業遊民就是不一定要做甚麼,他就休息。他就坐在樹下乘涼,後來他殺死了一個人,為什麼殺死一個人?審判官在審問時他說出一個原因,他說那一天是一個炎熱的午後,他剛好沒事就坐在樹下乘涼。夏天坐在樹下乘涼很快就會睡著,已快入眠時看到一對新婚夫婦,騎馬從那裡經過,一隻馬還是兩隻馬,可能是兩隻馬。男生騎在前面女生騎在後面,他說那時騎過沒甚麼事,反正路上行人一大堆。那時候剛好吹過一陣風,就是那陣風才引起想殺人的念頭。那陣風吹過剛好(女眾出門要戴上有面莎的那種帽子)把面莎給吹開來。那時他動了一個念頭,他想要殺死那個男的。那時我嚇一跳,本來都覺得一個人要殺人,一定都會計畫很久結果不是,他坐在那裏沒事就吹那一陣風,他殺人了。
所以在我們了解因緣以後,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對不!你的心念有可能跟著這因緣來變化,所以在持修我們本身時,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是好人這樣就好了,你要持修到他是因緣。任何一個因和任和一個緣,都有可能讓你 ,所以在菩薩裡會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為什麼?他看到因緣啊。事情不是結果而已,事情是所有因緣所產生的嘛,所以說因緣罪福一切諸法亦如幻化。在菩薩道裡幻化不是無輕無重幻化是幻化不是啊,你聽到因緣以後自己要提高警覺,非常的有輕重。到此為止了解嗎?皆由因緣各自合會,這種因緣道理時常在聽,最主要在聽因緣喔。這部經最主要講的是幻化。
再講一樣好了,在眾生裡執著「有」,最嚴重的是甚麼,對,是「我」,色蘊的名詞是我執對不,四果阿羅漢就是破我執。我執若破你就證得四果阿羅漢,為什麼要強調這個「我」,對它特別執著,都不是其他的執著對不。我執從哪裡開始!我執對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它就有了。不用說得太微細,說明顯一點就好。道淨我請問你一個問題,你不用緊張啦簡單的,如果你在外面別人不認識你,要叫你的名字都如何稱呼你?看年齡喔,他稱呼你為「看年齡」喔!像現在別人都稱呼你什麼,歐里桑和阿伯是不是同樣意思,差不多啦歐里桑和阿伯。你有被稱呼為小弟嗎?很早以前可能有過。歐里桑和阿伯差不多喔,這個小弟和這個阿伯有同一個人嗎?有,同一個人。這就是我們眾生的我執,我們都覺得是同一個,其實有同樣嗎?其實是不一樣的。早就不是同一個的了!我想一定有很多法師都和你們說過這一句話,因緣生滅每一個法都是…還有人會背,這句話和這句話是不是同樣的意思,「當處出生」這個法因緣生嘛,「隨處滅盡」這個法因緣滅。但是在眾生的執著是一開始有,我們就把它固定,就噴膠水了,就感覺有個東西。這個感覺就一直滋長,一直滋長,就變成一個阿伯了。實際是不是就是如此?這就是眾生實在的有,所以我們看東西變成一個。無量無邊的因緣,在我們看起來都變成是一個,只剩一個而已。所以眾生為什麼會變的這麼的鈍,本來無量無邊很多的變化,我們只看成一個「單一化」。因為我們固定它以後,就變成如此了。
觀察在佛法裡,不管是大乘聖人也好或小乘聖人也好,對我執是最容易觀察的,剎那剎那變化、剎那剎那變化根本就沒有一個「我」。這是確實的,你不對自己有執著,相對的「我所」你就會放下。慢慢慢慢你就會體會到因緣確確實實是如此,每天每天都不一樣。好,這是說因緣,我有告訴你們方法,有喔有告訴你們了喔。
我們繼續看第三十三頁。幻士仁賢向佛陀請求,希望將這些幻化的復原,但是佛陀告訴他本來所有的一切都是幻化的。解答以後的這些並沒有解說當時仁賢覺悟到的深度,就像舍利弗聽到一句因緣這法就證初果。但這裡並沒有說,所以我們並不知道仁賢這個時候,他的體會是什麼。我們知道在後來他所做的動作是這樣的。
便持所化飯食之具分布施設。於是幻士仁賢。梵王帝釋四天王。諸助供者。擎化食供養世尊及比丘眾。
他的本意就是要請佛陀和比丘僧來應供,既然這些供品就已經變不回去了,只好再拿這些供品來供佛。所以它就和梵王、帝釋、四天王,和它所變化的五百位侍者,擎著化食,拿著化食供養世尊和比丘眾。我們往下看,上次我們有說過,在供佛的禮節裡,弟子以幻食來供養出家眾,出家眾照習要咒願和法布施。下面先說聲聞乘尊者所說的咒願,在接著是大乘菩薩的咒願。
於是賢者大迦葉說偈言 如今所設座 及其處上者 定意為平等 善哉施無上
善哉施無上這句是咒願,這是讚嘆,讚嘆善哉這是很好的的事情,你可供養的是無上的佛陀,真好你可以供養佛陀。上面那三句是「福布施」就是迦葉尊者向仁賢所說的。像你現在所設的座是幻化的。
「及其處上者」座上所坐者,比丘僧或是佛陀是真的還是假的!…是假的?假的?那是仁賢所變幻的嗎,怎麼會是假的!怎麼會是幻化的,對佛陀說那都是幻化的,但在仁賢的心中是真的還是假的!是真的。是不是真的若是假的就在自己家裡隨意變幻就好了,還這麼認真做啥。
「定意為平等」定的意思師父有解釋,倒數第二行定意就是法性。你所變化幻化的東西,和真實的有證得這道理的人,他們的法性都是平等,法性都平等,法性就是一般我們所說的空性。幻化是不是也是因緣生滅,真實的是不是也是因緣生滅,所以他們的法性是平等的。再來我看第三十四頁。
舍利弗頌曰 如今供具心 及其受者意 如是常等覺 是疾畢信施
舍利弗是智慧第一,他也是向他咒願說,如今像你現在供具心就是,你供養的心,他這裡說是「心」喔。「及其受者意」就是受供養的「意」他也是「心」,「心」和「意」這兩個都一樣的。再下來一句「如是常等覺」,供養的幻士仁賢他是不是還未覺悟的對不,佛陀或比丘僧是不是已經覺悟的,不管你是不是有覺悟的心,還是未覺悟的心,他們的覺性是平等,覺性平等。我先把此處擱置,最後再來解釋這兩個是覺性平等,有一句話說得很簡單,凡夫和聖人的覺性是平等的,這是為什麼我們待回兒再說。我們先消文。
須菩提頌曰 是施無所施 受者無所受 其有應是行 是為畢信施
畢信施的意思是有辦法消納信施,無法消納信施下輩子要在來還。
「是施無所施」是說能布施,沒有布施的這個人。
「受者無所受」也沒有一個實在受供養的人,都是因緣。
「其有應是行」如果能和這種法相應,你就可以消納信施。這我們簡單帶過。第三十五頁。
阿難頌曰 是施為尊乘 食者無有心 其身意無著 是為世眾祐
這是在說世尊,最主要是在說世尊。「世眾祐」是世間的福田,或是證果的羅漢也可以。阿難咒願說「是施為尊乘」,本來你的供養是要供養,尊乘的意思是聖人。「食者無有心」聖者不會對你所供養起種種的分別心。為什麼呢,「其身意無著」身和意都不執著,只要不執著就不會有分別心,所以我們知道沒有分別心,就是世間的福田。這為什麼,都等一下再說。
於是光應菩薩曰 譬如彼幻士 仁賢現此化 一切世亦然 愚者不及解,
「譬如彼幻士」就如幻士仁賢你所變化的這些講堂也好、師子座也好、侍者也好,都是幻化的。「一切世亦然」世間所有的依報正報,也是幻化的。但是這種道理,愚癡就是沒有覺悟的人,並沒有辦法去了解這件事情。再來第三十六頁。
光造菩薩曰 譬如坐樹下 悉以幻化作 所有幻亦空 適等無差異
這句話如何解釋呢,譬如佛陀在樹下成佛、成道,這其實都是幻化的,都是幻化的。「所有幻亦空」所有的一切,佛陀成道的過程都是幻化的,都是空性平等。「適等無差異」和其他的法並無差異。
師子菩薩曰 不聞師子吼 小獸樹間鳴 師子適震吼 馳走竄十方 仁賢卿有恨 以幻惑人民 如來所現幻 眾魔不能當
這句實在是消文過就可以了。在森林裡若沒有聽到獅子吼,小獸就是比較小隻,比較小隻就是比獅子還小隻就對了。百獸之王就是指獅子,獅子若不吼...其它獸就會叫,但是只要獅子一吼,小隻的就會躲跑。「仁賢卿有恨」形容佛陀神通廣大,佛陀只是沒有變化而已,所以才讓我們隨便的變化。只要佛陀變化以後,你就沒把戲可變。仁賢你應該要後悔,你用幻化的幻術來迷惑人民。如來所現的變化,一切的魔王或魔民、魔眾無法和祂可比擬。
師子意菩薩曰 是飯食化作 供助者亦幻 食飯者皆化 善哉祠無上
一樣的最後那一句為咒願讚嘆,讚嘆他可以供養無上的至尊佛陀。這飯食是化作的,所變的飯是化作的。「供助者亦幻」侍者也是一樣。食飯者,受你供養的佛陀或是比丘僧也是幻化的,這前面都已經講過了。再來第三十八頁。
慈氏菩薩曰 油醍醐澆火 其明益熾盛 仁賢幻如是 佛幻為普現。
「慈氏菩薩曰」慈氏菩薩是誰!對彌勒菩薩。「油醍醐澆火 其明益熾盛 仁賢幻如是 佛幻為普現」,仁賢你的幻術就好比拿油或醍醐(油或醍醐都是屬油性的物質)去澆火火會更烈,你的幻術僅此而已,只比一般人好一點而已。而佛陀的幻術不只是一盞燈的亮度,而是普現無量無邊的。所以才會說你的幻術是無法和佛陀相提並論的。再來看最後一偈,這句偈看完就好了。
軟首童子曰
童子就是菩薩的意思。
譬如本此處 一切皆化造 仁賢所興幻 欺誑惑眾人 一切法如是
本為悉平等 不覺了當來 愚痴行生死
譬如在這講堂所在處。「一切皆化造」所有的一切都是變化所產生的。「仁賢所興幻」仁賢你所啟的變化。「欺誑惑眾人」都是欺騙眾人。但確實來說「一切法如是」一切法本來就是平等的。平等甚麼呢!幻化平等,幻化平等。「不覺了當來」如果你沒有覺悟,「了當來」以後若是沒有覺悟。
「愚痴行生死」你一樣不斷的走在生死這條路上。在咒願的這些部份,有關生死幻化的部分我就不再解釋了,我現在要在要解釋這件事情,出現的地方有剛剛所說的第三十四頁,舍利弗說的咒願;第三十八頁軟首童子所說的「不覺了當來 愚痴行生死」。
現在回主題,前面佛陀既然向他說,因緣所生滅的幻是幻化的,幻化的,剛剛有說啊,像舍利弗利根的人聽了「幻化」就證得了空,就證得幻化道理。為什麼我們聽了幻化以後,一樣覺得實在,摸到這個字,聽到這個聲,說什麼不知道。因為沒經驗呀,要如何進入?告訴你,幻化的要如何進入,從一個地方,沒有第二個了。這和我們的正報有一樣嗎,不一樣。依報呢!也不一樣,全部都沒有。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但是這件事情我不是很清楚,可能和你們討論會比較清楚。三峽這條高速公路是北二高,如果你走北二高要去南部你要轉接中山高(老菩薩我說中山高和北二高是國語你們聽得懂嗎?聽得懂,好。)。等一下我們就說北二高和中山高,就不用再翻成台語了怕會亂掉。北二高一直開會通中山高嗎?會喔!你們會開車嗎!不會..,北二高一直開不會接上中山高嘛,北二高若一直開會接上中山高,北二高就不用稱為北二高,兩條就同一條路了啊對不!就是不相通才會取兩個名稱是不是如此。我請問你們北二高接上中山高會通到哪裡,(會通到盡頭?)到新竹嗎?到香山,香山在哪裡呀,到新竹對嘛,到新竹。如果你要到中南部,走北二高最多到哪裡,新竹,你就無法再開下去了。一樣的你走中山高要來三峽,不轉入北二高一直開會到基隆。
我和你們說一個笑話,有一天我們去高雄開會,回來時大家可能都已經累了,那時候慧運法師開車,我怕他睡著,一路一直和他講話。說的說的,奇怪他的車怎麼倒轉迴來,就請問慧運師兄高速公路上怎麼可以迴車,他說對啊這個地方可以。第一次聽到在高速公路上可以迴車,說這個地方可以,奇怪他是在打盹嗎!我就仔細往外看,喔石門水庫,到了石門水庫。我要說一件事,在眾生粗重的心性,你要換過來這邊「幻化」。幻化在經文裡頭,我很欣賞其中的一句話,第十九頁「如來解暢一切法幻。自致最正覺。使諸人界及其本原。皆使巧妙幻過」。『巧妙幻過』,這句話聽起來很美妙對嗎!『巧妙幻過』會粗重嗎,祂世界裡所有的事物都巧妙幻化而過去,很好對不。在我們這麼的粗重,不是「有」就是「沒有」怎麼過度到這裡!就像會開車的人若要去南部,北二高要如何才能接上中山高。下交流道,要下交流道!也可以啦,還有其他方法嗎?下交流道這條路也可以。你們好像不會開車喔。省道,不是喔,那條是東西向,濱海公路?怎麼是!東西向快速道路是喔,我要寫上去了喔!我是不會開車喔,你報錯路我可不知喔。我們說這條是北二高,你要往中山高走,要換一條路對不,這條路是東西向,他會寫東西向?快速道路,反正會寫快速道路。
如果你這條路沒走,從這條路沒轉進這條,可去那條嗎!不可能,你轉一圈再上去,這樣可以嗎,不可以對嗎。對嘛這條也不通,這條也不通,不通的這樣就要走這條對嗎。這條轉換的,轉換的台語怎麼說,轉換。怎麼說一個如此難翻譯的名,不好不好,換一個別的名好了,這樣就好了。先不要討論待回兒會講不完。你看這條路是不是可以從中山高轉來北二高,也可以從北二高轉來中山高,它是不是正在中間。在凡夫和聖人中間,我們很粗重的凡夫心,要轉來很巧妙的幻過,中間會是甚麼,這是甚麼,無為法?無為法又看不到怎麼換的過,你說那條東西向是無為法?你轉不過去啊!是甚麼,你們都不知道沒關係。這是從古以來大部分都不知道的事,所以你們才有需要來聽經,要不說甚麼呢,說你們不知道的。
從前有一位國王他叫做亦建王,亦建王有一次去問一位尊者,那位尊者叫做婆羅提。這是尊者聖人,他去請問尊者什麼是佛性?尊者回答說:所謂佛性就是作用。為什麼如此說,因為佛性是看不到對嗎,你所能看到的就是它的作用。他說佛性就是作用,國王就問他這種作用我有嗎?這是最重要的,我有嗎,這種作用我若沒有就死期了,我就沒有佛性了,我有嗎?他說:有,你有。這作用你既然說我有,我如何能看得到?可以在哪裡看得到。這位尊者告訴他,你在八個地方可以看得到,(不是八正道,沒關係你們盡量猜)八個地方。這你們一定有聽過,第一個在母胎時叫做心,出世以後叫做人,在眼睛叫做可以看,在耳朵叫做可以聽(在耳能聞),這是眼、這是耳。在鼻子可以聞到香。在舌可以可以談論。在手可以拿東西(執觸)。在腳可以跑。我記憶力很好剛好是這八個,八個地方,他說這是佛性,佛性就是這個。誰能看出他在說甚麼,佛性在哪裡?說這麼長一串,誰可以縮譯呢。佛性是甚麼,覺,佛性當然是覺,這我知道那在哪裡。在日常生活中。我再說一次喔快說,對了在哪裡,在人的身上全部加起來,簡單說就是六根。很簡單喔,這個答案如果一開始就揭曉,我敢保證你們今晚就忘了。因為你們根本就沒動過腦來思考,想說在哪裡,你想在六根。所已在楞嚴經裡有說,佛陀有向阿難開示,讓你輪轉生死的是甚麼?是六根。但是讓你證得無上菩提涅槃也是六根。你看這是不是和它一樣的性質,要讓它很粗重,走北二高也是可以,但是可以讓你走入幻化也是六根。一樣的,所以要把握的是它們兩個相通,兩個相通,它可以通向凡夫,凡夫是因為它所造成的,也可以通向聖人。
現在問題來了,既然是六根,六根要如何運用,它既然是作用,六根要如何運用它的覺識會出來。我再說一次,今天我們是不是要說這幻化要如何入,你會知道是幻化是不是你的覺性出來了,你才會了解這是幻化的。現在是六根要如何作用。我在說一次,它要如何作用可以讓覺性原現。大聲一點啦,收攝六根,收攝就好了嗎!六根對六塵這每個人都會的啊,還要如何呢。六根對六塵對這是一個很好的答案,我請問你們,你們眼睛看東西要出力嗎?耳朵聽聲音要出力嗎?不用?為什麼不用?聽了就過了你可知道這是甚麼作用?難道是你的眼睛比較好,所以看事物不用出力,是因為我眼睛比較好,是這樣嗎。覺性,我們的覺性很微妙,你閉一眼開一眼還是照樣的看,是不是如此。覺性的作用是在你一開始看將看見全部,而不是我一定要看東邊才能看到東邊,不用嘛是不是。覺性是無所在也無不在,只要他一起作用時就普遍性,他剛剛說佛陀的幻術是普遍的對不,為什麼!因為佛陀的覺性是圓滿的、是普遍性的。現在要告訴你們既然是如此,六根對六塵時,六根對六塵這是所有的凡夫都會的對不,但是我們六根對六塵真的就會有覺性?我們六根對六塵不一定有覺性,我們從小到現在覺性也沒出來啊!你每天看都沒了啊,六根對六塵何時才會出現它的覺性?對,要如何去作用?對,是用根不要用識,用根不要用識。
有一句偈,這句偈是誰說的我忘了你們再去查。記憶力差了背不起來了,這句偈不會很長可以把它記起來。在這裡最主要是在講一件事情,我來念一次。「學道之人不識真 只為當前能識神 無量劫來生死本 癡人喚作本來人」。識性在哪裡?在第六意識,我們凡夫能感受到的也是這個第六意識。他說我們無量劫以來生死本就是以前,將這第六意識當作就是我們本來的覺性,其實不是,不是那一個。剛剛有說過六根要顯現覺性,不要用第六意識來起作用,好比我們的眼根對色塵,第一剎那你是不是有看到,那第一剎那就是你的覺性。所以師父告訴我們念佛最簡單的是,念的清楚、聽的清楚。你念這一句,這一句聽清楚,這句就是你覺性出來的時候。我再說一次你把那句佛號念的清楚、你聽的清楚,那個時候就是你覺性出來的時候,然後時常將你的心保持在你聽到佛號的那一剎那,時常保持在那一剎那。慢慢你將會發現你身心的粗重會漸漸脫落。我們的粗重會表現在哪裡,身口意對不!大家可能會發現道如果你去打一天的佛一出來,你會覺得身體比較不會那麼沉重、那麼粗重有喔!較輕安的感覺。為什麼!因為你分識佛號,那種身口意的粗重,會逐漸的脫落。平常很散亂所以身口意會很粗重,但是你的身口意越粗重,就是表示你的第六意識動的越嚴重。
我再說這個方法,你將佛號聽的清楚,並時常保持在那一剎那,慢慢的你的覺性就會顯現。你要知道覺性他本來就不生不滅,不是你今天修證就會越來越大,不是哦,他本來就如此。他的作用越來越清楚、越來越明顯,這種明顯的程度是你能將粗重放下多少,為什麼我要強調這件事呢,你絕對不可以用很粗重的心來念佛號。有的人很注重念佛有就是、沒有就是沒有,那種念佛沒甚麼效果。你一樣很粗重,一樣是用第六意識的心在念,念佛很單純就把佛號聽清楚這樣就對了。我再說一次,你把佛號聽清楚,不要去動到第六意識,這樣就對了,那個時候你就會覺得你身心漸輕安、漸輕安,這樣就對了。
我要說一件事所有的禪定,都有可能讓你覺得身心不會那麼的粗重,但是為什麼一條是智慧的路開發你的覺性,一條有可能你只是走禪定的路線。兩者之區別在哪裡?兩者之區別在哪裡?幻化的,不管是甚麼全部都是幻化的。這是智慧,佛法最可貴的就是你用覺悟的智慧去檢別你所走的路對還是不對。好像是在第二節課我有說到,在佛法裡最可貴的就是覺悟。假設你做不到,但是這種覺悟你也不要讓他喪失。有一天你真的感受到,把這種粗重放下時,你也不要去執著,你只要一執著智慧就沒了,你會把它當成是真實的。不管如何要用這種覺悟的智慧,去檢擇你所走的路,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也唯有如此才能真的了脫生死!其他的有或沒有就不是如此重要了。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我在說甚麼。智慧的覺悟。其它的事你們自己去體會,有或沒有都不重要,但此事如果你沒學到真是可惜,非常的可惜!今天和大報告到此。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