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遙念與相知 - 慧琛法師

C002《幻士仁賢經》-慧琛法師講述

 


2001年啟講於西蓮三峽講堂-共十一堂

幻士仁賢經

 

大正藏第9NO.0035  大乘經寶積部

 

慧琛法師講述  第二堂

 

上禮拜已將法會的六種成就因緣介紹完,這禮拜從第九頁開始,第一行經文。

焚王帝釋。四王諸天。龍王神無央數。于時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群臣僚屬。供奉世尊衣被飲食醫藥床臥之具。世尊名稱普聞遠至。是為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佛世尊。」在這介紹除了上禮拜所說的有比丘、比丘尼、離相聖者還有菩薩。今天開始介紹的還有天王,其中有「焚(梵)王」,梵王是色界天的天王。「帝釋」,帝釋是欲界天的天王。「四王諸天」,也是講欲界天。「龍王」還有畜牲道。「無央數」是指數量很大。「于時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群臣僚屬」世間的國王,還是大臣以及加上長者居士群臣僚屬,都來聚齊法會。供奉示尊之四事供養指衣被飲食醫藥床臥之具。「世尊名稱普聞遠至」大家都知道稱普聞,遠至是而且都可以傳到很遠得地方。「是為如來」是一直到世尊,這是佛陀十號。十號我們簡述即可,十號之前五號,第一個是如來、至真(其他版本翻譯成應供)、等正覺、明行成為(其他版本翻譯成名行足)、善逝。這五個名號是對佛陀自覺德行所稱之名號,這是佛陀的自覺德。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這四號是佛陀覺他德,祂覺悟他人的德行來取名的。自覺和覺他這兩者都圓滿以後,稱之為佛,圓滿的自覺和覺他稱為佛。這邊五個、這裡四個再加世尊共十號,這十個圓滿稱之為世尊。簡單說佛陀的十號為此。

 

大家看十名號有何感想?佛陀十號最主要在說甚麼?前面五個是在對自覺來說,後面這四個是在對覺他來說,自己覺悟加上覺悟別人稱之為佛陀,在強調的觀念是甚麼!對!是「覺」。佛陀十號裡就是覺悟,覺悟就是菩提。我時常說一件事,在佛門中最可貴的是「覺」,可從佛陀十種名號來看一件事,那就是覺悟。「覺」和「悟」相反的是迷惑,甚麼是迷惑?最簡單的解釋,在楞嚴經裡有說一個譬喻,這譬喻講的非常巧妙,一個人迷時就好像是惑南為北,明明這邊就是南方啊,他把它當成北方。他有看到方向嗎,有啊而且還跟著走,只是他搞錯了,是不是這樣?以前我隔壁住一個阿伯,他說搞錯了。甚麼是搞錯了!迷惑就是搞錯了。我最喜歡看小孩子穿鞋,因為我對穿鞋比較有興趣,你們有發現小孩剛學習穿鞋時,常會搞錯了。我們的腳型彎向兩腳不同,如果將鞋子穿反了,這種情形會有甚麼結果?如果腳指頭不在鞋內,這種情形會有甚麼結果!你看腳指頭不在鞋內是否會露出來?踢到就會受傷,因為沒穿到鞋子,沒有被保護到。另一邊露出來走路就會就會柺到,一柺到就會跌倒,看小朋友如此穿鞋就覺危險。鞋穿反了換過來,小孩子若想將穿錯了的鞋子,換過來動作是不是很快,對喔!你可知我們人若搞錯了,改一輩子都很難改過來,為什麼?我們腦裡常覺得和人不和,和環境不合,你發覺了嗎,在很多時間裡都沒有保護它,撞的頭破血流。有時沒甚麼也是會踢到、柺到,最主要是我們並未發現腦裡的觀念和環境沒符合。如果你覺得這樣是你搞錯了,趕快換過來就好了。時常遇到問題所起的煩惱也好,還是別人起煩惱也好,自己如何解決這就是緣起,這就是因緣。說一說就好啦,呆回兒出去鞋子又穿反了,沒過幾天又苦著回來找你,常常都是這樣,那鞋子很難換過來對不!其實這件事很簡單,是我們同一件事不斷不斷的跌倒,不斷不斷的受傷,是不是!所以需有一個覺悟。你若發現我怎麼又撞到了,就是你又搞錯了,趕快換過來就好。迷惑並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只是撞到如此而已。在世間上的老師有教我們如和是對的,如何是錯的,甚麼是正確的,甚麼是錯誤的,在佛法當中最主要覺悟的是甚麼!是「甚麼是真的」!是不是這樣,來這邊不就是學甚麼是真的,不然你們來這裡做甚麼,「什麼是真的?甚麼是虛妄的?」是不是要將這件事釐清。所以佛法當中的覺悟,「甚麼叫做真的」就是覺悟這件事而已!我們把「真」的標準降低一點,我們很快就可以受用。在聖人裡,頭一件覺悟的是?你們別那麼緊張嘛,那麼緊張就想不出來了。二乘聖人頭一件覺悟的是不是「苦」,你們今天怎麼了?是「苦」沒錯。苦另一個個名是「無常」,但是無常較高境界一點,最簡單的是苦。

 

相信很多菩薩有聽過一個故是,在從前若到寺廟裡供養,施主若供養完時,比丘都要呪願說法。有一次有一位老比丘他不太會講話,這次一位大富大貴的太夫人來向他請法,準備了一個非常莊嚴的椅子讓他給坐上,很恭敬的不敢抬頭,在等比丘說法。老比丘非常緊張哆嗦的坐在椅子上,不知道說甚麼比較好,說了「苦啊!苦啊」然後趕快就跑開了。太夫人跪拜在那裡,覺得這開示真好,這世間真的是「苦」!就坐在那思惟,不斷的思惟直到開悟。開悟了以後想到要趕快起來禮敬法師,哇!師父不再那。只好回僧團找老法師,說這位老法師非常的有修行,開示這麼簡單的道理,得到這麼大的利益。老比丘一看到太夫人又來了,想說我一定是呪願沒成功,她要來找我算帳的。這太夫人非常有禮的說:非常的感恩您,您的開示讓我能開悟,就將開悟情形說給老比丘聽,結果老比丘也開悟了。其時覺悟是要從內心發覺,我這麼做是不對的,要反思回來你才能感受到好像被揍到的那種感覺。很小的覺悟,很小的覺悟就好不用太大的覺悟,就能讓我們了很大的苦。你們信嗎,平常我們會遇到不如意的事,如果你在心頭放一個無常的道理,還是日常所聽的這是因緣,放在心頭當成日常生活的引導。你還會覺得這是苦嗎,不會了,正常就是這樣的。對嗎!世上本來就是如此。自然能走過很大的難關,所以學佛你不能說,我都沒甚麼學到,那都沒關係,最主要的是你有學到這項嗎,覺悟得這一項,學到覺悟你就會快樂。

 

我曾聽過一個居士,這是在上禮拜,說起他和朋友,他說他朋友對苦的感受有夠深切,他在世間裡吃很多的苦,這種苦他的感受非常的深。深到他想脫離這世間的心,厭離的心非常的強。一個人若對娑婆世界厭離,他還會對世間人計較嗎?不會了。反正我想趕快走,還跟你計較個甚麼,你對好或壞我都厭離,是不!所以一個人若對「苦」感受很深切,是可以發揮很大的勇往心,所以要去找你們適合覺悟的方式,去覺悟吧。十號說到此,請翻到第十頁。

 

第十頁是在介紹佛陀祂的功德性,我先將文念一遍。「諸神通慧普見所睹無餘。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法不共。不捨大慈不廢大哀。慧眼佛眼具足變化無極。神足變化。說本變化。教授變化得無極。發意之頃。能使三千大千世界州城河海。須彌眾山龍神天宮。鐵圍山川。溝坑樹木。國邑墟聚。在一毛孔。從劫復過一劫。」這段文也是很長,將佛陀的德行能讓我們大概的了解,我,先簡單介紹讓大家能大概的了解,先簡單介紹第一個文。「諸神通慧普見所睹無餘」這世在說佛陀的神通和智慧,可以普見世間出世間的一切,而且看到「無餘」沒有一個地方是看不到的。這是形容甚麼呢,佛陀是一切世間覺悟者,世間沒有一件事情是祂所不知的,沒有一件事是祂看不到的。我舉個例,這是一位法師   禪師,是淨土宗的    禪師。他說我們得到覺悟時就好像是光明照到日空一樣,光明照到日空,你說有哪一個地方會沒照到。到處都照到對嘛,微妙的照在每一細小地方,佛陀的智慧來了解世間的事情,就好像光明徹照日空一樣。不管你多遠多深也沒關係,都可以普照到,這就是佛陀的智慧。這就是「所睹無餘」。

 

「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法不共」這四種。第一是十力,如來十種智力,在第十一頁有述。再來是四無所畏是四種說法無所畏。在來十八法不共,這是十八種的法,不共二乘法,不共菩薩,是佛陀獨有的。所以才用佛陀這三種來讚嘆。這三種沒甚麼時間可以說,這三種妳們有熟嗎?還是簡單說一下呢,你門都沒意見?說比較好喔!好!來說。十一頁,我說了囉你們可別打瞌睡喔!

 

佛陀有十種的智力,十種智力我簡單的消文過一遍就好。一、「知是處非處智力」,就是知道眾生的善惡果報,善的叫「是處」。惡的叫「非處」。佛陀都知道這因果如何。二、「知過去、現在、未來業報智力」,業報智力,知道三世的業報。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禪定深淺次第他了解。四、「知諸根勝列智力」,知道眾生諸根是好還是不好。五、「知種種解智力」,知道眾生的欲樂是如何不同的,如何來度化。六、「知種種界智力」,眾生的界分不同,有六道的眾生,每一個界都不同,佛陀都知道。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世間有漏至涅槃無漏,這些行者所到的地方佛陀都知道。八、「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佛陀證得天眼,證得天眼通無礙。九、「之宿命無漏智力」,宿命是過去世,知道過去世。十、「之永斷習氣智力」佛陀破盡無明,所以可以成就永斷習氣智力。

 

第十二頁「四無所畏」,佛陀有四種無所畏,無所謂就是不恐怖。一、「一切智無所畏」,佛陀可以說我是一切智人成就,所有的事情我都知道。「無所謂」所以祂都不會怕。二、「漏進無所畏」,佛陀是斷盡一切煩惱,再怎麼樣都不害怕。三、「說障道無所畏」,可以知道甚麼樣的法是障礙修道的法,都知道所以無所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要怎樣超出苦道的方法,它可以說出來無所畏。

 

最後一項「十八法不共」。就是下面所寫的這幾項,十八法不共一般的經典翻譯成「十八不共法」。我簡單的念一次。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己捨。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基本上這是佛陀不共世出世間的十八種法。再來翻過來第十頁。

 

「不捨大慈不廢大哀」,大哀的意思是「悲」,就是不捨大慈不捨大悲,對一切眾生不放棄他的慈悲心。「慈」就是給快樂對嗎,「悲」就是拔除苦惱。慧眼佛眼具足。其時在佛當中有幾個「眼」?五個對嘛,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陀都具足。「變化無極」。下面會說佛陀會有甚麼變化。第一個是神足變化,神足變化是對身業來說。說本變化是對對口業來說。第三個教授變化是對意業來說,有這三種的變化。這三種的變化無極,非常的圓滿。

 

在來下面要介紹的是,佛陀的境界可以做到甚麼樣的變化。」就是在剎那的心念。這段文其實是在頭一段文就要上,我先解釋中段。在祂起念的剎那之間,可以讓三千大千世界,州城河海、鐵圍山川、乃至國邑墟聚在三千大千世界,天上天下不管是任何東西,都可以把它放在毛孔裡。三千大千世界是不是很大。頭一個在講空間的大和小無礙。再來是,「從劫復過一劫」,其實這句話是在講是倒裝句,「發意之頃」是很短的時間,「從劫復過一劫」是很長的時間,時間長短無礙。這句話若不從經文來講,祂可以將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東西,在很短的時間,把它放在很長的時間都沒障礙。我再講一次,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東西放在一毛孔裡。雖然是很短時間裡,但是可以放在很長的時間無任何障礙。這是說甚麼呢?雖然說這時間很短,發意時間很短,但是實際上已過好幾劫了,眾生都沒感覺,代表無礙。我們在聽清楚一點,我們這世界有很多眾生對吧,把這三千大千世界放再一毛孔裡,裡面的眾生生活都一樣且沒改變,例如你現在坐在這裡有這麼寬,放在裡面一樣這麼寬,不會擠塞一起。自在無礙行動都一模一樣,我們都沒感覺。所以剛剛說大開眼界。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我們下禮拜有空再說,今天不說了。因為今天會說不完,而且會說得很緊迫,你們會聽的一頭霧水,這種事我們別做。

 

看第十三頁,「是時王舍大城中。有一幻士名曰颰陀。明經解術曉了幻伎。所做巧黠多所喜悅。所興如意名聞于遠。其摩竭國諸餘幻者皆所不及。所至到處最上第一。除諸見諦清淨士女得法忍者。一切人民莫不傾側。如所言者。無不迷惑。隨未曾有法。而以此幻邪行之術。得眾利養。」。他是在介紹跋陀羅菩薩,他說在王舍城裡有一位幻士,幻士就是變魔術,他的名叫跋陀羅。跋陀羅就是這部經的當機者,佛陀會開演這部經,就是因為他的緣由。跋陀婆羅是梵語,翻譯過來為仁賢,就是仁賢。他「明經解術」,明經就是通達經典,經書他都知道。不是佛法的是世間的。解術,了解內容如何變化,所以「曉了幻伎」的這種變化伎能非常傳神。「所做巧黠多所喜悅」他所變化的都很巧妙,所以讓很多人都很高興。「所興如意名聞于遠」他的變化都得人意,所以名聲傳播到很遠。在摩竭國其他的幻者,變魔術的幻師,都跟不上他。「所至到處」不管去到哪裡,他的幻術都是最上第一。他可以迷惑摩竭國其他的人,但是有一種人他無法迷惑,除了見諦清淨。什摩叫做見諦清淨?「諦」的意思是道理。看到這種道理,看到這種真理真清淨的士女。「得法忍者」得到無生法忍的菩薩也好,都不會被迷惑。其他「一切人民莫不傾側」,其他的人民都非常崇拜、非常的佩服。「如所言者。無不迷惑」所說的不管是甚麼都被他所迷惑。「隨未曾有法」隨著他所說的迷伎,不曾有的變化跟著團團轉。因此他就用這種幻邪之術,得到大眾的利養。現在仁賢出來了,我們看第十四頁。

 

幻士仁賢。聞佛世尊名稱普徽如來至真等正覺。聞已自念。我身轉化摩竭人民及諸州城。莫不受教。唯未化沙門瞿曇。亦未曾試及諸弟子。我寧可試知可或不。假能惑者。摩竭人民皆共同心來供事我。」人就不要太厲害,厲害以後就想更厲害。聽到世尊名稱普徽,世尊的名聞、名聲這麼大。「如來至真等正覺」,這是非常好的名號。「聞已自念」聽到以後自己就想,「我身轉化摩竭人民及諸州城。莫不受教」我可以轉化迷惑這個國家的人,那這國家大多數人民無不是接受我教化,被我迷惑了。但唯一無法迷惑沙門瞿曇,「瞿曇」是指釋迦牟尼佛。也無法去試他的弟子,可以被我迷惑嗎?我寧可現在來試試看,他是否會被我所欺惑。如果他可以被我欺惑,摩竭人民就不會再去佩服他。「皆共同心」都同心來供養我。這下吃百二歲了,大家都來供養他了。

 

其實從這裡來看,幻士仁賢他有大膽嗎?有嗎,有,大膽,很大膽。我說一個例子,大家就知道甚麼叫做大膽。以前有一位祖師級的,那時還沒做祖師,自己去寺廟,他見到主持,主持就問他你來做甚麼?他說我來做佛祖!這有大膽嗎,有。現在我去山上,人家問你來做甚麼,我說我來看看、來拜拜。差在哪裡,差在哪裡。一個敢承擔,我是來做佛祖的。你是不是來做佛祖的!是,不敢說對嗎!你來學佛不是要做佛祖,那你要做甚麼。我是說我是來拜拜,拿香拜拜是求別人的啊,差就差在裡。你敢承擔嗎?所以大膽的敢承擔,也敢擔當這是一種魄力。所以為什麼他剛開始所發的心是如此,但是後來他返做得也很快,最主要的是他有承擔的膽量來學習。不要以為剛開始他就是歹心,這種心不是壞心,你仔細想一想,這是很好的心。

 

再來我們看第十五頁,「於是仁賢。緣本功德承佛威神。出王舍城至靈鳥山。見佛世尊。光踰日月百千億倍。明淨無垢光炎遠照。髻相之耀灼若摩尼。曄如蓮華清淨。超梵八部音說法廣度。見佛色身據足嚴妙。意甚踊躍心自念言。我欲試佛諸通慧審見不。」這個時候仁賢想說要試佛陀和祂的弟子。「緣本功德」,「緣」是靠著他本身功德,他本來就有善根。再承上佛陀的功德力,佛陀此時也知道,所以用自己的威神為他加被,因為要度化他。他就從王舍城出來,在王舍城城邊的靈鳥山,「見佛世尊」去看佛。他看到佛陀時他用三種的形容來讚嘆,第一個是「光」、第二個是「相」、第三個是祂的「音聲」三種。他說佛陀的光比起日月來說超過百千億倍那麼的光明!而且還「明淨無垢。光炎遠照」,那種光明不會刺眼,而是「明」非常的清楚。「淨」是清涼、清淨。「無垢」還無汙染。「光炎遠照」還可以照很遠。形容佛陀的光明。

 

第二個是祂的「相」。甚麼相,就是三十二相,「髻相」肉髻相,阿彌陀佛頂上紅紅的就是了。他說佛陀的髻相「耀灼」就是光明,「若摩尼」像摩尼珠那麼明亮。「曄如蓮華清淨」那髻相光明就如「蓮華」就是色澤看起來很清涼、那樣清淨。

 

再來是祂的聲音,「超梵八部」甚麼叫超梵八部?可以看十六頁。有註解,倒數第二行,超梵八部音者,謂八種梵音。八種梵音者,一、不男音。二、不女音。三、不強音。四、不輭音。五、不清音。六、不濁音。七、不雄音。八、不雌音。總共有這八個。這是佛陀的聲音,這種聲音聽起來不知何感覺!再來「見佛色身具足嚴妙」,他看到佛陀的色身「具足嚴妙」具足所有的莊嚴和美妙。「意甚踊躍」心裡看到這麼莊嚴很高興,很高興就起一個念頭。我想說這種人很奇怪喔,假如說要試你,卻看到你如此莊嚴、威嚴,我們會怕對嗎!可是他並不是,他看到卻很高興。「心自念言」好好好就是這樣我要試試你,試試看你的智慧是不是真的普即一切。這種具足善根的菩薩祂們的情形和我們凡夫不一樣。看到這樣還不會打退堂鼓,還很高興這樣更好。再來看第十四頁。

 

便行趣佛。稽首作禮。用試佛故。緣此請佛。設知我意不受請。若不知者必受無疑。」。他看到佛陀這麼莊嚴「便行趣佛」,就走向佛陀面前,向祂行佛禮。「稽首」是五體投地,五體知道嗎,兩隻手肘、兩隻腳膝蓋和頭稱五五體,這是最大的禮。「用試佛故」因為要試佛的緣故,所以才爰起請佛的。如果佛陀知道本來的意思是要試祂,「當不受請」祂應該不會答應。祂若不知道我的本意是如此,祂一定會接受我的邀請。「無疑」這絕對是肯定的。

 

再來「佛知其意。愍傷仁賢及王舍城一切人民。欲度之故默然受請并比丘眾。」佛陀知道他的心意,因為祂哀憫仁賢幻士和王舍城一切人民。如果祂度化他,那其他的王舍城人民,他本來就很佩服他,這時也可接受佛陀的度化。因為佛陀為了要度化這些,「默然受請」,在佛制裡有一種禮節,就是你向法師說甚麼,法師若沒講話,那表是法師答應,而不會說好好好,他不會如此說。表是已經答應。「并比丘眾」比丘眾也一起去。

 

時仁賢念。沙門瞿曇。無諸通慧意不普見。以不見故今晚當試。」他想說成功了你中計了,因為你無神通智慧,所已你看不到我心中在想甚麼。因為你不知道所以現在剛好可以試探你。你們沒看過這種經喔,講故事的耶。再來最後一行。

 

是時仁賢。稽首作禮繞佛三匝而退。」這時候仁賢很高興來頂禮三匝。

第十八頁,「賢者大目犍連白佛言。幻士仁賢內懷誑詐。請佛及僧云何受之。」此時佛陀的大弟子,耐不住了就說「幻士仁賢內懷誑詐。請佛及僧云何受之。」問世尊明知幻士仁賢內懷誑詐,心裡想法是欺誑、很奸詐,這種心是不好的心。來請佛陀和大眾僧,佛陀啊你為什麼要答應他呢!大目犍連他看到的有和佛不一樣嗎,一樣喔!一樣就不會問世尊了說你怎麼要去呢!目犍連是不是阿羅漢,是嘛這無疑問的。二乘聖人所看到的善根,佛告目連。如且安默。如來深究一切群民長夜迷惑。因化立之以平等行。天上世間無能施穢欺惑佛者。如來已斷婬怒癡亂。無餘瑕垢滅諸縛著。離八十垢得不起法忍。以故三界無能惑者。一小幻士和所能諧。管任何人緣若具足祂都度,這叫平等,祂不簡擇,不會這個度那個就不度,因緣具足就度化。所以在日常當中要和他人結緣。有些祖師會交代他身後時,將他的骨灰灑向山灑向水,和眾生結緣為什麼?因為若有吃到他的骨灰都可以聽經聞法,受到他的度化。最主要是結緣,我們和他人結緣是不是有很多種方法,站在門口對人說一句阿彌陀佛,是不是結緣!是。你以後來就站在門口那裡,哈!等一下就知道,趕快站在那裏說阿彌陀佛。和他人結緣,其實和他人結緣,在佛法當中就有這種意義。人和人之間都是這樣,看你和誰結緣,我們和蓮友結緣好嗎!好啊好啊!

 

佛陀說「天上世間」,是指三界以內。「無能施穢欺惑佛者」,三界內無人能「施穢」,形容用這種布施供養是汙穢的汙染的,來欺惑佛陀,無法用這種不好的供養來迷惑佛陀,天上世間沒這種人。為什麼呢,因為「如來已斷婬怒癡亂」,婬怒癡亂是用貪瞋癡和散亂,來形容所有三界以內的煩惱惑。因為佛陀已斷三界惑。「無餘瑕垢滅諸縛著」,沒有其他的煩惱,煩惱是形容汙染。「滅諸縛著」士說斷滅所有的繫縛。大家要知道只要有惑有煩惱,是不是就有束縛,對嗎!你有貪時就有貪的束縛,你有瞋時就有瞋的束縛。「離八十垢得不起法忍」八十垢是以簡單來說。在三界裡有二種見惑。一種是見惑一種是思惑,見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這是舉一個大數來說,祂才說八十。祂永斷這八十種的思惑和見惑。不起法忍所以在三界無能惑者,在三界的眾生不可能可以迷惑佛陀。「一小幻士和所能諧」一個小小的幻士怎麼可能欺騙佛陀呢。

 

這部分最主要在講佛陀的涅槃境,和後段文是相接的。後段文是在講菩提,菩提和涅槃在佛陀裡是兩種德行,這個是斷盡一切煩惱叫做涅槃。菩提是覺悟的智慧。佛陀就是成就這兩種的智慧。我們看涅槃,為什麼斷盡所有的煩惱就不會被眾生所迷惑,我再把問題說一次,為什麼你斷盡這所有的煩惱,你就不會有所迷惑。我舉個例子,有一次我被人消業很生氣,被人消業很生氣,這話湊起來很不順喔,被人消業應該是很高興!被人消業很生氣,有位法師就跟我說,他就在罵虛空你怎麼會被罵的到,我就想說對喔,我怎麼會那麼執著有一個我,趕快把那句話放下來。別人說一句你就認為那是我。我說對喔祂就在罵虛空,那時我想說,虛空?虛空誰能罵的到!罵的到嗎,罵不到。你擲得到嗎!也擲不到對不,踢也踢不到。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觀念。佛陀斷盡所有的煩惱其實就是這種意思。在三界裡的所有煩惱和祂完全都不相應啦,完全不相應。我們會和一些煩惱相應,最主要是內心有一樣的煩惱,你才會和它相應對不。就如說火在燒,火再如何的稍有可能燒到虛空嗎,不可能因為它們不相應。水再怎麼淹也是一樣,不會淹到虛空。但是反過來說甚麼和它都是相反的?有物!我們執著這就是我。不說那麼深說些最簡單的,兩個字,你的名字就好,只要把你的名字叫出來,再接上一句不好聽的話你就會中了!是不是很簡單。所以只要有一樣東西乃至一個名號,他就會中了。佛陀所告訴我們的,要解我們的執著,不是只有「有」要破,什麼要破「沒」沒也要破。大家應該聽過一個故事,以前有一位國王很愛穿新衣,裁縫師每天都做一套新衣。那件新衣得做的非常漂亮,不然就會被斬頭,全國的裁縫師都快斬光了。他每天就得穿新衣,有一次有一個人志願幫國王製新衣,不怕死喔還幫國王作新衣。你們都聽過這故事是吧!他幫國王所做的新衣,讚嘆國王你所穿的這件新衣有多漂亮,所有的人都不能說他所穿這件衣服,如果說這件衣服不好看,這裁縫師就會殺頭了,所以大家都已被訓練的不敢說不好看。雖然沒看到什麼新衣,但是還是不敢說不好看!國王每次穿新衣都會到街上逛一圈,這次也不例外,穿一件看不到的新衣走在街上,旁邊的人就拿著國王的衣角,跟著覺一群人都跟著國王。國王非常的高興,覺得自己穿這樣一定很好看,大家都像在騙小孩,走到皇宮時有一個小孩跑出來,哈哈哈國王沒穿衣!國王害羞的一個臉紅吱吱,當一個國王在全國人民眼下沒穿半件衣服,見笑的趕快衝進皇宮裡。這很好笑對不對!但是要知道人若執著,很好笑的是「沒」你也會起煩惱。是不是「沒」你也會起煩惱。我說這樣你可能很難回覆,有什麼東西我們也煩惱,等到你甚麼都沒時你頁是煩惱。我舉個很簡單例子,你們知道念佛沒事做會起煩惱嗎?有的人就是會起煩惱。你就是要站起來開冰箱啊、開電視啊、看報紙啊是不是!甚麼事都沒有喔!閒閒沒事在那裏念佛就是不會和佛陀相應!你就是起來做甚麼事都好。所以眾生不是讓你沒煩惱就好,讓你沒事做就好。所以很人「沒」不習慣,為什麼,因為「沒」在起煩惱。眾生對煩惱的體會要深切一點,有你在煩惱,沒有你一樣要把它放下。在這裡要向大家說一件事,要盡量放下我們執著的範圍,這樣被別人擲到的機會就越低。

 

佛法當中對涅槃的解釋最主要是「無所得」,不管是有也好、有也好沒有也好,都是無所得。所以聖者證得涅槃不是說到什麼境界,不是啊,是對世間的「有」確確實實無所得。對「沒」也是無所得,這樣就是證得涅槃的時候。「有」也不去執著,「沒」也不去執著,它就著在涅槃城裡。就是這麼簡單,但是在平常裡盡量去發現你所執著的東西,盡量把範圍縮小。盡量去把範圍縮小,這樣就比較不會被有所得的心太重。和涅槃的心相對的是生死,你有也是一場生死,沒有也是一場的生死。像剛剛所說的很簡單,用很小的兩個字,罵就跟著它轉一圈,一個生死。等到你氣消了,這個法也忘了,這是不是一場生死啊。你就讓他像虛空一樣讓它過去了。說起來很快但是要確確實實的用看看,你們就會知道。

 

第二個部份我們看菩提這一部分第十九頁。

 

如來解暢一切法幻。自致最正覺。始諸人界及其本原。皆使巧妙幻過。仁賢終不能與佛幻術等。百倍千倍無數億倍。不可假託以為比喻。」這事說佛陀菩提的智慧。這裡形容的很妙,他說「如來解暢一切法幻」,如來徹底瞭達一切法是幻化的。「自致最正覺」他就是用這種徹底的了解,然後自己覺悟成為等正覺,沒有人教它所以才說自致最正覺。「始諸人界及其本原。皆使巧妙幻過」因為如來智慧能瞭達一法如幻。所以祂讓世界、人界所有的人和眾生的本原皆使巧妙幻過,這句話形容的很美喔!「巧妙」是在形容什麼,他說佛陀的智慧,我再說一次,他說佛陀的智慧讓世間的人、一切眾生、山河大地,皆使巧妙幻過。這甚麼意思呢,幻過的意思是一切法無住無所得。就像鏡子照著外面的東西一樣,「影」影子這樣過有生滅嗎,有啊,就像幻化這樣過了。另外一個甚麼叫「巧妙」,一個人的智慧可以體會到巧妙,這算是很不簡單。我舉個例子我們正在念佛時,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如果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和你念煩惱的心那樣的粗,那樣的重,你念佛時會發起真正的法喜嗎!不會。什麼時後我們會將佛號念的重?哦對起煩惱。這煩惱非常粗重,就會用更粗重來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將阿彌陀佛念得非常拚勢、粗重。有巧妙嗎?這就沒巧妙了。甚麼叫巧妙呢,就是將念佛念的誠心,完全放下,這句佛號念的就很輕鬆而且很清楚。我舉個例子,我們以前學習打法器,大殿有一個鈴鼓和一個鈴仔。那時候學打法器只要打得準就好,大小聲、敲對不對位置都不管它,反正只要跟得上就好。那時候很緊張深怕打錯,因為大家都沒聲,你敲下去哪對啊。有一次我在敲,敲完以後才按下去,鈴的本音要把它敲出來,敲歪了有夠難聽,都會一直吵到人。大家都說那鈴仔敲出來聲音應該是叮叮 叮叮(輕脆聲),我想說這鈴仔是啶啶聲(黯沉聲),我就想原來一個鐘,你若打錯位置還是敲大力一點,還是敲太小聲了,都無法敲出它原來的聲音。你要知道這句話就是這樣,你常常念你都怎麼念?真的用你學習的過程,來想看看這世間甚麼都不要執著,甚麼都放下,單就一個非常單純的佛號清清楚楚、很輕鬆來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像鈴仔一樣,叮 叮 叮非常的美妙、且很巧。可以提起對念佛很長遠、很清涼的心,就是念佛念對。這樣知道嗎!我舉這個例就是我們都念佛,不一定所有的人都念錯了,就好比我們看這世界。佛陀將這世界都看成巧妙,他看這個人就是這樣。我們看到得都很粗重,時在就有啊,實在就沒有啊,要嘛老的、要嘛少年的,看得都很實在。都看得太粗重了,這不是事項的本相。本來面目就不是這樣,到有一天你看到這些東西就像鏡中裡的影,這樣過了、這樣過了。就像念佛一樣將念佛真的滋味念出來,就是這樣。如果念佛念到真滋味出來時,若問你念佛念這麼久會累嗎?不累,因為你不粗重嘛。

 

從講堂到現在一定有蓮友念佛有一種經驗,或是你平常時就有這種體會、或是你自修、或是在山上用功,但是最主要的是要和大家勉勵,在佛法裡不管是智慧也好,還是剛剛所說的巧妙屬於智慧,我們的修行也好,都是同樣的一個道理,一樣的智慧也可以做到巧妙,你的修行就能到那裡。皆使巧妙絕對是互相配合的,所以你若聽到甚麼道理,我剛剛有說涅槃啊,你聽到甚麼道理你回去就做絕對做得到,因為這些道理都是佛陀做到以後再說出來的。今天就說到這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