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遙念與相知 - 慧琛法師

C010《幻士仁賢經》-慧琛法師講述

 

2001年啟講於西蓮三峽講堂-共十一堂

 

幻士仁賢經

 

大正藏第9NO.0035  大乘經寶積部

 

慧琛法師講述  第十堂

 

九十二頁。上禮拜沒上課,大家回山上念佛,念佛那幾天會很冷嗎?很冷喔!那五天沒事者都需去念佛。從早上坐到晚上,在佛七的第五天加長香。這五天我想一件事,這答案等和大家討論會比較意思。平常在活動時覺得比較不冷,但坐在那裡不動時覺得比較冷。動時不覺冷,此時怎麼覺得越來越冷,請問從哪裡開始覺知冷?心感覺?那就不需穿這麼多衣服啦?哪裡開始覺知冷?心宛若你覺得冷,會是哪裡最冷?從腳底冷上來喔?那是不是需多穿一雙襪子啊?總不會是腳底冷上來,會是多帶頂帽子?會這樣子嗎?對,多穿襪子嘛!從腳底冷上來要多穿襪子。還有人是從別處開始覺得冷的?脖子?要圍圍巾嘛!這是正確的,哪裡冷補暖那裡。有人是從後背開始覺得冷的嗎?有喔!對要穿背心。很多人為我們準備了很多禦寒的道具。

 

那一天我想了一件事,因為我超怕冷,都要穿很多衣服,但我發現我最冷的地方,就是穿最多的地方。後背是我最怕冷的地方,後背也是穿最多的。但我就是想不通,為什麼已經穿了這麼多的衣服,冷的感覺身體是身體,衣服是衣服,那種感覺好像是衣服和身體不曾接觸,這冷在哪裡?在中間。它還是會冷!身體是身體的冷有此經驗嗎?腳在冷時,那雙襪子有穿和沒穿都一樣的冷!腳還是冰冰的感覺。沒感覺襪子給你帶來了溫暖,就是沒這種感覺!身體還是身體!穿那麼多件還不貼身,難道是離身體一吋?這是她的經驗喔。

   

那時我就在想,為什麼臉沒封起來,臉不覺得冷。(臉皮比較厚?也是有可能啦)最主要請你們冷靜聽一件事,那時我在想這「冷」是不是真的很實在?冷如果是真的實在,我已穿五六件衣服,冷的感覺還依舊?而我的臉一塊也沒貼,反而不覺得冷?那種冷是真的實在嗎?有實在嗎?這種事要在修行時拿出來察覺,拿出來看,這件事並不實在。

   

我記得是在第一節課吧,有和大家介紹被蚊子叮到,那種癢的感覺。在什麼時候身體會這種癢,是實在的?一定是在被蚊子叮到時體會到。一樣的「冷」,你坐在那裏會冷,不縮也不動,然後去體會這種冷是真的這麼得實在嗎?我發現一件事,當你把佛號聽清楚時,這種冷的感覺就不見了!但只要佛號放鬆了,這冷的感覺又找上門了。而且自古以來,我們的習慣性已經是變成慣性,已經是習氣。讓我們覺得就是會冷,那就是冷的感覺。我們就跟著這輪迴在轉,已算是一種業力。

   

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每一種感覺、感受,「受」是每一天都在用的,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接觸到。你去體會真的是這麼的實在?不管是身體所感受的,亦或心裡所感受的一切。你仔細的感觸真的會是那麼的實在?那這樣佛法所說的幻化,所說的緣起,我們才能真的看到。你們聽了有了解嗎?有。

   

因為這部經快要圓滿了,想和大家說的最主要是「幻化」,這種幻化是在你對境時,確確實實得去體會,這樣才能受到實用。現在進入九十二頁。這段是在說如何能成就神通行,我先念一次。

 

35.  復有四事逮神通行,一曰、常輕其身及本淨意。  二曰、輕心自然如幻。

    三曰、所作唯造立法。   四曰、寂然一心而無憒亂。  是為四。

    

有四件事可以成就神通行。神通在九十三頁師父注解裡有說,第二行,不測為之神,不是凡夫測量得出來叫做神,超越凡夫的測度之外叫做神。無礙為之通,無一切的障礙,色、聲、香、味、觸、法都無法障礙他,這叫做通。所謂的神通就是如此。有四件事可以讓菩薩神通成就,哪四件事?

   

一曰、常輕其身及本淨意。輕其身的「身」是包括口,身口。「輕」是清淨的意思,就是身口清淨乃至本淨意,心也是清淨的。總而言之就是三業要清淨,要成就神通第一個自己身口意要清淨。清淨以前有說過,清淨自然就不會粗重。例如看到水,水若含泥沙,再攪和,水就會呈現混濁;這就是粗重。水若無泥沙則是清澈的,這就是清淨,無粗重。心若犯殺、盜、淫;口若犯四過;意若犯貪嗔、癡,就很粗重。會覺得身心不輕安,就是粗重。想要得到神通,第一個是身口意要清淨。

   

二曰、輕心自然如幻。你的心若清淨,法爾如是,自然知道一切法本來就是幻化的。就如清淨的水,照見萬物自然清楚,再清楚那也是一個影子而已。當我們粗重時,每一件都會覺得很實在,一件事情實在就粗重一項;二件事情實在就粗重二項,若有十件事情是粗重的、實在的,那你就煩惱粗重了。

   

三曰、所作唯造立法。心若能清靜,就能看見身口所做的都是,因緣所緣起的法。所做只是因緣所成立的,無一實在有。

   

四曰、寂然一心而無憒亂。寂然一心,是形容心達到寂靜時無散亂;就如適才所舉例說,清淨的水,是本身很清淨,看得很清楚,且可清楚照見外境。一個有神通的人是內在清淨,且對外一切無障礙,這算是神通。

   

這是神通行菩薩的四件事,再來看九十三頁。

 

36.  復有四事得分別法句,一曰、念成慧義不為嚴飾。

     二曰、唯求取法不取人,不起無所滅。  三曰、知一切無盡不可盡。

     四曰、所說於文字無著無縛。  是為四。

   

分別的意思是開演,有四件事可以讓菩薩開演法義。

   

一曰、念成慧義不為嚴飾。可以開演佛陀的佛法,最主要菩薩要教道理,要和法義相應,才能開演義理。不是用文字來做為裝飾。

   

一前有一位智者大師,在開講妙法蓮華經時,單就一個「妙」字,就講九十天,所以我們知道第一個就是要道理。道理從何而出?從法本身所體會而出,這是他的實得。實知是從內開發而出,師父講經說法二十多年都是諦理,不斷的開發,聽而不厭。不管是從任何角度,都是從諦理而言。

   

嚴飾是從表面的裝潢,是有所盡處。外表的莊嚴、裝飾這是有盡的,所以才說分別法句是需從義理來開發。一開始聽諦理可能是怎麼聽都一樣,但你一遍又一遍的聽,一遍又一遍的體會義理之所在,它是無盡的。

   

二曰、唯求取法不取人,不起無所滅。我們聽法是取法而不取人。不起無所滅,是法不起(不生)不滅。智者大師舉過一個例子,他說聽經聞法就如在黑暗裡,當有光照亮就能走過黑暗之路,只要是取那光明即可;你會去管電池、電燈是由誰在掌持?需要嗎?燈是我所喜歡的人拿著,他的光我才要照;換一個我不喜歡的人拿著時,他的光,我就不照,那你就可能會跌倒。聽經聞法僅是取它的法。

   

這段話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接觸的,其實人是不實在的,不管他的人而是要取他的法。每一個人都可以給我們光明,不管他是好人還是壞人,每一個人所發出的都有光明,光明是一種啟示。不管是做好的啟示或做壞的啟示,都是一種啟示,你去取他所發的法即可,而別去管他是誰。這樣你就能體會法本來就無生,不起無所滅。時常如此覺察就會知道原來如此。

   

三曰、知一切無盡不可盡。知一切,一切是包含所有一切法,一切法都是緣起的。緣起聚合的法,是無所謂的盡,不可能是到此為止。只要因緣聚合這法就再起,這是無盡的。這是不可盡,不管是誰,乃至佛陀都不可能了盡一切法。

   

四曰、所說於文字無著無縛。菩薩得到分別法句可以開演,他對文字不會去執著,也不會受到文字的束縛。文字只是表達義理的工具之一。再來看第九十四頁。今天四事部分我會講快一點,要把重點放在後面。

 

37.  復有四事逮得總持,一曰、不厭博聞常敬法師。 二曰、常行精進為人說經。

     三曰、曉近一切法句而不失義。  四曰、又使入如來之法。 是為四。

    

有四事可得總持,總持是總攝一持,就是佛法,佛法是無量無邊,把無量無邊的佛法總攝還一持,這樣會簡單嗎?不簡單啊!我們來看他如何能總攝一持這佛法。

   

一曰、不厭博聞常敬法師。博聞是聽經聞法不覺厭倦,且恭敬法師。

   

二曰、常行精進為人說經。自己聽懂以後,還為別人解說。

   

三曰、曉近一切法句而不失義。了解法句是在說甚麼,且不失其義理。

   

四曰、又使入如來之法。可以讓人聽了以後,能入如來所覺悟的法。

   

簡單的帶過。總持為什麼和這一切都有關係?在佛門當中總攝一持佛法,是一件很困難之事,不只是在佛門困難,在世間也是很難。你看小朋友讀書讀了就忘,若能過目不忘,那每一個人都不得了。最麻煩的是讀了就忘了、也寫不出來,明明才讀了,就給忘了。佛門裡的佛理想總攝和一持,比這更困難,但是佛陀教我們四件事情。這四件事情我來舉個例子,給大家聽,讓大家來做個比較。

   

在二十幾年前,在市內如果有一間百貨公司,這百貨公司生意一定會非常好。有一家五層樓房的百貨公司,每一層的功能都不同。近年來發展模式不同,現在是大賣場,類似大賣場;且現有很多家連鎖店。一位菩薩想攝持佛法,必須對其心性不一樣。一家大百貨公司,假設在一個定點投資一千萬,將這一千萬開一百家的連鎖店,一間十萬。菩薩學佛的觀念就是如此。我不知道你們是否有察覺到,一位菩薩可受持這麼多的佛法,不厭博聞常敬法師,他那內心的廣度、開放度要夠寬敞。每一人所說的你皆能接受,這就像開連鎖店一樣,可以在工業區、學校邊、社區各開一間,而且每一間皆不相同。工業區所需的,和其它的地方所需的一定不一樣;學生所需要的也不一樣;社區所需也不同。

   

要行、要成就菩薩的智慧,必須個性廣大、開放,才可以接受不同的知識。所以才能「不厭博聞常敬法師」。學佛需謙虛來學習,不是只想單學一樣;是,你是可以單學此項,但你需知道總攝一持佛法,必須有此度量才能受納。

  

 「常行精進為人說經」。攝受是在內心,但需有宣說的力量。

   

「曉近一切法句而不失義」。知道其義而不失其道理。

    

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一位菩薩有廣大的心量,你能將其收攝,才可以攝持得住。師父才教我們,不管你聽進任何道理,都需用諦理來收攝。

   

以前在讀國中時有一位校長,校長向我們說了一段話,印象非常深刻。那一天剛好是我們期末考完,放暑假回家。暑假是每一個學生都喜歡的,那時校長說:現在放假要回家了,須切記將所讀的書,就如那布袋口需將其綁緊,切不可試考好回家以後,忘了一乾二淨,那就可惜了。

   

同樣的,一個人能裝多少東西,端視其所攝持多少、心量有多大。就如這袋子,袋子越大就能裝越多的東西。裝得進去還需守得住,要總攝。向我們一直裝,也一直漏,上下洞口都很大;聽的多也忘記多。布袋需裝得進去,還需守得住,這叫總攝一持,才可以讓他能入如來之法。聽而能入覺悟之法,這樣才能得到總持。再來看第九十五頁。

 

38.  復有四事逮得法忍,一曰、度不度者。  二曰、解未脫者。

    三曰、一切樂法。  四曰、不斷善行。  是為四。

   

有四件事可成就法忍法忍在師父的註解裡有提到「無生法忍」。

   

一曰、度不度者。度化還沒取涅槃者,不度就是還沒取涅槃者還在生死裡的眾生。

   

二曰、解未脫者。讓未解脫者能得到解脫。

   

這兩個是大同小異,若要強為區分,一、若以涅槃來說。 二、若以菩提來說。

   

三曰、一切樂法。對佛法非常高興的來學習

   

四曰、不斷善行。不退轉菩薩道,這裡有一個問題,等一下會說。

   

成就法忍,就無生法忍,我想成就無生法忍,我就體會這法是甚麼?甚麼是無生?這樣即可,我為什麼一定要做這麼多事!既然我要成就無生法忍,只要體證此即可,為甚麼我需修這麼多!需度未度的眾生,還需一切樂法,這麼複雜又為甚麼。這麼多的問題於最後時,再一次全部回答。等一下若忘了說請提醒我。

 

39.  復有四事逮的辯才,一曰、見他法師所說不求其短。

     二曰、聽採法義不以貢高。  三曰、不自稱譽。

     四曰、見少智未學,不以輕易。  是為四。

    

有四件事可以讓菩薩成就辯才無礙。辯才在菩薩道,是屬度化眾生的資糧。要如何成就辯才,有四個角度,我先簡單消文。

  

一曰、見他法師所說不求其短。看到其他法師所說的不求其短,不去求他講的不夠好之處,換句話說即是要稱讚。這辯才一定是很好,不管他人講的如何都稱讚他。我有見過這種人喔,沒有甚麼值得讚賞之處,他也能讚賞有加,這一定是辯才無礙的。平常就需要訓練,我都還不會,你們聽別人是如何的讚賞要學起來。

   

二曰、聽採法義不以貢高。聽經是要聽懂其法義,聽它的道理,內心不要起我慢之心。有句話說:「我慢大過山,法水不入」。我台語不夠標準,妳們都沒反應,我用寫的。山是在形容我們的慢心是如此的高,聽到很清涼的佛法,聽不進去。所以聽經聞法,不可以用貢高的心,聽其法義即可。越謙虛所聽到的就越多,謙虛就算沒聽到甚麼,也能受用。

   

和大家說一個觀念,以前師父曾經說過一件事,一個人若出家以後,每天都起歡喜心,他的善根就能越來越增長。一個人若能很容易就得到滿足、很容易就起了歡喜心,他很快就能長大。這孩子不偏食,吃甚麼都很營養,甚麼都吃,這樣是不是很快就長大了!若遇到挑食的,要挑有機的、進口的才要吃。這樣要如何才能長大?當然營養不良嘛。我們的心要能吃甚麼都很好,很快就可以長大。如果內心能謙虛,就容易得到別人無法得到的受用,看到甚麼,就能受用到。

   

三曰、不自稱譽。不要自己讚嘆自己,要時常覺得尚需不足,這樣方能有所進步。

   

四曰、見少智未學,不以輕易。「見少智」就是智慧還沒那麼高或是未學,可能是初學。「不以輕易」不用輕慢心來看他人,覺得他都不懂。

   

對於這段文,可以看到佛陀教導菩薩,如何可以成就辯才。從何教起呢?從內心根本來教導啟蒙。不是教你如何辯才無礙,將該需如何的學。教你如何看經典,從何下手才可以成就辯才。教你需謙虛、恭敬他人,不可自己稱讚自己,從內心開始教起。這是一種很根本的教育。再來看第九十六頁。

 

40.  復有四是行不退轉,一曰、不退於婬怒癡。  二曰、於眾生之行不退轉。

     三曰、於一切善法不退轉。  四曰、解最正覺而不退轉。  是為四。

    

四件事在菩薩道裡行不退轉。這四件事我們非常的熟悉,每一個人在皈依時,都會發四弘誓願,這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菩薩道,最基本攝受的四事。

    

一曰、不退於淫怒癡。就是煩惱。(煩惱無邊誓願斷)

    

二曰、於眾生之行不退轉。(眾生無邊誓願度)

    

三曰、於一切善法不退轉。(法們無量誓願學)

    

四曰、解最正覺而不退轉。(佛道無上誓願成)

    

菩薩道就其底可說是量無邊,最主要是在講這四事。不退轉就是菩薩道裡行不退轉,行不退轉就是這四弘誓願不退轉,菩薩道就不會退轉。這應該不會有甚麼問題,再來看第九十七頁。

 

41.  復有四是解深義,一曰、曉十二因緣。  二曰、自然解得佛道為正諦覺。

    三曰、一切法一義其義悉空。  四曰、悉解佛道。  是為四。

   

有四件事可以了解佛法的甚深義理,解深義有四件事。

   

一曰、曉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解釋眾生在一期生命的輪迴。有十件事,所以是十二因緣。今天不做太多的介紹。

   

曰、自然解得佛道為正諦覺。心清淨自然知佛道正諦覺,真實的覺悟。

   

三曰、一切法一義其義悉空。一切法之義理都是同一體性,「空」性,在佛門之中空法,就是般若。「空」的道理是和外道的界線,對空理體悟有多少,是證入果位的品味高低而不一樣。只要你的體會離開「空」之外,那就不是佛法了。這是內道和外道的分野點,就是「空」。聽道理有了解到「空」嗎!就是你是否了解佛法。如果你未聽懂,落入外道。「空」理就是內外的分別處。

   

四曰、悉解佛道。悉解」就是完全了解。

   

就是這四種深義。第九十八頁。

 

42.  復有四事得成所願,一曰、戒忍清淨。  二曰、盡除惡道。

    三曰、質朴無有諛諂。  四曰、如善權方便,隨其本行。  是為四。

   

有四件事可以成就菩薩願。每一位菩薩都有發願,如何圓滿菩薩本願,

   

一曰、戒忍清淨。戒要清淨,忍要清淨。師父說戒忍清淨,我們就簡單來介紹忍辱波羅蜜。雖說簡單,但戒和忍是為基本,要圓滿所願的一定要持戒。不傷害別人是持戒最基本的原則,要圓滿自己的本願,第一個一定不能傷害別人。在世間裡很多事,是從此處為出發點,要滿自己的願,如果身害別人,願一定不會圓滿。忍要清淨,也才能滿願,一切事不可能皆如意,所以一定要忍。忍辱清淨才能滿願。

   

二曰、盡除惡道。「惡道」是指三惡道。墜入三惡道的原因是造惡業,造惡業墜入三惡道就已經來不及了,哪還能再來滿願?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從惡道開始盡除,完全棄除可能墜入惡道的因地。

   

三曰、質朴無有諛諂。「質朴」就是菩薩要誠懇、真實、無有諛諂,不會對他人阿諛諂媚。有人可能為了滿自己的願,做了諛諂之事,這在菩薩道裡適得其反。若行諛諂的行為是你無法滿願的原因,只要真實、質樸,就能成就圓滿菩薩願。

   

四曰、如善權方便,隨其本行。「如善權方便」就是菩薩度化眾生當下,並不失去度化眾生的本願。不管眾生是如何難度,都不會失去要度化眾生的本願。再來第一百頁,這本書也很厚喔!一百頁。

 

43.  復有四事得成諸度無極不退轉法,一曰、以一波羅蜜悉入諸度無極。

     二曰、善權使一切入皆入一切人亦無有。

     三曰、見一切法悉為一法離諸所欲。  四曰、見一切佛悉為一佛以法身故。  

     是為四。  得成諸度無極不退轉法。

    

忍耐一點喔,這是第四十三項,最後一項了。有四件事得成諸度無極。什麼是「諸度無極」?諸是指波羅蜜,「度」是指波羅蜜;「無極」是在形容「度」,就稱「諸度無極」。

    

「不退轉法」就是菩薩要如何成就波羅蜜皆圓滿,且不退轉。不管是布施、持戒乃至般若波羅蜜,皆圓滿且不退轉。有四件事。

   

一曰、以一波羅蜜悉入諸度無極。菩薩先成就一項波羅蜜,此項波羅蜜可以貫通所有波羅蜜。譬如他持布施婆羅蜜,布施婆羅蜜雖是他修持的處所,但是這布施能圓滿持戒、忍辱乃至圓滿般若波羅蜜。

   

我舉個例子,譬如我們修念佛,念佛念到甚麼情況是不退轉?我們的心為什麼會退轉?我們的心會退轉是因為,我們將本身的法門丟棄了。也可以這麼說,我們未將自身所修法門,未修出滋味來,這樣我們就會退轉了。念佛能修到降伏慢心,就等於是拜佛;拜佛是為了降伏我們的慢心,拜佛有多種的意義,其中一種即是降伏慢心。念佛可以念到降伏慢心,是不是也可以用念佛通達拜佛。有些年紀較輕的人可以拜佛,年紀較大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心想降伏慢心除了拜佛,別無他法了嗎?那這樣對念佛就會退轉了。念佛要想不退轉,需念佛能念到降伏自己的慢心。

   

同樣的念佛可以念到,提起懺悔或慚愧的心,這樣就等於是拜懺。一個念佛人,不起慚愧、懺悔之心,他就會退轉。念佛念到起此心,就不會退轉。乃至念佛念到可以安定專一,等於在修禪定,這樣你就不會退轉。悉入諸度無極。你所修的本法,可以念到其他法門的法喜,都念,都念得圓滿。

   

和大家說一個觀念,趁現在善根還在無忘失時趕快說。這觀念非常重要,從前我總是認為一直念佛,就是種一個種子,成就一個種子。後來我發現不是如此,且發現菩薩道真的很遙遠,也是在此發現。我舉一個例子,是用甚麼心在念佛,譬如我現在用歡喜的心來念佛,用這種歡喜心所念的佛,是種這樣的種子。而有些人比較艱苦,在他的環境中無法起歡喜心來念佛,而是用厭離的心在念佛。用厭離心念佛所種的種子,是不一樣的。

  

為什我們所累積的資糧總是有限,是因為我們總是認為做的都是一樣的事情,事實上是都不一樣的。要珍惜現在所能念佛的因緣,你們知道我的意思嗎?譬如,你現在環境只能這樣念佛,就把握這樣念,就已經種一個種了。等以後其它因緣不同,再念的佛號種子亦不同。每一次念佛所種的種子,都因不同因緣而幫助你。所以念佛時盡量把握每一次的機會,將佛號種子深植。以後你就能發現修淨土法門,有很多資糧是在平常累積,積少成多。

   

我舉個例子,以前我們在淨苑時,是用山泉水。後來大殿蓋起來,有一位比丘很發心,開發水源。他在做時,那時剛好我們都很忙,沒去幫忙。等他做好,有一次我爬到山上,我嚇了一跳,因為在山下打開水龍頭,自然就有自來水,且水量都很大。上去時才發現原來水源是築在山壁上頭,很難去想像山壁能出水,這是從何引出?原來他是從山壁鑿洞,一個孔一個管,一個孔一個管,一個一個將下雨時所下的雨水累積,滴水成塔。真的是不可思議,每一個管子所囤積的水,都比自來水量還小。他並不是每一個管子都很粗大,所以水量大,是一滴一滴累積,而成大的水量。

   

為什麼要說現在還記得趕快說,在每一種情形之下,都把握每一念佛的機會,不需一定在甚麼情緒下方能念佛,這是錯誤的。不要認為在甚麼情形下,所念的佛號才能有用。把握所念的每一佛號,將來一定有幫助。菩薩道亦是累積點點滴滴的因緣

   

二曰、善權使一切入皆入一切人亦無有。菩薩用方便門讓眾生介入佛法,

但不執著有一切眾生。一切人不可得。

   

三曰、見一切法悉為一法離諸所欲。一切法為什麼都是一法,因為「空」。簡單帶過。「離諸所欲」這樣就不會取相。

   

四曰、見一切佛悉為一佛以法身故。佛以法身故,故皆平等;所以說一切佛皆為一佛。

   

這是菩皆成諸度,成就諸波羅蜜而不退轉的原因。再來看一百零一頁。現在解釋這兩句是重點。

   

佛說四事句時,幻士仁賢得不起法忍,歡喜踴躍在虛空,去地四丈九尺。

時佛見幻士仁賢心所念便笑。

   

佛陀說四句偈時,總共說了四十三項四事,聽了以後證得不起法忍,「不起法忍」就是無生法忍。現在要解釋的,是等一下所要說的在第九十五頁,現在看一百零一頁,和這理是同樣的意思。

   

為什麼佛陀向他開演的是四十三項的事項?為什麼聽完時所證到的是無生法忍?你會覺得很奇怪嗎?聽的是事項,是教你要如何的做,為什麼聽完以後所證的卻是無生法忍!在六十一頁佛陀向幻士仁賢開示時,就已經證得柔順忍,所以這是第二次。佛陀再次的告訴他要如何的修行,此時證得無生法忍。你們知道我所要問的問題嗎?佛陀所開演的是事項,為什麼他所證得的是無生法忍?「無生」是甚麼?一切都無生。

   

我記得有一次上課時,我有舉一個例子,是取楞嚴經的例子。問火從何處而來?從太陽、鏡子、稻草這三種因緣聚合,就有火產生。這就好比是此,佛陀向幻是仁賢說,有太陽、鏡子、稻草,就能產生火。眾生和菩薩差別就是在此,聽到有火就真的有火,就是這三種聚合就會有火。只要我想取火就拿太陽、鏡子、稻草即可。仁賢菩薩和我們不同的是,佛陀也是和他說這四十三項的四事,要如何的修行能成就甚麼。不管是神通、辯才等,只要成就這四事即成。佛陀向他說四事,而他證得的是無生。

   

換句話說,幻士仁賢是從緣起法看到無生。上次我在板橋演一項表演,你們看我從這裡走過去那邊,我是如何走過去那邊?我是不是一步一步的走過去那邊,好我們畫一張圖,比較清楚。從東邊到西邊全部加起來是五步,第一步會到了西邊嗎?不會。第二步會到了西邊嗎?也不會。第三步會到了西邊嗎?也不會。最後一步呢?是。這個例子你們可能聽不懂,我再另舉一個例子好了,再回頭看這個例子。舉例這是可以換的。

   

你們曾煎過藥嗎?有喔,中藥我認識不多,我們來開一味藥。第一味是當歸,

我們來開一貼看不懂的。當歸、青杞、枸杞、黑棗、山藥、度仲有六味,當歸治甚麼,增強體力喔!我在板橋只開四味而以喔,我問他們這味治甚麼,他們說這味治百病哈哈。他們四味就可治百病,你們有六味還不知可治甚麼病哈。這六味煎出來以後,是不是就成了一碗藥!請問這碗藥的滋味會是當歸的味道嗎?綜合?好,是綜合。這味綜合的味道是當歸味嗎?是?那它就叫當歸就好了啊!是青杞味嗎?也不是。絕對不可能一樣的嘛,你單拿一味青杞或這碗藥,味道決對是不相同。乃至是度仲味?也不是。你們說是綜合,你們意思是說只要將這六味湊在一起,就會有此味道,確實是如此沒錯。但有一個地方要轉彎,就好比剛剛所說的,我從東邊走向西邊,第一步不是,第二步不是,最後一步也不是。但你只要從第一步開始走,走到最一步。

   

這個不是,這個不是,這個不是,那請問這些都不是,請問這碗藥有離開當歸味嗎?沒有嘛。有離開度仲味嗎?也不是。所以他不是,也不是離開這些會有這個法。不是這個法,也沒離開這個法,就是這個!所以仁賢可以從緣起法,看到無生。他是離開緣起法而看到緣生?不是。但你需知道他有轉一個彎,這個灣我們很難轉,因為我們很怕遺失甚麼,所以始終不敢放掉。這一碗有綜合味的藥,就如適才所說的,不是當歸,不是青杞,不是度仲,他不是這項。

  

就好比是火,沒有太陽、鏡子、稻草,火就無從而起。這個法是無生,無生不是沒有這個法,這法是幻化的。我們差別就在不敢說它是幻化的,我們會說它是很實在的。說幻化也好,說實在也好,法就是如此。不會聽說今天是幻化的,它就都消失了,他還是一樣的。反過來說,只要你了解它並不是如你所想的實在,他才能真的緣起;才能證得這無生的法。

   

我再說一件實在的,我以前沒注意到,後來在我眼睛開刀時,開刀要測視力。護士說了我覺得很奇怪的事,視力測驗需蓋住一隻眼睛,她說:你將左眼遮好;再來遮右眼,兩眼不同。她說:你測左眼時右眼不要偷看,測右眼時左眼不要偷看。我心裡在想是為什麼?用左眼單眼看,用右眼單眼看,和兩眼一起看是不一樣。兩眼分開看時比較模糊,兩眼一起看時比較清楚。以前想這眼也是模糊,這眼也是模糊,怎麼會加起來會是比較清楚!怎麼會有這麼奇怪的事。

   

確實是如此,我以眼睛來向你們舉過很多次的例子,你想,左眼看的模糊,右眼看的模糊,加起來會比較清楚,那個清楚會是在哪裡?幻化的。他不是你實際眼睛所看到的,左眼和右眼亦是如此,並不是,真的是幻化的。為什麼祖師開悟時,所看到的真實是,一切法是空。你眼睛所看到的確實是影子,一個讓你視為是真的的不實在的影子。確實法是無生,並不是那麼實在的。所以幻士仁賢在聽到四事的緣起法時,成就無生法忍。他是從緣起的角度來立法。

   

歡喜踴躍在虛空」,歡喜的跳到虛空。

   

「去地四丈九尺」,離開地面如此的高。

    

此時佛陀看到幻士仁賢心所念,佛陀有神通知道仁賢心中所念的是甚麼,佛陀就笑了。佛陀笑的原因,下禮拜在和各位介紹,今天就到此。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