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士仁賢經
大正藏第9冊NO.0035 大乘經寶積部
慧琛法師講述 第三堂
各位法師各位菩薩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經本第二十頁,二十頁。我們開始看經文。
「佛告目連。於意云何。幻士仁賢。寧能莊嚴化三千大千世界令淨好不。對曰唯然。此幻不能。」。我請問上禮拜沒空來上課的請舉手,喔那了解,沒關係有些部分差不多大家都聽過。上禮拜有說到幻士仁賢他去請佛讓他敬供,有答應他嗎!有啊。佛答應以後誰很憤慨?目犍連。我們的個性不太會憤慨,目犍連對佛陀說你就明知他不懷好意,為什麼你還答應他呢,佛陀就向目犍連解釋,這段文佛陀繼續解釋,他說:目連你感覺如何啊,幻士仁賢他可以莊嚴三千大千世界嗎?讓它像淨土一樣莊嚴呢?目犍連向佛陀說是啊他是不可能,讓這穢土像淨土變成淨土,他沒辦法。佛陀如此問是什摩意思?佛陀是在向他說其實你根本就不須煩惱,幻士仁賢所做不到的事情佛陀都做得到,我根本就不會被他給騙了。再來我們看第一段文,佛陀向他說。
「佛言。如來發意之頃。能使三大千世界嚴淨入一毛孔。」佛陀發意之頃,就是一剎那時間,很短的時間。就可以讓三千大千世界,穢土哦!就像淨土那般莊嚴,而且又把它放在一毛孔裡。這裡是在說佛陀的神通,可從幾個角度,第一個,如發意之頃,其實這段文還沒說完,我們上禮拜有說過從劫復過一劫,發意之頃是很短的時間。祂可以將很短的時間拉長,長的像劫那麼長,所以短時間拉成很長的時間,他這裡講的不完全。再來第二個,三千大千世界可以在一毛孔,毛孔就是毛細孔。這是在講空間,佛陀的神通可以小的空間用大。再來下面較有變化。
「佛之幻術終不惑」,他說佛的幻術不會迷惑眾生為什麼,因為佛陀的幻術是從他的智慧所來的。「智慧」我們今天會將重點放在此部分。
「正使十方佛國。有風名隨嵐及斷截風。飄壞三千大千世界。還復如故」假使十方的國土有一種風叫做隨嵐風及斷截風,這兩種風很大也很強,它可以將三千大千世界整個吹壞,再不就是把它吹復回來。佛陀的神通力可將壞的變成成的,已經壞掉了的東西又可以變好了。
「有風名追逐風住止風。旋轉世間。有風名曰波栗屠那。迴行三十二天。有風名曰摧破崩壞須彌。有風名曰抅那。起大火上至三十二天。有風名曰常來。起劫燒天地。有風名曰熾火。使三千大千世界一時俱然。有風名曰澆灑。起大雨。有風名曰枯竭。除盡水災之變。」他說這些風都是屬於很大的風,有的風可以破壞三千大千世界,有的風會起大火,有的風又會滅所有的水,這都是這些風的名字,就不一一的解釋。再來看第二十一頁。
「佛告目連。今我粗說是諸風名。從劫過劫無有竟時。云何目連。寧有人能止虛空。坐諸風之中作四器行。使此諸風入一芥子。其於芥子無所罣礙亦無毀害。令諸天人安隱娛樂而不驚怖。」佛陀向目犍連說:我現在是大約說這些風的名,從劫過劫無有竟時,要確確實時說這些風的名,我一劫又一劫這些風的名都說不完呢。像我們的颱風名字很多對不,一年好多個。這還算是小規模的,劫風十方國土的那些風,是很多又很大。「云何目連」祂說目犍連啊,有人可以止虛空,站在虛空當中「坐諸風之中作四器行」,在這些大風之中吹,在這些大風當中作四器行,行住坐臥都不會被這些風給吹動 ?有可能嗎,我以前聽說九二一,九二一是什麼時後的發生的事情,八十八年啊,對八十八年。他說那搖晃呀,晃到要從床上下床都下不來,九二一算很大了對吧!這種風比九二一還要大,他說他在虛空中行住坐臥都無罣礙,有這種事嗎?不可能。但佛陀有可能,不但有可能還可以將風放進芥子裡,把這些風這收放在芥子裡,在芥子裡無所罣礙也無所毀壞,不會把這些風破壞再放進芥子裡,不會,而且裡面天人安居樂業,裡面的天人不會驚怖,會在芥子裡也都不知道。這在說甚麼呢,外境非常的動亂但是佛陀不動。這種神通佛陀都具足。
「如來幻法而復過是無有極也」,如來幻術比我們剛剛所說的更超過,「無有極也」而且沒有甚麼可以和祂媲美的。
「非弟子緣一覺地之所能及」,不是聲聞或緣覺弟子所可以跟得上的。最主要是在介紹佛陀的神通。再來看下面的文,今天我會先將文都消文過再來解釋,你們可別睡著喔。
「於時目連在眾會前。稽首作禮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等為得善利。所以者何。世尊威神巍巍如是大尊無極。其人民聞佛如來如此變化者。歡喜踊躍逮得善利。便發無上真正道意。一時欣然功德無量」這個時候目連的心已經放下了,在眾人前稽首作禮,弟子沒有嬌慢心,佛陀解釋後就起來五體投地。「稽首作禮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等為得善利」。我等真的有福報。「所以者何」為什麼呢。「世尊威神巍巍」世尊的威神巍巍,巍巍就是廣大的意思。「如是」像這樣啊。「大尊無極」這麼至高無上的。所以可以跟著世尊聽經聞法是真好的福報。「其人民聞佛如來如此變化者」其他的人就是王舍城的那些人民,可以聽到如來可以有這麼多的變化,「歡喜踊躍逮得善利」真的很高興我們現在可以聽到很好的法,因為再來要開一場法會。「便發無上真正道意」真正道意就是發菩提心。「一時欣然功德無量」因為他發菩提心的緣故所以功德無量。
這段佛陀和目犍連的部分講完了,現在我門要移去哪裡呢?換移到仁賢那兒。幻士仁賢請了佛陀以後,佛陀答應他以後很高興,向佛陀五體投地後又繞佛三匝後就回家了。來看幻士仁賢回家以後準備了些甚麼。
「於是幻士仁賢。入王舍城還歸到家。即其日夜。於城內穢惡流聚最不淨處。化於其中做大講堂。懸繒華蓋而起幢幡。現地平正樹木茂盛。瓶罃珍器香爐鐙錠。散眾華香。」幻士仁賢真的不好心喔,他本來是出王舍城,去靈鳥山向佛陀頂禮邀請祂。現在入王舍城他家住在城內,所以回家「即其日夜」徹夜徹日的去找王舍城裡面穢惡流聚,髒水、垃圾桶、垃圾堆、最髒的、最不淨處那裡選地。他自己徹夜去選的,選一個最汙穢的垃圾場。「化於其中做大講堂」他在那裡化一個大講堂,那間講堂要做什麼使用的,要請佛陀來應供的對否!因為他有幻術所以就選一個最髒的地方,把它變成最莊嚴的。「懸繒華蓋而起幢幡」,他就吊「繒華蓋」是華蓋你們曾看過嗎?很像雨傘但不是在遮雨的。「幢幡」在山上大殿旁都有吊幢幡,吊在柱子上的就是幢幡。或是告別式往生者前面會拿一隻,那就是幢幡。「現地平正樹木茂盛」,現地平正本來是最髒的一定是地勢最低窪的,而且還凹凸不平,把它變得很平坦。「樹木茂盛」還種很多樹木,而且還種一大片,舖得很漂亮。「瓶罃珍器香爐鐙錠」瓶罃是形容供具用的瓶子、油燈香爐等等,算是供具、供盤。「散眾華香」散很多的香啊花啊。很莊嚴喔看不出是垃圾堆!再來不只這樣喔!
「於講堂旁殖八千寶樹。枝葉華實眾色馚馥。一一樹下為諸比丘敷師子座。於講堂中央。特為如來設師子座。眾寶為足挍飾無量。高四丈九尺。於座四面化四寶樹。作百味之饌若干種食。其為供者合五百人。端正皎潔寶瓔珞身。」他在所化的講堂旁再種百千寶樹非常莊嚴。寶樹上面的樹枝呀、樹葉、華、果實,眾色看起來玲瑯滿目,看起來非常莊嚴甚麼顏色都有。每一棵樹下有比丘的師子座,因為有請比丘僧來嘛,所以比丘也要有位子坐,佈施師子座。在講堂的正中央特別為如來佈置一個特大的師子座。這個師子座眾寶為足,師子座的椅腳是用寶物來裝飾的。「挍飾無量」種種的莊嚴。這椅子有多大啊!四丈九尺很大座對否。多大?這樣有一丈嗎!三樓高喔!這可要有神通才坐的上去。可見這間講堂很大間對嗎!一隻椅子就有三樓高,這間講堂就必需很大間。幻士仁賢神通有廣大嗎?有。可從一隻椅子就可知道它的比例,那間房子一定很大間。「於座四面化四寶樹」在座旁邊又有化四寶樹。他要請佛陀來應供當然要化可以吃的,「作百味之饌若干種食」山珍海味,不可說山珍海味,要說很美食喔。「其為供者合五百人」而且還要有伺者,像山上吃飯要有行堂對否,要有大寮、要有洗菜。一樣呀也要有伺者,總不能讓佛陀自己去夾菜吧,要有伺者。五百人,這間講堂要容下五百人。每一個人「端正皎潔」要來作伺者當然要選莊嚴一點的。「寶瓔珞身」而且身著莊嚴掛著瓔珞。這是幻士仁賢所變化的講堂,他自己變的很滿意。看第二十五頁。
「幻士仁賢化作是已。時四天王。往詣幻士所化作講堂。謂仁賢言。甚善仁者。乃請如來。與此講堂而供養佛。寧可聽我次助所乏。欲造宮室以奉如來。於是仁賢。益用踊躍得未曾有。報知天王宜知是時」幻士仁賢將大講堂變化好以後,此時四天王(欲界天的天王),是天王喔還不止是天人喔!「往詣幻士所化作講堂」,他就到幻士仁賢所變化的講堂 ,對仁賢說:甚善仁者,非常的好甚善仁者。「乃請如來」你可以供養佛,請佛陀到講堂來讓你供養。你可以允許我「聽我--」在這裡協助你,補一些你所欠缺的,我想蓋一間宮室來供養如來。他想來幫助仁賢蓋一間更大間的。仁賢是蓋講堂,我們知道天王一定是有神通的,他要一間宮室。請問如果你是仁賢你會答應嗎?天王過來要幫忙補一些,再來供養佛,這樣好嗎?好?隨喜當然好。「於是仁賢」這個時候幻士仁賢「益用踊躍」更加高興,自己蓋好就很高興,現在又有一位天王來贊助。「得未曾有」從來沒有這麼高興過。報告給天王您現現在就可以來用了。這哪有甚麼問題,天王本來就有神通。現在看第二十六頁。
「四天王即化作立宮室極妙姝好。仁賢所建厭蔽不現。」我再重念一遍喔,四天王即化作立宮室極妙姝好。仁賢所建厭蔽不見。四天王就化一間宮室,「極妙姝好」妙就已經很好了,姝好就更莊嚴。宮室蓋起來了以後,仁賢所蓋的講堂就「厭蔽不見」,就好像日頭出來了星星就看不見了,只看到日頭而已,氣勢都沒了。我們就知道四天王所蓋的有多莊嚴。再看第三行,天帝釋也要來。
「時天帝釋。與三
「天帝即化作大殿館。踰於忉利最勝之宮。化殖寶樹。超乎已質拘者之樹姝好。厭蔽仁賢四王所立。講堂宮室所校諸樹。」天帝釋即化作大宮殿,此宮殿超過忉利天最好的宮殿,比天宮最好的宮殿更好,是人間所沒有的。「化殖寶樹」而且在大殿旁邊也種了寶樹。此寶樹「超乎」就是比人間這棵樹。「已質拘」就是天上的樹木,比這天上的樹更好更美妙。這間大殿蓋起來以後「厭蔽四天王所立」。剛剛仁賢和四天王所立的宮殿都小巫見大巫了,這間大殿是如此莊嚴。天帝釋就是如此和仁賢隨喜的。再來看仁賢的心情,第二十七頁。
「仁賢則自念言。世尊非凡。乃有如是神妙尊天即諸天子。興大供養奉事如來。」他說「世尊非凡」,世尊確確實實不是普通的人。才有這麼多的神妙諸天(神妙是天人)和天子,用這麼大的供養心來奉事如來。那怎麼辦呢!
「今我寧可沒滅我之所見。大為迷謬。」他說現在得趕快把我所蓋的講堂變不見了,這實在是迷謬太荒唐了,如何和人家比較呢!
「豈忍以此舉向上尊乎」我怎麼敢用這麼差的來供養世尊呢!
「於是仁賢。欲沒所幻而不能滅。遍作諸術亦不可滅。幻食供助講堂嚴飾師子之座。永為真實而不可變。」哇!這下子糟了,此時仁賢想要把他所變化的講堂變不見,結果卻無法化滅。「遍作諸術亦不可滅」他把所有技能盡現,奇怪怎麼還是無法變不見呢?「幻食」供養的幻食。「供助」侍者。講堂嚴飾和師子之座,四丈九尺很大座的寶座,「永為真實」卻變成真的,永遠都是真的。「而不可變」變不回來了。奇怪怎麼會這樣呢!看第二十八頁。
「仁賢驚怪」仁賢嚇一跳怎麼會變成這樣呢!
「心自念言。往昔所言。幻現則現欲沒即沒。今為如來變作化供而不能改。」他心裡怕,以前說變就變,化不見了就不見了,我現在是為如來所變,變了以後卻不能改,想把它變不見了卻不可以。
「於是天帝知仁賢所念。便告言。如卿為佛化作嚴淨供具。不能變復使如本。故其見如來發歡喜心。常得安隱至泥洹道。」 天帝釋(就是變幻大殿館的那位)他知道幻士仁賢心裡在想甚麼,天帝有他心通知道他在想甚麼。就告訴他,他說像你為了佛陀所變幻的種種供養物品,不可能再變回原來的原貌。如果有人看到佛陀起了歡喜心,可以跟隨佛陀學習,就可常得安隱至泥洹道。你可以永永遠遠都安隱,還可以得到涅槃。這是在告訴他對沒錯!你要變幻供品,來供養如來而變不回來,就好像你見到佛就可以得到確確實實的涅槃永遠的快樂一樣的道理,他在安慰他。
「爾時仁賢踊悅怡懌。晨旦白佛。飯時已到願可自屈。於是世尊。著衣持鉢。與諸菩薩及比丘僧眷屬圍繞。往詣仁賢莊校講堂。」天帝釋向幻士仁賢解釋以後,心裡就非常高興,就這樣一天就過了。隔天早上就到世尊那裡,向世尊說:飯時已到,要用餐的時間已經到了。「願可自屈」請佛陀屈駕來我所化的講堂。世尊知道是他所變的,請祂來為客。「於是世尊。著衣持鉢」要去應供應該「著衣」把衣服穿好。「持鉢」拿鉢。「與諸菩薩及比丘僧眷屬圍繞」,大乘弟子和二乘弟子都參加此法會。「眷屬圍繞」是佛陀的菩提眷屬。「往詣仁賢莊校講堂」由仁賢帶路到講堂來請客。再看第三十頁。我會講太快了嗎?不會嘛,反正這是故事。
「佛時變化。使仁賢知坐所為立師子之座。四天王亦見如來坐所造宮師子之座。帝釋自念。如來坐我所化莊嚴之座。時王舍城諸不信法眾邪異道。棄自貢高及瞋怒心。一切共詣莊嚴講堂。今日共觀瞿曇所現感應。其邊道法清淨士女。悉共喜踊往詣講堂。今日我等當見如來至真等正覺。聽師子吼覩其變化。」這段文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重點,我們先消文再來說重點。此時佛陀用祂的神通變化,讓仁賢知道祂坐仁賢所變的那間講堂的師子座。仁賢看到如來到講堂坐上四丈九尺的師子座。四天王亦見如來坐他所蓋的宮殿裡的師子座。「帝釋自念。如來坐我所化莊嚴之座。」帝釋亦看到如來坐在他所變的大殿上的師子座。請問他們三位所看到的是不是不一樣!仁賢看到如來坐他所變的,四天王亦看到如來坐他所變的,帝釋天亦是。這是在說甚麼等一下解釋,我們先消文,後面的文再回頭來看。這段文很有趣喔!「時王舍城」那個時候王舍城。「諸不信法」其他不信佛法的「眾邪異道」那些外道。「棄自貢高及瞋怒心」他們都放棄自己的貢高我慢心及瞋怒的心,同行相忌會比較有瞋怒的心,此時都能放下我慢心及瞋怒心。都去講堂那裡。「今日共觀瞿曇所現感應」去講堂那裡看世尊所化的感應。「其邊道法清淨士女」王舍城裡其他有學佛的清淨士女,也都很高興的要來講堂,今天可以看到如來世尊所起的變化及說法。此時王舍城不管是有信佛或沒信佛都來到,到此看一件事情。其他有信佛或沒信佛會看到甚麼我們不知道,因為上面沒說,而我們確定知道的是他們三位所看到的,都各看到自己所看到的,皆大歡喜,如來做我變化的師子椅。他們三位都知道自己有變師子椅,如來是坐我變的椅子,沒有坐他人所變幻的椅子。
你們覺得有趣嗎!怎麼會如此呢!用你們所聽過的佛法誰可以解釋這件事情?你們所聽的那麼多,哪一個可以解釋這件事。為什麼?大聲一點呀,講錯沒關係。你說佛陀有平等心無分別?佛陀是沒分別,為什麼他們三位所看到的是卻是有分別?不一樣,他們有分別?唯心所做,還有嗎?佛陀現神通?我畫一個…這是甚麼?好在你們看得懂,念珠。心宛你是近視還是遠視?你是遠視!喔是老花,老花是戴眼鏡看得到,還是不帶才看得到?喔,那請問妳老花幾度呢!算二百度好了。請問妳是拔下眼鏡才看得到,還是戴上眼鏡才看得到?那這一位是拔下眼鏡才看得到,還是戴上眼鏡才看得到?喔好,戴上才看得清楚。這是遠視和老花,我找一位男眾或女眾,好淨清你是近視還是遠視?近視,請問你是近視幾度?你兩位都近視差不多。為了要和心宛的二百度作區別,你算三百度好不好!請問你是拔下眼鏡才看得到,還是戴上眼鏡才看得到?戴上眼鏡才看得到。有人比淨清的度數還要深的嗎?了悟你是幾度?四百多你算五百好嗎!這位也是近視五百度。三位喔,其他人若眼睛都不戴眼鏡,只要想就想得到,他們三位若將眼鏡拔下以後看這畫面..心宛你看到的是?一樣,那你戴眼鏡要做甚麼!無法形容,好,放你一馬。淨清呢?濛濛的,那只有一粒是否看得清楚?只看到一個大圓圈?了悟呢,你看到的是?一個圓和二個尾巴!你所看到的應該比淨清還模糊吧!你們三位若矯正後度數應該就正常了喔,正常,好。你們看到的念珠是一粒一粒的,再來是流蘇對不對!我請問你一件事,淨清你剛所看到的形狀(近視三百的時候),拔下眼鏡和現在戴上眼鏡,所看到的會一樣嗎?看這個會一樣嗎!不會,一定不會一樣對否!因為他是老花,你若和他一樣你也是老花。他是老花二百度戴眼鏡,和近視三百度戴眼鏡,看到的是不是一定不一樣。了悟呢,你五百度所看到的,是不是和剛剛不一樣!但是他們三位所看到的會是三樣不同的東西?是看同一樣東西的。同一樣對不!同樣的為什麼三個人所看到的會不一樣?是三種不一樣的,眼鏡若戴上以後又一樣了。眼鏡若拔下呢,各人看各人的都不一樣!我再說一次喔,他們三位都是看黑板上的圖案對不,這在說甚麼呢?我說什麼你們自己去想。
佛陀為什麼會來做我的椅子?就好像是心宛所看到的是這樣對不,看的是不一樣的啊,我實在是很難畫心宛所看到的樣子,她所看到的和其他的人不一樣對不!你若要和心宛所看到的是一樣,除非你是她的境界,也是老花二百度對不,那你就知道他所看到的是甚麼,是不是這樣?同樣的你想要知道心清眼鏡拔下以後看到這會是什麼樣子。這條件若成立也可以,你只要近視三百度,你所看到的世界就會和他一樣。了悟也是一樣啊,你近視五百度所看到的世界也和他一樣,是不是這樣。但是,只要度數不一樣你們所看到的世界也都不一樣!我請問妳們一件事,注意聽!你剛剛眼睛還沒戴眼鏡時,那個霧霧的影像,和你把眼鏡戴起來以後,前面那個影像跑去哪裡了?剛剛霧霧的那個跑去哪裡了!跑去哪裡,沒跑,那你應該看到那個霧霧的啊。沒跑應該還在那裡啊,看到那個霧霧的啊。霧霧的若還在那你戴眼鏡要做甚麼!比較不清楚而已?甚麼叫做比較不明而已?對清楚或比較不清楚,是不是一個比較清楚一個比較不清楚對不。等你看到比較清楚的圖案,比較不清楚的圖案跑去哪裡了?還在那裏就還是一樣不清楚。都是緣起幻現喔。這件事在好久好久以前我就知道,我就發現一件事情,那時候我眼睛不好,奇怪吔霧颯颯怎麼眼鏡一帶起來就那麼清楚,剛剛所看到的是跑到哪裡去了!我時常在想這個問題。幻化的,佛法裡最常說幻化的,幻化聽很多次了對不,我們剛剛說幻化是甚麼,緣起就是幻化的。我們真的有體會到緣起的幻化?就好像我們把眼鏡拔下又戴上去..不見了,那麼的幻化。
我說個其他的,我小時候很喜歡逛百貨公司,不是要買東西是去吹冷氣,夏天好熱到百貨公司吹免費冷氣,小孩子進去不會被趕出來,在裡面吹冷氣好涼,出來以後就非常的熱。請問在百貨公司裡很涼,等你出來會很熱,剛剛那份「涼」在哪裡?說是在百貨公司裡哈哈..,會有這麼奇怪的事!涼跑去哪裡,那種「觸」在哪裡。在冷氣機!那冷氣機自己就會涼和你又有甚麼關係。是不是,你在那裏就會感覺到涼對不,等你出來馬上覺得很熱,剛剛那個涼呢!幻化的。
在這個世間裡色、聲、香、味、觸、法全部都是幻化的。這我可以擦掉了吧?可以。我講的這麼清楚你們再聽不懂我也沒辦法!你說慧琛師我抗議,一定很多人在抗議,我和你們表情不太一樣,我為麼都感覺不到你所說的那種幻化呢,因為我們每天所面對的,沒有很多讓我們所感觸到的。所以金剛經裡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還有露和電,我們沒把夢當成是真的,為什麼,對,醒來就沒有了。我請問你如果你從小開始做夢,直到長大都做同一個夢,每天都夢一樣的喔,一模一樣情節都沒改變,你會把他當成假的還是真的?我告訴你不用從小做到大,你只要做一次你就懷疑了,只要一夜即可,喔,三次就好。是不是!為什麼我們覺得夢是假的,因為今天倒下去睡明天起來就沒有了。而且每天都還不一樣,「幻」也是。「泡」有那種水泡是撮不破的!不會對不,一下子就破了對對不,剎那就破了。「影」要有燈光照了才會有影啊,對不,若沒有燈照影就不會出來,你不知你看到甚麼。有電燈照才會有影所以影是假的,你看得出來影是假的。「露」露水是晚上有,白天太陽一出來就沒了,一下子就沒有了。「電」閃電也是如此,有打雷敲一下就有電,閃電一下就沒有了。
是不是這樣,為什麼經上要用這些事來譬喻有為法?他有他的道理呀,因為剎那就沒有了剎那就改變了,有辦法看到電嗎,可以看到閃電嗎,可以,但是為什麼不會把他當成真的,一閃即逝,如果他一直在那裏閃,你會覺得電很實在,實掛在天空上,是不是這樣剎那就沒有了。所以你不會把他當成是真的。我剛所說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幻化的,為什麼有些人無法接受,最主要是我們所相對的,都有一個「報」。我們知道報就是「報境」,比如說人的壽命是幾歲,人的變化不用講太多,就如人的五官能有甚麼變化嗎?不可能嘛哪能有甚麼變化。對,表情有變化但不可能像閃電一樣有時常、有時短、有時亮,不可能如此吧。我們的改變有一定的程度,雖然現在長大了若拿小時候的相片,可能都還認得出來這位就是你、這個就是誰。五官差不多沒甚麼改變對不,一個人的五官若有很大的變化那很恐怖吔,一天到晚找不到人,會變到何種樣子找不到。因為我們有一個報境。
講堂蓋起來後就是如此,有可能蓋起來後會再有其他變化嗎!那你會認錯房屋而不知道那一間才是,是不是如此,這報境是眾生的業力。因我們業力所持,若我們去投胎再出來你還會認得嗎?不會?為什麼?因為這四大已換一個殼!若每天睡醒都像重新投胎一樣,喔很累。因為有一個報境存在,所以我們覺得這個還存在、那個也存在。每天都剎那剎那的在變化,只是因為業力所持他的變化讓你誤覺它好像不是幻化的。其實確確實實是幻化的,而且這種幻化已幻化到讓你就如剛剛所說的,就如眼鏡戴上或拔下一樣,你想想看眼鏡戴上以後,再拿下沒戴眼鏡,剛剛沒戴眼鏡所看到的境就沒了對不。那麼的幻化,我們剛剛所對的境就是如此的幻化,絕對不是真實的。今晚會睡不著嗎,怎麼會如此幻化呢。
對緣起的體會你要體會到「空」、「幻化」的,你有聽說過吧,幻化不是沒有是有,你看得到,但是完全不實在,就是如此而已,剎那剎那的在變化。佛陀只是用他們三位各自不同的業力,所以他們所看到的皆不同。業力不同心也就不同,剛剛有人說是唯心造,心不一樣所看到的就不一樣。這部經比較完整把這三位,把所看到的都合起來說,所以我們才會看的清楚,其實三位所看到的都是幻化的。所以剛剛才會舉例用三個不同的度數,所看到的都不一樣,僅此譬喻而已。
他們所蓋的都是同一位置,他就是選擇最污穢的地方來蓋講堂,對,是同一地方所建造的,他們所看到的也都一樣。祂怎麼會去坐他的師子座,一個是比一個蓋的還要大間,如果佛陀坐的是四丈九尺的這把椅,另兩位也一定會看到祂坐這隻椅子對不,這把椅子這麼大豈會看不到。但是每位所看到的都不一樣,這椅子就已經四丈九,那其他人的椅子會比他小座嗎,一定更大座,一隻這麼大的椅子一定看得到,瞭解了嗎。
這種對幻化的體驗,我不知道你聽了以後是否會害怕,會怕的請舉手,怕到不敢舉手(笑聲)。有些人聽到大乘經典會感到恐怖,你會怕下次就不要再來了喔。大乘法說的是真實的的道理,今天不說其他的道理,就只說「幻化」而已,我的任務就達成了,其他的留下次再說。這幻化看到此已知道了,再回頭看前面佛陀變化部分。
佛陀的變化我剛剛有寫在黑板。很長的時間可以縮為短時間。再來空間,小的空間可以成大空間。被風吹壞的可以再把他變好,且在外境動亂的情形下還可以取靜。其實佛陀的神通比這還要多,時間比較難舉例,我來舉例空間。只在一個情形之下可以成立這些事,哪一個情形?幻化的嘛,就寫在黑板上啊。只有在這種情形之下有可能。幻化的只要有一點點的實在就不可能,只有幻化有可能。開車時有後照鏡,後照鏡只要不擋住東西可可以照多遠,很遠很遠對不對,都照的到只要你不擋住它,在於你看的清楚嗎。我請問一個鏡子能有多大?這麼大好嗎!就算是開最大台的車子,這個鏡子這麼大好嗎。一台車這麼小沒有比這台大,你看這個鏡子可以照進多少台車進來,有多少!對!照到看不清楚為止。若塞車把整排都照進來也不是問題,這麼小的一個鏡子,它可以照這麼多的事物有利害嗎,有。它照進來的是甚麼!是「影」,畫一個幻化的一樣。你們有夠古意,它若真的把車攝進來,鏡子是不是會擠破,哪還能照的進來,攝進來都是影對不,是影。
這個鏡子照進來的是影子你們同意嗎?有,你眼睛所看到的不也是影子,我們的眼睛可以看這麼多的事物,眼睛這麼小、瞳孔也就這麼一點大。瞳孔就這麼一點對不,你可以看得到我嗎,我身高有一百六十幾公分,你可以看得進對不!講堂這麼大一間看的進去對不!我請問你,你所看到的是事實還是影子!開始懷疑了對不,你看到的所謂實在,是不是就是影子!(笑聲)看到三個影(笑聲)。你們贊成看到的是影子舉手..,是三個影子的舉手..,我剛剛已有說過若要把真的車子攝進鏡子,這車子豈不被擠破,擠的進去嗎?怎有可能擠得進去,奇怪哩說到鏡子塞車時整排車都擠得進鏡子裡你同意,若說眼睛看到的是影子你卻不同意。問題出在哪裡,其實我們不敢承認我們所看到的是影子。我們所看到的確確實實是影子,幻化的影子,你們每天在看只是沒察覺到而已。你說你所看到的哪一個是事實!你看到的若是實在的那就擠得進去了,豈有可能!不可能嘛,你無法看到實在的。我們所看到的全部都是影子,你們好像不太相信喔,真的我們所看到的就只是影子而已。只是你認為我所看到都是真的,我親眼所看到的,我親眼所見。你親眼所見的是影子,只看到影子而已。今天說清楚就好,下次敢來的再來,不來了喔(笑聲)。
為什麼我會再一次講這一部經,它真的是一部很好的經,而且他用很實在的例子來告訴我們。最後想勉勵各位的是,不管聽到甚麼樣的道理,一定要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為什麼要用在日常當中,為了取得經驗,這種經驗你要去體會,這是幻化的,改天再說這是幻化的你就不再害怕。確確實實是幻化的沒錯,不相信你拿起金剛經來看,它就是告訴你這道理。大乘經典都是如此說,只是你的體會能有多深,所看到的確確實實是影子,你有承認嗎,這是比較長遠得事情。報歉剛剛有兩件事情忘了說。
再來。佛陀的神通可以把壞的變成好的,請問人以若老了還可以變回年輕嗎!不可能。佛陀有可能嗎?佛陀有可能嗎?你們說有時高音一點。幻化是不是緣起的!緣起法很簡單也很好用,只要因緣合和就緣起,所以高境你想回兒堤時代是有可能的。只要因緣合和你就回去了,就有可能回兒堤時代,絕對有可能。
再來是動亂。我們知道外面「動」或是「亂」我們就跟著動亂,我們把它當成是真的。我們修淨土法門,知道幻化是第一步,第二點最重要的是你知道幻化以後,要在心裡取一個景「不動」。唯有你的內心不動你才可以體會到外面是幻化的,你若當外面是真實的就會跟著浮動,不可能靜的下來。所以剛剛才說將你所聽到的用在日常生活中,體會這種經驗,這種經驗要從哪裡來,從佛號不被幻化的景所轉以後,慢慢的慢慢的,內心的不動會越來越堅固。
所以這兩個是相對的,一個人若越覺得外面是幻化的,內心就越如如不動。八風吹不動,為甚麼八風會吹不動,幻化的嘛當然吹不動。剛剛不是說很多種風會吹壞三千大千世界,那些風雖然厲害但是它無法吹動一個道人的心,「不動」是幻化吹不動的。所以慢慢的去體會這種幻化,這幻化剎那就過去了。我再說一次喔,不管是有多煩惱或是多痛,亦或是多嚴重的事,這個因緣若過了就沒了。它是不是幻化的!幻化的啊!確實是幻化的只是我們剛剛所說的報境,那個報境還沒消失而已。其實報境還未逝之前還是幻化的。我再說一次,這件事情不管是有多煩惱或是身體有多痛,還是心情有多差,因緣若過了就沒了,你就讓它消失。再且每位有因緣修行,你一定要把握體會這道理的經驗,自己盡量的去作,因為你累積越多每天去作,累積越多,對未來往生的路就越有把握。將來往生時會遇到甚麼景我們未知,每天去累積它,不管每天遇到甚麼事你把它放下當作是幻化的。時常累積這經驗有一天這種不動的心會非常的堅固,好,今天和大家說到這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