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智慧
慧琛 2005年1月1日
(慧琛法師學士照)
一、值得
生命像時針一般,從誕生開始就無法暫停,明明白白是過一天,迷迷糊糊也算是過一天。雖然無法改變自然界的演化,但是擺脫被束縛的無奈,與創造腐朽中的神奇,這並非不可能。
在有情的一期生命當中,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預料之中,或預料以外的事情,在這其中要讓它成為生命中正面的影響,必須透過正確的判斷和處理。這種操縱的關鍵,及能被運轉的空間,到底存在那裡?
記得大學時代有位教授曾說過:「找你辦事,要錢又要人,那何必找你?」在沒有直接供應的資源下,自己間接從側面角度,甚至負面去推尋與挖掘,凡是可提供利用的點點滴滴,將任務達成,這才是所謂的「辦事」。
當然是這所要求的,不只是辦一件事,而是全方位的運作。這種從慣性的依賴現成,改變為主動靈活塑造所需,雖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並非絕對不可行。而且只要有那麼一點點突破,將不起眼的側面資源,乃至沒有預算的負面力量,都化解成正面價值,這當中的過程,就會在平淡生活中,磨鍊出智慧的火花,照亮自己也利益別人。
當年的教授還告訴我們:「沒有危機,就沒有轉機;危機正是轉機!」這可以用欣賞的態度,來觀察樑上君子。這般君子要光顧的路線,通常是異於常人的。但在他的處境,卻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無孔不可入。假如將這種化敵為友的心態,看待周遭,那真是美妙至極。這真的是值得我們努力的方向啊!
二、美化生命
記得小時候學畫畫的那段期間,有件事情讓我記憶深刻,就是因為當時大家年紀都還小,又頑皮搗蛋,常常有些意外的狀況出現。其中最令人頭痛的是,經常有些特別調皮的小朋友,會趁著其他同學不注意的時候,在他精心的傑作上趕緊塗上幾筆,有些小朋友會因此而傷心落淚,有的就以牙還牙,也還他幾筆。就這樣一來一往,弄得整個教室鬧哄哄。在突如其來的當下,老師剛開始所採取的制止辦法就是處罰,但是這種方法並不是上策;因為沒有辦法根除這些搗蛋的行為,下次照樣發生。
後來老師教我們釜底抽薪的方法,就是要自己學會處理被破壞的畫面。首先必須正視自己預料之外的線條或圖形,接受它,然後再將它美化,並安置成為自己作品的一部分。或許這結果會和我們本來想要的有些差距,但也未必就因此而必須重畫,甚至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說不定。而且這是必須放棄先前的預設,在非原本的構想上再一次的創作,既要先退,又要再進。而這一退就讓出了比原來還大的空間,正因為如此才能允許下一步再進。這一退一進不是正好抵消,是更上了一大層。好比跳高,要拉開一段距離,才能使力跳躍上去。
人生何嘗不是如此?我們經常會因為某種因素的改變,而必須要作自我調整來和它配合,所謂山不轉路轉。愈是沒有框架束縛的人,愈容易達到和諧,這就是美化。雖然這種整合會比單一的計劃、構想辛苦一點,但因緣如此,總比撞得頭破血流來得有意義,也更能歷鍊出未被開發的潛能吧!
三、危機與轉機
大部份人總喜歡安逸、舒適的日子,因為這種日子是在我們的能力所及,並且也是預期中的事,這種心態容易造成我們對逆境產生排斥、不滿、反抗等情緒反應。一直處於這種喜好順利、厭惡違逆的心態,久之習慣要求外境順乎自己,很容易造成抗壓性減低。小小的風吹草動,對他而言,都像是颳颱風般的不得了。
世出世間一切都是緣起,任何一個因緣改變,隨時都會出乎我們預料,這只能說自己沒有想清楚,不能抱怨任何人。在即將畢業時,同學們彼此之間都會在冊子上留言,有句話是這麼說:「生命像一股激流,沒有岩石與暗礁,便激不起美麗的浪花。」小學生都會這麼彼此互勉,但一旦逆境當前的時面臨候,卻又想把它丟開。
有些家庭因為誕生了一位殘障,或智能不足的孩子,而長久地蒙上一層厚重的烏雲,壓得全家都精神不好,脾氣暴躁;但也有因為發生這種事而深信因果,全家開始學佛,遇入另一個新的景象。人的好逸性是很少被覺悟的,非得由這樣強勢的外緣來施壓,才會積極尋找門路,跨出拒絕考驗的那一步。
生命中所有的事情不論它如何發生與開展,最後結局都是由自己決定好或壞的。外緣可以給我們坎坷的環境,卻沒有辦法給我們挫敗的心;同樣地外界可以提供最佳的條件,卻沒有辦法提供出最健全的性格。
究竟是危機還是轉機,就在一念之間,看自己如何去看待它。或許真的是山窮水盡了,但不從山和水的角度去看,也許會發現那柳暗花明的另一村哦!
四、智慧的抉擇
在凡夫眼光中,常常會作出和事實互相違背的判斷。因為粗淺地,僅憑過去的經驗,及目前所看到的現況作決定,而這種決定又隨著個人的觀點不同而有差異。存有爭議的抉擇,是不能奉為圭臬當準則的。
世間認為一切都是很實在,佛法告訴我們一切都是無常、不可得的;只因為我們沒有真正智慧,即使費心努力追求,亦無些許洞達身心、世界的消息。有些人學了一輩子學問,但最後並沒有解決他生命中最切身問題,連基本的要如何讓自己平靜、安和、喜悅都沒有管道,更不必談得上其它深層問題了。但時下所尚,究竟什麼是本?什麼是末?好像不太被人所關心。
話說當年大陸淪陷,有位某大學的教授,在逃難過程中,將他所有心血累積、整理的資料箱弄丟了,從此,他竟無法再繼續教學。也許這故事是虛構的,但也給我們一個省思的機會。在資訊發達的今天,假如離開電腦的加被,試想我們可能也是不能再繼續……
智慧不是文字、語言。而是具湛寂性與觀照力。文字、語言只是表達的工具。好比一潭澄水,無外界的境物來時,它就是深靜的一潭水;但境物來照時,它立刻現影,分秒不差。試想,這照鑒外境的功用,何曾離開那潭深靜的水?
文字、語言乃至各類的顯示圖像、符號等,是智慧發起作用,與外界的溝通媒介,它是應緣而有,是枝末;倒是那湛寂不動性,不論是否照物,皆恒常存在,這才是智慧的根本。而找尋到這種智慧,才不會有爭議,是可作為準則的。
五、面臨境界的銳智
在生死輪迴、業障糾纏不清的娑婆世界,逆惡緣是很常見的。往往因為某些人或是事的問題,而屢出困境是很平常的。但若是因為這些而受牽絆,放棄自己可以完成的事,那只是增加另一段的生死緣罷了。
同樣地,好比一個殘廢的人,沒有手腳可以自由的行動,或者是在眼見、耳聞、口說有障礙的人,可想而知,在某些日用當中必定相當困難,但是日子總要靠自己活下去啊!所以只能勇敢地面對這些因緣,想辦法去突破,打開自己生存的空間。放眼看去,人類正是因為六根不及其餘的動物,才想出很多補救的工具。假如人類的眼睛銳利如老鷹,那望遠鏡可能不會誕生;假如人類跑起來像馬一般,今天也不用有這麼多車子。在窮途末路,才能跨出與另一層面結合的步伐,開拓嶄新的人生旅程。
人和人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共同生活在一樣時空裡,事實上內心的思想,會帶給個人生活品質相當不同的差異。業報身可以在人道,內心卻可以在其它法界,或昇或沉,操在自己手中。
面臨境界而能產生應對的智慧,是有待磨鍊的。想要打開這一扇門之前,需要先找到門在那裡。外境可以控制、左右我們的身體,卻無法完全繫縛、操縱我們的心念。就讓外境的影響力停留在身體所接觸到的部分,不論是見到、聽到或是觸摸到,使它不去侵犯內心,才會有空間去發展不為境動的智慧。若是內心不被境界所操控,就很容易得到自由,而這自由,正是智慧發生的重要因素,因為它是心性的本質。
六、結語
人類有這個無價之寶,被世尊發現了,這是一件非常值得雀躍的事。如果您身在福中,那也該去追尋,讓生命有意義;假如您在不幸當中,那更要點燃這盞智慧之燈,照亮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