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遙念與相知 - 慧琛法師

E般舟三昧經11 (慧琛法師講述)

 

第十一堂課

〈勸助品第七〉

 

法師、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把這部經圓滿喔!我們有一位師兄,他說:「講課完畢後,要讓大家回答一些問題。」我只想到一個問題,等一下要請菩薩發心,就是你舉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你曾經有過這種經驗,以一念斷諸想的這種經驗,這題目看懂嗎?第二個就是你們要說甚麼心得都可以。可比說,你聽這部經,你感覺你甚麼地方有受用,或者是你感覺你很法喜的地方,你要跟大家介紹,這樣也可以,好嗎?就是這兩個,第二個是心得。等一下我們把經文介紹完畢以後再解釋。

另外是在我們經文的二十七頁,二十七頁倒數第三行。我前面有沒有說這六字(玃、薜荔、鳩坻)我查不到,對嗎?我跟它說這叫做“SARS"。結果有一個蓮友,一位菩薩他幫我查,這六個字是在說三樣東西,頭一個有可能是乾闥婆,也有可能是迦樓羅,這都是八部龍神的部分,對嗎?第二個是魔鬼,第三個是鳩盤茶,大家可以把它記起來。

我們今天要進入〈勸助品第七〉,請大家打開二十九頁。上禮拜有介紹到〈勸助品〉,其實它所說的是隨喜的意思,對嗎?我們上禮拜有說到隨喜,對嗎?隨喜有說到背景跟焦點,對嗎?

 

佛告颰陀和:「是三昧中四事助歡喜,我於是中說少所譬喻。人壽百歲隨地行至者不休息,其人行過於疾風,寧有能計其道里不?」

颰陀和言:「無有能計者。獨佛弟子舍利弗羅、阿惟越致菩薩,乃能計之耳。」

我們看二十九頁,第三行下面。佛告颰陀和:「是三昧中四事助歡喜,我於是中說少所譬喻。」佛陀跟颰陀和菩薩說,在這般舟「三昧」裡面,能夠發起「」種的隨「」,這「」種隨「」所成就的功德,它這裡舉一個「譬喻」來說明。「」種的隨「」,上禮拜有說,我再跟大家複習一次,經過一個禮拜可能大家會不記得。第一個是過去佛因為隨「」所以才成就「三昧」,對嗎?因為成就「三昧」的緣故,所以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對嗎?這第一個,過去;再來是現在佛也是這樣;再來第三個,未來佛也是這樣;再來第四個是一切眾生,也是因為隨「」才成就「三昧」,然後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這裡說這種隨「」的功德,多麼的大喔!

它這裡舉一個譬喻說,「人壽百歲隨地行至者不休息,其人行過於疾風,寧有能計其道里不?」颰陀和言:「無有能計者。獨佛弟子舍利弗羅、阿惟越致菩薩,乃能計之耳。」佛陀說這個譬喻,說有一個人他的「」命有一「百歲」,這個人從出世那一天開始他就會跑了,「隨地行」,他就能從「」上一直走,「至者」,是一直走多久的時間呢?一直走到他一「百歲」。意思是說他從出世就一直走,走到一「百歲」,總共一「」年,對嗎?「不休息」,這一「」年當中,他都沒「休息」。這個人走的速度多快呢?「行過於疾風」,走的速度比那很快的「」更快,現在颱風最高的是幾級?十七,我以前讀的是十七,我不知道現在有改嗎?十七是每秒走幾公尺,你們知道嗎?不知道喔!我也不知道,反正我就知道很快啦!這個人走得比它更快!佛陀說:可以算出他這一「」年所走的路總共有多少米嗎?颰陀和菩薩說:沒人能夠算啦!唯有「」陀智慧第一的「弟子」是甚麼人?「舍利佛」,或者是「阿惟越致」是不退轉地的「菩薩」,才有辦法能夠算出來。

 

佛言:「我故語諸菩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取是人所行處,滿中珍寶布施,不如聞是三昧四事助歡喜,其福過布施者,百千萬億倍。當知是助歡喜福甚尊大。」

佛陀說:我跟這些「菩薩」講,如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拿到這個人所經過的地方,他所經過的地方是不是很長,對嗎?所經過的地方,裡面都裝著「珍寶」來供養佛,他的功德還不如有一個人聽到般舟「三昧」起著「」種的隨「」。這個人的「」報比剛才那個人用「珍寶」來供養佛呢,「百千萬億倍」,這麼多倍。所以佛陀說,菩薩們應該要「」道隨「」的「」報非常的「尊大」。

那我們現在來看,隨「」是這樣講的,我們常常說隨「」隨「」,對嗎?到底隨「」是甚麼呢?我們先看喔,隨的意思是順從,對嗎?而且這種順從是我們的身跟心都順從;「」的意思是欣悅,這件事情讓他感覺……,欣的意思是身,你看一個孩子他的歡「」或是難過,看得出來嗎?看他外形就知道了嘛!悅是內心的,身跟心。意思就是說他的身跟心對著一個人這樣這麼的歡「」,這樣叫做隨「」。但是,隨「」要讓身心都這麼歡「」,這種法有它的範圍,它隨「」的對象一定是功德。

功是自利對嗎?德呢?利他。這種事情是可以自利,還能夠利他的這種事情,我們看到別人做,我們自己雖然沒做,但是我們的身心能夠跟著他那麼的歡「」。可能做的人會很辛苦對嗎?但是我們知道他做的這件是很好的功德,我們的身心跟著他這麼的歡「」,這樣叫做隨「」。

在經典上有舉一個譬喻,說隨「」就可比吹喇叭,你用一點力,它出的聲音是不是就很大聲?他們古人是吹螺對嗎?或是貝,他用一點力,但是那聲音就能夠怎樣?傳很遠。所以,它這裡意思是說,隨「」--雖然,我們只是身跟心,很簡單,你也不用出力,你只是跟著歡「」,但是他的功德這麼的大。

你們想想看喔,一個人要起隨「」的心有簡單嗎?不簡單。這件事情如果是跟我有很良好關係的人做,有簡單嗎?有,這我兒子做的,這阮某(我老婆)做的,這我母親……你很簡單就起來對嗎?起著這種隨「」的心,這是跟我們有親緣關係的人,很簡單。但是對跟我們沒甚麼關係的人怎樣?就好像知道了,稍微歡「」一下。這件事情若是冤家仇人做的呢?怎麼歡「」得起來,根本就笑不出來對嗎?但是你要知道喔,世間難道只有我們的親人才會做好事情、才會做功德?不是嘛!對嗎?所有的人都有可能會成就很好的功德,如果我們隨「」的心只是放在某一部分,那你們賺的不是很少?對嗎?所以這就虧大了。

菩薩」怎樣能夠成就這種隨「」的心?它這裡說到這「」種隨「」的心,是不是包括所有的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乃至一切眾生,都包括了。「菩薩」他們起了隨「」的心有一種要點,這要點是攝一切眾生為自體;就是他把所有的眾生,不管是親的、還是疏的,都把他當作是他自己。

所以上禮拜我有拿一本書給大家看,你們還記得嗎?我時常在想一個事情,就是到底我們眾生、我們凡夫成就的功德,跟「菩薩」他們成就的功德,這兩項的角度有甚麼不一樣?我在這裡畫一個圖讓你們看,可比這是一張紙,一個代表是「菩薩」,一個是代表一般的凡夫眾生。我們一般的凡夫如果要做一項事情,假使說是功德好了,做這項事情,我們這項事情就會這樣做,可比我要做這項事情,我就這樣做把這項事情做起來對嗎?但是「菩薩」如果要做這項事情,他們的角度不是這樣,「菩薩」怎樣做的呢?「菩薩」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是這樣,我這樣畫你們看懂嗎?甚麼意思?一樣也是做出這項事情對嗎?中間也是做出這項事情。但是,我們眾生所做的事情就是,我若是要做這點我就把這點做起來;但是「菩薩」不是,他做的方向是他將其他的都把他圓滿,然後要成就那項事情呢?自然就成就。所以,我感覺「菩薩」他們在修功德是這麼的圓滿。我們看的是一個角度對嗎?但是「菩薩」他所做的功德就不是這樣。

上禮拜,我們有說到背景跟焦點對嗎?我們一般的觀點就是,我要做這項,我就把所要做的這項把它做下去,可比說我今天想要掃地對嗎?那我就怎樣?掃地,我也是把功德做起來啊!是不是?但是「菩薩」他做的,他不會想說我只要掃這些地,他會怎樣?地怎麼會髒?地會髒是外面髒,外面髒所以外面掃乾淨,外面掃乾淨以後呢,你想想看外面都沒汙染,裡面呢?裡面他自然就會怎樣?乾淨起來啊!你看喔,我們凡夫打掃屋子都是怎樣?我家打掃得很乾淨,外面呢?只要踏出你家門口一步那裏怎樣?那別人的家,我不知道啦!你想看看,你家是不是要有人進去?你家若沒人進去哪有像家!那你們家的人從哪裡來?從外面來。是啊!從外面來。他把外面的髒東西怎樣?把它帶進來了對嗎?「菩薩」做功德就不是這樣做的,他就外面怎樣?做乾淨,然後裡面自然就乾淨了啊!

所以「菩薩」他們在修功德,不是說我今天要修禪定,我就怎樣?在這裡修禪定,在這修智慧,顧修這裡;「菩薩」怎樣修?他都去教化眾生,教化眾生,眾生就隨順啊!調柔啊!自然眾生心若隨順、調柔,眾生心若淨,「菩薩」怎樣?就淨啊!是不是這樣?眾生心淨,誰干擾你,沒人會跟你吵啊!大家都太平啊!誰會干擾你!「菩薩」自然就成就他的禪定對嗎?你教化眾生,眾生每個都有智慧,每個都有智慧,都沒有愚痴,「菩薩」呢?「菩薩」自然他也怎樣?成就他的智慧啊!所以「菩薩」的成就是跟眾生的成就同時的,同時圓滿的,這樣有了解嗎?所以,他們的圓滿是這裡若剛好圓滿,差一個缺沒圓滿,這個圓就沒圓滿對嗎?他若外面圓滿,這個圓就怎樣?同時圓滿;而這個不是,只有他圓滿,那其他的不管他;所以隨的心就是這樣。

以前古人說:「人溺己溺」有嗎?看到別人跌入水裡,這樣的艱苦,就像自己跌入水裡那樣艱苦一樣;「人飢己飢」,看到別人沒得吃,很餓,就像自己一樣沒得吃那種心情。隨「喜」就是從這種能夠把眾生跟你自己看作一體這樣,這樣來修的,這樣我說這個聽懂嗎?有喔,好。

 

佛告颰陀和:「乃久遠不可計阿僧祇,爾時有佛,名私訶摩提等正覺、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佛、世尊,在空閑之處。是時閻浮利縱廣十八萬億里,凡有六百四十萬國,悉豐熟,人民熾盛。有大國名颰陀和,有轉輪王惟斯芩,往到佛所,禮畢却坐一面。佛知其意,便為說是三昧。其王聞之助歡喜,即持珍寶散佛上,自念曰:『持是功德令十方人民皆安隱。』時私訶提佛般涅槃後,惟斯芩王壽終,還自生其家作太子,名梵摩達。爾時有比丘名珍寶,是時為四部弟子說是三昧。梵摩達聞之助歡喜,踊躍持寶直百億散其上,復持好衣供養之,以發意求佛道,與千人俱於是比丘所作沙門,求學是三昧,與千人共承事師八千歲不休懈。得一聞是三昧四事助歡喜,入高明智。因是却後更見六萬八千佛,輒於一一佛所,聞是三昧自致得佛,名坻羅惟逮等正覺、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佛、世尊。是時千比丘從得等正覺,皆名坻羅欝沈。教不可計人民皆求佛道。」

再來看最後一行,「佛告颰陀和:「乃久遠不可計阿僧祇,爾時有佛,名私訶摩提等正覺、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佛、世尊,在空閑之處。」在這裡說一個故事,釋迦牟尼佛說:過去世,很久很久以前,「不可計阿僧祇」,那個時候有一尊佛他的「」叫做「私訶摩提」,「私訶摩提」是梵語,翻過來我們華文的意思就叫做獅子意。「在空閑之處」成佛了,成佛道,「在空閑」「」就是阿蘭若。

是時閻浮利」,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閻浮」提,「縱廣十八萬億里」,這麼的寬。其中「凡有六百四十萬國」這麼多的國家,「悉豐熟,人民熾盛」,每一個國家都國泰民安。其中「有大國名颰陀和」,這個時候有一個很「」的「」家,它的「」字叫「颰陀和」。「有轉輪王惟斯芩」,其中有出一個「轉輪」聖「」叫做「惟斯芩」,「往到佛所,禮畢却坐一面。佛知其意,便為說是三昧。其王聞之助歡喜,即持珍寶散佛上,自念曰:『持是功德令十方人民皆安隱。』」這個「轉輪王」,他去到「私訶摩提」這尊「佛所」,「禮畢」,頂「」「却坐一面」。佛陀「」道他的根基,就跟他說般舟「三昧」。「惟斯芩」,這個「轉輪王」聽了以後,就很隨「」,用「珍寶」來供養佛。他這樣供養時,他心頭就起一個「」頭:「用這種供養的『功德』讓『十方』的『人民』都能夠得到『涅槃』。」所以他這時候起的心,是不是希望眾生能夠得到安樂的心,對嗎?這是很正確的隨「」跟迴向的心。

「時私訶提佛般涅槃後,惟斯芩王壽終,還自生其家作太子,名梵摩達。」「私訶提」,這時「」「涅槃」以後,「惟斯芩」這位「轉輪聖王」也命「」了。他命「」以後,他的福報很大,一樣再回來做他們的王,這個皇「」的「太子」,叫做「梵摩達」。「爾時有比丘名珍寶,是時為四部弟子說是三昧。梵摩達聞之助歡喜,踊躍持寶直百億散其上,復持好衣供養之,以發意求佛道,與千人俱於是比丘所作沙門,求學是三昧」,這裡說「梵摩達」「太子」出世的時候,那時候國裏有一個「比丘」,叫做「珍寶」,他為了「四部弟子」來說般舟「三昧」。這個「太子」他也去聽,聽了以後他也很「歡喜」,就將很多很多「百億」的珍「」來供養這個「珍寶」「比丘」,而且還用很「」的「」服來供養他。因為那時候他供養他以後,他就「」心,「求佛道」的意思就是「」心出家,跟一「千人」在一起,在這「珍寶」「比丘所作沙門」,為了要「」這般舟「三昧」。

與千人共承事師八千歲不休懈。得一聞是三昧四事助歡喜」,他跟一「千人共」同來「承事」這「珍寶」「比丘」,「八千」年裡面都沒「」息、沒「」怠。但是在這「八千」年裡面,他只有一次的機會能夠聽到般舟「三昧」,「八千」年裡面才聽到一次,很多還是很少?很少啊!但是他那次聽了以後呢,「四事助歡喜」,他就起了「」種的隨「」。這種功德呢,「入高明智」,成就很好的「」慧。

「因是却後更見六萬八千佛,輒於一一佛所,聞是三昧自致得佛,名坻羅惟逮等正覺、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佛、世尊。是時千比丘從得等正覺,皆名坻羅欝沈。教不可計人民皆求佛道。」他說,那時候在這「八千」年裡面,聽到一次般舟「三昧」起了隨「」心以後,以這種「」緣,他後來還能遇到「六萬八千佛」。在這「六萬八千佛」每一位佛陀那裡,都還能夠有「」緣聽到般舟「三昧」,所以用這種「」緣,他就怎樣?成「」。然後那一「」個「比丘」也是跟著他來學習,也都怎樣?成佛。還「」很多「人民」,「不可計」的「人民」都來「求佛道」。

所以他這裡就說,雖然在「八千」年裡面,他很恭敬來「承事」這位「珍寶」「比丘」,「八千」年才聽到一次,就是那次的「」緣,他發起這種隨「」的心,用這種「」緣就能怎樣?用這種「」緣,後來還能夠不斷的見佛聽法,然後才成就「佛道」,對嗎?他這裡是在證明說,隨「」實在是很大的這種功德。其實我們隨「」的心能夠慢慢的訓練,但是這是真正要身心順從喔。

 

佛告颰陀和:「何人聞是三昧,不助歡喜學持守誦為人說者也?」

佛言:「若有守是三昧者疾逮得佛,但聞其功德不可計,何況學持者。若去百里、千里,有是三昧當求之,何況近而不求學也。若有聞是三昧欲學者,當承事其師十歲,供養瞻視不得自用,當隨師教常念師恩。」

佛言:「我故為汝說之。聞是三昧去四千里者,往到其所,正使不得聞,其功德不可計也。所以者何?專精進故,會當得之自致作佛。」

再來我們看喔,佛告颰陀和:「何人聞是三昧,不助歡喜學持守誦為人說者也?」佛陀說,若知道隨「」的功德這麼的大,甚麼人聽到般舟「三昧」不會起著隨「」的心,想要「」習「持守」,乃至讀「誦為人說」?

佛言:「若有守是三昧者疾逮得佛,但聞其功德不可計,何況學持者。」佛陀說,如果持「」般舟「三昧」,這個人他要成「」很快;如果聽到般舟「三昧」,只是聽到而已喔,他的「功德」就無法算了,「何況」說確實去「」習「」守的人,他的「功德」更加不可限量。「若去百里、千里,有是三昧當求之,何況近而不求學也。若有聞是三昧欲學者,當承事其師十歲,供養瞻視不得自用,當隨師教常念師恩」,他說如果距離我們住的地方「百里、千里」,「百里、千里」是很遠了對嗎?但是那裏有人在說般舟「三昧」,若這樣應該要去那裏「」學,「何況」說很「」又「」要「求學」這就很可惜了。如果「若有」聽到般舟「三昧」想要「」習「」,必須要「承事」這個善知識,「供養瞻視不得自用」,就是「」著善知識的意思,「不得自用」,不要用你自己的意見,「當隨師教常念師恩」,這我們前面的部分都有介紹過。

佛言:「我故為汝說之。聞是三昧去四千里者,往到其所,正使不得聞,其功德不可計也。」佛陀跟他說,如果若有聽到般舟「三昧」,到你住的地方,離「四千里」這樣的遠,你很想要聽,去到那裏人家法會結束了,「四千里」很遠嘛,趕去到那裏人家法會就圓滿了。雖然「正使不得聞」,沒聽到,但是你的「功德」怎樣?「不可計」,無限量。「所以者何?」為什麼呢?「專精進故」,因為你的心一直想要「精進」來學習。「會當得之自致作佛」,以你這種「精進」的心,以後你就有因緣能聽到這種「三昧」,「自致作佛」,還能成「」。好,我們第七品的文到這裡,我們現在看第八品〈至誠品〉。

 

〈至誠品第八〉

 

 

在這一卷的《般舟三昧經》裏面,〈至誠品〉是跟〈付囑品〉放一起,它沒有再另外一個〈付囑品〉,就是附在這後面這樣;其他翻譯較多卷的經本,才有可能把它分開。這兩品都有說較長的故事,這故事較簡單,我把它消文過就好。

 

佛言:「乃往昔有佛,名薩遮那摩等正覺、無上士、天人師、佛、世尊。時有比丘名和輪,其佛般涅槃後,是比丘持是三昧。我時作國王剎利種,於夢中聞是三昧,覺已便行,求是比丘,即依作沙門,欲得聞是三昧,承事其師三萬六千歲,魔事數數起竟不得聞。佛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我故語汝等,疾取是三昧無得忘失,善承事其師,持是三昧,至一劫、若百劫、若百千劫,莫得有懈倦。守善師不離,若飲食資用,衣被、床臥、珍寶以上勿有愛惜。設無者當行乞食給師,趣當得是三昧莫厭,常當自割身肉供養於善師,何況寶物,此不足言耳!承事善師當如奴事大家,求是三昧者當如是。得三昧已,當堅持常念師恩。是三昧難得值,正使求是三昧至百千劫,但欲得聞其名不可得,何況學而不精進。得是三昧精進學轉教人者,正使如恒河沙佛剎滿中珍寶,用布施甚多,不如學是三昧者。』」

佛言:「乃往昔有佛,名薩遮那摩等正覺、無上士、天人師、佛、世尊。時有比丘名和輪,其佛般涅槃後,是比丘持是三昧。我時作國王剎利種,於夢中聞是三昧,覺已便行,求是比丘,即依作沙門,欲得聞是三昧,承事其師三萬六千歲,魔事數數起竟不得聞。佛陀,釋迦牟尼佛在說他過去世的一段故事。他說,以前有一尊「」,名字叫「薩遮那摩」,這尊「」陀。那時候有一個「比丘」叫做「和輪」,這尊「薩遮那摩」「」陀「涅槃」以後,這個「和倫」「比丘」就持著般舟「三昧」。他有「」守般舟「三昧」,他有修行這般舟「三昧」。我當初是一個「國王」,「剎利種」的「國王」,在「」中聽到般舟「三昧」。我醒過來時,就去找這位「和輪」「比丘」,在他那裏「作沙門」,出家「作沙門」;為了要聽到我「」中所聽的般舟「三昧」。他去那裏出家,「承事其師」,「承事」這個「和輪」「比丘」,「三萬六千歲」這麼長的時間。「魔事數數起」,「」障啊!每次若要聽就怎樣?起「」障,「竟不得聞」,在這「三萬六千」年中間不曾聽過一次。

「佛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我故語汝等,疾取是三昧無得忘失』」,佛陀因為過去有這種經驗,所以他現在就跟四眾弟子說,「我故語汝等」,我現在就跟你們講,「疾取」就是趕緊,趕緊來「」證這個「三昧」,不要把它忘記。因為他過去世雖然是做國王,福報很大,但是怎樣?沒有那個因緣,障礙太大,所以沒那種因緣來修。那你們現在四眾弟子有因緣聽我說,應該怎樣?趕緊「」證這「三昧」。

「善承事其師,持是三昧,至一劫、若百劫、若百千劫,莫得有懈倦」,應該要「」事「」知識,「」守這種「三昧」,乃至「一劫」、「百千劫」,不要「」怠。

「守善師不離,若飲食資用,衣被、床臥、珍寶以上勿有愛惜。設無者當行乞食給師,趣當得是三昧莫厭,常當自割身肉供養於善師,何況寶物,此不足言耳!承事善師當如奴事大家,求是三昧者當如是。得三昧已,當堅持常念師恩」從剛才到這裡,是不是都在說「承事」「」知識的部分,我簡單把它消文一次,再來說故事。它這裡說,修般舟「三昧」應該要隨著「」知識,不要離開。「」知識所需要的「飲食資用衣被」等等 ,不要「愛惜」,要「供養」他。如果你若沒有這些東西,要「乞食」供「」,為了甚麼?為了希望在「」知識這裡,能夠學習到般舟「三昧」,不要「」倦,乃至剛剛說的是外財,對嗎?乃至「自割身肉」,我們「」己的「身肉」都可以「供養」了,「何況」說是「寶物」呢,這「不足言」啊!就是這還不算甚麼。他這裡說「承事」「」知識要像「奴事大家」,「」就是「」婢在「承事」主人一樣,「求是三昧」應該就要這樣。如果有一天從這裡得到般舟「三昧」以後,應當「堅持」當初是甚麼人教我們這般舟「三昧」,要「」這個「師恩」。

在這裡我說兩個故事,消文較長的部分要講故事才能消化,在我看的很多《往生傳》裡面,我有發覺一個特色:有的是他出家以後,他「承事」「供養」他的師父,真正是盡心來「供養」;有的是在家,在家就是怎樣?孝順長輩,對嗎?那因為大家都是在家眾,所以我就說兩個,我們要知道我們今天有辦法學佛要怎樣?第一個要感謝甚麼人?第一個要感謝我們的長輩(父母)這是最基本跟起碼的。我就講兩個,念佛人這是基礎也是根本,不要把它想說這不要緊;這很重要。

我說兩個念佛人確實怎樣來孝順他們父母的故事,一個是先說他怎樣孝順他父親好嗎?這個小孩對他父親非常的孝順,他慢慢長大以後,他父親就幫他娶老婆了;娶老婆以後就叫他們搬出去了,就搬出去了,你們都有那個經驗對嗎?搬出去以後就怎樣?顧家庭、顧事業,父親呢?加減顧,有閒才去顧,是不是?

他怎樣顧呢?他跟他父親住同條巷子,住同條巷子很近對嗎?他一早起床就先去看他父親,怎樣看?我們現在都怎樣?按電鈴,電鈴若按不醒,就打電話把他挖起來;我要來看你了,你要在喔;他不是!他就去門那裏,他們古早時候是木門嘛,他就從門縫瞄,若沒動靜表示還沒起床,就回去;等一下又來,又瞄,看有動靜嗎?沒有,又怎樣?再回去。現在若瞄到有動靜了,就敲門,敲門去幫他父親煮飯、洗衣服,打理好了,煮給他父親吃。打理好了,他若要去做生意,他就說:「爸,我要去做生意。」晚上做生意回來,先去哪裡?先去他父親那裏,去他父親那裏再侍奉他父親。他父親若沒說:「好,你可以回去了。」他就怎樣?不敢回去,在那裏不敢回去。有孝順嗎?這種人是不是很難找,他做的動作是不是很簡單,他就是去那裏看他、侍奉他,對嗎?他有去做很困難的事情嗎?沒有,很簡單;但是呢,真難啊!能夠叫做甚麼?孝子。

我現在再說一個孝順母親的,有一個小孩他也是很孝順他母親,他孝順他母親出名的,這兩個都是很出名的,怎麼孝順呢?他早上喔,他母親年紀較大,就要請他母親來吃飯,他母親若沒動筷子,全家都不能動;阿嬤還沒吃,大家都不能吃對嗎?他若有一件新的衣服,以前若有新衣很難得,新的衣服就給他母親穿,他母親穿舊了就怎樣?改一改才自己拿來穿。每一晚老人家嘛都會怎樣?腰酸背痛,他上班回來就幫他母親搥一搥,他母親若沒說:「好,停。」就怎樣?沒停,一直搥一直搥,搥到他母親說:「好,可以休息了。」有一晚很好笑,他們那裏熱鬧,放煙火,要去幫他母親搥背,他母親說:「今天不用搥,你去看熱鬧。」好,今天去看熱鬧。你若去看熱鬧,放煙火很危險,你就不要去前面看,你就要怎樣?站在遠遠那裏看。真的,他母親交代說,不能在近的地方看,要怎樣?站的遠遠的,站在後面,沒半個人那裏看。看好,回來還跟他母親報告說,今天有看到甚麼。

有一次,國王派一個官府去住他們村莊,他們村長交代他說:一個大官來我們村莊,你一早起來就要來侍候他。他知道他孝順母親很行,他想說叫他早上早一點來,來侍候這個官府,看他要做甚麼讓他差遣。他:好啊!隔天他又怎樣?七晚八晚才來。那個官府氣得要死,怎麼派一個這樣的人,這麼怠慢,我起床這麼久了也沒人弄給我吃!極樂村的村長,村長罵他:你這麼晚來!你叫我怎樣跟人交代。來!來!我帶你去見他,你自己跟他解釋,你說出一個理由,而且還要跟人家怎樣,道歉,就一直跟他道歉懺悔喔!你理由是甚麼?你為甚麼這麼晚才來?我就一早幫我媽媽餵飯,餵到現在才能來。這個大官聽了就怎樣?不好意思了;人家侍候他母親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不能說叫人家來侍候你,把他母親丟著,就沒有處罰他。

所以,我們就知道這個人他侍候他母親非常的用心,得罪上面的人,上面的人也可以原諒他。這兩個孝順很出名,而且念佛也出名。所以,在我們修念佛的人當中,“恩",“恩"要記得,而且是父母或師長對我們的恩很重,對嗎?恩很重啊!有這種心來學「三昧」,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力量,這是一種善根,能夠紀念長輩給我們的恩德是一種善根,很難得的善根。

我不知道我們現在的人是不是有這樣教小孩?(答:沒有。)沒有喔!但是你要知道,我們如果有能力跟人家講的時候,這很要緊。我有時候看那小孩在吃飯喔,自己坐著吃,他父母呢,在那裡走來走去都沒空來吃;小孩這樣吃得下去!實在看了很納悶!

好,再來我們看下面,三十三頁,第三行。「是三昧難得值,正使求是三昧至百千劫,但欲得聞其名不可得,何況學而不精進。得是三昧精進學轉教人者,正使如恒河沙佛剎滿中珍寶,用布施甚多,不如學是三昧者。」這些意思我們前面差不多都說過,他說這個般舟「三昧難得值」,很「難得」能夠遇到,他說若有人想要「」這個「三昧」至「百千劫」,很長的時間喔!只是想聽到他的「」就怎樣?不可得了!很「難得」了!「何況」說能夠來「」習,而你們又「不精進」,這實在是很冤枉啊!如果若有一個人「」到這種般舟「三昧」,「精進」來「」習,又「教人家」,「」人來「」;若這樣這個人設「使」用「恒河沙佛剎滿中珍寶」來「布施」,這麼「」的功德,還「不如」來「」習般舟「三昧」那些功德這麼的大。

 

佛告颰陀和:「若有人欲學者,當助歡喜,欲學而得,學者持佛威神使學,當好書是三昧著素上,當得佛印印之,當善供養。何謂佛印?所謂不當行、無所貪、無所求、無所想、無所著、無所願、無所向生、無所取、無所顧、無所住、無所礙、無所結、無所有、盡於欲、無所生、無所滅、無所壞、無所敗,道要、道本是印。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及,何況愚癡者?是印是為佛印。」

佛告颰陀和:「若有人欲學者,當助歡喜,欲學而得」,佛陀跟颰陀和菩薩說:如果有人想要「」習般舟「三昧」,你應該要跟他隨「」,讓這個人「欲學」他想要「」能夠「」到;這是佛陀跟颰陀和咐囑的。「學者持佛威神使學,當好書是三昧著素上,當得佛印印之,當善供養」佛陀說,「」習般舟「三昧」是靠著「」陀的「威神」力,所以我們才能夠「」習。應當要把這般舟「三昧」寫在「素上」,以前都是用抄寫的,寫在紙上,然後以「佛印印之」,用「佛印」來跟它加「」,「佛印」是甚麼?我們等一下會介紹。「當善供養」,然後把它好好的「供養」起來。這是說有關《般舟三昧》法本的部分。

它這裡說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有得到《般舟三昧》的經本,你要怎樣?抄寫起來,寫好再用「佛印」把它「」起來對嗎?然後好好的把它「供養」。到底甚麼是「佛印」呢?我們看這「佛印」,「何謂佛印?所謂不當行、無所貪、無所求、無所想、無所著、無所願、無所向生、無所取、無所顧、無所住、無所礙、無所結、無所有、盡於欲、無所生、無所滅、無所壞、無所敗,道要、道本是印。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及,何況愚癡者?是印是為佛印。」請問這個「」你們曾看過嗎?有喔!我們一般說的「」都是有形有相的,對嗎?我們剛才不是說這寫好呢,拿一個「」章把它蓋上去,再來好好的把它「供養」,結果是這樣嗎?不是喔!這是甚麼意思喔?它這裡說,「何謂佛印?所謂不當行」,甚麼叫「不當行」呢?「不當行」在另一個版本翻譯的較好了解,它說一切諸「」無造無作;所以它這裡所說的「不當行」,意思是說一切的諸「」,一切的有為法本來就是怎樣?無造作的嘛!

再來「無所貪、無所求、無所想、無所著、無所願、無所向生」,「向生」的意思就是甚麼?受「」。「無所貪」、「」,再來這三界受「」。「無所取、無所顧、無所住、無所礙、無所結」,「」是煩惱的意思,「無所」煩惱,再來「無所有、盡於欲」;其實上面所說的那些都是甚麼?「盡於欲」;你無「」望當然也「無所貪、無所求、無所想」,對嗎?乃至「無所有」,這些都是說無「」,簡單說一句是這樣對嗎?再來「無所生、無所滅、無所壞、無所敗」,「無所壞」、「無所敗」、「無所滅」是不是差不多,對嗎?所以,第二個說的是甚麼?(答:不「」不「」。)對,不「」不「」你們可能比較清楚。

道要、道本是印」,這意思是說前面所說的那些無「」,乃至不「」不「」,這是在佛法裡面的「」「」,最宗要的,宗要,最重點的,「」是這個「」。「阿羅漢、辟支佛」是指聲聞跟圓覺這二乘的聖人所「不能及」,「何況」是「愚癡」的凡夫呢!「愚癡」的凡夫更加不能了解這個道理。「是印是為佛印」,這個「」叫做「佛印」。

那我們回頭看,到底這裡是在說甚麼?我先說一個故事給你們聽好嗎?以前有一個人他去聽經,聽完以後像我這樣講講一堆,聽得霧煞煞。他要回去的時候,他就站在門口那裏,跟那法師講:「法師啊!你講那麼多,我要回去了,我都不記得半句,我現在就要出門了,你跟我說一句讓我帶回去好嗎?」拜託!你們今天不要這樣跟我要求喔!那個法師想很久,他就跟他說:「某某人啊,聽說有一條橋之前聽說被水流走是嗎?」他就說:「是啊是啊!那條橋聽說被水流走了。」他說:「我想說那條橋很堅固,怎麼會讓水流走!」他說:「這次法師若回去,風雨很大!風、水很大,那條橋就被怎樣?沖走。」法師就說:「那橋讓它流走了,橋下面是不是河水對嗎?水上面『』的月亮還在嗎?」有在嗎?月亮有怎樣嗎?沖走,有嗎?(答:沒有。)沖走了嗎?(答:沒有。)他聽到,他就知道法師在跟他說甚麼意思了,對嗎?他說那條橋很堅固,很堅固的東西喔,因緣若比它更大就怎樣?沖走。但是他心頭那個本性,那個自性就像「」在水裡那個月亮,怎樣?不會被流走啊!不會被流走,這是在說他的真心。那月亮是在譬喻說,月亮一定是「」在水裡對嗎?你有看到月亮,就表示你有看到水還在,是不是這樣?所以,譬喻心是不會被一切的境流走的,對嗎?我們現在說的,在這裡說叫做「佛印」,對嗎?「佛印」。我簡單用我們現在說的話,這個「」叫做標誌好嗎?標誌你們知道嗎?但是我的標誌有較大,我的意思是說,我的標誌意思包含較大喔。

我舉一個例子,我說這間房子是土角厝,那你就知道這間厝怎樣?較不堅固對嗎?土角蓋的。那我說這間厝是磚厝,磚厝是不是更堅固,我說土角也好、磚也好,你是不是都知道我在說甚麼,對嗎?我說的這個是不是叫作標誌?是。標誌你們知道嗎?但是我的標誌較大,我的意思是說我的標誌意思包含較大啦!

我舉一個例子喔,我說這間房子是土角厝,你就知道這間房子比較不堅固對嗎?土角蓋的。那我說這間厝是磚厝,磚厝是不是更堅固,我說土角也好,我說磚塊也好,你是不是都知道我在講甚麼對嗎?我講的這個是不是叫作標誌?是嘛。我說這間房子是鋼筋水泥的,鋼筋水泥的更堅固,是不是這樣!還有現在最進步的是甚麼?鋼骨,鋼骨的更堅固。一樣的啊!他這裡說這個跟我修般舟「三昧」,這兩個要怎樣湊起來?我說一個故事讓你們去湊!這個故事喔,人家都跟我說:「你每次都說這個。」我跟你們說一個譬喻喔,有人跟我說:他那故事如果說過幾次後,他就不要再說了,他就覺得這個故事臭酸了;每次都說那個故事,好像沒有故事好講了。我跟他說:我若說這個故事喔,都好像拿一個很珍貴的寶這樣,拿出來分給人家看!所以,我都很珍惜這個故事,不管你們聽過了沒,不管你們有看過沒,我再讓你們看一次好嗎?

這個故事在說一個乞丐,有一個乞丐,他的名字叫做“因緣乞丐",他本來叫甚麼名字沒人知道,反正就是一個乞丐。他沒有厝可以住,所以晚上都借住人家的屋簷下,晚上才不會去滴到露水;在那裏睡,不管冬天、夏天都這樣睡。他若一早天還沒亮,他就去跪在一間寺廟前面,跟著裡面的法師做早課,做完以後他就去乞食,去跟人家乞討。我們知道乞丐跟人家乞討,古時候很多對嗎?人家喜歡還是討厭?討厭,大部分的人都討厭對嗎?但是,雖然有人討厭,也有人分給他。如果有人分給他吃的東西,他就會很歡喜,就說怎樣?因緣因緣;如果有人對他態度很不好,有的小孩丟他,還用棍子打他,或是他穿衣服(他穿的不是我們現在這種布的衣服)穿草袋,草袋被撕破,他也怎樣?因緣因緣,他也不會生氣,他每天就是這樣過日子,晚上若到,他就再去睡在屋簷下。

有一次天氣很冷很冷,他睡在屋簷下,結果有一個人喝醉了沒看清楚就在那裏小便,把他淋的滿頭滿臉,冬天實在很艱苦對嗎?他被小便淋了以後就醒過來,就這樣眼睛矇矇的,他又說甚麼?因緣因緣。那個人聽到怎麼有一個人在動,還會講話,嚇了一跳,說:「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實在很失禮!」他說:「沒有啦!是我睡不對地方,還去嚇到你,很不好意思!」那個人是一個老闆,好像是做木材的老闆,他就跟他說:「這種人怎麼會這麼難得,性情這麼的好,這麼有修養。」他說:「你若比我早死,我就把你好好安葬。」好啊!結果差不多過了兩個月,街上就傳來那個乞丐死了,死在人家屋簷下。他就想到這個就是之前他遇到那個,他就去看真的死在人家屋簷下,不過他死的很安祥。

他就去跟人家申請,申請以後他就把他領回去家裡,請人幫他沐浴更衣對嗎?浴完就送去火葬場火化,火化以後隔天應該要去收骨灰。很忙!當老闆的,生意做太大忘記了,火葬場的人就跑來找他,說:「你那骨灰要收回來了呢。」他說:「我實在很忙,拜託你幫我隨便收一收就好。」火葬場的人就說:「好啊,可以啦!我幫你收是沒關係啦!但是我收過數千個,不曾看過這麼奇怪的事情。」那個老闆就聽他邊念邊走出去,覺得到底發生什麼奇怪的事情,他就把事情放下,跑去火葬場看。他去看骨灰一粒一粒,都是紫色透光的舍利子,全部都是這樣。他看了嚇一跳,非常的讚歎他,還叫他的親朋好友來幫忙分舍利回去供養。

這在說甚麼?這個人我們說他念佛,對嗎?有一個念佛人,他的佛念在哪裡?他的佛號念在他看破這個世間因緣的智慧。你們知道我在說什麼?我們念佛,我再說一次,小孩也會念是不是,念在哪裡?他可能有口無心,我們說小孩會念,有口無心;我們大人也會念,念在哪裡?我們所念的地方是哪裡呢?就是最後這裡說的,一個人念佛你怎樣能夠真正把這「三昧」修起來,你的心就是要這樣。所以不生不滅的就是我剛才說的真心對嗎?你有用真心念佛,用你對世間沒甚麼欲望的心來念佛,對嗎?我們看喔,你說因緣因緣,我們是不是常說,對嗎?念阿彌陀佛,我們是不是常常念!都知道啊!這兩個都很簡單啊,把它湊起來。

之前有說過一個故事,一個婦人,她很苦惱的去找一個人教她,教她:沒關係,無所求。是啊!一樣的,我們念佛,甚麼叫做「佛印」?就是念佛有一個品質,標誌一定不是一個名字而已,對嗎?它是代表你的內容。所以我剛才說,我說“土角厝",你們聽懂嗎?你聽到“土角厝",不可能只聽到“土角厝"三個字,而不知道是什麼內容嘛!應該知道啊!或是“磚厝",裡面內容不一樣啊!一樣的念佛,念佛裡面的內容是甚麼?是這樣是這樣,我們念佛的心是完全對這個世間沒甚麼欲望,而且我們的心還怎樣?不生不滅,這個真心。你說這麼的困難,甚麼叫做不生不滅的真心?我告訴你們,只要你的心頭沒甚麼欲望、沒甚麼想法,那個心就是真的了,對嗎?就像剛才說那條橋是不是都會流走,再堅固的橋都會流走,我們的妄想、煩惱,業障再怎麼重就會怎樣?就會過去。是不是會過去?你的心會不會過去?會說我的妄想過去了,我的心會跟它跑掉嗎?會這樣嗎?不可能啊!是不是?心也是還在。你只要那個心不要跟著其他的境跑掉,那就是你的真心,那就是不生不滅,跟你,跟牢的那個。

所以我時常跟大家講啊,不是時常啦,講過幾次而已,你打妄想的那個心當下(答:清淨心),對啊,就是那個啊!你注意看喔,你打妄想那個心你把它停下來,別打妄想,那個心實在很清淨,根本就沒事情對嘛!事情就跟妄想走,跟著那橋流走了,這是很冤枉。那個清淨心就是我們的真心,用那個心念佛就是了。所以說起來念佛是一件最沒負擔的事情,你想想看多快樂,都不用想甚麼。

什麼叫做都不用想甚麼?我們回來看三十三頁,倒數第二行。「無所貪、無所求、無所想」,都沒負擔對嗎?你念佛也不用去想甚麼,反正我就是這樣念,而且還能享受到我們那個真心的清淨對嗎?你一邊念,念佛好像在含糖果,越念越甜對嗎?你若念佛還在這裡想東想西,這很可惜!所以念佛實在是很快樂的事情,你們有感覺嗎?那個寶我想說介紹給大家,可能是我感覺很有趣,但是我不知道你們覺得怎樣?如果你們若沒有感覺很有趣,你們回去可以試試看:你都不要想甚麼,甚麼都不要想,你就只念一句阿彌陀佛,只念那句喔,你念念念不管是五分鐘或是十分鐘,要每天念喔,越久越久你會感覺念佛很有趣,比甚麼更有趣,我實在不會講,反正你們回去自己試就知道了。好,到這裡為止,我們是把「佛印」介紹完。

再來我們看三十四頁。

 

佛言:「我今說是三昧時,千八百億諸天、阿須輪、鬼神、龍、人民,得須陀洹道;八百比丘得阿羅漢;五百比丘尼得阿羅漢;萬菩薩得是三昧,得無從生法於中立;萬二千菩薩不復退轉。」

佛言:「我今說是三昧時,千八百億諸天、阿須輪、鬼神、龍、人民,得須陀洹道」,「須陀洹」是見「」,初果。「八百比丘得阿羅漢;五百比丘尼得阿羅漢」,這是四果。「萬菩薩得是三昧」,這是般舟「三昧」。「得無從生法於中立」,這是指成就「」「生法」忍。「萬二千菩薩不復退轉」,一「萬兩千」個「菩薩」得「」「退轉」,就是八地。

 

佛告舍利弗、目揵連、比丘颰陀和等:「我從無數劫求道,今已得作佛,持是經囑累汝等,學誦持守無得忘失。若有欲學者,當具足安諦教之。其欲聞者,當為具足說之。」

「佛告舍利弗、目揵連、比丘」,這是佛陀的兩個大弟子,以及「颰陀和」等我從無數劫求道,今已得作佛」,「我從無數劫」以來,「」菩薩「」,現在「」經成「」了。「持是經囑累汝等」,拿著這部,佛陀成佛以後,一直「」守著《般舟三昧經》,現在把這部「」交代給他。這是一個很沉重的交代,你們有感覺嗎?他從開始「」菩薩「」,他就……,前面有講,他在「」這個「三昧」是不是很辛苦,對嗎?結果他成就以後,他把這個法寶一直怎樣?「持守」著。現在才把它交出去,是不是?他咐「」給他的大弟子跟「颰陀和」菩薩等,要怎樣?「學誦持守無得忘失」,不要把這個法「」掉。「若有欲學者,當具足安諦教之」,如果若有人想要「」習般舟「三昧」,要「具足」「」他,而且還要「安諦」,「安諦」是甚麼?剛剛那個「佛印」要怎樣?「」下去。念佛是要這樣念的。「其欲聞者,當為具足說之」,如果若是有人想要聽「」的,要這樣「具足」跟他說,事相怎樣修?諦理是怎樣?這兩個都要說清楚。

 

佛說經竟,颰陀和菩薩等,舍利弗、目連、比丘阿難,及諸天、阿須輪、龍、鬼神、人民,皆大歡喜,為佛作禮而去。

佛陀把這部《般舟三昧》講完以後,「颰陀和菩薩等」,這是「菩薩」,乃至「舍利弗、目連、比丘阿難,及諸天、阿須輪、龍、鬼神」,「皆大歡喜」,聽到佛陀跟他們說般舟三昧》,都很法「」,「為佛作禮而去」,跟佛陀頂「」,然後這個法會才完畢。我們今天把這部經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