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遙念與相知 - 慧琛法師

E般舟三昧經09 (慧琛法師講述)


2004年講於西蓮板橋講堂-第九堂

[ 慧琛法師講述 / 打字:魏月珍 / 剪輯:童采翎 2015.07 ]

 

 

第九堂課

〈四輩品第五〉 

 

法師、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經本,二十二頁。我時常聽班長要站在這裡喊:大家坐前面一點好嗎?你們會發覺說,有時候我們跟人家說一項事情的時候,如果沒甚麼作用,可能欠一個甚麼?可能欠……我們說欠的角度可能很多種喔!我的想法是欠一個……我從頭到尾都講這個字,欠一個“法"。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坐那裡?我坐這,裡面有甚麼意義跟原則,對嗎?他不知道啊!所以他會感覺說……。但是我相信,大家想要坐後面,你們心頭一定有一個甚麼?一個法。你自己一定有想到一個甚麼原因或是甚麼原則,或是你感覺我能夠怎樣?我不會說啦!所以你才會怎樣?才會向這個地方去走,對嗎?

其實我們眾生,尤其是我們人喔,腦筋非常的好。真的!他做甚麼事,多多少少一定有他的道理,是不是這樣?一定是怎樣想。所以,班長回去研究、去調查為什麼大家都愛坐後面?這樣以後就不用喊了。你跟他說一個道理,這個道理只要他聽進去以後,他就怎樣?你都不用喊,他就會開始搶搶前面,是不是這樣?

我們學佛學的是什麼法?佛法啊!對嗎?這不必用到佛法,這一般的世間法就可以了,是不是?你看很多長輩教小孩,為什麼教得這麼辛苦?叫他寫字,不寫字就是要看電視;叫他睡,不睡就是要打電動。一樣的道理啊!他也是有甚麼?有法。那你的法若是用不出來,他會怎樣?他就會贏嘛!所以,他當然是看電視、打電動,是不是這樣?你若教得氣身惱命!很簡單,你就是沒方法。只要你有方法,他就怎樣?聽你的,是不是?而且要你的方法比他更好,他覺得對喔!就是這樣喔!有道理喔!是不是?那我們現在來學佛法。

二十二頁,這是〈四輩品〉的部分,我們上禮拜有介紹比丘,對嗎?最後,我們還有剩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我們今天把這品介紹完畢,二十二頁,倒數第三行。

 

颰陀和白佛:「比丘尼求菩薩道,欲學是三昧,當云何行?」

陀和菩薩跟佛陀請問說:如果有「比丘尼求菩薩道」,我們就知道般舟「三昧」它是屬於「菩薩」的行法,「菩薩」行法。大家很難得喔!你們都來學「菩薩」的行法。「欲學是三昧」,想要「」習這種般舟「三昧」,「當云何行?」應該要怎樣修「」?雖然這是屬於比丘跟「比丘尼」的部分,但只要是對我們修「三昧」有幫助的,我們都能夠把它拿起來用。

 

佛言:「比丘尼求是三昧者,不得自高,常當卑謙。不得自貴,不得自大,不得嫉妬,不得瞋恚,不得貪財利色。常當清淨,不得惜軀命,常樂經法念多學問,當棄婬、怒、癡,不得貪好服飾珠環,當為智者稱譽;當敬善師視如佛,不得有諂意。」

佛言:「比丘尼求是三昧者,不得自高,常當卑謙。不得自貴,不得自大」,其實這些經文,我們也可以把它換一個位置,「不得自高」,再來「常當卑謙」我們把它放在最後句,再來「不得自貴,不得自大」。好了,有出三字喔,頭一個是「自高」,再來是甚麼?「自貴」,再來「自大」,意思是甚麼呢?其實這個比丘尼呢,他感覺他自己還是最甚麼?低的。那「」呢?賤。那「」呢?小。其實他們不一定是很高、還是很貴、還是很大,這是他自己感覺的,對嗎?自己感覺我這樣,可是有可能是怎樣?很低、也很卑賤、也很渺小,是不是這樣?

這其實是一個人內心,這簡單說起來這是一種慢心的煩惱。這樣聽起來,慢心,我告訴你們喔,慢心對小乘法來說,慢心到哪一個果位才能夠斷喔?慢心到三果聖人還有的,所以慢心究竟來斷是四果阿羅漢,四果阿羅漢。一般瞋恨心最快斷,只要有瞋恨心就絕對不可能入禪定。不可能一個人火氣很大,氣呼呼還入禪定,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你若知道這個人的禪定功夫、定力很好,表示這個人怎樣?他不容易動怒、不容易發脾氣,瞋恨心很薄,乃至斷了才能夠入禪定。

再來是甚麼?貪欲心。貪欲心,之前的階段他就能夠降伏,但是慢心很困難,慢心很困難。所以,我們若看到別人有這種貢高我慢心的時候,其實是我們自己也有。我時常跟人家說,我們看到別人有甚麼煩惱的時候,其實是我們自己也有這種煩惱,你才看得到;要不然你絕對看不到,對嗎?你們都有同感嗎?你們很利根哩!我這件事情想很久!可比說這個人很愛吃,或是很愛生氣,如果你是沒有這種煩惱的人,你看不到;你沒感覺你沒感覺他有愛吃。你就是愛吃那樣,又偏偏被他吃掉,對嗎?你才會感覺說,怎麼把我的吃了,你才會感覺怎樣?感覺說:啊!我怎麼沒吃到。所以是我們內心有這種煩惱,你才有這種感覺。

尤其同一桌吃飯,可比那桌菜有五項,你特別注意哪一項呢?較喜歡吃的;你才會發現說被別人吃了別人吃了,那別項呢?把它吃完,你也不要緊,你就都沒感覺了。所以,慢心其實是很不好降伏的,但是我們要學習,所以才說「常當卑謙」。我們的心要時常放得很低,「」很低,要很「」,「」虛的這種心情。念佛人要怎樣培養出這種這麼難培養的心?有一個方法,我說一個故事給你們聽。

以前有一個念佛的人,他念佛念得很好,但是他不識半個字。一個沙彌就想要捉弄他,這個沙彌就問他說,他的名字叫做中峰,他說:「中峰,你會誦淨土三經嗎?」中峰:「會啊!我會啊!」沙彌說:「好啊!你誦給我聽好嗎?」沙彌心頭就這樣想:「好啊!等一下我就看你漏氣!你不識半個字還跟我說你會誦淨土三經。」中峰告訴他說:「好,可以,不過有一個條件。我若誦經的時候,你要跪在我後面,等到我誦好,你才能爬起來。」沙彌想說:「這哪有甚麼困難,你又不認識半個字,你一下子就誦好了,我就可以起來了。」

這時候,中峰就把淨土三經拿出來,說:「我們來誦一部最短的《阿彌陀經》,好嗎?」《阿彌陀經》跪一下子就好了,《阿彌陀經》要誦多久?一小時?五十分鐘?十五分?差不多十幾分嘛!我嚇一跳!有可能你誦得很虔誠,誦經的時間較久。

他就說,我們現在開始誦《阿彌陀經》,翻開經本:「佛說阿彌陀經」。再來開始說,中峰我救你、中峰我救你、中峰我救你……,這樣一直念。沙彌跪在後面一小時過去了,怎麼還在念這句,再來兩小時過去了,怎麼還在念這句?他的《阿彌陀經》怎麼都是這句而已!再來三小時過去了,那個沙彌跪到快哭出來了,一直說:「中峰,原諒我!」請他原諒他啦!他轉頭看一下,說:「還沒,我現在才剛要開始而已。」那他呢,因為他不識字,所以剛開始他就跟他說《阿彌陀經》的內容在說甚麼,從頭到尾說給那沙彌聽。那個住持和尚在旁邊聽到說:「我看這麼多人,只有你會誦《阿彌陀經》而已,其他的人都不會誦。」

我們回頭來看這件事情,我們曾經誦過《阿彌陀經》,而且我們也誦得很熟,才能夠誦這麼快的速度,對嗎?但是,我們有這種心情嗎?說這部《阿彌陀經》說的是要救我們的這種心情。如果說我們這種心情誦不出來,若這樣呢,經文對我們來說是甚麼?只是文字而已。

你想想看喔,為什麼《阿彌陀經》裡面,他說極樂世界種種的情形,他說為什麼這個世界「名為極樂」,對嗎?說「是故名為極樂世界」,對嗎?前面是不是都說這個?為什麼說他是一個極樂世界?因為我們是一個甚麼世界?(答:娑婆世界。)對!我們是一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一個很痛苦、很無可奈何,一定要跑出去的一個世界,對嗎?他跟我們介紹有一個這麼好的極樂世界,那裏的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對嗎?所以他跟我們講的這個世界是要怎樣?我們去那裏,他救度我們的呢,是要讓我們去淨土的世界,對嗎?

而且《阿彌陀經》裡面,是不是也有說到要如何去極樂世界的方法?可以說在修行裡面,從一個穢土要生到一個淨土,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方法,你只要持他的名號,跟《般舟三昧經》所說的一樣,對嗎?你只要持念我名,即得來生;就能夠生到那個世界。不是說你要想他的身金色,或者是你要做多少功德,都沒有,只要怎樣?執持名號。只要做這件事情就好了,你只要持名念佛就可以了。是不是跟我們說一個很簡單的方法,這個方法大家都能夠修,是不是這樣?

設使說我們沒辦法用口念,他可能耳根有問題,但是他也可以怎樣?在心頭念,對嗎?都可以啊!所以,“持名"持一個名是最簡單的,名字是最簡單的嘛!所以,這個中峰他對《阿彌陀經》從頭到尾的體會就是,這部經是要怎樣?救我的,這部經就是要救我的。所以,他才一直念一直念,這部經就是“中峰,我救你!"。

我們想想看,一個人的心情是在這個痛苦的世界,等待要讓人救拔的心情。你說這個人的心情,他會貢高我慢嗎?貢高我慢的人,都是要解救別人的啦!如果我們有這種心情,不管是我們對極樂世界的體會,你不要把他想說是等到我們往生以後,才能夠生到的一個淨土,身心才會改變;其實不是。在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不管是我們從智慧來說,我們智慧是不是很少,對嗎?或者是從我們的功德,或者是從我們的福報或是忍辱等等,其實呢,是不是都很需要加強?對嗎?我們很需要提高種種這些,不管是忍辱啦、禪定啦,乃至功德、智慧,是不是這樣?

其實這種心情,我們想要把我們自己的程度,我們自己應該要具足的這些條件把他提高呢,這種心情其實就是怎樣?好像是我們在娑婆世界,想要提升到極樂世界那種心情。我們若是這種心情常常在,我們就會想說:我要念佛,我才能夠把我的忍辱提高,對嗎?才能夠把我的慈悲再更增加,把我的智慧再更增加,是不是這樣?所以,這種人才真正時時刻刻會把阿彌陀佛放在他的心頭。

如果我的心頭感到我的智慧有了、夠了,我的功德也修很多了,我的忍辱呢,沒有人像我這樣了啦!這種人會想說還要念佛嗎?是啊,他已經感覺說我可以了,已經感覺滿意了,就不會再想要這樣了。

同樣的,世間人為什麼有的不會想要求生淨土?我就感覺在這裡真好!不錯啊!我就不想再前進了。所以要想把我們貢高我慢的心,把它轉過來,我剛剛有說過,你要有一個方法,對嗎?你要把你自己教育,其實我們還有很多地方都還很欠缺,不管你再怎樣,在一百個人中你是忍辱最高的,不過怎樣?不夠,有可能在一千人裡面你就不是了;有可能說在一萬個裡面,我們的福報都已經很大了,我有很多房子、很多榮華富貴;不過,有可能在十萬人裡面,我們就怎樣?又讓人比下去了,是不是這樣?所以,時常抱著這種心情:還不夠!還不夠!若這樣,我們的心就不會高起來。再來,我們繼續看下面。不得嫉妬,不得瞋恚」,「」妒跟「瞋恚」都是同樣出於「」恨心。這兩個心所是同樣一個發動的力量,都是「」恨。前面那個是慢心,這個是「」恨。

我說一個不要「」妒的故事給你們聽,我們一般會想說「」妒又沒去傷到人,對嗎?只是我們心頭感覺這樣酸酸的、不怎麼服氣的這種心情。我又沒去傷害到對方,我若沒說,他又不知道,所以這好像不要緊。其實,所有我們的心法裡面,只要有不正確的,它都會傷害到我們的心,都會傷害到我們的心。只要我們的心裡面所放的法不正確,若這樣我們要成就三昧喔,不只成就三昧很遙遠,在我們世間裡面的福慧跟功德都會減損。

我說一個實在的故事,在宋朝這是真的喔,這在《安士全書》裡面找得到。在宋朝有一個大夫,這個大夫是一個官,他生十個兒子。這個故事我有說過嗎?他生十個兒子,我算給你們聽喔,你們幫忙算喔,第一個兒子駝背,第二個跛腳,第三個瘸手,第四個瘸腳;跛腳、瘸腳,不太一樣啦!怎樣我不知道啦!反正就是兩個不一樣啦!四兄弟喔,再來第五個是眼睛瞎掉,第六個是啞巴,第七個是耳聾的,一個瘋的,一個傻的,真的啊!還有一個死在監獄裡面!是不是剛好十個,十個對嗎?有少掉嗎?(答:沒有。)沒有一個健全的!

他們一樣當官的就問他啊,就問說:「你平常時奉公守法,很照規矩啊!為什麼你的命運會這樣?你自己本身是怎麼做的,才會庇蔭到你的兒子每個都這樣?」感到很奇怪!這個大夫就說,他說:「我其實有一個心時常存在著。」他就說給他聽,他說甚麼心呢?他說:「我若聽到人有善事,聽到有人做善事就感到很懷疑,有可能嗎?」他若聽到人家做壞事,他就怎樣?對對對,一定是這樣,很相信!他若聽到別人得到東西,別人買新房子啊、開新車,還是做事業很成功,他就怎樣?好像自己丟掉一件東西一樣,很難過。他若看到別人家有災禍、失去東西,或是事業失敗,他就怎樣?很高興、非常的快樂。他說:「我這個心,常常都在。」他這個同事就跟他說:「你這種心喔,這種忌妒心這麼重喔,你若沒滅門,滅門知道嗎?你們全家沒有都往生已經很慶幸了。那是你十個兒子還在,雖然每個都受傷。」所以,我們就知道一個人的心行……。

你們不知聽過沒有,在我們的肩上有一對童子,聽過嗎?這對童子,一個男的一個女的,這個童子一個叫做同名,一個叫做同生。男的這個是白的身體,是白的;女的這個身體是黑的。男的這個是記善事,做甚麼善事都把你記起來;女的這個是記不好的,惡事記起來。我說一個確實的故事給你們聽,就是跟這有關係。

每一個人都有一對童子,以前古早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在佛法裏面確確實實有這項事情。廣化老和尚這是他親筆的筆記裡面寫的,他說有一次不知哪裡痛?我忘記了,反正就是膝蓋,還是……,不知哪裡痛?我看過忘記了。

那時候好像是膝蓋的樣子,他想說痛到這樣不知怎麼辦?他就想說吃藥也是有限,廣化老和尚非常有道心,你們知道嗎?往生了,非常有道心。那時候他想說:「好!我來求佛菩薩!那一天,他就想說,我來觀世音菩薩那裡,拜觀世音菩薩。若是沒有好轉,我也不要睡了,我今天晚上就來拜觀世音菩薩。」因為痛到這樣也睡不著,他就去拜。拜拜拜,拜到半夜,他突然間感覺在他身體後面有兩個人飛過去,飛去趴在觀世音菩薩的膝蓋,趴在那裏。他詳細看他,一個男的是白的,一個女的是黑的,那時候念頭這樣起的時候,就沒看見了,就沒看到那兩個小孩。那時候他爬起來,他的膝蓋就好了。

所以,我們就知道喔,原來他在那裏拜觀世音菩薩的時候,這兩個小孩去跟觀世音菩薩說,說這個老和尚他做了什麼做了什麼。其實呢,這是一個化境,觀世音菩薩你不用跟他說,他都知道,對嗎?這是確實的,因為修行最主要是從我們內心改變。

再來,我們看下面,「不得貪財利色。常當清淨,不得惜軀命」,這裡是說要放捨「」心,對嗎?「」心不管是外「」也好。再來「軀命」是甚麼?內「」。外「」跟內「」都不要「」著,「」心會讓一個人在一個地方跑不出來,執著,對嗎?不管是執著我們的「」物也好,執著我們的色身也好,我們會放很多專心或者心思在上面,所以這對三昧都有妨害。

再來二十三頁,「常樂經法念多學問」內心呢,你跟他說,叫他不要起慢心啊,或者是「」恨心,或者是「」著心,若這樣你要教人家,教一個方法,對嗎?我們要把眾生煩惱的法拿掉的時候,他的心不能是空的啊!你若跟一個人說“你不要起煩惱!",這句話有效嗎?那要怎麼辦?不如跟他說,“你要念佛!"。你若說“你不要起煩惱!",我也是愛起煩惱、愛起妄想,我也是怎樣?無法控制啊!但是你提醒他,提醒教他提起正念,念佛呢,這是善知識喔!尤其你遇到有苦難的人,而且是臨命終的人,尤其是臨命終的人,你提醒他叫他念佛,這是很要緊的,這是給他一個甚麼?一個法,正法,提醒他。「常樂經法」,時常想要聽經聞法。「念多學問」,能夠學習對我們的法身慧命有幫助的。

當棄婬、怒、癡」,「婬、怒、癡」就是貪、瞋、癡。「不得貪好服飾珠環,當為智者稱譽」,放下貪、瞋、癡,當然這稍微的「服飾」他就不會注重了。這樣就會讓智慧、「智者」,不管是聖者、佛、菩薩,乃至小乘的聖者,都會讚歎你。「當敬善師視如佛,不得有諂意」,這我們好幾個禮拜都有說到對嘛,「敬」「善師視如佛」這是四眾弟子裡面都護持的。

 

佛爾時頌偈言:「若比丘尼求三昧,常當精進勿懈怠,無得聽於貪欲心,除去瞋恚自高貴;不得慢欺及調戲,常行至誠立一信,恭敬善師視如佛,如是行者得三昧。」

佛爾時頌偈言:「若比丘尼求三昧,常當精進勿懈怠」,「精進」不要「懈怠」,我們上禮拜是不是有介紹過,等一下等優婆夷的部分會跟大家再說一次。「無得聽於貪欲心,除去瞋恚自高貴;不得慢欺及調戲,常行至誠立一信,恭敬善師視如佛,如是行者得三昧」,以上這是比丘尼的部分。

 

颰陀和白佛:「若有居士修道,聞是三昧欲學者,當云何行?」

再來我們看居士,居士就是優婆塞,颰陀和白佛:「若有居士修道,聞是三昧欲學者,當云何行?」他說若有男眾「居士修道」,學習佛道,「聞是三昧」聽到般舟「三昧」,想要「」習者,「當云何行」,要怎樣來修「」?優婆塞跟優婆夷的部分,其實是合起來說的。優婆夷的部分,雖然有的部分沒說到,但是因為前面優婆塞這些部分已經講過了,所以他後面的部分只簡單講,就可比比丘跟比丘尼的部分一樣。比丘尼的部分,是不是沒再注重說怎樣持戒,對嗎?那是比丘的部分已經說過了。

 

佛言:「居士欲學是三昧者,當持五戒令堅;不得飲酒,亦不得飲他人;不得與女親熟,不得教他人,不得有恩愛於妻子男女,不得貪財產,常念欲棄家作沙門;常持八關齋,當於佛寺中;常當念布施,布施已不念我自當得其福,用為一切施。常當大慈敬於善師;見持戒比丘,不得輕易說其惡。作是行已,當學守是三昧。」

佛言:「居士欲學是三昧者,當持五戒令堅」,下面他是簡單介紹「五戒」的內容,沒說完全。但是他最主要是在說,「居士」「」習般舟「三昧」,應當要「」持,持守「五戒」。下面介紹:「不得飲酒,亦不得飲他人」,自己不要「飲酒」,也不要請別人喝酒,這是第五條,對嗎?遮戒,遮戒知道吧!「五戒」大家應該會背吧!“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對嗎?五條。再來「不得與女親熟,不得教他人」這是甚麼?說邪淫的部分。在這簡單介紹這兩個,其實「五戒」都應該包含在裡面,因為前面已經講過。「當持五戒令堅」,「五戒」是在家戒,對嗎?

好,我們現在先回來看。「五戒」這五條呢,是佛陀當時為了他的父王制定的「五戒」。釋迦牟尼佛的父王是甚麼人?淨飯王。那時候淨飯王請佛陀為他授戒,那時候佛陀就是頭一個為他的父王授「五戒」,所以那個緣起是從這裏來的。那時候,釋迦牟尼佛跟他的父王講:「如果你持守「五戒」無犯,以這個功德能夠成佛。」所以,其實持守「五戒」的功德非常的大,是成佛的根本。持戒,不管是「五戒」,「五戒」是最少的,對嗎?再來是「八關齋」戒、沙彌戒等等,都是成佛的基礎,所以修「三昧」更不用說。成佛的基礎都要有持戒,何況說修「三昧」,對嗎?

那我們現在想說:奇怪!我要修的是「三昧」,定嘛!我要讓我的心定下來,若這樣跟我持戒有甚麼關係?(答:持戒才能生定。)持戒才能生定,嘿,對,那為什麼?(答:才不會後悔、心清淨……。)你們都會說喔,對,確實是這樣。

我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一個禪師說的,很清楚,說:「有持戒來修「三昧」跟沒持戒來修「三昧」,有甚麼差別?」他說可比一隻雞,你若把牠關在一只雞籠裡面,這隻雞牠所跑的範圍,是不是就是這個雞籠?牠怎麼跑也跑不出去。但是,這雞你若沒用雞籠罩住,是不是到處跑?他說我們的心若有持戒的時候,你那個心所打的妄想就是框起來的,在這裡而已。這就可比那個戒,因為你的心能亂的就是這些部分而已,你其他的就怎樣?跑不出去了啊。所以,你的心是一樣亂,不是說我持戒以後就成就「三昧」喔!不是這樣!只是,我持戒以後呢,我心打妄想的範圍會縮小。

你們說:「奇怪!怎麼會這樣!」你想喔,可比說我們持一條“不偷盜"好了,“不偷盜";我們若沒學佛之前喔,偷盜是不是會加減做,對嗎?但是只要你持「五戒」,這件事情怎樣?你連想都不會去想了,因為這你根本就不可能會去做的嘛!對嗎?所以在你的心頭裡面,這項偷是不是就在外面了?對嗎?你把它想想看,一個小偷要修「三昧」,跟我們……呵,賊也會修「三昧」啊!一個小偷要修「三昧」,跟我們一個持守「五戒」的人,不要說持守「五戒」,你光只持守一個“不偷盜"的戒,修「三昧」,這個妄想就減少很多了。要偷人家一個東西也要想很久呢,要想很多方法是不是,這樣有了解嗎?

所以,我們的心雖然還沒進入「三昧」定的階段,我的心也是亂操操、打妄想啊,也是會睡著、打瞌睡啊;但是我們的妄想就怎樣?很少。所以,你持的戒如果越多條,如果你今天持「八關齋」戒,你今天就不用想說晚上要吃甚麼,對嗎?你連去看都不看,因為跟我沒關係啊!是不是?所以,持戒頭一個好處就是能夠讓我們的心,縮小到一個範圍裏面,這樣就怎樣?好辦了。反正呢,我的心本來若沒有讓戒法約束的時候,我的心會時亂紛飛,對嗎?天南地北都能夠想。現在呢?很多都不能想了,剩這些而已,剩這些就怎樣?我們較有希望把它解決,對嗎?這方法好嗎?讚喔!佛陀實在有智慧!若是我們哦,修「三昧」不知要怎麼修?他就怎樣?先把我們框起來,框好在這裡,在這裡把它解決就好,是不是這樣?所以,受戒對「三昧」確確實實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如果去山上打佛一或者是打佛七,師父都會幫我們授「八關齋」戒。你受「八關齋」戒,你今天也不用想說我要吃飯,也不用想說我要喝甚麼?或是我要抹甚麼?以前喔,我有一次多好笑呢,那時候手機剛出來沒多久,山上是不是規定不能講話?因為“不妄語"這條不好持嘛,所以山上的法師跟你們說怎樣?禁語。整天都禁語,對嗎?那時候有一個居士跟我說甚麼呢?那時候我做監香,他說:「師父,我可以“call機"嗎?」我說:「甚麼叫做“call機"?」他說:「“call機"你不知道喔!」我實在機子長甚麼樣子,我都不太清楚,掉在地上我也不知道那台是甚麼?他跟我說:「“call機"就是我都不用講話。」我說:「喔,都不用講話喔!」我說:「好啊!只要不用講話!」我後來才知道,這樣按一按叫做“call機"。當時,我不知道是甚麼意思。因為我們不能去打電話嘛,我不知道他們可以從手機內……。那時候剛有手機時,對我們山上來說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怎麼會有那種東西!沒去打電話,怎麼能夠跟家裡的人聯絡?我們都想不透!後來才知道原來有這項事情。我說這個,大家有了解嗎?所以,修「三昧」呢,持戒是很好的事情。

再來我們看,在《楞嚴經》裡面有說,有四種的“清淨明誨",大家有聽過嗎?有喔,對,殺、盜、淫、妄",四種喔。“清淨明誨"是教誨的意思。佛陀跟我們說:為甚麼要持四條戒?殺、盜、淫、妄"。他那時候楞嚴經裡面所配合的內容就是,持戒跟修「三昧」的關係。第一條、他說一個人如果不斷淫,淫如果不斷呢,這個人來修禪定就可比他舉一個例子,像砂子或石頭拿去電鍋煮,會變作飯嗎?不可能啊!對嗎?因為他的因不一樣嘛!要變作飯,一定要拿米去煮嘛,對嗎?你拿米去煮,放在電鍋就變作飯了,對嗎?你拿砂子或石頭下去煮,怎樣?不會啊,不會變作飯啊!還是砂和石頭,是不是這樣!所以就說我們要禪定成就的這種結果,「三昧」這種結果,若這樣呢,你的因地就要跟它一樣。因地裡,如果這個“淫"沒斷掉,就可比拿砂石去煮飯一樣,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們兩個是不同路的,這樣有了解嗎?

再來我們看第二個,他說:「你這砂石,若把它煮千萬劫,也是只能說你在煮砂石而已,不能說你在煮飯。」所以,如果我們淫慾心沒斷,也只能說我們只是煩惱心而已,不能說我們是在修「三昧」,這是不一樣的。

再來我們看第二個“清靜明誨",佛陀說,如果一個人沒斷殺,沒把殺心的念頭停止;若這樣這個人修禪定,就可比把耳朵鄔起來,喊得很大聲說別人都沒聽到,這怎麼可能?你喊得很大聲,不管是你自己耳朵鄔起來,你自己沒聽到,其實怎樣?別人都聽得到啊,對嗎?意思是甚麼呢?我們想說,我們這樣喊得這麼大聲,別人都不知道,其實怎樣?大家都知道。所以,用這種心來修「三昧」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殺生的心要斷掉,這樣才能夠成就「三昧」。

再來第三個“清淨明誨",是一個人如果不斷偷盜來修禪定呢,若這樣他修禪定,就可比用水灌進魚籠。魚籠,你們曾看過嗎?用竹子編的,對嗎?你一邊灌它就一邊漏,灌到甚麼時候才會滿?永遠都灌不滿啊!為什麼?因為你所修的都漏掉,都漏掉了,這很冤枉喔!你一直修一直修,也是怎樣?一直漏掉一直漏一直漏一直漏。最主要是這個洞怎樣?洞太大,你沒把它補起來。所以偷盜的心要斷掉,若這樣「三昧」才會成就。

再來,第四個是大妄語。大妄語結的是根本罪,如果小妄語結的是方便罪,都屬於這部分。若一個人沒把這種打妄語的心,把它斷掉來修「三昧」,就可比一個人將這糞把它刻成栴檀香的型。栴檀香你們知道嗎?有一次有介紹過嘛!栴檀的香!這個糞會香嗎?不會啊!它的材料就不一樣啊!這材料把它刻成那種型怎樣?不會香啊!是不是這樣!因為它的性質不一樣,它本身就是臭的,你再把它刻成怎麼莊嚴的栴檀香的型,都不可能有香氣,對嗎?還是一樣很臭。

所以說一個人修「三昧」,如果這種打妄語的習氣沒改掉呢,你修「三昧」呢,一樣的,這性質都沒改。所以,我們知道修「三昧」,一定要將這些淫、殺、偷盜、跟妄語呢,要從我們的身、口、意裡面拿掉,若這樣你這樣修才修得起來。我不知道我這樣講有清楚嗎?可比我們心裡有很多很多種的煩惱,這些都是我們的煩惱,我們若沒有把這些煩惱拿掉呢,我們去修「三昧」就像剛才經上所說的怎樣?枉費的、不可能修成就的。所以,必須把這些煩惱從我們的心把它拿掉,這叫做甚麼?持戒,對嗎?我們的心呢,身、口、意,約束在一個地方,若這樣用這種心來修「三昧」,才有辦法成就。

所以,這裡很簡單的一句話才說,「居士欲學是三昧者,當持五戒令堅」,對嗎?要「」守「」法來「」持。你有辦法把「」法「」守好,若這樣這種心呢,它的性質才會跟「三昧」相應,對嗎?我們的心才會合於這種法,心才跟這種法相應。你的心裡面就煩惱一大堆,性質都不一樣,都把它放在裡面,它沒辦法跟這種「三昧」相應啊!它是跟煩惱相應,跟生死輪迴相應。這樣大家有清楚嗎?我好像說得太清楚了喔,好。

再來二十三頁,倒數一行。「不得有恩愛於妻子男女」不是說叫你家庭放著不要管!最主要是說不要太執著,盡份盡心這樣就可以了,不用太過執著。「不得貪財產」,「」的部分,我們剛才有介紹過。「常念欲棄家作沙門;常持八關齋」這是他進一步還想要持守更進一步的這種戒法,不管是「八關齋」戒,或者是出家就是沙彌戒以上了。「當於佛寺中;常當念布施,布施已不念我自當得其福,用為一切施」,他說其實《般舟三昧經》裡面所說的「布施」,他的意思差不多就是供養,時「」想要供養。供養以後呢,不要想說我自己要得到這種「」報。我這「」報應該是「一切」,「一切」是甚麼?眾生,我是為了「一切」眾生來供養的。他這心量很大喔!我們自己的能力可能較夠,那我們供養的時候就說,這是代替十方來供養的。

常當大慈敬於善師」,這是「」「善師」。「見持戒比丘,不得輕易說其惡」,「」到「持戒」的「比丘」,不管「比丘」有「持戒」、沒「持戒」,「不得輕易說其惡」,都不要說他的過失,這是很基本的優婆塞的這種修持。「作是行已,當學守是三昧」他說用這些修「」就能夠把「三昧」很堅固來「」持。

下面佛陀簡單地說了一個偈頌,我把它念過就好。

 

佛爾時頌偈言:「居士欲學是三昧,當持五戒勿毀缺,常當思欲作沙門,不貪妻子及財色,常八關齋於佛寺,不得貢高輕蔑人。心無榮冀思所欲,奉行經法心無諂,棄捨慳貪常惠施,常當奉敬比丘僧,常志一行勿懈怠,學是三昧當如是。」

「輕蔑」就是輕慢、看不起人。「心無榮冀思所欲」,「榮冀」是希望,就是心無所求。再來,我們進入最後一個,優婆夷。

 

颰陀和白佛:「優婆夷聞是三昧欲學者,當云何行?」

〈四輩品〉裡面這是最後一個,「優婆夷」,在家的女居士。颰陀和菩薩跟佛陀請問說:如果有女眾居士聽到般舟「三昧」,想要「」習,「當云何行」?應該怎樣來修「」?

 

佛言:「優婆夷欲學者,當持五戒,自歸於三。何等為三?自歸命佛,歸命法,歸命比丘僧。不得事餘道,不得拜於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視吉良日。不得調戲,不得慢恣有色想,不得有貪欲之心。常當念布施,歡樂欲聞經,念力學問,敬重善師,心常拳拳不得有懈。若有比丘、比丘尼過者,以坐席賓食之。」

佛言:「優婆夷欲學者,當持五戒」,跟前面的優婆塞一樣。他這裡又補一個「自歸於三。何等為三?自歸命佛,歸命法,歸命比丘僧」,這是我們很熟悉的皈依三寶,對嗎?在佛門裡,可以說每一堂佛事最後圓滿的時候,都會做三皈依,對嗎?不管去山上拜懺也好、誦經也好、做早晚課也好,最後是不是都要做三皈依?這三個我們都很熟悉,「」、「」、「」。他這裡說的是「歸命」,對嗎?「歸命」跟皈依的意思一樣,但是他很明顯把主角說出來,我們所依靠的是用我們的性命,我們的性命去依靠「」、「」、「」,三寶。那「」、「」、「」能夠這麼說,在我們世間的眾生喔,不管是兩隻腳的、四隻腳的,或是更多隻腳的,或者是我們欲界的眾生、色界的眾生,或者是無色界的眾生,所有的眾生裡面最尊貴的是甚麼人?佛陀,這是最尊貴的。佛陀的尊貴可以說用我們凡夫的語言是無法形容的,慢慢你們念佛去體會就能夠一點一滴把它嚼出來。

以前有一位法師,我印象很深。那時候我還在讀書,去淨苑,他坐在樓梯階那裡念佛,念得很歡喜。我那時候很羨慕!喔!我甚麼時候才可以不用去學校讀書,坐在這裡念佛。那個時候,他跟我說:「阿彌陀佛是一尊佛呢!」我想說:我怎麼會不知道,我怎麼會不知道他是一尊佛!但是後來我把他體會起來喔,他好像去找到一個多麼好的寶一樣,跟我說:「阿彌陀佛是一尊佛呢!」後來我想,確確實實我念佛很少去念到一尊佛,都是念到名號而已,很少說去念到一尊佛,這樣說會放光了。所以,佛陀實在是很尊貴!不管去遇到甚麼事情,千萬不要忘記念佛,一定要念佛!你想想看,我們沒有依靠佛陀要依靠甚麼人?其他的,佛陀若不能靠,別人就更不用說了,不管怎樣就是要依靠他。

再來第二個是「」,「歸命法」,這「」我說很多,對嗎?大家也聽很多,「」是一個原則。其實佛法無邊,他的原則有很多。但是,每一個原則,像我剛才所說的「」是不是一個原則?「三昧」也是一個原則啊,對嗎?智慧也是原則、種種忍辱,乃至說要「布施」,或者不要貢高我「」等等,是不是都是原則?這都是原則啊!都是佛法啊!「歸命法」我們要奉行這種「」。

再來「」,「」是「」團。「」是佛所說出來的,對嗎?佛陀若沒說這個「」,我們也不知道,我們沒辦法去覺悟到這種道理。但是,住持這種「」是甚麼人?「」,「」團住持這個「」。讓我們雖然在佛陀滅度以後,佛陀滅度兩千多年了,對嗎?我們到現在還有辦法聽到這個佛「」,所以我們要「歸命」三寶。「不得事餘道,不得拜於天,不得祠鬼神」,這是說既然我們已經「歸命」三寶呢,我們就不要再去奉「」其他的道、其他的宗教。「不得拜於天也不要怎樣?求「」人、「」王,或者是甚麼?更差的是甚麼?「鬼神」。

其實,這都是心裡沒依靠,我們才會怎樣?亂亂找。你心裡若有「」、「」、「」就怎樣?很飽了,對嗎?其實不管怎樣啦!只要你心裡有「」、「」、「」,這個人在世間、出世間裡就是最富有的、最尊貴的,是不是這樣?你要把阿彌陀佛學習到這種程度,我其他的都輸人家沒關係,其他的都缺欠沒關係,只要我心裡頭有三寶,這就是很殊勝的事情。

再來「不得視吉良日」,這是甚麼?看「」子。我們世間人都要看「」子,有時候我們也會看「」子,對嗎?你們若想到看「」子,實在很好笑喔!哪一個人娶老婆沒看好「」子的?有嗎?也有看好「」,結果呢?(答:照樣吵。)確確實實是這樣啊!大家若要開工也說要怎樣?看「」、看時,半夜就在放鞭炮,今年生意怎樣?(答:照常不好。)也是景氣不好,對嗎?所以,其實看「」子、看時,這是一個世間的原則;但是你們要知道不是這世間原則不對,我沒跟你們說不對,我沒跟你們說看地理風水不好喔!是你要有一個觀念哦!我畫一個圖給你們看,你們就知道。

這可比是世間的「」,它能夠轉的範圍就這麼寬,但是我們在這個世間我們轉的法輪不只這樣而已,不只這些人看的範圍而已,我們可能是怎樣?更大。不是說他算的一定不對或不準,有的也是會準啊!說地理風水怎樣?有的也是會準!為什麼我們說不要看這個,因為怎樣?不究竟,他可能這裡看得到算得準,那其他的呢?不準啊!他也不知道會發生這種事情!唯有佛陀的智慧看得怎樣?世間、出世間都看透透。

所以,你不用去跟人家說:不用算這個,不用算這個。有的真的算得有準啊!對嗎?是不是這樣!所以那是它的有究竟跟不究竟,它的範圍大跟小,這樣有了解嗎?這就可比怎樣?我說很簡單的醫生好了。這個人說我頭痛,這個醫生可能是較沒經驗,他的醫術也較不高明,說你頭痛就是要怎樣治療?開的藥,吃一吃怎樣?可能沒效,但是他跟你說的原因也可能怎樣?有啊,也有可能我頭痛的原因是我睡太少啊,對嗎?再來還有一個原因,另外一個醫生跟你看,這個醫生可能高明一點,這頭痛是可能因為你有甚麼原因?太緊張,對嗎?這個醫生較高明一點,他開的藥吃了就較舒服一點,也怎樣?也不究竟一定會好的啊!你若再找第三個醫生,這個醫生又更高明,他看得更準,一下就知道你的原因是出在哪裡,是不是這樣?每一個醫生說的是不是都準?準啊!那有效嗎?每個都有效,但是不一定究竟。所以佛法跟世間法差就差在這裡,但是不只差三個醫生而已,差好多喔。所以它這裡意思就是說,你不需要把精神放在這裡啦,不需要去「拜天」啦、求「」啦,或是去看「吉良日」,不用去花那些錢啦。

再來「不得調戲」,下面是說我們修「三昧」的時候呢,要「調」適我們的身跟心,都要善安住。一個人要成就「三昧」呢,我們的身體要善安住,哪幾項要善安住呢?「不得調戲」。一個人時常「調戲」,要修「三昧」實在是很困難。要修「三昧」是要把心怎樣?靜下來。那你一天到晚這樣把他「調戲」「調戲」,要到甚麼時候才能靜下來?「不得調戲」。再來「不得慢恣」,「慢恣」就是輕「」跟驕逸。「有色想」就是對有為法較執著。我們的心要善安住,不要這樣。

  再來「不得有貪欲之心」,這也是說我們的心,心要善安住,不要有「貪欲之心」,不要安住在「貪欲」上面,要放捨。我們的心要把它移移移,移到與「三昧」相應的地方這樣才停下來,那煩惱的地方怎樣?不要住那裏,不要住那裏,移走這樣了解嗎?我們要訓練我們自己的心,「常當念布施,歡樂欲聞經」,這是說我們的身跟心要安住在善法上面,「布施」、「」「」、忍辱,乃至聽「」「」法總是很好的事情,把我們的身心安住在上面。「念力學問,敬重善師」,這上面都說過了。

心常拳拳不得有懈」,修「三昧」這個很重要。「拳拳」的意思是勤勉。這句話怎麼會這麼嚴重?我的「」不要有「」怠!要時「」都精進!這樣不會很累嗎?其實修「三昧」確確實實是要這樣。那為什麼要這樣喔?我等一下說一個故事給你們聽,你就知道了。

其實可以這樣說啦,我們凡夫要放逸有簡單嗎?很簡單。我們可以在山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放逸,但是我們要去山上打七天的佛七就怎樣?很辛苦。打一次佛七就終身難忘,對嗎?這種經驗是很難得的。但是因為每支香都不能遲到,要坐在那裡念,還要跟著繞佛,再艱苦晚上睡不著,隔天也是三點半就要爬起來,對嗎?很艱苦,都記得。但是修「三昧」呢,我們要怎樣提起那種心,心時常都要勤勉,跟自己加油哦!要怎麼做!因為我們處的世界是一個負面的世界,如果我們沒有把我們的心時常把它鼓勵,放在善法上面,我們有可能對著我們所執著的事情、所煩惱的事情、所擔心的事情,就怎樣?就掉下去了。

我說一個故事,有一個人他去住院,他隔壁床的也一樣在住院,去醫院嘛當然是在住院。他們兩個就聊天說起來,他就跟他說,那個人後來他才知道他可能是在開酒吧。他就跟他說:「我旗下班底都是大專以上的!」那個人說:「怎麼可能!讀到大學,怎麼可能會做這種事情!」他說:「你不相信!我說給你聽。」他說:「我都是去登報紙,我登報紙的時候都說我要應徵會計小姐。一個月是一萬二,一萬兩千。」他說:「那你騙人!你說要應徵會計小姐,怎麼會變這樣!」他說:「你聽我說來,做會計小姐是坐在外面,對嗎?好啊!她就去做會計小姐啊!有時候裡面的人端酒忙不過來就怎樣?會計小姐幫我端一下,拜託一下。人家在叫了就怎樣?去幫人家端。」我把她叫做端盤子的,這個故事你們有聽過喔,有聽過喔,叫做端盤子的。端盤子多少?兩萬四,加一倍,兩萬四。這個會計就這樣想:「我也沒跟人家喝酒,只有端盤子,錢多一倍呢!這有甚麼不好!好!會計不要做了,去端盤子。」

他們有一個規定,端盤子的可以喝酒,但是怎樣?不能坐著,要站著喝不能坐著喝。有時候客人會請她喝,喝久了她就想說:「啊!我站著也是喝啊!坐著也是喝!結果她就坐著喝。」我跟你們說,我們這種腦筋就會寫這樣而已,你叫我說那個裏面內容我就不知道甚麼了。坐著喝,坐著喝多少錢?加倍,四萬八。端盤子的就想說:「對啊!我站著也是喝,我坐著也是喝啊!薪水又差一倍!就怎樣?就坐著喝啊!」所以,他那些都是大專生就是這樣來的。他那篇文章前面的標題叫做“漸漸"。

這個作者說這件事情說完以後,他說他若想到這件事情他就起雞皮疙瘩。他說,其實在我們世間裡,讓一個人墮落或是讓一個人改變,其實不是說很大的變化,或是很強烈的外在力量,其實不是,是甚麼?是“漸漸"。你今天這樣明天這樣,一步一步改變,你自己都怎樣?不知道。這種是最可怕的!而且你自己變到這樣,你自己都不知道我怎會變這樣!

我就跟居士講,可能你剛開始發心說:我要念佛可能說五千聲,漸漸地,漸漸今天比較累、比較忙,念多少?四千,再來三千,再來兩千,再來可能就沒了。怎樣沒了?你有感覺嗎?不知道啊!你沒甚麼感覺,慢慢慢慢這樣沒了。所以我們再回來看這句話喔,「心常拳拳」,我們的心時常都怎樣?勤勉。你要把這心呢,時常這樣提起,不要「」怠,你若「」怠下去,「」怠一天、兩天你沒甚麼感覺,「」怠一年、兩年就很驚人了,就像這樣了!你會想說,很不可思議!我怎麼會變成這樣,對嗎?

若有比丘、比丘尼過者,以坐席賓食之」,這裡說如果有「比丘」或者「比丘尼」經「」他家的門,就應該請他進來「」。

 

佛爾時頌偈言:「優婆夷欲學三昧,奉持五戒勿缺毀,承事善師視如佛,不得拜天祠祀神。除去殺、盜及嫉妬,不得兩舌鬪彼此,不得慳貪常念施,見惡覆藏唯歎善。不得諛諂有邪婬,常當卑謙勿自大;敬事比丘比丘尼,如是行者得三昧。」

佛爾時頌偈言:「優婆夷欲學三昧,奉持五戒勿缺毀,承事善師視如佛,不得拜天祠祀神。除去殺、盜及嫉妬,不得兩舌鬪彼此,不得慳貪常念施,見惡覆藏唯歎善。」這是在說口業,前面那句也是說口業。「不得諛諂有邪婬,常當卑謙勿自大;敬事比丘比丘尼,如是行者得三昧」,好,我今天跟大家報告到這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