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堂課
傳譯因緣
《般舟三昧經》我大約將這本經典他〝傳譯〞傳過來我們中國的因緣,稍微簡單介紹一下。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他出世的國家在哪裡?印度,不是在我們中國。因為他出世在印度,所以,他那時候講經,要說那邊的話,對嗎?他說那邊的話,一般我們現在把它美稱叫做「梵語」。「梵」的意思是清淨的意思,所以我們就美稱說一個比較好聽的話,佛陀他們那時候所說的話是清淨的語言,叫做「梵語」。
如果佛陀那時候是出世在我們中國呢?我們中國的話叫做什麼?叫做「梵語」。如果他若是出世在我們中國,我們把他美稱「梵」的時候,是清淨嘛!意思是說佛陀說的話是清淨的話,所以「梵語」是一個美稱而已,美稱。但是這種「梵語」我們中國人聽不懂,所以必須要翻譯,因此我們現在所看的經典都是翻譯過來的。
在我們中國,開始翻譯經典差不多是在西元140幾年到160幾年,因為這歷史差不多在一、二千年之前了,所以沒辦法很確定說是民國哪一年。像我們板橋講堂,從我們講堂開始,開始念佛、講經到現在幾年了?十幾年……民國幾年開始的?75年。我們現在可以說很確定的日子對嗎?何時。那一千多年的事情抓不到了,所以,只能夠說大約是在這天才開始翻譯經典的。
其中《般舟三昧經》是很早的一部經,它翻譯的年代是西元179年。我們現在所接觸的有關西方淨土的經典,這部經算是最早的,最早翻譯的一部經。所以等一下我們看經文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以前翻譯的方法,跟我們現在所接觸的有些不一樣,但是不要緊。這本經書來的很早,所以,我們知道初祖慧遠大師,他那時修行就是根據這部《般舟三昧經》來修行的,他們根據的不是我們現在所念的《阿彌陀經》,或者是《無量壽經》,沒有,那時候這些淨土三經都還沒翻譯過來,只有這部《般舟三昧經》有過來。所以,那時候他們就用這部經來修行,非常的有成就。
《般舟三昧經》裡面所介紹的主要是觀想,觀想念佛。但是,他觀想念佛所說的方法,跟《十六觀經》不太一樣。他觀想念佛的方法,是教我們要怎樣把我們的心,好好的安住,安住在西方,所以這種方法我們能夠拿來修念佛三昧。我們雖然是修持名念佛的,但是這種方法我們一樣能拿來持名,所以我們才介紹這部《般舟三昧經》,對我們念佛多少有幫助。好,大約跟大家介紹到這裡,我們現在要進入介紹經題。
我會講太快嗎?《佛說般舟三昧經》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所開演的,所以,「佛」--這尊佛就是釋迦牟尼佛。「說」是悅的意思,悅就是讓所有參加法會的大眾都能夠歡喜,都能夠法喜充滿,叫做悅。《般舟三昧經》這部經是以「般舟三昧」這個法,「般舟三昧」是一個法,以這個法來入他的經題。我舉一個例子,《佛說阿彌陀經》是以什麼來入這個經題?《阿彌陀經》是以人。這樣知道嗎?
我們來看什麼叫做「般舟」?既然他是法,若這樣他一定有他的內容啊!我們先介紹大家比較熟悉的「三昧」,三昧也是梵語,翻譯過來是定或正受,「三」就是正,「昧」就是受,正受。大家剛才說什麼?定。正受就是定、三昧。什麼叫做「正受」?正受是我們內心正確的領納一切法叫做正受。我再說一次,我們內心正確來領納,「受」是不是領納,正確來領納一切法,這樣叫做「三昧」。
一個人入三昧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個人他對法的領納會怎樣?正確。你若對一個有三昧的人,你罵他,他對你所罵的這句話能夠怎樣?正確的領納。會生氣嗎?不會。對。確實的我們就知道,我若聽到人家講話,這句話說了我不愛聽就生氣,表示我領納的方法有怎樣?錯誤啊!沒有正確的領納。一樣的,人家若說一句話我就很愛聽,聽起來很歡喜,歡喜到不知人,這有正確的領納嗎?沒有,表示我們沒有三昧的功夫。所以三昧對我們來說,是讓我們的內心,能夠很正確的來接觸我們內心,或者是外面一切的法。一個人能夠在正確的內心和外面的環境,這樣來生活,你說這個人的心情會怎樣?很平穩,而且還能開發他的智慧,對嗎?這是三昧的意思。
所以,三昧,人家說這個人很有定力,表示這個人怎樣?八風吹不動。不管你怎樣生氣,他都不會怎樣。你們有看過這種人嗎?沒有嗎?那裏就有三尊啊!
再來,我們來介紹「般舟」,我去講堂講完「般舟三昧」,若下課去問到居士,居士說:「師父啊!你說那『般若三昧』……。」我什麼時候說過「般若三昧」?他們都會弄錯。「般舟」和「般若」很相像,但是它們兩個有差別,等一下我們來介紹。
「般舟」也是梵語,所以這個三昧從頭到尾都是梵語。「般舟」的意思,我說梵語是它們的發音就是這樣。好比說,我要怎麼講?比方什麼東西……我們現在說カップ有沒有?カップ這是日本話,對嗎?在英文叫什麼?CUP。我們就是用他的音翻過來,叫做CUP,要不然台語要怎麼寫,沒辦法寫啊!我們沒有那種字可以寫嘛!一樣「般舟」和「三昧」它們的梵語就是這樣講的,只是音不太一樣,它們的梵語就是這樣講的。那翻譯過來我們這裡的意思呢?「般舟」叫做「常行道」。
看得清楚嗎?可以喔!你們若最後一排跟我點頭,我就知道看得到。我以前近視又長得這麼高,每次讀書都坐在最後面,我們老師寫字很省,一直寫一直寫到這裡,我那時候就發願,我以後若當老師,字都要寫很大。「常行道」是指什麼常行道呢?我們知道一個人進入三昧,讓我的心進入三昧,那我的身跟口呢?身跟口也是一樣要進入三昧啊!對嗎?哪有我的心進入三昧,我的身跟口還很散亂,這不可能嘛!
所以「常行道」所包括的範圍是三業,就是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常行於道上面。那「常行道」是什麼?我時常要走在道上面,這道是什麼?(正道)那正道是什麼?菩薩道、菩提道,對,這都很正確喔。我要用我的話說,法,法是什麼?我們讀過佛綱有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皈依法是什麼?軌則。像火車要走在它的軌道上面,我們開車的人是不是要開在路上面,是不是?他有一條路,法就是軌則。你有了解這個法,瞭解它的原則、它的軌則,才有辦法走在這條路上,對嗎?好比大家穿衣服,你一定知道領口是要讓頭穿過的,對嗎?袖口是要讓手穿過的。你們有哪一個穿錯的?沒有啊!不會穿錯洞嘛!這是我們知道它的軌則。但是你曾經看過人家穿錯洞的嗎?有啊!也有啊!這有兩種情形,第一個就是他不知道這種衣服的軌則。軌則是什麼?你們怎麼那麼好笑?不然我說方法好了。你們在笑什麼?不要偷笑我哦。我們老菩薩沒來,不然就會跟我說:「你剛才那句就不要這樣講。」我不知要怎麼講?我說原則,這樣好嗎?原則,好嗎?
不要說鬼喔!原來如此喔!要說原則!說原則好嗎?好喔,好,吉祥。還要說什麼?
穿衣服有兩種情形,一種是他不知道這件衣服長這個樣子要怎麼穿?你曾看過這種衣服嗎?有,我跟你說是哪件衣服?我現在穿的這件衣服。很多人去受戒穿這件衣服,教半天都不會穿。因為這件衣服就是一塊布,把它掛一個鉤子和一個環,這樣就是一件衣服了。那時候我記得我去戒場當班長,我們那一班有的都七十幾歲了,你要教他教到他會穿這衣服……啊!真是困難!若要登壇就很緊張!我們受戒以後在現場發衣,發衣後就開始念搭衣的咒,邊念就要邊搭,之前教他的都忘光光,看到戒師就很緊張,整件都展開好像蓋蚊帳,我的就趕快穿好,趕緊幫他穿。
很多人去打佛七,我看了實在是……下課時,那件衣就拿起來趕快摺一摺,不知道怎樣摺,要穿也不知道怎麼穿,有的都跟我說:「師父,我甘願放棄,我甘願說我沒受戒,我要去排最後面。」對嘛,有這種情形啊!第一種是他不知道這種衣服要怎麼穿,對嗎?還有第二種呢?這種衣服很簡單,大家都會穿,只有他這種人怎樣?不會穿。對嘛,這兩種情形。
我們看人家這樣,我們自己其實也是這樣,佛菩薩看我們就像我們在搭衣一樣,很簡單的路就這樣走上去,我們就不知為什麼會亂跑。所以,法在我們世界當中,每一個地方都有法。我們吃飯有法嗎?有啊!中國人吃飯有中國人吃飯的方法,外國人吃飯有外國人吃飯的方法,是不是?我們會拿筷子吃得很合適,他們拿到筷子搞半天吃不到,對嗎?我們拿到他的刀、叉子,也是吃不到啊!都是一樣的。所以這種法,這種原則是每一種法都有,一樣的。人,每一個人都有個性,你只要抓到這個人的原則,他做人的原則,他做事情的原則,你就怎樣?你就像穿一件衣服一樣,穿得很合適又穿得很好看,是不是?
但是,你只要不知道他的原則,不知道他的個性,你就跟他和不來,不管怎麼兜都兜不好,會這樣嗎?會。再說回來,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有原則嗎?有,我們心的原則才是偉大喔!他有一個……在佛法裡面說的……心啊!心的這種法,心的這種道理,最奧妙,最深。一般都說,在心裡面它有它的性質,好比我們叫做佛性,或者叫做什麼?心性。都可以。那在法叫做什麼?法性。每一個法都有,有一樣的地方,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千差萬別很多,如果我們有辦法抓到我們自己的心,它的原則你有辦法掌握到,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就可以發揮到和佛菩薩一樣的程度。
佛菩薩只是把他們的心發揮到最光明、最清淨,對嗎?所以他們的慈悲無量無邊,他們的智慧也無量無邊。我們是怎樣?抓不到啊!對嘛,所以開發不出來。在這裡,《般舟三昧》所說的這種三昧,它教我們,我們的身、口、意要怎樣走上去我們內心,身、口、意,我們內心要怎樣讓它上這個原則,上這個法,讓我們的身、口、意能夠時常在原則上走,你知道這種力量有多大嗎?非常不可思議啊!
我們不說別的,打電腦就好,剛開始學電腦都會被電腦氣得要死,會嗎?怎樣打都打不好,打一打又不見了,要不然就不知道跑去哪裡,是不是這樣?剛開始學電腦……不過電腦好用嗎?好用,對誰好用?知道它的方法的人,對嗎?你若知道它的方法,就會覺得這電腦很好用,能夠幫助你做很多事情。一件東西……這是人發展出來的東西--電腦,它就能夠這樣,何況是我們人本身的本性跟本能,更加不可思議。
所以,大家有因緣能夠修學,你要讓自己想辦法走在那條路上面。不管怎樣,你感覺摸不著或者很困難,或是很辛苦,但是,只要你能夠去touch,touch你們聽懂嗎?接觸,去摸著。好比那開關你去摸著了,雖然它說是接觸不良,摸著等一下又熄掉,但是只要它會閃一下,你就會知道原來那種滋味是這樣的清淨平等,所以這部經最主要介紹的就是這樣,讓我們的三業能夠走在上面,那它要怎樣?它要修。我跟你們講哦……講方法、講道理較簡單,我講的較簡單,那你們聽的呢?聽更簡單,對嗎?但是做起來一樣很困難,你不要想說慧琛師會講,我會講我不會修啊!我講,讓大家去修。
修行--確確實實是要去做的。好比說,我們剛剛入門在門口好像有看到兩個字,叫做什麼?這堵牆後面……我就知道貼久了大家都忘記了,這麼大字,恭敬,是嗎?不是喔,我看錯了喔,對嘛,貼兩個字--「恭敬」對嗎?恭敬好懂嗎?好懂啊!我知道這意思啊!好做嗎?實在是不好做!我們要恭敬是要怎樣?是要發出我們的身、口、意……不好做。
但是,在這要檢別一樣事情,就是我們知道世間和出世間有很多的原則,很多方法,般舟三昧跟其他的原則、其他的方法,哪裡不一樣?我剛才說打電腦,我們只要知道它的原則,我們就可以把電腦打得很好,對嗎?若知道這件衣要怎麼穿,我們很快就能把它穿好了,知道般舟三昧呢,最主要是這個三昧他帶我們的路,去哪裡?成佛喔?也可以啦,不過再前面一點,般舟三昧要去哪裡?定喔?那定它能怎樣?我說好了,可以回去西方啦!
因為修般舟三昧,裡面有介紹是持念阿彌陀佛的佛名,所以修般舟三昧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很多方法裡面,我們能取我們想要用的,但是在這裡為什麼介紹般舟三昧呢?因為在我們有限的性命裡面,我們沒辦法說每一樣方法,每一項事物都把他學起來對嗎?總是要選擇啊!
其中,往生淨土對我來說是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確實的,你看你把這種往生淨土的希望,放在你性命的第幾位?第一!這個哦!我告訴你們,你回去檢查,這不要緊……只要你說好聽的,讓我聽起來歡喜也好。但是,只要在你的性命裡,你把這件事情--往生西方放在第一位,我告訴你們,你回去以後會發生什麼效果呢?從今以後,這世間的什麼事情你都怎樣?你都不會煩惱了,都不太要緊了!反正我是要去另外那個世界,我才不管你這裡怎樣,對嗎?
確實是這樣啊!所以,大家不要想說放在第一位沒什麼!放在第一位是不能亂放的!放在第一位,表示說我這件事情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次要,而且是零頭……有也好,沒有也好,我只要這件完成就好了,是不是這樣?所以修淨土的人,最重要的是,在你的內心有辦法發出這種願心,往生西方是我第一個最重要的願。若是這樣,我們有這種志向,我第一個志願是要往生西方,其他什麼我學不會都沒關係,什麼都較差勁,跟不上都不要緊,是不是這樣?
不是喔!我的腳要踏好幾條船,如果你的能力可以的話,菩薩就是這樣啊!如果說我們的能力若不行,就要先把往生西方,這件事情要怎樣?要有把握!你們剛剛不是這樣說……是不是第一的?或是放在最後的?我別的事都辦好了,再來辦這件事情。
我剛才說一個很要緊的地方喔,雖然我是笑笑的講,但是如果你拿回去用,很能解決你日常生活很多問題。之前,有一位菩薩打電話給我,他跟我說很多事情……最後,我跟他說:「你個性太過細心,你就把神經線放大條一點。」他說:「是喔!那別人若怎樣,我都會有罣礙。」他問我:「我的血型是什麼型的?」我就告訴他。他說:「你就跟我一樣血型的,我們兩個個性怎麼差這麼多?」我說:「跟你住的人,個性跟你有一樣嗎?」他說:「一樣。」我說:「一樣哦!這可好了……從今以後,你不用煩惱了,反正那兩個都會幫你煩惱起來!個性三個都一樣的,這樣你還跟人家煩惱什麼?反正那兩個就會幫你煩惱好了呀!」是不是這樣?
我們世間其實也是這樣,很多事情,你只要把它想清楚……我是要住這裡?還是要去這裡?你把它想清楚,你就會知道有很多事情,其實我們不用太怎樣?(煩惱)對啦!你不用太煩惱啦!是不是?反正有別人,有這種志向的人,要繼續在這裡奮鬥打拼……他會去打算,我們要去西方的就莎唷娜娜啊!管他的!但是我跟你們這樣說,你們不能回去後什麼都不做了,說沒飯吃也沒我的事,我的意思不是這樣喔!你的志向是這樣,不過往生西方的人,有很多地方要注意,是不是這樣?你不要會錯意哦!到時我會被人家打!往生西方的人樣樣都吃虧,沒關係,知道嗎?這樣才能往生西方。西方不是說跑到另外一個世界,不是十萬億佛國土那才叫往生西方,往生西方是你的內心,你的內心都走在道上,不管別人怎樣,反正你都走在你的道上。你也不能說這台車撞到你,你就馬上跑出去了,出軌,不會這樣,不管怎樣他都走在道上,這種人才能往生西方啊!是不是?
所以,你應該盡的本分也是要做,不能回去就把門關一關,開始念佛,不管事情了,這樣不是喔!好了,請問大家經題有清楚嗎?我已經講半個鐘頭了,再不清楚我也沒辦法。
好,我們現在進入經文,翻譯的是後漢月支,這是我們現在的中亞,中亞古時候的一個國家,叫做月支。有一位三藏法師叫支婁迦讖,這位法師翻譯的,支婁迦讖。我們現在看《般舟三昧經》,這部經總共有八品,在第一頁有一個目錄,總共有八品。其中〈問事品〉是颰陀和菩薩請問佛陀,然後從第二品開始,就全部都是說修行的,一直到最後一品,所以整部《般舟三昧經》差不多都是在說修行的經典。
其實,大家聽經不要有壓力,不要想說,我聽那麼多,說要怎樣修,我都做不到。我們凡夫的根機,聽多少,依我們的能力慢慢修就好。因為每一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都不一樣。但是,有一個可喜的地方,就是我至少有聽到一種方法。可能是我這輩子的因緣還沒到,所以我還修不回來。沒關係喔!你有聽經聞法的因緣,你就知道要怎麼走。大家不要有壓力,我也是沒壓力,我都沒修起來,我也敢跟你們講,我都敢講了,所以,你們也敢聽,對嗎?
只要你想聽經,我告訴你們,只要你想要聽經,你就會種一個出世間的福田,真的這麼簡單?真的,佛陀說的啊!出世間的福田,全部都種在法上面。甚且說我今天實在是好忙,忙到時間快到了,我無空閒去聽經,我只要想到說,今天講堂有講經,你就怎樣?種一個出世間的福田,這樣有簡單嗎?有啊。所以,法對我們來說很殊勝,你只要內心對它發出一個希有,難得,尊重的心,若這樣你就種一個因。不一定說,這個法我一定要拿來修,修成就,這樣才行,不一定。但是,這是我們的目標,你把它種一個因下去,慢慢的,我們就會引導,引導我們的內心走這條路。所以,法的力量非常的大。
〈問事品第一〉
我們現在開始看經文,請大家打開經本第一頁。〈問事品第一〉經文我自己念好嗎?好喔,我念台語好嗎?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加隣竹園中,與大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阿須輪、諸夜叉、迦樓羅、甄陀羅、摩睺勒等,無央數眾,一切都在大會坐。
我們先看法會的陣容,法會的陣容怎樣?很大。他不止是……他這大喔……我們現在所用的經本,好比《阿彌陀經》都說「如是我聞」,這裡說「聞如是」,這是以前剛開始翻譯的時候,還沒統一,那時候就是這樣翻「聞如是」。每一部經剛開始是不是有六種成就?第一個「聞」是什麼?聞成就。表示說確確實實我有聽到,誰聽到?阿難,阿難尊者,大家都認識他,因為每一部經,說的時候都要介紹他,對嗎?所以,大家要知道,法的功德力就是這麼的大。
再來「如是」是什麼?信,信成就。你們都很熟了,我要寫嗎?要的舉手,沒關係,我會寫喔!再來第三個「一時」是時成就。再來第四個「佛」是主成就。再來「羅閱祇加隣竹園中」是處,處成就。這個處是在哪裡?「羅閱祇」就是我們很熟悉的王舍城,王舍城裡面,他說「加隣竹園」,「加隣竹園」是什麼?「加隣竹園」就是我們現在很熟悉的竹林精舍。這就好比說王舍城是一個城,對嗎?好比,我們板橋講堂是在板橋市裡面的一間講堂,這樣地點有清楚嗎?有嘛。一個城裡面的一個精舍,佛陀在那裏。
「與大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我們先看,這裡有大菩薩,就是這裡有大乘菩薩,再來還有佛陀的四眾弟子,在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和出家二眾,比丘、比丘尼。「及諸天、龍、阿須輪、諸夜叉、迦樓羅、甄陀羅、摩睺勒等」再來是龍神八部,「諸天」,天--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天人;還有「龍」;「阿須輪」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阿修羅;「夜叉」是鬼道;「迦樓羅」是金翅鳥;「甄陀羅」是一種樂神;「摩睺勒」是猛蛇,等龍神八部。「無央數眾」就是說很多很多,「無央數」就是說沒辦法算的。「一切都在大會坐」,這些大眾都在參加這個法會。
我們來看《般舟三昧經》它所對的對象,有大菩薩,也有聲聞乘,也有人道,乃至有八部鬼神,這些可說差不多是包括,有辦法來參加法會的眾生,是不是都來了。我們知道,每一個眾生只要他們有善根,都希望能夠得到安樂,對嗎?
眾生都很苦,不管是天道的也是有苦,只是他們的苦很微細,人道也有,畜生道、餓鬼道都有,地獄道的沒辦法出來聽經,所以一切眾生都有苦,我們這些苦要用什麼來降伏?我們知道用佛法。我們的苦是怎樣來的?無明惑!對嗎?迷惑啊……再來就怎樣?造業啊!所以,就有這種苦報。那我們受這苦報以後又怎樣?起煩惱,再繼續怎樣?起無明,再造業。所以,就這樣輪迴不能出去。這種苦要從哪裡來解決,就是從哪裡?從這裡--惑。有辦法……我們有辦法,將對一切法不了解的這種迷惑,去把它解決,把它解決以後,才有辦法沒再繼續造業,沒再繼續造業以後,我們就不會受苦了,對嗎?
所以,眾生都很需要聽經聞法,只要他知道能夠去聽經的因緣,他的能力、他的善根,有辦法去的,差不多都很愛參加法會,尤其是佛陀說法,所以,佛陀說法的法會,都非常的殊勝。
我們現在看這,我們看《般舟三昧經》最後一頁,34頁,最後一頁,倒數第二行。
佛說經竟,颰陀和菩薩等,舍利弗、目連、比丘阿難,及諸天、阿須輪、龍、鬼神、人民,皆大歡喜,為佛作禮而去。
你們看喔!他們聽經,這個法會結束以後都怎樣?皆大歡喜,非常的歡喜,歡喜什麼?他們有得到這種法,知道我要怎麼做的這種法喜。
我們聽經,不是在聽笑話,說笑一笑就好了就沒了。當時很歡喜,那回去呢?再開始繼續造業,是這樣對嗎?我們聽經也是,我聽到這種道理,我知道怎麼做能夠解決我的問題,這樣是不是很歡喜?所以就皆大歡喜為佛作禮,他們那種恭敬是在禮拜佛陀,非常感恩佛陀跟他們說這種法,讓他們能夠解決痛苦。我們聽笑話,有聽完再跟他拜一拜的嗎?有人這樣嗎?沒有嘛。
所以,聞法功德,它最主要是有辦法解決所有眾生的痛苦。那痛苦誰幫我們解決?自己解決啊!我們聽到這種法以後,再來就怎樣?自己要去修,自己把它解決。
再來,我們再看,翻回前面那裏,經文第三行。
是時颰陀和菩薩,從坐起整衣服,長跪叉手白佛:「願欲有所問,聽者今當問。」佛言:「善哉!恣汝所問,今當為汝說之。」
我們先看到這裡,「是時颰陀和菩薩,從坐起整衣服」這個時候颰陀和菩薩,從坐起整衣服。一個法會裡面,差不多會分為三種民眾,第一個是「發起眾」,再來第二種就是「當機眾」,再來一個是「影響眾」,這三個很有趣喔!看我們是哪一種?「發起眾」就是這部經是他請問問題,佛陀回答他,叫做發起眾。像《般舟三昧經》的發起眾就是颰陀和菩薩,這樣有清楚嗎?
再來,「當機眾」是講這部經,要開演這種法的時候,這個眾生有辦法得到受用。有的經典你去看,像《金剛經》的後面,有多少人成就什麼?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對嗎?或者是有的證果,有的入定……等等,這就是什麼?當機,表示我開的這帖藥怎樣?他吃下去有效啊!當機眾。再來一個「影響眾」,什麼叫做「影響眾」?就是我是來這裡莊嚴道場的,聽呢……我有聽到,但是怎樣?可能是這耳聽那耳出,我在那裏莊嚴道場的,這叫什麼?影響眾。不知道你們是哪一種?每次都來這裡影響影響,影響法會也好啦!莊嚴道場。
颰陀和菩薩「從坐起」,從他的座位起,「整衣服」,「長跪叉手」,「叉手」就是合掌。「白佛」下對上叫做「白」。颰陀和菩薩要請問釋迦摩尼佛問題,所以叫做「白佛」。「願欲有所問,聽者今當問」他說我希望有一些問題能夠請問佛陀,如果佛陀允准,「聽者」就是允准,若這樣我現在想要請問。佛言:「善哉!恣汝所問,今當為汝說之。」他說……「恣」就是任的意思,隨你任你看要問什麼都可以。「今當為汝說之」我現在就能夠為你回答問題,以下就是颰陀和開始請問問題了。
颰陀和問佛言:「菩薩當行何等法得智慧,如巨海攬萬流?云何行,博達眾智所聞悉解而不疑?云何行,自識宿命所從來生?云何行,得長壽?云何行,常在大姓家生,父母、兄弟、宗親、知識無不愛敬?云何行,得端正顏好美艶?云何得高才與眾絕異,智慧通達無所不包?云何行,功立相滿自致成佛威神無量,成佛境界莊嚴國土?云何行,降魔怨?云何行,而得自在所願不違?云何行,得入總持門?云何行,得神足遍至諸佛土?云何行,得勇猛如師子無所畏,一切魔不能動?云何行,得佛聖性,諸經法悉受持,皆了知而不忘?云何行,得自足離諛諂,不著三處?云何行,得無罣礙,持薩云若教不失佛意?云何行,得人信?云何行,得八種聲入萬億音?云何行,得具足相好?云何行,得徹聽?云何行,得道眼覩未然?云何行,得十力正真慧?云何行,心一等念十方諸佛悉現在前?云何行,知四事之本無?云何行,便於此間見十方無數佛土,其中人民、天、龍、鬼、神及蠕動之類,善惡歸趣皆了知?所問如是,當云何行?願佛說之,釋一切疑。」
颰陀和請問佛陀,「菩薩當行何等法得智慧,如巨海攬萬流?」這是第一個問題,菩薩要怎樣修,能夠得到他的智慧像大海一樣,能夠領納百川、萬川,這樣聽懂嗎?
這是什麼智慧?心胸廣闊?上上智?我考你們,你們看詳細!這是什麼智慧?我知道我只要跟你們說一句話,你們就猜得出來,不過我不要說,有人說出來囉!大聲一點!第一個是真諦的智慧,「真諦智」,就是我們所說的「實智」。剛才有人說是什麼?我聽你們回答,我跟你們說一些要注意的地方,我們知道「智慧」跟「空」這兩個哪裡不一樣?「智慧」跟「空」有一樣嗎?有嗎?沒關係!我知道你們有困難,不逼你們了。我們開智慧是從哪裡開?從我們的心。口跟身不可能開智慧,我這身體很有智慧,有人這樣說嗎?沒有嘛!開智慧是我們的心,一般我們這心如果開智慧叫做智,叫做智,一字就好了,較簡單。我們也有智啊!平常人有智嗎?有啊!不然要怎樣測驗你的智商,對嗎?有,我們都有。我們的心,什麼樣的程度叫做我有成就這種「實智」,什麼時候?就是我的心有去證得這種空性。這兩個像什麼呢?這個是零,我能夠證的;這個是什麼?這個是法,這個是我所證的。這個法不管佛陀有沒出世,這個法都在,對嗎?不生不滅的法。但是,我這個法不生不滅,我怎麼都不知道?因為我的內心沒有去證得。所以,經上形容我們的心證得這種空性的智慧,像什麼呢?像一個盒子,蓋子去蓋到那個盒子,這樣聽懂嗎?這個心的蓋子,去蓋到這個空智的盒子,蓋起來以後就怎樣?兩個就合成一個了,契合。
所以,證入空性這種智慧的人,我們說他所證的是「如理智」。這個法到哪裡,他的心性就到哪,沒有一樣事情能夠跑出他的內心以外,能夠跑出他的智慧以外,這樣聽懂嗎?所以證得這種智慧的人,空性的人,他說他的智慧像其海,像大海一樣,領納百川,這樣聽懂喔?所以,大家說的時候,要把這種觀念弄清楚,空是空,智慧是智慧,這兩個不一樣,這樣了解嗎?我們眾生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心智,只是我們的心智所蓋的那個地方怎樣?蓋不對地方,你沒有去蓋到空啊!蓋到哪裏?蓋到我們家的家事家業,整個心都是我們家裡的事情,對嗎?你的蓋子去蓋在那裡,是不是?這樣了解喔。我們現在怎樣?你的蓋子蓋在那個道理,蓋在那個空性,你蓋到以後,你就發展那種智慧叫「如理智」。所以,這就是我們二諦裡面所說的什麼?真諦。我若說二諦,你們就猜到了,我就不跟你們講。
再來第二種智慧,倒數第二行,我不說你們就知道了對嗎?「云何行,博達眾智所聞悉解而不疑?」這是什麼智?這是了解俗諦的智慧,叫做「俗諦智」。就是一般我們所說的什麼?了解一切法有或者是緣起。所以說這種智慧,他能夠所聞悉解而不疑,沒有一件事情他不知道的,這種智叫做「如量智」。
我請問你們,這兩種智慧哪一種先成就?這個--「如理智」,一定要先證得一切法的本性--空理。證得以後,空理在哪裡?空理就在一切法上面啊!你證得以後,這個法怎麼走,怎樣?看得非常的清楚。所以,先證得「如理智」,然後它發起的帶出來的就是這個,一般人說這個是「後得智」,跟著它的後面就出來了,「後得智」這個是跟在後面的。所以,證得空理以後,後面這個智慧就跟著出來,這兩個是互相提攜的。這兩個是較困難的,其他的部分較簡單,我們差不多把文消一下就好了,倒數起來第二行。
「云何行,自識宿命所從來生?」菩薩要如何修行,能了解他的宿命過去世。「云何行,得長壽?」菩薩要如何修行,能得長壽。「云何行,常在大姓家生,父母、兄弟、宗親、知識無不愛敬?」這菩薩能夠在富貴的人家出世,而且親戚朋友,知識就是朋友,無不愛敬,都能夠很擁護他。「云何行,得端正顏好美艶?」菩薩是不是要長得莊嚴!你當來發願說我做菩薩的時候,不要長得很莊嚴,要長得很醜陋,這樣要度眾生真的很困難,我跟你說實在的。
「云何得高才與眾絕異,智慧通達無所不包?」這個在講什麼?這個在說菩薩的智慧,你們曾聽過「五明」嗎?有聽過嗎?這個五明包括世間和出世間,用我們現代話來說,不管是政治、經濟啦!還有什麼?天文、地理、歷史,全部都要知道,就是這一項智慧通達無所不包。
「云何行,功立相滿自致成佛威神無量,成佛境界莊嚴國土?」這是菩薩的成就,到佛果的時候就是能夠怎樣?成就第一個「自致成佛威神無量」,這是什麼?佛,正報。再來第二個是什麼?「成佛境界莊嚴國土」,這是國土,依報。菩薩道的圓滿就是成就這兩項,一個是正報先成就佛陀的這種報身圓滿,再來就是你有一個佛國土,這兩項。所以般舟三昧能夠成就這項,能夠成就佛果跟莊嚴的國土。
再來「云何行,降魔怨?」降魔怨對菩薩道來說很要緊。為什麼叫做「魔怨」?魔都是冤家,讓我們無法成就佛道,要如何把它降伏?所以,這是菩薩希望能夠降伏的魔怨。
「云何行,而得自在所願不違?」要如何修行,能得到他要的這種願都能圓滿。「云何行,得入總持門?」總持門叫做「陀羅尼」,陀羅尼是總持佛法,最簡單的我說一個譬喻,什麼叫做「總持佛法」?它的作用很大,它有四種作用。我們簡單說其中一種,我們知道楞嚴咒是不是很難背,你只要有辦法成就這個陀羅尼,看一遍就怎樣?總持背起來了。
再來我們看,「云何行,得神足遍至諸佛土?」這是神足通。「云何行,得勇猛如師子無所畏,一切魔不能動?」菩薩希望他的勇猛能像獅子一樣,魔不能動。
「云何行,得佛聖性,諸經法悉受持,皆了知而不忘?」這是菩薩說我若能夠得到佛聖性,請問佛聖性是檢別什麼呢?是對佛以下的九道眾生都檢別,就是我要怎樣修,能夠讓我的這種性入佛的聖性。好比人家所說的,先入諸佛家,在諸佛家裡面修行,聽懂嗎?我們現在所有的性是什麼性,你們知道嗎?我們是凡夫性。有的人想要自己解脫的心更強一點,證果的,這種是什麼?聲聞性或者是辟支佛性,對嗎?我不是一出世就是這種眾生啊!我出世就是初果、二果,有這樣的嗎?沒有啊!為什麼叫做「聲聞性」?就是他的性質是屬於這一種的,這樣知道嗎?所以他修的時候就會變這樣,人家說「種性」,曾聽過嗎?有的屬於菩薩種性,菩薩的種性其實就可以入佛家,佛的聖性,這樣了解嗎?能夠成就佛的聖性,表示這種人,他的本性裡面,本質裡面就有上求下化這種性,這樣了解嗎?好有成就感!你們都跟我點頭。
再來我們看,「云何行,得自足離諛諂,不著三處?」「三處」就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要怎樣修行能夠讓自己「自足」,自己能夠很知足,「離諛諂」就是我們所說的逢迎諂媚,不住著在這三界。「云何行,得無罣礙,持薩云若教不失佛意?」這個有一個名辭,「薩云若」是什麼呢?我們曾聽過跟「薩云若」很相像的名辭叫什麼?「薩婆若」。「薩婆若」是什麼?一切智。「薩云若」就是這個一切智,以前是說這個名辭。要如何修行能夠成就無罣礙的一切智?一切智就是我們剛才說的「真諦」。證入真諦那種智慧,一切智,「教不失佛意」,他若有教化眾生,不會失去佛陀的本意。「云何行,得人信?」要如何修行能得到人信,眾生能夠信靠他,信靠他。
「云何行,得八種聲入萬億音?」,「八種聲入萬億音」八種聲是佛陀的音聲有八種,哪八種?我簡單說,不寫了,再寫會來不及。第一個「極好」,他的聲音很好。再來「柔軟」,要寫嗎?不用,我簡單說幾樣。再來是「尊慧」,佛陀的聲尊慧,聽到佛陀的聲很尊貴而且還能開智慧。還有剛才有講「柔軟」,再來「不誤」,佛陀說的話都不會差錯,不誤。「深遠」,佛陀的聲音,他不用拿麥克風,在這裡坐的人聽起來是剛好的音量;你飛到天上,聽起來也是怎樣?剛好的音量,有厲害嗎?有喔。有一次,目犍連說要試看佛陀的聲音有多大聲,就一直飛一直飛,用他的神通一直飛,飛到三界外,佛陀說你愛飛,我再加持你讓你飛遠一點,飛到十方國土。奇怪!佛陀的聲音在這裡聽也是那麼清楚!好了,簡單介紹幾項就好。
佛陀這些聲音,能夠入到萬億音,是眾生的語言裡面,佛陀都有辦法用眾生的語言來說給眾生聽。美國人聽到佛陀講的是什麼?美國話。所以你看這些眾生,剛才我們是不是介紹很多眾生,有天、龍、阿修羅、夜叉,對嗎?有說佛陀講的話,只有人道聽懂,別道的都聽不懂嗎?沒有。佛陀的聲音說出去以後,如果你是夜叉,你聽起來佛陀講的就是夜叉的話;跟天人說的就是天上的話。
再來「云何行,得具足相好?」這是莊嚴。「云何行,得徹聽?」徹聽也是一種神通,徹聽不管多遠的音聲,我都聽得到。「云何行,得道眼覩未然?」這是什麼?天眼。
「云何行,得十力正真慧?」這是佛陀的十種智力,叫做「十力」、「四無所謂」。這十種智力,最主要部分是觀察眾生的根機。「云何行,心一等念十方諸佛悉現在前?」這是說要如何修行能夠成就,這個就是般舟三昧,「心一等念十方諸佛悉現在前」,般舟三昧成就的時候就是這樣。因地說叫做常行道,我們剛剛說那是對因地來說。對般舟三昧成就的果位來說,什麼時候你知道你的般舟三昧成就了?就是你念頭念的時候,「心一等念十方諸佛悉現在前」,就可以看到十方佛,這是般舟三昧成就的果報。「云何行,知四事之本無?」,「四事」經上說的不是很詳細,「四事」有可能是四大,地、水、火、風。
「云何行,便於此間見十方無數佛土,其中人民、天、龍、鬼、神及蠕動之類,善惡歸趣皆了知?」要怎樣修行能在十方世界,在這娑婆世界,我就能夠看到十方無數佛土,十方無數的世界,其中裡面人民種種的善惡歸趣,善道、惡道我都可以看得很詳細。這是颰陀和菩薩所請問佛陀的問題,總共二十五個問題,這二十五個都是他想要成就的願望。願,我要怎樣修?怎樣修,這是什麼?因。「云何行」,我因地要怎樣修,然後我能夠成就不管是降魔怨,或者是入到總持門,這是什麼?這些法就是他的果。我希望要這些果--二十五個,其實在另外一個版本翻譯不止這些,很多。因地,颰陀和菩薩請問佛陀要怎樣修,「所問如是,當云何行?願佛說之,釋一切疑。」他說我所問的,我所要成就的願望就是以上這些,我要如何修行?希望佛陀為我解說,讓我能夠沒有這種疑問。後面的部分,我們下禮拜再一起講。好,今天跟大家報告到這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