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講於西蓮板橋講堂-第五堂
[ 慧琛法師講述 / 打字:魏月珍 /剪輯:童采翎 2014.08 ]
第五堂課
〈行品第二〉
請大家打開經本,第八頁。我們今天要把〈行品〉介紹完畢,介紹完以後,若有時間會把這品再做一個複習。因為〈行品〉可以說是這部經裡面,專門介紹「般舟三昧」要怎麼修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所以用較多時間來介紹這品。
「譬如人聞墮舍利國,有婬女字須門,復有人聞婬女阿凡和利,復有人聞優婆洹復作婬女;時其人未曾見此三女人,聞之婬意即動,是三人皆在羅閱祇國同時念,各於夢中到其女邊,與共棲宿,覺已各自念之。」
第八頁,第四行下面,「譬如人聞墮舍利國,有婬女字須門,復有人聞婬女阿凡和利,復有人聞優婆洹復作婬女」,這裡是說一個譬喻,前面我所唸的,他這裡說有三個「婬女」,這三個「婬女」他們住的地方是在「舍利國」,這是這三個「婬女」所住的地方。其實我們現在所說的「國」,在那時候可能是一個城。這三個「婬女」,一個叫做「須門」,一個叫做「阿凡和利」,第三個叫做「優婆洹」。
再來,「時其人未曾見此三女人,聞之婬意即動,是三人皆在羅閱祇國同時念」,這裡「時其人」,這「其人」是指三個男眾,這三個男眾不曾看過這三個「婬女」,「未曾見」不曾看過。但是,他聽到以後,這三個男眾聽到這三個「婬女」以後,「婬意即動」,他的淫慾心就動了。「是三人皆在羅閱祇國同時念」這三個住在「羅閱祇」,對嗎?我們就知道了,這三個男眾跟這三個女眾住的國家不一樣,對嗎?而且又不認識,是不是這樣?住不同地方,不曾看過,只是聽到而已,但是他聽到以後,「婬意即動」。所以,我們來看喔,「各於夢中到其女邊,與共棲宿」他說這三個男眾,聽到以後,晚上作夢,他就到那個「婬女」那裏,「與共棲宿」,那一夜跟她一起住。「覺已各自念之」這三個男眾,醒過來以後呢,他們也覺得很奇怪啊,怎麼會這樣?他不曾看過,為什麼聽到以後就這樣?
佛告颰陀和:「我持是三女人以為喻,汝持是事為人說經,使解此慧,至不退轉地無上正真道。若後得佛,號曰善覺。」
好,我們先把這段文消過。「佛」陀跟「颰陀和」菩薩說,他用這個譬「喻」,這三個「婬女」的譬「喻」跟他說,說什麼呢?等一下我們會解說。用這個譬「喻」「為人」,為什麼人呢?就是以後若有人有這種情形,像這三個男眾這種情形呢,若這樣你就會跟他解說。「使解此慧」,讓他們了解這種事情,什麼事情呢?念,念力。念力能夠達到什麼程度?一個人運用他的念力,能夠達到什麼程度?我們等一下會介紹。讓他了解這件事情,「使解此慧」。乃至讓這個人「至不退轉地無上正真道」,乃至能夠成就無上正覺。「若後得佛,號曰善覺」,若這樣這種人呢,以後成佛以後,他的名號叫做「善覺」。我們這些文差不多解釋過,我們回頭看,為什麼佛陀會舉這個例子來說。
我們先來看,這裡所說的譬「喻」。本來這個念是從哪裡念?他為什麼會念?因為他有聽聞,對嗎?他是不是聽到?這三個男眾沒看到那三個女眾啊,他只是聽到而已,聽到以後,他就開始念,對嗎?用他的念力。其實,他晚上作夢的時候,實際上有去嗎?他有說晚上作夢,從「羅閱祗國」一直跑,跑到「舍利國」嗎?也沒有,是不是?只是用他的念力,現那個境,對嗎?所以,念力能夠現這個境。而且他不只看到這個境而已,還能夠怎樣?他還能受用。所以,他這裡說「與共棲宿」他才覺得很奇怪啊,他醒過來以後,才會想問這個問題,對嗎?用這個譬「喻」是要說什麼呢?這雖然是一個凡夫的心念,對嗎?他用凡夫的這種心念,凡夫的念力,能夠這麼的強,行力那麼的強,強到你這樣念,念到那個境界能夠現前,是不是這樣?這是在譬「喻」什麼呢?我們看第九頁開始。
佛言:「菩薩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
「佛言:『菩薩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釋迦牟尼「佛」跟颰陀和「菩薩」說,「菩薩」在我們這個娑婆「國土」,我們這個娑婆「國土」是一個穢土,對嗎?我們這裡有「阿彌陀佛」啊!但是我們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我們只要「念」力有夠強、有夠勇猛,就能夠怎樣?就能夠現這個境,你能夠把「阿彌陀佛」「念」出來。所謂「念」出來,是「念」到你有看到。就可比他所舉的那個例子,對嗎?
他們淫慾心重的時候,能夠怎樣?看到,看到這個女眾,對嗎?一樣的,所有的「念」只是我們的心理作用,對嗎?心所法,你的作用能夠把它用在淨法,也能夠把它用在不清淨的地方,是不是這樣?所以,人家說每一位眾生都有佛性,佛性就是這樣,佛性是平等的,只是你把這佛性拿來怎樣用,這樣而已。
「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專念」這兩個字非常的要緊,為什麼要強調「專念」,「專」是什麼意思呢?(答:不雜。)對!對!對!記憶很好喔!不能說記憶很好,是觀念很清楚;「專」就是不夾雜,不雜。我們「念」力「念」到要怎樣讓境能夠現前,就是你要「念」到你的「念」頭裡面,完全沒有一絲其他的「念」頭,很「專」心,就是「念」我要的這件事情。所以,在這裡能夠舉一個譬喻來說,「念」的時候,要有這種心情,什麼樣的心情呢?歸命,歸命的心情。
我們所有最寶貴的是這條性命,對嗎?我用我的性命去依靠的,我用我的性命去依靠的這件事情,我用我的性命去依靠「阿彌陀佛」,用這種心情來「念」叫做什麼?歸命。你這樣「念」佛才能好好「專」心,如果我們不是用這樣,我們是用零碎的,其他的事情做剩的,零碎的力量去「念」佛,你的「念」頭絕對怎樣?沒辦法「專」心!因為你就覺得這件事情不要緊啊!我們什麼時候能夠「念」到很「專」心?在祖師的語錄裡面,尤其是《徹悟禪師語錄》,以前有說過,他說「念」佛,我們要顧這個佛號,就像貓抓老鼠,有嗎?如貓抓鼠,有嗎?像雞在孵蛋,這樣的「專」心,一心一意。
你們曾看過貓抓老鼠嗎?有喔!我跟你們說,貓抓老鼠很有趣喔!可能有看過哄?山貓抓老鼠,跟家裡的貓抓老鼠不一樣,你們知道嗎?因為你們很少看到山貓,對嗎?我在山上都是看到山貓。可能一樣吧?不過,我不曾看過家裡的貓抓老鼠,我都是看到山貓。我跟你們說不一樣,呵。一般若是山貓,遠遠看到人來就怎樣?跑掉……那種的是山貓;若是遠遠看到人,就趕緊靠過來的,那就是什麼?(答:家貓。)對,家貓。看到人就要纏人,你就知道這隻是人養的,對嗎?
若是山上的貓,敏感度很強,看到人就馬上跑掉。但是,我有試過,山貓若在抓東西,你走得再近,牠都沒看到你,完全一點感覺都沒有。因為,牠整顆心的「念」頭,都在那隻老鼠,牠要抓的那隻東西上面。不管要抓什麼?要抓蟑螂,要抓蝴蝶,或是抓蜥蜴都一樣,非常專注,外面發生什麼事情,牠都不知道。一心歸命就是要這隻,其他的我都不知道。我們「念」佛要「念」到這樣,你知道嗎?你只要「念」到這樣,六根你不用特別去收攝,就怎樣?自然就攝了,對嗎?因為你一心一意,我就是要這一項。你們「念」佛有這樣嗎?一定要這樣訓練。你若感覺好像沒有喔,在病苦的時候,或者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你可以把這種力量培養出來。
其實,娑婆世界的眾生,我們的環境非常好訓練,因為逆境實在有夠多。我們每個人,是不是每天都會遇到多多少少不順意的事情,對嗎?我們遇到不順意的事情,要怎麼辦?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其他的都把他放下,不要管他,因為事情是假的,他會來也會去,一心歸命,歸命在這裡。所以,人家說這句佛號要千錘百鍊,人家煉鐵是不是這樣煉,對嗎?錘是怎樣?敲一敲;煉呢?烤一烤,對嗎?打鐵就是這樣啊!鐵呢,生鐵要怎樣把它打成鋼鐵?要先把它燒一燒,燒得紅紅的,拿起來再怎樣?敲一敲;敲一敲再怎樣?浸水;浸水再來呢?再拿起來烤一烤,對嗎?我們在娑婆世界就是要這樣讓人訓練,拿起來烤一烤,再來敲一敲,再來怎樣?浸水。
我們是不是每天都要過這種日子,但是你要知道這是成就我們的。如果說,我們在這裡還沒辦法成就,你說我們要怎樣訓練我們的念力?有的人敲一敲,烤一烤,再浸水怎樣?為什麼不會成就?因為他的定力不「專」心。你沒有把這個境拿來看緊,不管你怎樣,我就是這句「阿彌陀佛」,一心歸命,咬緊,你敲我也沒關係,你烤我也沒關係,你把我拿去浸水也沒關係,我就怎樣?一心歸命這句「阿彌陀佛」,咬著不放。
以前,我曾經常常舉個例子,可比一個人跌入大海裡面,那木頭你要抱緊,對嗎?要抓緊。大海的浪怎樣打著你,你只要木頭抱緊,就有一條生路,對嗎?就不會沉下去了。在這世界也是一樣,我們有一個「念」,能夠「念」「阿彌陀佛」,這是最可貴的,對嗎?我們能夠「念」「阿彌陀佛」,在這大海才不會怎樣?繼續造業,對嗎?你不管對我怎樣,我只要有「念」「阿彌陀佛」,我的「念」頭若有「專」,就不會繼續造業,再沉下去,對嗎?這是一個很確實,大家能夠修行的一種境,不管遇到什麼事情,或是越大越好,小事情還考驗不了功夫,若大項事情才能考出功夫,你才知道你歸命「阿彌陀佛」的心,有堅強嗎?
我說個故事給你們聽,好嗎?有一個老人家,他七十幾歲了,那時候,因為他「念」佛都「念」的很法喜,有一個出家人就想要帶這個人去跟他們道場的人認識,因為他感覺他們道場的人都很愚癡,都不認識「阿彌陀佛」,雖然都有修行,但是還沒有這種法喜,所以他就希望帶他去那裏。
結果呢,那個老人七十多歲,他帶老人用走的,走了一百多里,一里是我們現在的
我們一輩子的路,會只走二十幾公里嗎?不止嘛!對不對?是不是很遙遠?我們很遙遠的路上,走起來有法喜嗎?這要看我們把「念」頭擺在哪裡?「念」佛的人,如果不知道把「念」頭放在「阿彌陀佛」上,享受這種法喜,那是很可惜的!我們想想哦!事情,你可以生氣,也可以不生氣呀!是不是?你難道一定要生氣才能過日子嗎?不一定呀!你可以不生氣,你也可以「念」「阿彌陀佛」呀!事情,如果可以說不要歡喜,那這種歡喜也是假的,一下就過去了,我也可以拿來「念」「阿彌陀佛」,是不是?我也可以不要計較,計較也是過去了,就看要怎麼樣都好呀!我也可以把那個「念」力拿來「念」「阿彌陀佛」呀!這樣大家知道嗎?
所以,我們每天,我們的心,所遇的境,你注意看,看你在甚麼境裡面,你的「念」頭會不見,你的心沒辦法「專」,沒辦法「專念」,那個境就是來考你的。你若有考過,那個境對你來說就怎樣?過關了,對嘛?而且也是因為有這些境,我們才能夠成熟我們的心「念」,對嗎?一個人一輩子都沒甚麼考驗,沒什麼境,可比說一天到晚都坐在拜墊上面「念」佛,你怎麼知道你的功夫到哪裡?不知道啊!下拜墊才知道,下拜墊遇到事情,才知道我們的「念」力到哪裡,是不是這樣!
所以,其實你要知道這種千錘百鍊,境其實是在磨甚麼?磨我們無始以來所有的貪心、瞋心、計較的心、嫉妒的心、看不起別人的心,種種的心在這境裡面,一個個你都能把它敲一敲、烘一烘,再拿去浸水,怎樣?讓它都不見,只剩甚麼?「念」。「專念」「阿彌陀佛」這個「念」。不管怎樣,反正我就不理它,我就是「念」「阿彌陀佛」就好。不管甚麼境,我心「念」不要被你拖去,你若有辦法訓練,就能怎樣?你就能看到「阿彌陀佛」了。聽起來好像沒有很困難嘛!對嗎?好像可以這樣喔!
唉!實在哦!我們眾生還在這輪迴不是沒原因的!其實,讓我們輪迴,我們都會誣賴給境,對嘛?說都是因為怎樣怎樣。其實都不是啦!都是你自己的心!我們的心自己去「念」的,對嗎?你不去「念」會有事嗎?你不去「念」它,它就是境而已,它就是一個外境,它就不會跑進你的心,是不是?你說我「念」我的孫,如果你不「念」他,他也是在外面,你一「念」才把他「念」進來的,對嗎?一樣啊!「阿彌陀佛」是不是在西方,你看要不要把他「念」進來啊!你「念」他,「念」到把他「念」進來,他就怎樣?看到了,你就看到「阿彌陀佛」了。所以,這段文很重要,在說「專念」。
修「念」佛,「念」頭一定要訓練到有辦法「專」,這很要緊,臨命終就是靠這「念」。你有辦法「專」,就能夠一心不亂,對嗎?你沒辦法「專」,你「念」再多就是冇佛,以前叫做冇佛,就是佛祖裡面再摻其他的,表面上是說要「念」佛,但其實可能是「念」其它的,「念」五四三的。所以,每一天都一定要訓練。我們現在就知道,現在就開始訓練,我現在就開始「念」佛,其他的不要「念」,你把「阿彌陀佛」「念」到一心歸命我就是要「念」這項,其他的我不要「念」。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有辦法這樣「念」,「念」到甚麼境來都不動,都不會讓它影響到,我還是「念」佛,表面上你看我好像在處理事情,實際上我心頭怎樣?在「念」我的「阿彌陀佛」。這樣大家有了解嗎?說這段你們聽懂嗎?有喔!
我告訴你們,你們若做不到,有一個辦法。以前,有一個禪師,他參禪到一個境界了,遇到昏沉,這故事你們可能聽過了。他要對治昏沉,他怎樣呢?去坐在斷崖上,看你是要甚麼,你是要打瞌睡,還是要命,對嗎?你去找一個境,讓你自己有辦法提高警覺,提高到最高的,你這樣訓練過,再來怎樣?再來就好了。不然,不要說那麼離譜的,不要說有生命危險的,我們說一個最簡單的,今天大家回去不要睡,好嗎?不好喔!明天要上班!不要想嘛!不要想明天要上班,想說今天大家都能見到「阿彌陀佛」就好了。
我是舉一個例子啦!我有試過,一次經驗,因為我最愛睏,我這輩子不曾熬過夜,只為了一件事情沒睡,就是為了「念」「阿彌陀佛」。因為我若沒睡,隔天我就“咪咪冒冒"(閩南語)了。你去試看看,試一樣事情,看你幾點睡,我不知道你們幾點睡,可比十點,今天不睡,不睡要怎樣?「念」佛啊!你要想說我用這麼大的代價,一定要好好「念」佛,對嗎?要不然用這麼大的代價,又沒把「阿彌陀佛」好好「念」下去,不是很可惜嗎?對嗎?很愛睏又不能睏,要怎樣?一直「念」,十點、十一點,十一點到十二點實在很辛苦,再來一點、兩點、三點、四點、五點、六點,你們去幫人家助「念」,應該有這種經驗啊!對嗎?實在是很愛睏,不過要去助「念」,不能睡,對嗎?「念」完呢?隔天是不是一樣要去上班,對嗎?
你用你最大的意志力!你現在也沒有其他的依靠啊!你也不能叫一個人替你「念」,我來睡,也不可以啊!只能靠你自己的力量!其實,歸命的意思就是這樣,你完全沒有其他資源,只能靠你自己。我們遇到所有的境,要認識清楚,不管甚麼境,我們所造的業,就是自己要去承擔,對嗎?所以,遇到甚麼境的時候,不自己去承擔,那你要靠誰?只能靠「阿彌陀佛」,確實是這樣。你找一個境,完全沒任何資源,只能靠你自己,那時你才有辦法訓練自己的「念」頭,你才有辦法把這「念」,把「念」頭訓練出來。其實,我們的「念」頭實在說它的功德無量。真的,我們要成就定也好,要成就慧也好,都要從這個「念」來。
所以,我們上次有說過,「欲」、「勝解」,再來是甚麼?「念」。「五別境」,有嗎?「念」再來,才出「定」跟「慧」。所以,如果你的「念」頭,你沒有把它訓練到很純熟,你要成就定跟慧,根本就不可能啊!因為沒其他路了,我們只有這個資源,而且這個資源是最寶貴的,每一個眾生都有。但是,很可惜,很多眾生都讓這境轉了,起其他的瞋恨心也好,你起瞋恨心,你根本就沒「念」啊!「念」頭就不堅嘛!對嗎?像貪心也好,嫉妒心也好,還是……還有甚麼心?很多心啦!我們的心是很多的。我們起那些「念」,其實都只是讓我們永遠沒辦法成就定跟慧。所以,你要成就定跟慧,一定要成就你的「念」力,「念」力一定要訓練的很「專」。我可以說一個很確實的事情,不管是世間或是出世間,各行各業你想要成就,你一定要怎樣?這個人一定要有辦法「專」心,對嗎?沒有說一個很散漫的人,還能成功,那也是靠運氣啦!不然怎樣?絕對不可能!是不是這樣?何況說要成就出世間這麼殊勝的定跟慧,一定要訓練你的「念」頭。
我再說一個故事給你們聽,這個故事不知說過沒?我說到忘了。有一對夫妻,他們開一間店做生意,他先生很愛念佛,念佛念到很歡喜。可是,他要算帳,邊算帳邊念佛,邊記帳邊念佛,你看他會出甚麼問題?常常出錯!你知道嗎?他老婆有一次實在忍不住了,她就跟她先生說,你念佛實在是很好啦,不過你在算帳或是記帳的時候,拜託你一條一條的算清楚、記清楚,我們這樣才不會損失很大。他先生實在是很有善根,他老婆這樣跟他說了以後,他很高興。他說:「連這世間的錢啊!這帶不走的錢啊!我都要這樣一條一條的把它記清楚,把它算清楚,那這樣救我命的『阿彌陀佛』,我更不能把他忘記,一時都不能把他忘記,我越要把他記清楚。」所以,他老婆跟他說那句話以後,他就越念越愛,帳就越記越不清楚,他這種境,訓練出來是甚麼?讓他越專心。你知道嗎?所以,其實是看你心的方向,你要怎麼走,我們能夠決定我們自己的命運,對嗎?其實都不是別人幫你決定的,你要決定說我要怎麼走,你就有辦法將這個境拿來訓練你的念。其實,很多很歹命,在很不好的境當中成就的念佛人,都是這一支的,很自在的。
我說一個實在的故事,往生的故事,大約之前沒多久,有一個阿婆,不是沒多久,很久了啦,好幾十年前,這不要緊啦,我的算術不太好,說都說不清楚。他兒子是紅衛兵,紅衛兵是好幾十年前了,對嗎?不是沒多久。他兒子是紅衛兵,很悽慘喔,把他母親抓去清算鬥爭。他母親有夠痛苦的,他也沒先生,只生這個兒子,這個兒子又這麼孝順,把他抓去清算鬥爭。他會有業績啊,真孝順。他母親實在是痛苦到很想了斷。
有一次,她就跑去鄰居那訴苦,跟鄰居說:「我這麼歹命!一輩子都沒甚麼好依靠,只靠這個兒子,這個兒子還這樣對待我,你看我要怎麼辦?」他鄰居告訴她:「人家那裏有念佛,要不然妳去那裏學念佛,好不好?」他母親想說也好,不然沒路可走了,就跟著去念佛了。
你要知道,當一個人的念頭萬念俱灰,你在這輩子裡沒有一絲希望,這個時候你若有辦法再把你這個念頭提起來,這個念頭就是最勇的。在這世間,她也沒甚麼依靠,一個阿婆,你說她要靠甚麼?也沒有先生,兒子是這個樣子的,她要靠甚麼?她完全對這輩子都沒甚麼希望的時候,去遇到「阿彌陀佛」,那時候很拼命的念佛。她兒子也不知道他媽媽在念佛,他回來也是對他母親口氣很差,動手動腳打她也有啦!那時候,他母親就想說沒關係,反正我也這麼老了,我現在有「阿彌陀佛」可以靠,我不靠你了。我沒希望你能改,也沒希望你會更好,我沒希望其他的,我對這世間完全都沒一點留戀,就一直念佛一直念佛。
有一天,她跟她兒子說:「你明天下午,早一點回來好嗎?」她跟她兒子說:「你明天差不多四、五點的時候,你趕快回來,你回來就知道了。」她兒子想說,你叫我回來是討皮痛的。他兒子每天回來就打她、罵她,所以他母親很痛苦。結果,那天她兒子就想說,好啊!她叫我早點回來,早點回來有什麼要緊的,我就回來啊,看要怎樣都沒關係啊!就回去!他踏進他家的客廳,看到甚麼呢?看到他母親坐在凳子上,坐著,怎樣?往生了。有勇嗎?勇!
我們現在往生,你看怎樣往生的?躺在那裡,還要讓人助念,做這做那,自己怎樣回去的都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好多人幫你助念。你看我們的命差多少?是不是!她那種人是完全靠自己的念,她為什麼能夠訓練到這樣,她在世間沒有一絲可讓她依靠的,她只能靠「阿彌陀佛」帶她去,所以,她其他的都怎樣?非常的堅強。你要知道一個人的念頭,一定要訓練到很堅強,不管怎樣,反正我就一直念一直念念念,不管怎樣病痛,怎樣艱苦,我就是念,念到這樣能訓練出你的念力,你要是有辦法把這念力訓練出來,你才知道說佛陀教我們的念佛法門是這麼的殊勝。因為,你能夠很深刻地去看到自己的念頭,這麼的清楚,這麼的自在,跟外面的境完全都沒關係,我說這樣有清楚嗎?(答:有。)
好,那我們趕緊看他的文,回去要念喔,你們再不念,我實在……,不是說沒辦法啦!我要回去懺悔!人家那種有修行的人說一句,人家就抱回去拜了,說這麼多次再聽不懂,我也沒辦法,不可以說沒辦法,我要回去懺悔。
我們看第九頁第一行,他說:「他『專念故得見之』。」看到「阿彌陀佛」,對嗎?再來「即問」,這位「菩薩」看到「阿彌陀佛」,他就問「阿彌陀佛」:「『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我們先看到這裡。這裡是說甚麼?這個「菩薩」,他念到境界現前,而且還能受用,對嗎?他不只是看到境,說那境像木頭一樣!不是喔!他能夠和佛陀說話,受用,能受用,跟剛才我們說的那譬喻一樣。這個「菩薩」跟「阿彌陀佛」問說「持何法」,我修哪一種方「法」能夠生到你這個「國」家?「阿彌陀佛報言」,「阿彌陀佛」跟他說,如果你要生到我這個「國」家,「當念我名」,你要「持」「念」我的佛「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不要「休息」,你「念」佛呢,不要「休息」,要「專」,不只「專」而已,而且又怎樣?不斷,不要「休息」,若這樣就能夠生到我這個「國」家。《般舟三昧經》這段文是不是說得很清楚!對喔!我們再繼續看。所以,《般舟三昧經》裡面有說到「持」「名」「念」佛的部分,就是這部分,非常清楚,對嗎?這段也讓很多祖師來引用,而且這是「阿彌陀佛」他親口說的,想要「生」到「我」這個世界,「我」這個國家,就怎樣?「當念我名」,你要「念」,要「持」「念」「我」的佛號。
佛言:「專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巨億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菩薩僧中說法不壞色。何以故?色、痛痒、思想、生死、識、魂神、地、水、火、風,世間天上上至梵摩訶梵不壞色,用念佛故得是三昧。」
再來第三行,「佛言:『專念故得往生,……。』」下面的部分是在說觀想,它這裡的「專念」,這個「念」是觀想。所以,「念」不管是「持」「名」「念」佛也好,觀想「念」佛也好,都是訓練我們的「念」。我這句話說清楚一點,我們的「念」頭能夠用觀想來訓練,也能夠用「持」「名」來訓練,乃至你要用誦經,你要用「持」咒都可以嗎?可以。
你只要能夠訓練你的念頭,訓練到我這個念頭非常的清楚,非常的明顯,這樣就對了。大家有把他聽清楚喔!你們有辦法看到你自己的念嗎?有。你會很生氣嗎?會氣得發抖嗎?這種念有勇猛嗎?有,就是這樣。那種念,念到有夠氣的那種,就是這樣。只是我們就要換一個對象,對嗎?念佛,你能夠念到很清涼、很法喜,就是這樣。你不要說這很困難,我告訴你,你有辦法生氣氣到這樣,一心歸命,一心歸命瞋恨心,對嗎? 一心歸命貪心,你若想要的,就想辦法一定要把它拿到,是不是這樣?我們這種一心歸命的這種心。一樣啊!你把對象稍微換一下。所以,我們的念頭,你們曾經把它訓練出來,只是訓練到不對的地方。
第三行,這裡說「專念故得往生」,下面是說觀想「念」佛。所以,《般舟三昧經》說的,也有觀想「念」佛。「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巨億光明徹照,端正無比」,這裡先說「念」「佛」陀的「身」「相」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我們時常所聽到的。他觀的時候,是一個「相」一個「相」這樣觀。較清楚的說法,在《十六觀經》裡面有說到,「佛」陀的「身」軀有多高、甚麼色的,在上面都有說到。「巨億光明徹照」,「徹照」就是「阿彌陀佛」的「光明」非常的遍滿。「巨億光明」這是在形容他的「光明」無量「光」,十方世界都「照」得到。「端正無比」,「佛」陀他成就的「相」好是圓滿的果報,一點缺角都沒有,「端正無比」,沒人能跟「佛」陀比。
「在菩薩僧中說法不壞色。何以故?色、痛痒、思想、生死、識、魂神、地、水、火、風,世間天上上至梵摩訶梵不壞色,用念佛故得是三昧」這裡說,除了把「阿彌陀佛」觀想出來以後呢,「阿彌陀佛」「在菩薩僧中說法」,「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說法,說甚麼法呢?「不壞色」。「不壞色」其實說起來應該要這樣講啦!這裡是翻譯的關係,應該說「色」「不壞」,甚麼叫做「色」「不壞」呢?「色」是怎麼「不壞」?我告訴你們,「色」「不壞」並不是「色」「不壞」,都是這麼微細的事情,不知怎麼跟你們講,等一下若有時間再跟你們解釋。
「色」「不壞」在這裡看到的「色」,我們等一下若有時間再解釋。他這裡最主要是說「說法」,「說」甚麼「法」?「說」大乘的空理。「何以故?」「色」是在「說」五蘊,頭一個「色」就是五蘊裡面的「色」蘊,對嗎?再來「痛」跟「痒」是甚麼?受。再來第三個「思」是行蘊;「痛」跟「痒」是受;再來是甚麼?「想」,「想」就是「想」蘊;再來「生死、識、魂神」,這是甚麼?一直到「魂神」,這是「識」。所以他這裡講的就是甚麼?五陰,對嗎?五蘊、「地、水、火、風」,五蘊跟四大都怎樣?空。
五蘊跟四大都「不壞」,只是他沒說出來而已。「不壞」甚麼?別的版本有翻譯出來。再來「世間天上上至梵摩訶梵不壞色」,「世間」就是我們的欲界;再來「天上」就是欲界「天」;「上至梵」這個「梵」是「梵」「天」,「梵」「天」就是「色」界。頭一個是欲界,對嗎?「世間」,欲界,再來「色」界,再來「摩訶梵」就是無「色」界,「不壞色」都是空的。三界,這裡是說三界,簡單說三界都是空的。
「用念佛故得是三昧」,因為「念佛」的緣故,所以成就這種「三昧」,這種「三昧」叫做甚麼?「般舟三昧」。不過「般舟三昧」在這裡,他所看的境能夠用一個名,叫做「空三昧」,另一個版本翻譯出來是「空三昧」。這段文為什麼「念佛」念念念,念到能夠看到,成就這種「三昧」?他這裡說觀想的時候,是這樣觀,觀「阿彌陀佛」,而且「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跟「菩薩僧」所說的是這種空理。先到這裡,下面我們再來說為什麼?
佛告颰陀和:「是菩薩三昧誰證者?我弟子摩訶迦葉、因坻達、須真天子,及時知者,有行得者,是為證也。如是,颰陀和!欲得見十方諸現在佛者,當一心念其方,莫得異想,如是即可得見。譬如人遠出到他郡國,念本鄉里家室親族,其人於夢中歸到故鄉里;見家室親屬,喜共言語,覺為知識說之如是。」
「佛告颰陀和:『是菩薩三昧誰證者?我弟子摩訶迦葉、因坻達、須真天子,及時知者,有行得者,是為證也。』」,「佛」陀跟「颰陀和菩薩」說,這種「菩薩三昧」--「般舟三昧」,甚麼人有「證」得?甚麼人有成就?「佛」陀跟他說「我弟子摩訶迦葉」,是「佛」陀的大「弟子」,大「迦葉」。再來第二個是「因坻達、須真天子」,第二個這是一個「天子」,「天子」就是「天」人。再來第三個「及時知者」,「時知」就是有因緣,「時」就是有因緣,有因緣「知」道這個法的,而且「有行」,又「有」修「行」就能夠成就,聽懂嗎?我再說一次,「及時」,「時」就是有因緣能夠「知」道這個法,而且又「有」修「行」成就的,「及」就是有成就的,「是為證也」,這些人都「證」得「般舟三昧」。
「如是,颰陀和!欲得見十方諸現在佛者,當一心念其方,莫得異想,如是即可得見」,不好意思,我今天沒有事先念,念得不順暢。他這裡這句是從我們前面說那三個婬女的故事,一直到這裡做一個結論。「佛」陀跟「颰陀和菩薩」說,如果你想要看到「十方諸現在佛」,有想要成就「般舟三昧」,若這樣你要「一心」,「一心」就是怎樣?專「心」。「念其方」,「念」西「方」的「阿彌陀佛」,不要有其他的雜想,就是要專「心」,不要有其他的雜想。「如是」,你若這樣念呢,就能夠看到「阿彌陀佛」了。好,到這裡這部分有清楚嗎?我先跟大家會通,等一下我們聽才會順。這段文其實能夠配《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有一段文很重要,叫做「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對嗎?「必定見佛」那句我不要寫,這段其實就是說「念佛」,非常的清楚,對嗎?他是不是把「阿彌陀佛」要怎麼念,說得很詳細,就是這樣念,就是這樣念。
所以,我們每一次「念佛」的時候,就是要這樣念,念得很清楚,念到有看到這個念頭出來,看到「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出來。
下面這段文在說憶佛,第九頁,最後一行。「譬如人遠出到他郡國」他說有一個人「遠出」,出「遠」路去其「他」的城市。「念本鄉里家室親族」他很懷「念」故「鄉」的這些「親」戚、朋友。「其人於夢中歸到故鄉里」他白天很思「念」,晚上就做「夢」,「夢」見回去「故鄉」。「見家室親屬,喜共言語。覺為知識說之如是」,他「夢」到以後,他回到「故鄉」看到「親」戚、朋友,很高興,還跟他們講話,對嗎?他醒過來以後,就跟「知識」,就是跟他朋友說這件事情,說我哪一天做「夢」,我有回去我的「故鄉」,看到甚麼人,還跟他講話,這是不是,他也是用「念」,對嗎?只是用甚麼?憶「念」,用憶「念」作「夢」回去「故鄉」,而且還有受用,對嗎?
佛言:「菩薩聞佛名字欲得見者,常念其方即得見之。
「佛言:『菩薩聞佛名字欲得見者,常念其方即得見之。』」,「佛」陀說「菩薩」如果聽到阿彌陀「佛」的名字,想要見到阿彌陀「佛」,「常念」,時「常念」,「念」西「方」,若這樣就能夠看到。
憶「念」,憶「佛」跟「念」「佛」不太一樣,我剛才有說「念」「佛」有一個很重要的要領是甚麼?專「念」,你要歸命,一心依靠、歸命,若這樣憶「佛」是甚麼呢?憶「佛」是要將西「方」當作你的故鄉。所以,憶「佛」我們頭一次有說,你要把自己當作當機眾,甚麼叫做當機眾?我們那時候有說到,所有的當機眾是這部經是為……,請法的是發起眾,影響眾是來隨喜的,當機眾就是這部經為了這些人開的,對嗎?所以,我們要把西「方」當作哪一種的想法,我們才會把這憶「念」的心,想「佛」的心提起來?你要把西「方」當作阿彌陀「佛」他是為了我,才成就一個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我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當機眾,你要將它當作是你的「故鄉」。我們為什麼會思「念」「故鄉」?因為我們都是感覺我是那裏的人,對嗎?這樣才會思「念」啊!
我們為什麼會想家?因為我覺得這間是我家,你會去找別間說,這間你會很懷念的嗎?因為沒有那種感覺嘛!對嗎?我們會時常思「念」,就是我有把我自己放在那裏,我感覺我是那裏的人,我不是娑婆世界的人,若這樣你才會時「常」懷「念」那裡。
所以我說這段文的時候,我才想到以前徹悟禪師裡面,他有說一段文,我那時候很難體會,他說: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為了我一個人發的。我想說:「奇怪!徹悟禪師他怎會這麼想?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為他一人發的嗎?是為很多眾生發的啊!」我們若這樣想,我們那種想要回去「故鄉」的那種心,就起不來,你就覺得說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去的啊!
我們若在懷「念」、憶「念」的,你不要這樣想,你要把我們自己當作我就是那個世界唯一的眾生,所以才想說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為我發的,阿彌陀「佛」無量劫修菩薩行是為了我一個人修的,阿彌陀「佛」處處接引人,但是顯現這種瑞相,都是為了我,為了要接引我,你要有這種心情才能夠憶「佛」。如果這種心情沒培養出來,你要懷「念」西「方」極樂世界會很困難,想不出來,對嗎?沒感覺啊!沒有那種感覺!所以,我們對一個人的懷「念」,你想喔,我們會懷「念」一個人,或者懷「念」一個甚麼事情,我們懷「念」的是不是我們喜歡的事情,對嗎?你才會去懷「念」。你會去懷「念」某人跟某人的事嗎?那把它想過就過了,對嗎?是不是這樣?所以,會懷「念」、回憶,一定是我們要把我們自己放在裡面,這樣有了解嗎?所以我們要想說要怎樣發起憶「佛」的心,我們要把我們的「故鄉」放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就是要回去那裏的,你這樣才會時「常」想喔。好,我們看下面,這是第二個,說憶「佛」。憶「佛」跟「念」「佛」不太一樣,了解嗎?了解喔!
再來第三,第三等一下再講,我們先看經文,這一段跟前面「故鄉」那段不一樣。
譬如比丘觀死人骨,著前觀之,有青時、有白時、有赤時、有黑時,其色無有持來者,是意所想耳!菩薩如是持佛威神力,於三昧中立自在,欲見何方佛即得見。
這裡是在說第三個,念力。「譬如」有一個「比丘」,他修不淨「觀」,「著前觀之」,有時候不淨「觀」能夠用兩種方法,一種就是有確實的實物,不淨「觀」所「觀」的是甚麼?屍體。就是有確實的實物,放在前面,這樣「觀」,這是一種。還有一種是用想的,用想的就能夠看相片等等,都可以。這個時候,「死人」骨爛、肉會裂開等等,會臭啊!所以,他說「有青」的、「有白」的、「有赤」的、「有黑」的,對嗎?爛了就變「黑」的,是不是這樣?「青」的,我們的筋就是「青」的啊!「白」的,骨頭就是「白」的;「赤」的,肉是不是「赤」的,對嗎?他就是「觀」。你看喔!「觀」的時候是眼睛閉起來,那個影像很清楚的浮出來,這樣才叫做你有把這個東西「觀」成就。他說「其色無有持來者」,他眼睛閉起來以後,所看到的,不管是「青」的、「白」的、「赤」的、「黑」的,那個「色」是有人把你從外面拿到裡面嗎?沒有啊!「是意」,是你的心所「想」的,「想」就是取相嘛!你把外面這個相,把它取進來,然後你眼睛閉起來才看得到,對嗎?
「菩薩如是持佛威神力,於三昧中立自在」,意思是說「菩薩」能夠看到阿彌陀「佛」,有嗎?而且,不止看到阿彌陀「佛」,他想要看到哪一「方」,東「方」、南「方」、西「方」,不管要看到哪一「方」的「佛」,都能夠看到,是靠甚麼「力」量?是靠「佛」陀的「威神力」加「持」他,然後他成就這種「三昧」以後,他想要看哪一位「佛」陀就看得到了。
我們把這段文配前面那裏就知道了,這個「比丘」他修不淨「觀」的時候,是不是用他的心來念,對嗎?我會取相,取相以後,他就看到了,對嗎?同樣的,「菩薩」怎麼能夠看到十「方」諸「佛」?是他這種念頭,是靠著「佛」陀的加「持」「力」才成就的。
何以故?持佛力,三昧力,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見。譬如人年少端正著好衣服,欲自見其形,若以持鏡,若麻油、若淨水、水精,於中照,自見之。云何寧有影從外入鏡、麻油、水、水精中不也?」
那下面,他就解釋「何以故?持佛力,三昧力,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見」菩薩要怎樣能夠看到「佛」陀呢?是用「三」種力量。第一種是「佛」陀的加「持」「力」;再來是「三昧」,修這個法他本身就有「力」量,「三昧」的「力」量;再來第三個是「本功德」,是自己的善根,用這「三」種「力」量和合,所以就能夠看到阿彌陀「佛」。
他這裡解釋說,看到阿彌陀「佛」是甚麼事情?我們回來回答前面所說的「譬如人年少端正著好衣服」,可比有一個「年」輕人,他不只「年」輕,而且還長得很「端」正,還穿「著」一件很莊嚴的「衣」服,這個時候,「欲自見其形」他想看看他長甚麼樣子,「若以持鏡,若麻油、若淨水、水精,於中照,自見之」,他要看的時候,「自」己看不到啊!所以就怎樣?「持鏡」,拿「鏡」子或著去「照」「麻油」、「淨水」,或是「水精」,在裡面他就能夠看到「自」己的影子,對嗎?你們現在都「照」甚麼?呵,會有人「照」「麻油」嗎?
他說:「云何寧有影從外入鏡、麻油、水、水精中不也?」佛陀跟颰陀和菩薩問說:「會有一個『影』子從外面跑進去『鏡』子,乃至『水精』裡面的嗎?」會有嗎?去照鏡子,那裡面的影子是從外面跑進去的!沒有嘛!
颰陀和言:「不也。天中天!以鏡、麻油、水、水精淨故,自見其影耳!影不從中出,亦不從外入。」
「颰陀和言:『不也。天中天!』」,「天中天」是指佛陀。「不也」沒有啦!為什麼會現一個「影」子呢?因為「鏡」子、「麻油」、「水」、「水精淨故」,清「淨」的緣故,對嗎?今天「鏡」子若是霧的,霧煞煞,或著這「水」是不清「淨」的,這樣就看不清楚了,對嗎?你要清「淨」的才看得到啊!因為清「淨」的緣故。「自見其影耳!影不從中出,亦不從外入」,他說這個「影」子不是從「鏡」子裡跑「出」來的,而且也不是從「外」面進去的,是不是這樣?所以他這裡就說,這個「鏡」子外面有一個人,對嗎?有一個年輕人,他去照「鏡」子,裡面就現一個「影」子,是不是?他這譬如甚麼呢?譬如說,我們的心念甚麼?念這佛號,我們的心念這佛號,清「淨」的時候,是不是現佛陀的相,對嗎?
佛言:「善哉!颰陀和!色清淨故,所有者清淨。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欲處、色處、無色處,是三處意所作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涅槃。是法無可樂者,設使念為空耳,無所有也。菩薩在三昧中立者,所見如是。」
剛才那位「菩薩」,他是不是持「念」「佛」名,「念」「念」「念」怎樣?彌陀才出來,是不是?一樣的,他這裡繼續說,「佛言:『善哉!颰陀和!色清淨故,所有者清淨。』」,甚麼叫做「色清淨」?就是這個鏡子「清淨」,所以你能夠現這個「清淨」的影子,對嗎?這個鏡子是在形容我們的「心」,那「念」的這個是甚麼?「佛」號,這樣才對。他說這個「心」,我們的「心」像一個鏡子,我們的「心」像鏡子那麼的「清淨」,我們「念」「佛」的時候,才會現這個影子,就可比這個鏡子「清淨」的時候,照這個人才能現出他的影子,這樣有清楚嗎?
再來「欲見佛即見」,你「清淨」的時候,你想看到「佛」就能看到,這是確實的喔!所以我們前面有說到,「菩薩」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記得嗎?「菩薩」成就「三昧」的時候,他雖然沒「天眼」,但是他在這裡就能夠看到西方極樂世界,對嗎?這表示他的「心」非常「清淨」,乃至六根都「清淨」,所以「欲見佛即見」,他想要看到阿彌陀「佛」就能夠看到了。「見即問,問即報」這是剛才「菩薩」跟阿彌陀「佛」的對答。他看到阿彌陀「佛」以後,就問他,問說要怎樣才能生到這個國家,阿彌陀「佛」就跟他「報」啊,「報」怎樣?「報」就是回答,回答說如果你想要生到我這個國家,就要「念」我的名號,記得嗎?好。
「聞經大歡喜,作是念」,這個時候,這位「菩薩」聽到阿彌陀「佛」這樣講的時候,非常的「歡喜」,他就做一個「念」頭,從這以後又是另一個發展了,到前面都還屬於「念」,「念」出你的定力、現境,到這裡前面都是。從這後面呢,這位菩薩他就開始做一個「念」,這個「念」呢,他所發展出來的是慧,智慧,那個時候他就這樣想,想說:「佛從何所來?我為到何所?」想說我現在有看到阿彌陀「佛」,我所看到的阿彌陀「佛」是從哪裡「來」的?我若看到,他會是從西方一直跑跑到這裡的嗎?或是「我為到何所?」或是我去那裏的?為甚麼他會這樣想?因為我人是在娑婆世界啊,阿彌陀「佛」是在極樂世界,我們是在不同的世界,我能夠看到他,只有兩種情形嘛,要不就是阿彌陀「佛」來這裡讓我看到,要不然是怎樣?我去西方看到阿彌陀「佛」,對嗎?他就這樣想啊!是「佛」陀「來」,或是我去。「自念」,然後他就「自」己想,「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其實「佛」陀沒有「來」,「我」也怎樣?沒有去。這說起來很簡單,「無」「來」又「無」去,其實沒那麼簡單,他看到這個法以後,這是「三昧」成就以後所見的境,對嗎?
他看到這個以後,他就起思維,「佛」沒「來」,「我」也沒去。看到這個境,能夠發展這種想法,這叫做甚麼?現觀。「現觀」曾聽過嗎?「現觀」是甚麼意思?「現觀」就是我們所觀的境現前,就是一般我們所說的親證,我親自去看到這個不「來」不去的法,叫做「現觀」。這是屬於現觀的一種,成就現觀有很多方法,這是其中一種,你所觀的境現前,這樣叫做親證,了解嗎?
親證這種不生不滅的法,所以這個時候跟前面所看的不一樣,我們前面看的是阿彌陀「佛」現前,對嗎?他若看到阿彌陀「佛」,就跟他對答,到這裡已經不是囉!進一步,他看到以後,是看到這個法,甚麼法?不生不滅的法,他不是看到「佛」相,他是看到背後那個空理,看到那個道理,你們了解嗎?
還有一種獨覺人,獨覺人他出世的時候是沒有「佛」陀的時候,他怎樣開悟的?他怎樣解脫的?他就看到飛花落葉,對嗎?他看到花掉下來,或是花謝了或是葉子掉下來,看到這個境,他就怎樣?覺悟,自己覺悟,所以他看到的不是境,他看到的是甚麼?道理,他看到的是道理。所以,開發智慧跟開發定力不一樣,定力是你要的境現前,這屬於你的「念」頭已經很專心了,把你要「念」的境「念」出來;智慧不一樣,智慧是你看到這個境的當下,就看到那個理,這樣有了解嗎?這叫做智慧。
再來十一頁,第二行下面,「自念欲處、色處、無色處,是三處意所作耳!」這個時候,他就知道這是「三」界,「欲處、色處、無色處」,這「三」界全都是我的「心」所「念」出來的。他看到這個道理以後,他就知道「三」界跟這「佛」陀一樣,是我的「心」所「念」出來的。「我所念即見」,「我所念」的是甚麼「我」就看到甚麼。「心作佛」,「我」的「心」如果「作佛」,「我」的「心」「念」「佛」,「心自見」,「我」的「心」就會看到「我」所「念」的這「佛」。「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若這樣,「我」的「心」這個時候就是跟「佛」陀一樣的「心」;「心」--這就跟你們說親證的境界是甚麼。 「心是佛心」,「我」的「心」本來是「我」能夠「念」的,對嗎?當你把「佛」陀的「心」「念」出來的時候,才知道原來這兩個是同體的。
我不知道你們還記得嗎?在第一節課時,我有跟你們說過,第一節課說到菩薩的智慧「如巨海攬萬流」,有嗎?第一頁,倒數第三行,那時候我有說到這種智慧是甚麼智慧,我們的智慧去證到真諦智,記得嗎?我們的智慧去證到真諦,有嗎?我有舉例,譬喻說這兩個親證的時候,就可比蓋子去蓋上盒子,記得嗎?如含含蓋,如蓋含含,那個蓋子去蓋上,兩個就合成一個,有嗎?所以親證的就是這樣。你所觀的那個境現前的時候,我的「心」「念」「佛」現前的時候,你才知道原來「我」的「心」就是「佛」「心」,你就看到了。那句話,倒著念回來,其實「佛」「心」就是甚麼?就是「我」。
所以,證到這種「三昧」的時候,他所開發出來的智慧是跟「佛」陀平等的,看到這種空理,有了解嗎?所以「念」「佛」能夠「念」到這種境界,我們時常說的「念」而無「念」,「念」而無「念」是甚麼意思?你念念念,「念」到那個「念」頭他的本性現前的時候,你會發覺原來「我」所「念」的這個「念」啊,他本身就是怎樣?我們現在說的是「無念」,對嗎?他本身這個「念」實在是空的,不來不去。其實這個「無」不是說「無」喔!這個「念」是不來不去的,「無」的意思是我每一「念」同樣也是「念」啊,每一個「念」頭都「念」,但是每一個「念」頭都不來不去、不可得的,叫做「空」,這樣了解嗎?所以,「念而無念」其實已經開智慧了,叫做「念而無念」。
再來「心見佛」,這個時候你「心」看到「佛」,這不只看到「佛」相而已喔!是看到那個道理!「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為什麼「心不自知心」呢?無啊!沒有其他的啊!有「心」以外的「心」嗎?我「心」「念」「佛」的時候,是不是合一的時候,「心」有可能去另外知道其他的嗎?若有可能就變做二法了,對嗎?所以,「心不自知心」沒有其他的,也不見「心不自見心」,是合成一個,有可能再去看到另外一個嗎?沒有嘛!
「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涅槃」這個時候,如果「菩薩」的「心」,起「心」動「念」,我們只要起「心」動「念」是不是叫做愚痴,「心」如果有取「想」,表示「心」外有一個甚麼?「心」外有另外一個境叫做甚麼?二法。就變做有能有所,這個時候叫做愚痴,就是無明。「心無想」就叫做「無念」,不來不去叫做「涅槃」。
「是法無可樂者」這個「法」,其實沒有一點值得你貪著,本來就沒有啊!「設使念為空耳」,「設使」我們現在不管你怎樣「念」,去取到甚麼樣的「念」,都同樣是怎樣?「空」的啦!不實在的!因為所有的「法」都是從我們的「心」,本來就沒有喔!沒有其他的境界、「念」頭,我們去把它取相進來,才變做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無所有也。菩薩在三昧中立者,所見如是」,所以「菩薩」證到般舟「三昧」的時候,他所看到的這種空理是完全平等,這種境界沒辦法講的,一般我們只能說證到般舟「三昧」會看到十方「佛」,其實他看到的十方「佛」也是無量光無量壽,完全都無量的,沒辦法限制。
佛爾時說偈言:「心者不自知,有心不見心;心起想則癡,無心是涅槃。是法無堅固,常立在於念;以解見空者,一切無想願。
「佛爾時說偈言:『心者不自知,…。』」其實「心」呢,本來就是「心」以外無境,所以「不自知」。「有心不見心」如果我們再取另外一個「想」,就是有了。我們如果有一個「心」就沒辦法看到我們本來的「心」,妄「心」沒辦法看到真「心」。所以說「心起想則癡」,「心」若有取相就是愚「癡」。「無心是涅槃」,「心」裡面沒有其他的取相、「念」頭,才是「涅槃」。「是法無堅固,常立在於念」,一切「法」都不「堅固」,只是我們「心」所想出來的,「常立在於念」,所以我們必須要安住我們的「心」在我們的「念」頭上面。「以解見空者,一切無想願」,如果我們有辦法用這種「見」「解」來看到「空」理,對世間的一切就沒怎樣?沒其他的取相跟希望,後面的部分跟大家解釋的比較趕,很抱歉。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