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琛法師講述 / 打字:魏月珍 /剪輯:童采翎 2013.09 ]
第二堂課
〈問事品第一〉
請大家打開經本第三頁,我們上星期講到第三行對嗎?現在從第三行下面開始。
佛告颰陀和:「善哉!汝所問多所過度,不可復計。汝所以能作是問者,汝乃前世過去佛時,所作功德,供養諸佛,樂於經法,守禁戒行清淨所致;常行乞食不就請,多成就諸菩薩合會,教語令棄眾惡,視一切悉平等所致;常有大慈大悲所致。汝功德不可復計。」
上星期我們講到颰陀和菩薩,他請問佛陀二十五個問題,這二十五個問題是他的願,他希望能夠成就二十五個願,所以能夠成就的這個願,其實是他想要的一種結果。他請問佛陀要怎樣才能夠得到,要「云何行」,「云何行」是什麼?這是因。我要怎麼做才能成就這些願望?他想要成就這些願望,最主要不是為了他自己,是為了什麼人?眾生。在菩薩道裡面,如果說,好比我舉一個例子,如果你是長輩,小孩若跟你要什麼東西,如果你要滿他願的時候,是不是要有能力負擔得起?而有這些能力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要滿足家裡小孩的需要,對嗎?菩薩也是這樣,他跟眾生的關係就是這樣。
眾生有什麼需要,他就希望有哪一種能力能夠來幫助眾生。所以在《華嚴經》裡面,菩薩的「願」叫做「炷」,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菩薩道裡面,好比是菩薩的心燈,這盞燈火,「願」是「炷」。就像我們點供佛的燈,整盞燈是什麼?是「願」。有了燈火,還需要什麼?還要有台燭、座位、油,對嗎?如果沒有油會怎樣?炷若沒油就不會亮了,對嗎?
然後,智慧是光,光明,這燈火是不是點著以後,它就有光明,這種光明就像智慧一樣。我們往回看,發願是菩薩的根本,他先發起一個願,但是我們要讓這個願像這菩提心燈,這燈火不要讓它熄掉,你就要不斷的加慈悲的油,而且還有這智慧的光,對嗎?所以其實發這個願,最主要是要怎樣?是要怎樣長養我無量的慈悲,跟無量的智慧,讓我這盞燈火能夠一直亮下去,一直亮下去這種光明,若這樣才能夠滿足我這些願。
所以,發一個願以後,不能是空願。發願以後再來要怎樣?再來你就要去要求自己,我要怎樣去成就我的慈悲跟我的智慧。所以在菩薩道裡,發願之後,很重要的就是,你要如何去增加我們的慈悲跟智慧。他將慈悲譬如作「油」,油是一種水性的東西對嗎?一般在世間形容慈悲就像甘露,所以看到觀世音菩薩感覺很清涼,是因為觀世音菩薩會對我們灑甘露水,因為我們眾生都是很痛苦的,就好像被火燒似的。地獄的眾生最痛苦對嗎?所以地獄從頭到尾每一樣東西都像著火一樣。
我們的慈悲需要學習,就是學習發動我們的慈悲要像水一樣,這是什麼意思?是能夠不斷不斷地,而且慈悲是讓人感覺到,你給人的感覺是清涼的,這才是慈悲。慈悲是完全沒有條件的,也不是會讓人有負擔的,會讓人有負擔的那種就不叫做慈悲了。所以慈悲的特性大家要記清楚,你去做的時候才做得成。在這世界裡,這兩件事情--「慈悲」跟「智慧」,永遠都沒有錯。可是,你要知道,什麼時候該發出我的慈悲跟智慧?要如何發出才正確?培養一個人的慈悲,不是關起門來訓練,不是的。菩薩為什麼會發願?發願說我要先滿這些願。因為他看到眾生太需要什麼?慈悲。慈悲讓他得到滋潤。還有什麼?智慧讓他有光明。確確實實是這樣對嗎?
比方澆花、澆樹,可能你們澆的是小盆栽,你若去山裡看人家澆樹,你就會知道,早上去澆樹,澆一澆,怎麼會澆水澆了半天,那顆樹看起來還是好像沒有什麼受用。以前我不太會看,後來有一位菩薩他教我,我說給你聽喔,樹是這樣對嗎?根在下面,你澆水一定是從這裡澆的。有從這裡澆的嗎?沒有嘛,你澆水一定不是從這裡澆的。你怎麼知道這棵樹吃飽了沒?看它的葉子!喔!可以那麼快看出來哦!它的葉子若快乾掉了,吸了水就會馬上膨脹起來!你們家的樹真好商量!這種眾生真好度對嗎?那要怎麼看樹吃飽沒?看土有沒有濕?濕就好了嗎?你要看那土吸水吸到不吸了,就表示怎樣?表示它吃飽了。
眾生也是這樣,你說我對他慈悲,可以給他五元、十元、一百元、一萬元,你覺得奇怪,他怎麼都得不到受用!那就表示怎樣?表示不夠,他還沒吸飽對嗎?要到怎樣?直到他不要了,不會再跟你要了,甚至你給他,他會感覺你給太多了,滿出來了,才是怎樣?飽了。你要知道我們若沒有這種願,沒有這種慈悲,你就實在做不下去,就會煩,會生氣啊!我們這世間的眾生,每一個就是這樣。你不要說,我教你你怎麼都不聽!那就是他還沒到要聽的時候啊,是不是?他就還沒感覺說我需要來聽你的話,你怎麼說他就是不聽,他還沒感覺到你的慈悲,這樣大家有了解嗎?我們要學阿彌陀佛。因為我很雞婆,我都會教人念佛,但我不會每次都去管人,有的我會跟他說:「你要念佛」。有一次有位菩薩對我說:「你怎麼那麼有耐性,你都不會覺得煩,我實在覺得有夠煩的。」有一次,我答他一句話:「阿彌陀佛他無量劫來,對我都不曾覺得煩,所以我要學他。他已經度我這麼多劫了,他都不煩,我現在跟你講的也沒幾年,所以我不會煩。」
阿彌陀佛的慈悲,慈悲到什麼程度?五逆十惡。對嘛!五逆十惡用我們現在的話,說起來是什麼?那種世界上最壞的事,這個人全部都把它做盡了,是不是?一個人他做了所有的壞事,這種人,阿彌陀佛要救他嗎?要。而且不是只有把你救起來這樣就好了,不是啊。他用無量劫在菩薩道所修行的那些心血,清嚴的莊嚴佛國土,讓你跟我一起來享受,跟我一樣的平等,用這種心來度化眾生,你看他有多慈悲!所以我們現在如果遇到這種像樹一樣,怎麼吸水都吸不飽的,表示怎樣?表示他已經乾渴很久了,他太久太久不曾喝到這種甘露水了,對嗎?所以他才會變成這個樣子。人家說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難調難伏是怎樣?是因為太乾渴了,所以就會變這樣。大家要慈悲,確確實實要慈悲,在這世間慈悲永遠都沒有錯。再來一種是什麼?智慧。
說起來很簡單對嗎?等一下我們就會知道,為什麼颰陀和菩薩他會想要知道這個答案--「我要怎樣做?」我的慈悲能夠怎樣?慈悲無量,無量到讓我的願望能夠達成。再來就是智慧,智慧是一種光明對嗎?這兩個是不是不一樣?什麼叫做光明呢?假設我們在晚上進入一間房間,在裡面走來走去,會去碰到門、碰到柱子、碰到門窗,有可能嗎?有可能,因為沒有點燈啊!我們在世間也是這樣,整天碰來碰去,不知到底怎樣走才對,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的光明,所以有可能我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錯誤的。
所以學習智慧,上次也跟大家講過,智慧要如何學習?不記得了?我不知道?上星期跟你們說,「般舟」是把我們的身、口、意走在什麼上面?法。學習佛法,最主要是我們能夠知道佛陀是怎樣覺悟的,學習那種法,你有辦法覺悟,你就怎樣?就有智慧了啊!對嗎?我們沒有智慧,要怎樣覺悟?沒有智慧,要覺悟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聽經聞法最主要是讓我們知道這個世間、出世間的道理是怎樣?這道理是要拿出來用的,而不是把道理吊在牆壁上說給人聽,這樣是不行的,感覺很好笑嗎?能說不能行就是這樣。說歸說,要是真的發生事情就一點法都沒有。我做的完全不按牌理出牌,我今天想要怎樣就怎樣,你沒原則會亂,身、口、意沒有一個原則,就絕對沒定慧。所以要學習這個法,這就是智慧,有慈悲跟智慧才有辦法圓滿這個願。困難喔!法師啊!我這樣是要修到什麼時候才能修滿我的願?還好颰陀和菩薩幫我們請問,請問要怎樣修才可以?這裡有一個很大的方便,等一下再說。
第三行下面,佛陀告訴颰陀和菩薩:「善哉!」讚歎他!「汝所問多所過度。不可復計。」你所請問的這個問題,「多所過度」,「過」的意思是超越。(沒關係!你休息!我自己來。你們幫我擦黑板,我會很不好意思,我這樣會破壞你們的規矩嗎?沒讓你們擦黑板。稍微喔!好啦!要不然你們愛擦就擦,只是我會感覺很不好意思,你們這樣聽會斷斷續續。我租起來好嗎?我今天把它租起來,好嗎?班長可以嗎?這塊黑板今晚可以租我嗎?我把它租起來,租金沒關係,看要多少我給你。)「過」的意思是超越,超越什麼呢?超越二乘跟凡夫。修菩薩道的心量,一定要跳出凡夫很粗重的我執,跟二乘只顧自己和顧自己眷屬的這種心一定要超越,這第一個是「過」。再來是「度」,「度」是什麼?橫過,橫過什麼?煩惱跟生死,煩惱流跟生死流。因為你讓煩惱綁住,讓生死控制住,你說你要怎樣救度眾生?不可能啊!一定要超越!你所問的這些問題,你所能夠讓眾生超越煩惱流跟生死流,乃至超越二乘跟凡夫的,這種力量所能度化眾生的,這些不可復計,能夠因為你請問這個問題來超越這些。「不可復計」很多很多,表示他問這個問題非常的好,所以佛陀才跟他說善哉。
「汝所以能作是問者,汝乃前世過去佛時,所作功德,供養諸佛,樂於經法,守禁戒行清淨所致。」佛陀先讚歎颰陀和菩薩。在這說的第一個是說過去世,你現在能夠來請問這個問題,是因為你過去世所做的功德--「供養諸佛」。「供養諸佛」所得到的是世間的福,不但供養佛、供養出家眾、大眾僧,四事供養,「四事」你們知道嗎?醫藥、臥具、衣服、飲食,他日常生活所需要用的,這叫做世間福。然後這裡有一個過程,一般都是要先種世間福,供養是得到福報對嗎?你有種到這個福田以後,才有因緣「樂於經法」,「樂於經法」是種出世間的福。
所以我上星期說,我們甚且今天沒有空來上課,但只要我起一個心--「今天在上課,講堂在講經了,我隨喜別人有因緣去聽課,這樣很好。」你起這個心念就怎樣?就是種出世間的福報。
這段文是佛陀讚歎他現世、這輩子,剛才是說他的過去世,現在是說他這一世。「守禁戒行清淨所致」我們看這裡就知道,颰陀和菩薩這時候已經現出家相了,此時出家以後,守持清淨戒,三業都很如法、如佛。
「常行乞食不就請,多成就諸菩薩合會,教語令棄眾惡,視一切悉平等所致;常有大慈大悲所致。汝功德不可復計。」「常行乞食不就請」而且他時常都是托缽,「不就請」沒有受到個別的供養。「多成就諸菩薩合會,教語令棄眾惡。」而且他還成就菩薩合會,就是讓菩薩能夠在一起,在一起做什麼?聽他教導他們如何能去眾惡,放棄不好的身口意不如法的地方,就是他會教導菩薩。「視一切悉平等」一切是指眾生,不管是冤的眾生或是親的眾生,他都平等的看待。「常有大慈大悲所致」而且他內心時常抱著要讓人快樂,「慈」就是讓人快樂對嗎?「悲」就是怎樣?拔苦。看到人有痛苦,他時常都想要救拔人家,他這輩子有這種功德。「汝功德不可復計」你所成就的功德實在是無法計算,除了你請問這個問題以外,你這輩子就已經成就這麼多的功德了,佛陀這樣讚歎他。
佛告颰陀和:「有三昧名十方諸佛悉在前立,能行是法,汝之所問悉可得也。」
你看主角出現了,主角是什麼?「三昧」。我們這部經叫《般舟三昧》對嗎?我們上星期說「般舟」是什麼意思?「常行道」。「常行道」是從因地來講,因地要這樣修。然後,什麼時候知道我修的「三昧」已經成就了?就是「十方諸佛悉在前立」。我簡單寫一下,就好比我們現在念佛,要怎麼知道我什麼時候「念佛三昧」成就?念到你見到阿彌陀佛,表示你「念佛三昧」已經成就了。
如果大家看到「有三昧名十方諸佛悉在前立」,其實這就跟「般舟三昧」一樣的意思。只是一個從因地來說,一個是從果位來說。這樣了解嗎?所以「般舟三昧」成就的時候,他不止看到一尊佛,他看到的是「十方諸佛」。「十方諸佛」有多少?你知道嗎?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還有上、下,不就全部了,這叫做「般舟三昧」成就。這樣了解喔?
好,我們現在回來看。有一種「三昧」叫作「十方諸佛悉在前立,能行是法。」如果你有辦法修這種「三昧」,那麼你所問的,這二十五個願望就都能夠成就。這樣聽懂嗎?這「般舟三昧」稀有嗎?行這種「三昧」,能夠成就我們上禮拜所說的那些願望喔。上禮拜若沒來上課的,你們自己看,看第一頁跟第二頁,這麼多願望,今天不再重複了。
我們回頭看一個問題,為什麼我行一種「三昧」,但是我所得到的結果是這麼的多?這是在我們這部譯本所翻譯的,他只有二十五個願望。另外一個譯本他所成就的願望很多,好幾張。為什麼他所成就的願望會超越?本來他所成就的只有一個而已,結果,他所行的所修的只有一個「三昧」,而他所成就的卻這麼多。這是不是我們所想要知道的?你們都不想要知道喔?行一種「三昧」能夠得到這麼多的結果,這是不是很奇怪的事情?會奇怪嗎?會喔!
我告訴你們,你們覺得越奇怪越懷疑,你們才會越開智慧。如果你說:喔!喔!喔!這樣好了,根本就沒有問題,你就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你想說為什麼會這樣?所以你一定要問問題,問問題不是奇怪的事情,是很正常的事,是很好的現象。行一種「三昧」能夠得到這麼多結果,這種「三昧」你說它是從哪裡發展的?舉一個例子,我們挑前面很簡單的那一項來看,好比說我們看倒數算來第二行,他說「云和行」,第二頁「云何行,得具足相好?」人家說要得到莊嚴要怎樣?供養花對嗎?有聽過這種說法嗎?有嘛,我請問你們,供養花除了能夠「具足相好」以外,有說我供養花能夠得到天眼、得到天耳、能夠降伏魔怨,有這樣嗎?沒有。奇怪,那我供養花怎麼跟修行三昧不一樣,是不是?
所以我們若個別來看,可能都有個別的因地,但是為什麼我修「般舟三昧」能夠同時成就我要的這些願望?最主要是,因為所有的「三昧」有一個共同的特色。我們知道「三昧」我們上禮拜有講過,叫做「正受」,叫做「定」。哪個地方定?我們修「三昧」是哪個地方定?你說錯我又不會罵你們,你們怕什麼?有說眼皮定的嗎?手腳定?沒有這樣的啊!一定有一個地方定,這個「三昧」就是要從你的心開始定,對嗎?
只是每一個「三昧」,他所修的,所緣不一樣。這個心是我們的能緣,對嗎? 「三昧」他所修的所緣不一樣,所以有很多種的「三昧」,有「法華三昧」、「華嚴三昧」…等等,或是「首楞嚴三昧」,那都是他的所緣不一樣。但都一樣是心去修的,對嗎?我們的心,因為緣什麼樣的法,讓他能夠定下來,這樣都叫做三昧成就。有聽清楚嗎?
我再說一次,我們的心,因為我們去緣到什麼樣的法,讓他能夠定下來,都是叫做三昧成就。好比,我現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緣佛號,我成就的時候就叫做「念佛三昧」,這樣有了解嗎?所以「念佛三昧」也叫做「念佛定」,對嗎?
他說這種「三昧」成就的時候,能夠成就圓滿這些願望。其實從我們的心開始下手,他所成就的,就是我們的自性。你要知道自性是平等,我跟你們(這裡沒有什麼動物),假設這裡有一隻螞蟻,自性有平等嗎?有,完全平等。完全平等要修什麼?不是修自性而已喔!要修到自性的功德顯現出來,這樣才有辦法成就這些願望。
我說什麼你們聽懂嗎?我們修自性,不要說我有念佛就好,這樣不夠。你要念到怎樣?念到自性功德有辦法顯出來,這樣才算我有修到。不要說這義理很深,我怎麼都聽不懂。我跟你們譬喻說,再回來解釋,你們就比較能聽得懂。我們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的東西,有個地方很不一樣。我們娑婆世界所有的東西,差不多,可能有幾項例外,我們有辦法看到它,都是因為怎樣?我請問:「我在這裡,你們為什麼能夠看到我?」我有一個相。還有什麼原因?有一個我這個相,還有什麼原因?因為你的眼睛?(因緣?)什麼因緣我不知道!我現在把電燈關掉,你們有看到我嗎?沒有。所以我們能看到東西,很大的原因是需要什麼?光。對。有誰不同意?說我今天能看到東西,我不需要這一項。哪一位?有嗎?沒關係!我是很民主的,你若感覺可以,你就舉手。有嗎?如果看到黑壓壓的,你也不知道裡面是什麼啊!對嗎?你要看得到裡面需要什麼?要有光啊!但是你要知道我們所看到的這些東西,都是因為反光你才看到的。看到我,是因為日光燈照到我反射出來,你們才看到我,是不是這樣?那為什麼?有的人…好比我站這樣,我脖子一定怎樣?較暗?因為這裡反光較照不到,對嗎?我額頭一定怎樣?比較亮。這當然是怎樣?我的腳根本就沒有照到,因為我的腳底你們看不到,是不是這樣?
所以,娑婆世界的東西差不多很少是自己會發光的。這是因緣,插電才發光對嗎?這種算下去沒關係,其他的很少,是不是這樣?這代表什麼?我們等一下再說。可是極樂世界的東西,每一項不管是樹葉、花或是蓮花,或者是水,或者是那裏的房子、樓閣,每一項都怎樣?自己發光。我若想到這個,我就感覺那個世界怎麼那麼清淨莊嚴,每一樣東西都會發光。你看《阿彌陀經》,那裏的經也會發光啊! 《阿彌陀經》上講的蓮花,「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對嗎?每一項東西它是什麼色,它就怎樣?它就發什麼光,而且它的光是從它裡面本身發出來的,有可貴嗎?有喔。我們回來看這裡,我們所看到的,這裡的東西都是反光,代表什麼?這是因為極樂世界的東西會發光都是自性的功德,自性功德所發出來的,所以它的光不會說今天沒出太陽,極樂世界沒有太陽啦!不會說今天沒出太陽,去到極樂世界就都看不到東西,不可能。每一樣都是自己發光。
在我們娑婆世界什麼都是反光的,今天若沒光明我就看不到,因為它欠這個緣我們就看不到,其實在我們娑婆世界不止這項事情這樣,你要知道,我們所有需要緣起才有辦法得到的東西,全部都是假的,娑婆世界的東西不是完全都是自性具足的。為什麼成就「三昧」它能夠同時成就這麼多?最主要是,這是你自性所具足的東西,所以極樂世界不會失去什麼東西,不會,說我本來有的現在沒有,完全沒有這樣的事情,因為自性的東西跑不掉,這就是你自己的。在我們娑婆世界不一樣,我們會得到,但是你要知道,不管你現在擁有什麼東西都是怎樣?因緣聚合的,對嗎?不管你現在有什麼東西、有什麼人、有什麼樣的權力、地位,都是什麼?坦白說都是反光的,都是有這些因緣,你才會具足。但是你要知道,等待這個因緣若是沒有的時候,就怎樣?就沒有了,就失去了。
那種感覺,你會覺得奇怪,怎麼會一下子就沒有了?失去實在是很恐怖。你也不知道,這個事情怎麼會這樣奇怪就不見了,是不是這樣?最主要是,不是我們自性的東西全部是假的。
念佛,很可貴的地方是能夠從我們的自性開發,所以念佛要念到怎樣?念到我們自性裡面,然後把這種功德顯現出來以後,這些願望自然就會具足,所有大乘法裡面修「三昧」的道理都是一樣的,不管你去看《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所有修行方法都是一樣的,只是修法不一樣而已,有清楚喔?
所以,我們誦《阿彌陀經》,他也是跟你講,你要念佛念到怎樣?「若一日,若二日,…,一心不亂」也是這樣跟你說。你念到一心不亂是怎樣?表示你有把你的自性念出來,然後,你臨命終的時候,就會得到阿彌陀佛跟諸大聖眾來迎接你,對嗎?這是保證啊!因為你有念到那個程度,自然果位就現前。這是貫通所有的大乘經典都一樣,所以,以後大家不管聽什麼經,只要是修「三昧」,它的方法都是這樣。
我們修行也是這樣,你要把你的自性光明開發出來才算數,不然怎樣?你是反光的。所以,你今天有很多,你也不用歡喜;你今天都沒了,你也不用傷心。為什麼?反正都是反光的!本來就不是我的,對嗎?真正了解自性的人,是這個世界裡最快樂的人,因為你本來就沒有失去什麼,你也不會去得到什麼?確確實實。你不要想說今天失去什麼,你很傷心。你不用傷心,這東西本來就不是你的。它是什麼?反光的,暫時借你的。暫時讓你看到的,暫時怎樣?暫時跟你在一起這樣而已。你失去了也怎樣?它本來就不是你的!所以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們凡夫非常愚痴,就是我們太容易讓這件事情迷惑,很多祖師大德為什麼能夠成就,因為他看得很詳細,這件事情很簡單。你愛名就怎樣?都送你;你若愛利,愛利怎樣?以前菩薩在行菩薩道,他若做國王,你愛妻子就給你,你愛國城……你愛什麼都給你。沒關係!你愛國土也都給你!是不是?為什麼他能夠這樣?因為在他內心裡就是法最要緊,剩下的都是什麼?假的,都是假的。這是暫時讓你看一下,讓你用一下,這樣而已,其實全部都假的。所以我剛才說,你有辦法去試到自性的滋味,人的快樂如果需要來自別的地方,那是很可憐的,對嗎?我要因為什麼事情,我才會歡喜,那你不是很可憐嗎?我都不需要什麼,我只要內心有這個法,我就怎樣?我就非常的歡喜了。這種人是怎樣?第一等人。我們要做這種人,對嗎?
念佛又聽經的人,你無法歡喜那實在是冤枉,這種寶,外面的人買不到,你知道嗎?對嗎?有的人很有錢,他會快樂嗎?不一定!他的快樂、他的富有都來自什麼?反光。所以,以後你要看清楚,如果他很炫耀的時候,你都不要緊,這些都是反光的,我沒有也不會輸你,對嗎?你想想看,所有娑婆世界,所有的東西都加起來,有價值極樂世界的一片葉子嗎?不清楚?沒有,確實是沒有。為什麼?極樂世界是怎樣?反光的?為什麼經上時常作一個形容,就是你若讀大乘經典,讀誦受持,你的功德比用多少恆河沙世界的珠寶,去供養佛的功德更大。為什麼?不能比。所以假設你今天很會賺錢,賺到所有娑婆世界怎樣?所有的錢都給你,都我的,去到極樂世界比不上那裏的一個什麼?地上一片葉子,不是地上的葉子,葉子在樹上,是不是這樣?根本就不需要拿一個世界,拿一個極樂世界跟這裡比,不用比,不用比到那麼多。你說這太遙遠了,我還沒去到西方極樂世界,若這樣我要跟誰比?在這裡啊!自性的光明遍十方,對嗎?你心頭裡有那種自性的光明開發出來,跟你說,你比誰都富有,比誰都更快樂,是不是這樣?如果你開發沒出來,一天到晚忙別的,忙身外之物,你永遠都不會快樂,到了臨命終的時候,沒有一樣你帶得去的,是不是?
以前我時常跟人家說一句話,這句話我覺得很好,紫柏大師說:「除卻死生真大事,其餘皆是可商量。」「可商量」的意思是什麼?有也好,沒有也沒關係,對嗎?只有這件事才是真正的大事。所以我上星期跟你們說,只要你心頭覺得往生西方排第一,你就怎樣?其他都無所謂沒關係了,是不是?我希望每個蓮友要能夠建立,我不能說要,這不能要求的。看大家的善根福德因緣,能夠儘量建立正知見。有的人會很不好意思,覺得我剛才拿念珠不敢走在街上。這有什麼要緊!拿著念珠不敢走在街上的人!說當作這個可能要怎樣?以前我們去學校上課,因為我們訓練習慣了,電話拿起來就阿彌陀佛,去學校上課電話拿起來就阿彌陀佛,人家說打錯地方喔?
其實,我們要肯定這件事情,肯定佛法,肯定法,這是非常光明的事情,對嗎?非常光明的事情,你要先向自己推銷!你說跟別人推銷可能推不動,你要先跟自己推銷。所以,如果遇到,不管是順境或是逆境,你要跟自己講清楚,這些都不要緊,對嗎?我常常說要把自己浸在佛號裡,把他浸在裡面,浸出味道來,這是最快樂的,其他的事情不要緊,好、壞、順、逆,或是失去、得到,都是反光的,對嗎?
我跟你們說的事情,你們要背起來,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會忘記,你們若背起來,以後問你們,我就不用去找了。再來看下面,第三頁最後一行。
颰陀和白佛:「願為說之。今佛說者,多所過度安隱十方,為諸菩薩現大明相。」
好,我們先看到這裡。颰陀和菩薩聽到佛陀跟他說那種「三昧」,颰陀和菩薩更進一步,跟佛陀說「願為說之」希望佛陀能夠開演,「十方諸佛悉現在前」這種「三昧」是要怎樣修?「多所過度安隱十方」颰陀和菩薩很可愛,佛陀跟他說,你請問這個問題能夠怎樣?「多所過度」很多眾生。現在又怎樣?反過來讚歎佛陀:「佛陀,你若說這個法,就能夠多所過度安隱十方。」「安隱」的意思就是「涅槃」,涅槃是不生不滅,能夠讓眾生回去不生不滅的自性。我跟你們說清楚,自性是不生不滅,對嗎?自性的功德是遍滿十方,這叫作什麼?這叫做「二諦」,是不是?我若把它變個樣子,你就不認識它了嗎?不行啦!你要把他看清楚!他說這麼長,就是這樣是不是?「為諸菩薩現大明相」,「大明相」是大光明,不只能讓眾生成就涅槃,而且還讓諸菩薩作大光明,能夠引導菩薩。
佛告颰陀和:「有三昧名定意,菩薩常當守習持,不得復隨餘法,功德中最第一。」
好,我們要進入第二個重點,雖然沒有幾行,但是非常的重要。他說有一種「三昧」叫做「定意」,其實這個「定意」是簡單說「般舟三昧」。他的意思是不是心?對嗎?所以「三昧」就是定我們的心,這種「三昧」叫「定意」。其實就是指剛才所說的「十方佛悉在前立」。這種「三昧」就是我們所說的「法」,對嗎?「法」--你若拿來……這個法很有趣,法若拿來身軀,我們的身、口受持,這樣叫做什麼?戒法,對嗎?如果這個法,你若拿來心頭,意根,我們的心依著這個法來運轉,這樣叫做什麼?「三昧」、「定」,對嗎?這個法如果開發我們的智慧叫做什麼?慧,對嗎?這個法實在是戒、定、慧。若拿來世間,叫做世間法,是不是?這個法其實是通稱,我們這裡所指的主要是「三昧」這個法。「菩薩常當守習持」,「守」、「習」、「持」,說三字對嗎?這三字其實就很簡要的把整個「三昧」要怎樣修都說完了。
我講這部經,早上有人問我說,你講第幾次了?我講第六次了。不知道有沒有算錯?沒關係,算錯也沒關係,這都反光的,對,說幾次都是反光的,對嗎?
我越來越佩服這個翻譯的譯師--支婁迦讖。他的譯筆實在是很簡單,但是他包括的內容實在是很好,能夠把整個過程用三字說完。我們來看「守」,什麼叫做「守」?你身軀的東西,需要把他守住嗎?我要顧我的心臟,不然我的心臟會跑掉;我要顧我的胃腸,不然我的胃腸會跑掉,有需要嗎?不需要啊!你身體的東西不需要這樣守,對嗎?所以,需要守、需要顧的,需要你這樣防護的是什麼?唉呀!我剛才說得那麼清楚!外面的東西對嗎?外面沒顧好,才會跟人家跑掉,對嗎?跑不見,是不是?你自己走到哪裡,慘了,我今天心臟忘記帶出來!我再回去拿!有需要嗎?沒有啊!或是說去哪裡走一走,啊,我剛才眼睛忘記帶出來!眼睛放在百貨公司!有這樣的嗎?沒有啊,你不需要守護他,對嗎?你不用顧他啊!他就緊跟著你了!對嗎?
所以,「守」是在說什麼?我不問你們了,現在開始我若問,你們就當我是亂問的,你們都不要答,要不然你們回應的,我都不知道要怎樣回答。「守」就是說我們不用顧他,就是自己有的,對嗎?我自己的!不然這樣寫--「自」,自己的。但是你要顧的是什麼?外面,他。你這個自,要顧這個他,裡面要顧外面,這樣叫做「守」,對嗎?有外面顧裡面的嗎?有反過來顧的嗎?沒有啊!有一種是反過來顧的,等一下再跟你們講,我等一下再跟你們說是哪一種,我若忘記講,你們要跟我講喔。
一定是,好比是我要「守」,是不是我要「守」佛號,對嗎?我要把佛號顧住,對嗎?有人說佛號顧到丟掉了,有聽過嗎?有,常常丟掉啊!顧到丟掉。為什麼?因為佛號對我們來說是什麼?外面、他,阿彌陀佛的,所以我顧不住!
有人說我把妄想顧到丟掉的嗎?妄想不知哪裡去了,找不回來,有人這樣說的嗎?我絕對不曾聽人這樣說,為什麼?因為妄想是我自己的啊!跟著我生生世世的那種妄想,對嗎?有說我起煩惱起到怎樣?不見了,煩惱不知跑到哪裡去了?有聽人這樣說過嗎?不曾,絕對不可能。所以,請問我要怎樣才能夠「守」?在佛法裡面要發展兩種力量,第一個是「聽聞」,再來第二個是「思維」。
「聽聞」的意思是這件事情我們不知道,我們把它聽進來,或是這個法我們不曾聽過,你聽進來以後,怎樣當作你有聽聞呢?接受。如果你今天來板橋講堂,法師所說的,我一句都沒接受,這樣有算聽聞嗎?沒有。有人說:我教你,你怎樣都不聽。這是什麼意思?不管你怎麼說,說多大聲、說幾十次、幾百次都怎樣?都不要緊,問題是他沒接受,就當作怎樣?他根本就沒聽進去嘛。所以發展聽聞,最主要是你有把它接受進來,這樣才算作有聽聞,這樣知道嗎?
再來第二個「思維」,什麼叫做「思維」?思維是肯定。從外面進來的訊息,進入到我心裡面把它想一次以後,把它放在我的腦筋裡面,成為我觀念裏面的一部分對嗎?我聽到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我有接受,然後呢?你要想啊!肯定為什麼真的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把他肯定,這是發展你的思維力。為什麼有很多人他的肯定力很弱,沒甚麼肯定力表示怎樣?他都不曾去想,聽一聽就回去了,都不曾想過這件事情哪裡怎樣?不曾想過,在你內心的肯定力很弱,若風吹就怎樣?倒下去了,跟人家去了,現在若說東方就跟人家去東方,就不要去西方了,是不是?
因為你不曾把它想清楚過,沒在你內心裡面很肯定就怎樣?不會著根啊!這個「思維」,所以大家來聽經聞法要思維,我邊講你就邊聽,邊講邊聽要邊想,接受,然後肯定,若這樣你才有辦法「守」。
你念佛的時候有這種力量,「守」的意思其實就是「堅執」,「堅執」的台灣話要怎樣讀?(kian-tshî),就是堅持,執持的意思,這樣知道嗎?這樣才「守」得住。佛號念到不見了,表示怎樣?我們沒「守」住,就是我們沒堅執。覺得不好念,換一個好嗎?不好念就不好想。真的喔!這個名字若不好叫,你怎樣都背不起來,所以我們要換一個比較好記的好嗎?阿彌陀佛很有智慧,他起了一個佛名,阿彌陀佛很好念,這樣才不會念不起來。叫做剛才那個好了,剛才寫什麼我忘記了,執持,好,其實執持是不太好,剛才那個比較好,沒關係啦!好啊,再來改啊,哪一字?堅持,我都把它寫出來,看你們要哪一個自己去挑,這樣是不是?了解意思就好了,你們看要哪一個自己挑。
學佛腦筋要活,不管學什麼,腦筋都要活。你若覺得這個剛剛好,這一個有合意,你就挑這個來想,對嗎?不要不合緣也硬要拿來用,你就會念到很痛苦,對嗎?不管什麼事情都是這樣,找到覺得這個好,就用這個,這樣知道嗎?不要太固執,你若覺得這些不好,你再自己去變,沒關係。所以念佛有「守」住嗎?就是我對這句佛號,我有很堅固把它執持嗎?了解喔!
再來,一種力量,「習」,我們世間有說學習對嗎?我們佛法裡面說「薰習」,「薰習」有聽過嗎?「習」是什麼意思?很有趣,說給你們聽。我們剛才說這個東西,「守」是外面的東西。我們裡面要從外面把它顧住對嗎?從裡面把外面的東西顧住對嗎?顧住。再來第二個階段是怎樣呢?同化。外面的東西,你把它收進來裡面以後,你要把它同化,對嗎?這樣它才有辦法變成你自己的東西。
這個過程非常的重要,不管你修三昧、做事情,或是以後你開智慧、度化眾生、成立佛國土,都一定要經過這個階段。我說的是很要緊的,…只是我講話並不會很嚴肅很正經。同化是怎樣?這是一個同化的過程,我們念阿彌陀佛,你要把這句佛號念到,阿彌陀佛像是從你心裡頭自己發出來的念頭,跟這句佛號本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我們要去念的,要念到像你內心的念頭這麼的親切。我們現在念佛有時候都要作意、很打拼,這樣打拼的念,這樣表示他跟你還不同心!
有的人說念佛念的很辛苦,打佛七很可憐,念佛念到肩膀硬梆梆的,還要去刮痧。有哪一個人說打妄想,打到肩膀硬梆梆,還要去刮痧的,有人這樣嗎?沒有嘛。打妄想不用這麼的作意,這麼出力,這麼的辛苦。我要非常努力才有辦法打一個妄想,有可能嗎?沒有啊!不用啦。但是我們要非常努力,要放棄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引誘,我們才有辦法念佛對嗎?為什麼要這樣?其實這是一樣的,我們的心打妄想打到那麼的熟悉,一定是它有什麼地方跟我很相像對嗎?所以,念佛,你要去找,我跟你們說這種功夫,你們自己去找,這是沒辦法放招的。我告訴你們就是這樣,我跟你說從這裡走過去那裏有廁所,你若還站在這裡,我也沒辦法,你必須自己去走對嗎?你要去念,念到這句佛號能夠像打妄想一樣,這麼簡單地,咻一下就出來了。
我們念佛跟打妄想有個很不一樣的地方,剛開始你打妄想是這樣,咻一下,一件事情很清楚的想完了,對嗎?可怕的是,甚且說很早很早跟很晚很晚的事情,你都把它想好了,好比說「我--今天--要來--板橋--講堂,我--現在--就要--趕--緊--出發,不然--我會--來不及」,你們打妄想有這樣想嗎?有人這樣打妄想的嗎?沒有對嗎?咻一下,連能夠看到他一字一字黏在一起的痕跡都沒有對嗎?完全看不到。它有言語相嗎?沒有。有文字相嗎?沒有。有心緣相嗎?你的心不用去攀緣,出來就是這樣了,這叫做「實相」。你們知道嗎?你們的妄想是實相,你們覺得很好笑,可我是跟你們說實在話啊!
幻有的東西就是真空,若不是實相,不然是什麼?確實就是這樣。我們念佛都是怎樣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說你什麼時候能夠認識?所以念佛,這是剛開始,我們「守」的時候是這樣「守」,等到你若純熟的時候,我跟你們講真的,你們自己要去找,我要怎樣念,念到這佛號在我的心裡頭一下子就出來了,確確實實是這樣喔。
我不知道要做什麼比喻,我已經講到這樣了,你們自己回去想辦法,這可能要…(打拼)。我舉一個例子,以前師父曾說過的,師父有加持讓我會講,師父說我們剛學開車的人都要看簿子,說要怎樣開怎樣開,當你開車時有人還翻簿子的嗎?沒有人這樣吧!是不是?一樣的,你念佛的時候就不能再這樣了啊,你要把它同化。
以前我曾經舉一個例子,有人打木魚打到手很酸,為什麼?有人打木魚手不會酸?你只要將那支木魚棒當成你的手,你就完全都不會酸。不信你看喔,法慕,法慕你等一下不要打我喔!法慕很胖對嗎?但是你問他,他會感覺說他的那隻手怎麼這麼重,會嗎?你會這樣感覺嗎?不會,再胖的人你問他,他都不會有這種感覺。一樣的,你把那支木魚棒當作你的手,你怎樣甩,甩手…他不會覺得重。
念佛,要念到我念佛念的很輕鬆,很愉快,念得很歡喜,又念很多,怎樣念?就是這樣念。你看我們一天到晚打妄想打的有夠多,嚇死人,你不知道多少,無法計算的。可是念佛,我看法師若跟你要求功課就怎樣?可能就會有一點辛苦。你自己也怎樣?很痛苦,我很打拼了,可是卻沒念多少。沒辦法把它同化啊!說實在的,如果你覺得這種障礙很大,你一定要懺悔,我們要起很大的懺悔心和慚愧心,才有辦法入門,不是硬念就可以了。如果我們的本質不夠清淨,你要把這種善法跟你同化實在是很困難,對嗎?一個人他是一個沒有好習慣的人,若要叫他做很好習慣的事會很痛苦,所以,如果念不進去,一定要懺悔。
再來講這個,還有兩項沒說。要如何發揮薰習的力量?有兩種,一個是「憶念力」,另一個是「正知力」。甚麼叫作「憶念力」?憶念力就是作意。什麼時候會用到作意?因為我們剛才說這個佛號從外面進來的時候,我們本來是很散亂對嗎?你現在堅持住以後,散亂就慢慢降伏下來,再來就變做什麼?昏沉?昏沉的時候是不是要起作意?要作意,昏沉才會跑掉,所以這就是憶念力。再來「正知力」就是對治,就是對治世間的思想。什麼叫做世間的思想?我跟你們說,有兩項可以包括世間所有的思想,就是名跟利。
我說實在的,在整個修行過程當中,可以說是這關撐最久的,薰習這個階段是撐最久的,而且在這關裡面,這兩個是很大的敵人。如果你這輩子沒有把名跟利放下,要超越這關很難,因為它始終會擾亂你。你心頭要有一個好名好聽的名,要一個好的利,不願吃虧,那麼你絕對會失敗,修不起來,這是很確實的事情。再說回來,一個人只要你不要名又不愛利,你會進步非常快。我不要好名,好名給我我不要啊!這是反光的,對嗎?我也不要利,這利怎樣我都不要,又是反光的,你若去山上講,人家會說你在說什麼?你們第一次聽到喔!山上的法師都不知這是什麼喔。
說實在的,世間人敗在這裡的,不要說世間人啦,修行人敗在這裡的很多、千千萬萬,你一定要放下,你才能夠突破。
再來,最後一個「持」,什麼叫「持」呢?這個東西讓我們同化以後變做怎樣?變成自己的,對嗎?所以叫做「持」,對嗎?我們上禮拜有說過「陀羅尼」,「陀羅尼」叫作什麼?總持。什麼叫做「總持」?法在他的內心,我剛才說過的,有陀羅尼的人,只要誦過一次,就怎樣?都背起來了,他的啊,就變作他的啊!所以《般舟三昧經》看一遍就怎樣?全部背起來了,總持。
所以,這些東西從開始「守」,再來「薰習」,再來到「持」,經過這個階段以後,到這裡要發展兩種力量,一個是「精進力」,還有一個是「串習」。什麼叫作「精進」呢?精進就是專注。念佛到這個階段,我們還會昏沉對嗎?這個是散亂對嗎?散亂過去了又再昏沉對嗎?昏沉再過,你要專注,非常精進的去拼,這種精進力,修三昧之前一定要這樣,非常認真、專注、衝。你不要想說我沒散亂、沒昏沉,那佛號是平的啊!離三昧還有一段距離。這個時候,你過了散亂跟昏沉,才是你開始能夠拼的,這時才開始怎樣?開始上路啦!
不要想說我既沒散亂又沒昏沉,我跟你說那都是門外的事情,對嗎?真正開始修三昧是從這裡開始衝啊。所以古德說,平常時沒打佛七,在外面又散亂又昏沉,你進去念佛堂裡面是要怎樣取三昧,所以打佛七是怎樣?打佛七是沒有散亂又沒昏沉,進去裡面衝的,這才叫作克期取證,對嗎?要不然怎樣叫做「克期取證」?我看是在那裡克期取亂、克期取昏沉,七天有夠散亂又有夠昏沉。每一個人,我看他們,去打佛七出來都是這樣講的。平常時沒用功啊,進去的時候,精進的力量就提不起來。這兩個階段過去以後,就會專注。可能,有的人念佛如果有消息,就已經拼到這裡了,這很跟你恭喜,三昧有希望。
再來「串習」,「串習」是什麼?串習就是能運,這個時候的人念佛很輕鬆了,跟打妄想很相似,他只要心定下來開始念佛,甚且這種串習的力量是佛號怎樣?提醒,我剛才先跟你們講說裡面顧外面對嗎?到這時候是怎樣?外面顧裡面了。因為根本就沒有外面跟裡面啊!心念佛,佛念心,就是這個階段。這樣有了解嗎?所以這個階段就是三昧成就了。「菩薩常當守習持」應該要這樣來修。「不得復隨餘法」,我們修三昧,修這項就修這項,不要今天修這個,明天拜懺,後天又要做什麼?這樣修不了。其實若修一項要修有成就,就要怎樣?很拼了,對嗎?「功德中最第一」,雖然我們是修一項,但是這功德裡面是最殊勝的,今天報告到這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