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遙念與相知 - 慧琛法師

E般舟三昧經03 (慧琛法師講述)

 

2004年講於西蓮板橋講堂-第三堂

 [ 慧琛法師講述 / 打字:魏月珍 /剪輯:童采翎 2013.10 ]

 

 

第三堂課

〈行品第二〉 

請大家打開經本第四頁,我們今天要介紹《般舟三昧經》的第二品〈行品。〈行品〉是佛陀跟颰陀和菩薩解釋說,他所問的這二十五個願望,只要能夠成就「般舟三昧」,若這樣就能夠達成。所以,佛陀要跟他說「般舟三昧」要怎樣修。我們看〈行品第二

 

佛告颰陀和:「菩薩欲疾得是定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髮許,是定意法,名為菩薩超眾行。

佛陀跟颰陀和菩薩說,修這種三昧,菩薩想要很快就成就「」,就是「般舟三昧」這個「」。「常立大信」第一個是在他內心裡面--「,「的意思是說這個「」心起來以後是永久的,不是一下子有一下子無,這樣就不是「」了。所以,人家說「」住是什麼?永久的嘛!對嗎?

再來是「大信」我們先看這個「」,「」心是有一個對象的,對嗎?我們對什麼事情有「」心,對什麼人有「」心,對嗎?所以,我們的「」是有對象的。這個「大信」他的對象是什麼?我們修大乘法的「」心,是對大乘的佛果和佛土要建立究竟的「」心,在大乘法裡面所有的修行,最後要成就的是什麼?「正報佛」和「依報土」對嗎?就是這兩個。

但是,要成就大乘的佛土跟佛果,是不是要有修行的方便,像我們修淨土法門是不是一種方便?對嘛,修淨土不只能夠讓我們往生而已,能夠再成就我們以後圓滿的正報跟依報。

再來我們看「」,我們既然修淨土法門,我們的「」心是要建立在哪裡?我們說我們淨土要有三資糧,對嗎?「信、願、行」。你們只會說「信、願、行」!「」什麼?「」阿彌陀佛。你不要跟我說:「信我得永生。」要知道我「」的對象是什麼?那現在來看,我們有「」心嗎?有,有喔,大聲一點,有嗎?有,我等一下就知道你們有或沒有。

」心說起來是一個抽象的事情,有的人常常說怎樣,我以前都對你很有「」心,你今天怎麼表現這樣?表示你的「」心建立的不堅固。

我們來看「」心的內容是什麼?「」心--我們總共分三個部分來講。第一個是它的相,「」心的相貌是「深忍愛樂」,這是什麼?不曾聽過。「深忍愛樂」是「」。我們來看什麼是「深忍愛樂」?所有的「深忍」,是在我們的內心很深刻,這是「」。「」是肯定,這叫做「深忍」。「」的意思就是肯定。佛門當中時常說「無生法忍」對嗎?「」的意思就是肯定,我對這種「無生法」是非常堅定的肯定,叫做「」。

再來「愛樂」,「愛樂」是什麼?欣慕,我很嚮往我很欣慕很羨慕,叫做「愛樂」,這是它的相貌。

我們剛才說對極樂世界有「」心,對嗎?請問我們對極樂世界的什麼,在我內心有很深刻的肯定,而且還很「愛樂」,是什麼?哪一項?「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是嗎?你要背這一句是嗎?有較具體的嗎?他那裏「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無有眾苦」、「諸樂」是哪一種啊?

再舉一個例子,心準說:「不用做,就有得吃。」呵,這是一個很具體的。可比說我想要去哪裡買一項東西,如果你沒有很確定要買什麼東西,而且這項東西不是非買不可的,如果在你的內心沒有很大的肯定,等一下如果有什麼事情來了,就會想說我就沒空閒,算了,今天不要去買了,會這樣嗎?會。

一樣的,我們對淨土的「」心,建立到怎樣叫做「我的『信』心有堅固」呢?我這種「愛樂」,我這種「肯定」,不管什麼事情來,不管什麼境界來,我都怎樣?一樣的,我都一樣的不會改變,今天不管什麼境界,我一樣還是對淨土產生這樣大的「肯定」跟「愛樂」,這樣大家有了解嗎?有喔。

剛才,心準說:「不用做,就有得吃。」是嗎?他可能在這世間……為什麼有的人會對這件事情,會想說若這樣不知道有多好!我最嚮往的是這件事情!有可能他在世間做得很累,對嗎?你們愛笑喔!我告訴你們,實在確實是這樣喔。

在祖師裡面的著作,有形容一個事情,他說:「『信』心,可比我們種一棵水果樹一樣」。這「」心是可比什麼呢?是可比它的根。它的根若扎得很深,若這樣,這棵樹,風若吹,是不是不會倒,對嗎?這棵樹站得穩,站得穩以後才能長大棵啊!以後才會開花結果,才能利益別人,對嗎?

你要知道,我為什麼要舉這個例子,剛才我說我們欣慕極樂世界的一種什麼樣的境,有可能是我在這娑婆世界有遇到什麼樣的苦。這是相對的,我們會欣慕什麼樣的樂,一定是我們現在有受到什麼樣的苦,對嗎?

一個人不會餓,你說我給他吃很多東西,他會喜歡嗎?不會啊!這不對機嘛,是嗎?所以,像我們在娑婆世界受到苦的時候,就像什麼呢?你有看過樹長根嗎?有說我長在這裡,我們娑婆世界的土,不是說很軟的,對嗎?那土也有遇到石頭,有大顆,也有小顆的,對嗎?也有比較硬的土,對嗎?那樹根有說長到這裡都是硬的石頭,都是硬的土,那我不要長了?樹啊!我的根就長這樣就好了,一點點就好了,你有看過這種沒志氣的樹嗎?這樣絕對死掉的,對嗎?要怎樣長?轉彎,對,它會去轉。

然後,你有看過人家那種房子,有的古厝,那樹根都攀滿整面牆壁的,對嗎?對。一樣的,「」心要怎樣建立?你在這裡,遇到什麼事情的時候呢,遇到什麼苦的時候呢,有信心的人怎樣?鑽過去。你想辦法把這顆石頭攀過去也沒關係,怎樣繞怎樣繞,反正就是把這項事情跨過去,然後再繼續發展,對嗎?

我們的「」心如果不堅固,是比一棵樹的根更怎樣?更不如。有可能我們的根,只長一點點而已。我今天就因為什麼事情,佛號念不完,就想說好了,不要念了,你沒「」心嘛!今天若知道說我一定要把這個佛號念完,你有這個「」心,必須要你有那個耐力跟毅力,去克服那個痛苦,那個困難,是不是這樣?所以,沒辦法克服困難的人,就像這樹根一樣……不,跟樹根不一樣!那棵樹長不大,倒下去,是嗎?好像草一樣倒下去。你是樹?還是草?草……有樹,也有草。沒關係啦,都好,我們可以改良,對嗎?你若覺得你是草,你就去接枝,接成樹。

在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阿彌陀佛會發展建設一個這麼莊嚴,神聖莊嚴的世界讓我們去往生,因為那裡無邊的快樂,是相對我們眾生無邊的痛苦。所以,如果我們對極樂世界那種很「深刻的肯定」跟「愛樂」,還沒產生的時候,表示你並沒有找到極樂世界那邊什麼樣的景,什麼樣的事物,能夠治療你內心的這種痛苦。是你沒有找到那種藥,說我一定要吃那種藥,我的病就會好,若這樣你就怎樣,你就會每天找那種藥來吃,對嗎?

你還沒找到,所以淨土在你內心沒辦法產生很大的「」心,如果說你去找到了,若這樣不管你碰到什麼樣的困難,只要我想到:「我若去那裏,我就不用做,就有得吃。」我在這裡,就怎樣艱苦都不要緊,對嗎?你們睡著了嗎?是不是這樣?因為我不管怎樣,我就是要念佛啊!我有念佛,我才能夠去那個地方,說我不用做,就有得吃,對嗎?如果說我在這裡被境界打敗了,我沒修行,在這裡,你在這裡,你就永遠怎樣?要做才有得吃,是不是?

所以,我們想要那個結果,你一定要將這種苦,當作你的精進緣,而且也是因為我們有這種苦,我們才會生起很強的厭離心,厭離不是討厭,厭離是我要找到一條路,能走出去的,解脫的路。所以,真正解脫的人,才能夠厭離這種苦。如果你若沒有找到一條要如何走出去,有辦法解脫的路,若這樣這種厭離是怎樣?自己自找麻煩啦!讓你自己更加痛苦而已,對嗎?

所以,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不一樣的環境,不一樣的心情或是我們的遭遇,你自己去想,極樂世界什麼樣的事情,對我來說是我最欣慕的,最嚮往的,你就找那一樣來做你的藥,發起你內心很深刻的「」心,這樣大家了解嗎?

舉一個故事給你們聽,以前喔,《十六觀經》的女主角是誰,你們知道嗎?韋提希夫人。韋提希夫人,她是一個什麼?皇后。皇后的台語怎樣說(hông-hiō)。皇后怎麼會啼啼哭哭?你們知道《十六觀經》是怎樣緣起的嗎?她的兒子把她關起來,也把他父親關起來。

對!對!對!大約是這樣。因為他們的太子叫做阿闍世,對嗎?阿闍世去交到一個好朋友,叫做提婆達多。這個好朋友教他一個好方法,說怎樣?我來做新佛,你去做新王,你將你的父親殺死,我把釋迦牟尼佛殺死,這樣對嗎?教這個好方法。阿闍世王真的回去就把他的父親關起來,那他的母親,每天送東西去給他父親吃,後來讓人家發現,發現的時候,這個阿闍世王非常的生氣,要把他母親殺死,結果大臣出來討救,所以就把他們都關起來。

他的母親,皇后,被人關起來以後呢,她的內心非常痛苦,這種人為什麼會特別痛苦?因為她平常什麼事都萬事如意啊!對嗎?穿衣服,也人家幫她穿,也不用去煮飯,端來就有飯可以吃,也不用洗衣服,要去哪裡,人家就帶她去,是不是?萬事如意。今天遇到這種事情,這還是她自己親生的兒子呢!竟然要害死他親生的父親和母親!她內心非常的痛苦,那時候她遇到這種逆境的時候,她那時候跟世尊做一個要求,她說:「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希望我的未來,永永遠遠不要再聽到不好聽的聲音,不好聽的話,永永遠遠不要再看到不好的人。

我那時候看到這句話,有夠感應的,說極樂世界怎麼那麼好,都不用去聽到不好聽的聲音,你去那裏都沒有人會罵你。因為我很怕人家罵我,所以我聽到這一句有夠相應的。只要去那個地方,就永遠都沒有人會罵我,真好!你們自己去想一個跟你很感應的,每天去想,我只要能夠去就好了。這樣跟你們講,你們聽懂嗎?懂喔。

所以,大家如果有遇到什麼境界的時候,一個,一個境,你就去想去找極樂世界哪一種快樂,能夠讓我消除這種痛苦,你把它記下來,如果你遇到兩個境,你就再去找,再去找兩個,這樣大家有了解嗎?其實,修行是很踏實的。

我再問你們一次,你們對極樂世界,剛才跟我說你們有「」心,請問你們對極樂世界的什麼事情,在你內心發起這種真實的「」心,很深刻的「愛樂」,有嗎?剛才不是跟我說有,很大聲。所以,我告訴你們,我們的「」心若是很模糊一片的,那就表示怎樣?那風若一吹就不見了,就像我很想要去買這樣東西,就不知道什麼東西,有買也好,沒買也沒關係。

你們回去要去找!到底是哪一樣?你若不知道,你把四十八願拿出來看,看阿彌陀佛哪一願是我想要的。可能應該有吧!不可能說沒有。了解喔!臨命終接引,現在就還活著啊!還離那麼遠啊!要怎麼辦?可以,這個願望也是很好,你們可以去找,找一個,你平常時就用得到的,這樣有了解嗎?這個很要緊喔!只要你想到這件事情,其他的,你遇到這些境都不要緊了啦!

再來,我們看「」心,這個是「」嘛。再來,我們看他的用,「」心建立起來以後,他會產生一種作用,這種作用就是能夠讓我們內心產生堅固的繫念。繫念甚麼呢?繫念你起「」心的這個對象。我剛才說的時候,你們有聽清楚嗎?再說一次好嗎?我們的心有很多作用,這種「」心是一種很好的作用,叫做「善心所」。在我們的內心,有辦法產生「」心的時候,他會有一種作用,就是對我們所起的「」心的對象,能夠產生堅固的繫念。

你對這個對象,對這件事情,你對他有「」心以後,你對它會產生一種很堅固的繫念,繫念就是怎樣?你的心會怎樣?在那裡,會念念放在那裡。可比說我對未來不會再聽到惡聲,不會再看到惡人,對這件事情有產生信心,我就知道這是怎樣?要去極樂世界,要去西方,才能夠這樣,對嗎?若這樣,我就把我的心放在哪裡?繫念阿彌陀佛。因為我只有念佛才能夠去啊!對嗎?我要念佛才能夠去那裏,才能得到這種結果,得到我要的這種結果,得到我真正深切肯定的這種結果。

若這樣,我內心的這種念頭就會很堅固,繫念在阿彌陀佛這個名號上面,我要去嘛,所以我就要念佛才能夠去啊!我要念佛才能夠成就我要的這個結果。這樣大家聽懂嗎?有喔。

所以,有時候我們會想說,我為什麼念佛念得悠悠蕩蕩的,可能是我們這種堅固的繫念還未產生,你堅固的繫念為什麼不會產生?原因出在「」心,「」心沒有出來啊!如果你的「」心有出來的時候,這種堅固的力量是很勇、很堅固的,人家怎麼跟你講,你都不會讓人動搖,因為我就是要這個結果,表示你這條解脫的路走到怎樣?走到非常的深刻跟明顯,這樣了解嗎?

我們走路,要像走外面那條路一樣,要看到很詳細,這樣的一條路,這樣走。修行的路,你若走得這樣濛濛渺渺、似有若無的,什麼時候走得到,就很難說了,是不是?你要很肯定,我就是這樣,不管你怎樣對待我都不要緊,不管我遇到什麼境都不要緊,我就是這樣走,這樣有了解嗎?有喔。

大家今天很辛苦!雖然下雨,也還是再來。…想說下雨,算了,不要去了,「」心若不堅固會這樣嗎?會喔……今天在家不知多好,對嗎?這就是「」心有堅固,這樣也是還要來。沒有啦!你們若沒有來,我不會說你們「」心不堅固,我是說隨便啦!誰有來誰沒來,我不太清楚。這樣大家瞭解喔!堅固的繫念!

我說一個故事給你們聽,好嗎?以前,有一個人,他的性情很暴躁很壞,可以說是一個很野蠻又粗魯的人,他都一直這樣過,過到差不多中年。有一次,有一個因緣,他剛好去一個地方,人家一個大庭院在講經說法,他想說這個人是在做什麼?他就坐在那裡看,順便在那裡聽。他那時候聽到一句話,他說我們現在的人都是五逆十惡,做了很不好的事情,像這種人都是要下地獄的,如果說我們能夠對阿彌陀佛發起「」心,持念他的名號,我們就可以去西方極樂世界。很奇怪!那個人平常時就很壞,聽了這句話以後,竟然坐在那裏,哭得很大聲。他說:「對啊!我就是這種人啊!我一天到晚都在欺負人,都是讓人過很不好的日子,我這種人一定下地獄的,好在有阿彌陀佛要救我!」。

從那時候開始,他回去後,他就希望自己能夠做一個很溫順的人,對每一個人都很好,因為他以前都對人不好嘛!他現在想說我要去極樂世界!我要改變啊!改變!後來,他就想把工作……他本來的工作是在做馬伕,馬伕你們知道嗎?在幫人家載東西的。以前沒有貨運,都是用馬伕去載。後來他就改成種田,種田會養牛,他不知道養幾隻牛,我不知道啦!只是他若每天早上要去擠牛奶,擠牛奶台語要怎麼說(tsik-gû-ling),他每天早上要去擠牛奶,他就要去牛棚外面跟那隻牛鞠躬,說今天要跟你拜託,拜託什麼?拜託要給他牛奶,再跟牠擠牛奶,擠好了以後,又拿很好的草給牠吃,割草給牠吃,表示說很感謝能給他牛奶。

今天若要牽這隻牛去田裡犁田,也怎樣?跟牠鞠躬,說今天辛苦你了。很可愛!他待牛是怎樣?牛在拖的軛,他自己揹著牛軛,他說這牛要去犁田已經很辛苦了,所以他替牠背,替那隻牛背,背到田裡才很恭敬的幫牠掛上去,拜託牠犁田。現在犁好了,工作做完了要怎樣?那軛再拿下來背著,換他再背回來,回來再怎樣?再跟牠鞠躬,說今天實在很辛苦你,再餵牠吃草這樣,改了有徹底嗎?他對牛就這樣喔,何況對人。

若是我們呢?沒有啊!因為我們,從我們內心沒有產生很深刻的「愛樂」,我們有想要做這種人嗎?對嗎?他只想說我不要下地獄,我要做跟我以前不一樣的人,很調柔的人,所以他要改啊!然後他每做甚麼事情都怎樣?都把這個事情放在心裡面,他對牛、對什麼人都很好,這樣表現出來,這有具體嗎?有喔。

所以,我們若有「」心呢,一定看得出來。不是說我「」心是建立在我每天都有念阿彌陀佛,這樣不夠。你們看,其實「」心只是一個發動的力量而已,他能夠讓你完成你要完成的事情。所以,「」心,人家說淨土三資糧是最根本的,對嗎?我說半天,你們知道「」心是什麼?我把它收攝回來,我知道你們故事聽完回去就忘記了,不知道「」心是什麼?「」心就是我對極樂世界任何一個境,產生很肯定的「愛樂」,這樣了解嗎?要回去找喔!好嗎?這不是好不好的問題啦!這是一定要的,一定要把它找出來!

我說這個,你們有辦法體會我的心情嗎?這個是很要緊的。可比以前我讀書,我說我要去考上…我那時候,我那時候只有一個願望,就是考上師大。因為我知道我若去考上別間我就沒得讀了,我只能考上師大,師大不管什麼系都好,從第一個系寫,寫到最後一個,其他別間的,我都沒什麼寫,因為我那時候就是只有一個「」心,我只要有辦法考上這間,我就怎樣?我就有辦法讀書了。

所以,你只要對這件事情,你知道一定要拿到這件事情,要達到那個目標,若這樣你就怎樣?你就去拼,這叫做「信」心。這樣聽懂嗎?可比我臨命終的時候,剛才那個法潔有說,等到我臨命終的時候,我知道我一定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你那時候還敢亂起心動念嗎?不行啊!那時候還亂起心動念,就不知道跑去哪裡了。所以,在那時候你要怎樣?我一定要去西方,你就知道我一定要念佛,不管怎樣痛苦,我就是要念佛,這樣了解喔。

但是,我們「」心是平常時就能夠發起的,不管我怎樣,我就是要去,我就是要得到我要的那個結果,若這樣你就會去拼。

再來,我們再看,「」心的第三,就是有「」心以後呢,他能夠對治什麼?對治我們眾生的「疑」。「疑」就是有時候想一想是這樣,有時候想一想可能不是這樣,懷疑。所以,人家說「狐疑」有聽過嗎?為什麼都會用這狐來形容,因為狐狸這種動物就是這樣,等一下想想是這樣,疑心很重。疑心很重是什麼意思呢?等一下你跟他說就這樣,說完之後想想,又怎樣?又不是這樣。這種人喔,疑心很重,就是胡思亂想啦!一下子這樣,一下子又不是這樣,這很麻煩。

很麻煩,修行人若有這種毛病,這叫做絕症。講正經的,不是我們身體才有絕症,我們的心也有啊!對嗎?這種病若沒除掉要成就很困難,因為「」心不堅固,你要修行就換來換去,人家若說什麼,就好喔,這好像也不錯哦,就怎樣?就跟人家去了。所以,這種毛病要把他去掉。但,不是說他不願意去掉,不是我故意要來懷疑,每一個人有這種毛病都很痛苦,對嗎?想要把它對治,要怎麼對治?你要產生「」心,有「」心這種毛病就沒有了。

「如法行之則可得也。」「如法」呢,我們只要如經上所教我們的這種方法來修,第一個要起「」心,第二個等一下我們會講,若這樣就能成就三昧。

我們現在來看,「如法」來「」是什麼意思?剛才有說過,解脫的路要走得很明顯,對嗎?這經上他舉一個譬喻,他說可比人家在掘古井,掘古井,你所看到的這土,漸漸若看到濕的土,這樣是不是就知道了,這水可能就在下面,對嗎?若你一直掘一直掘,這土越來越乾,這表示你再掘下去裡面可能也沒有水,看不到那種現象嘛!所以,掘古井就有這種現象,我們人修行是不是也有這種現象?如果你修對了,你方法用對了,你會發覺,師父有教過我們,會怎樣改變?你的妄想會慢慢的越來越少,你的煩惱會慢慢越來越輕,對嗎?

這表示,對啊,我的心因為我修行的關係,所以,心越來越清淨,表示說我走對了,這種感覺在你內心一定會很明顯,你自己有感覺,對嗎?不可能沒有感覺的。如果你沒有感覺,表示你的心太散亂,你以前用的方法可能還沒用到,你要知道你的心呢,用對的方法,讓它不要這麼散亂,若這樣你就能夠觀察出來了。

我們這種修念佛「如法」來「」,能夠成就三昧,對我們一生來說,這種「如法」來「」的方法,是要跟著我們一直走,走到我們最後的一口氣,回去西方,對嗎?修念佛是要盡形壽,跟我們受五戒一樣,盡形壽來行持,行持到最後能夠回到西方。

若這樣我們來看,「如法」來「」,第一個我有說到「」心,對嗎?我們這種「」心要堅固到往生西方,對嗎?我們平常時的境,剛才有說過喔,剛才有說過我們平常時所產生的境,要怎樣產生信心?有嗎?有,有聽到嗎?有嘛,我有說嘛,現在才八點四十你們就不記得了嗎?

我們現在說人最後那裏,念佛喔,除了平常時念佛,最要緊的是我們臨命終也要念佛。我們知道一個人臨命終的情形呢,跟我們平常時是很大的不一樣,我們平常時雖然有很多變化,但是跟一個人最後那個階段是不能比的,那種變化是非常的激烈,我們現在稍微了解一下,你就知道說我的「」心要建立到什麼程度,我這條路要很清楚很深刻的走到什麼程度,我才有辦法脫過我臨命終那個難關。你不要想說,我只要每天迴向“願我臨終無障礙",這話不能這樣說的喔,你要有十分的肯定跟把握,這種肯定跟把握是要建立在哪裡?「」心。對啊!我們要有「」心,而且你這樣走,你就不管他了,不管我臨命終怎樣,反正我的把握有了,這樣就可以了。

在我們這個身軀是地、水、火、風,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四大分解,有一個不會分解,哪一個不會分解?地。地,你們知道是什麼嗎?較堅固的地方,肉啦、骨頭這個不會分解,連這個也分解就淒慘了,連屍體也不見,對嗎?所以一個人臨命終以後呢,地大一定還留著。

其他的什麼先分解?火。他們怎樣的形容它們在分解,這三個像刀一樣,第一個是“火刀"先分解我們的身體,因為這四大是看不到的,所以他分解的時候,不是說像我們拿那個鐵的刀,說你可以看得很清楚那種的,看不到。在裡面我們的五臟六腑,或者是筋等等喔,都是讓火刀怎樣?先割。那火刀要怎樣割?讓你整個身體好像發燒一樣,燥熱,那種熱像刀在割一樣,那樣的痛苦。所以,人家在形容一個人要往生的時候,好像生龜脫殼,有嗎?一隻龜,你活活把牠的殼剝掉,那樣痛苦一樣,這是火刀,火刀先分解。

再來第二個是“水刀",水刀分解的時候,我們全身的筋都會爛掉,爛掉。所以,有的人往生以後,他的身體腐爛,其實他腐爛不是好幾天以後,是臨命終的時候,水刀已經把它分解掉了,已經爛掉了,只是我們外面看不出來這樣而已,所以,那時候非常的痛苦。

再來就是“風刀",風刀解的時候,分解很快,風刀是斷氣。所以,每天跟我們在一起的這四大裡面,我們每一天都會感覺,我們四大很調和,感覺身體健康、輕安……等等。但是,你要知道臨命終,他要離開你的時候,是這樣的殘忍。那個時候,若你平時沒有一個很堅固「」樂的對象呢,很難忍受這種痛苦,因為這種痛苦外面的人完全看不到。

所以,有的人在醫院實在很可憐,他身體裡面已經有三支刀在跟他分解了,外面還怎樣?讓人家急救插管,那實在是很辛苦的事情。所以,每一個人經過臨命終的時間呢,都很艱苦。我們要希望阿彌陀佛在這時候能夠怎樣?能夠來能夠來迎接我們,這是我們最大的安慰,因為只要看到佛以後,所有的痛苦都會不記得,對嗎?所以,在平常時就要建立,你要知道我們以後會遇到這關,你平常時不管怎樣痛苦,都沒有這麼痛苦。所以,平常時就要建立對西方極樂世界很堅固的「」心,若這樣你要有一個很具體的對象,這樣了解嗎?這種對象能讓你忘記娑婆世界所有的痛苦,最明顯的就是這個,這種痛苦你都有辦法忘記,我沒有關係。

所以,我們末法時期的根機,不是不適合修其他的,而是我們的根基,必須要有一個很明顯的,很具體的這種對象,讓我們能夠嚮往,我們才能夠對治我們所會碰到的這種恐懼,對嗎?如果,那個時候我們還要「」一個很抽象的概念,或者什麼道理,你有辦法拿起這種「」心往生嗎?很難啊!看不到嘛!要很明顯。這是跟大家介紹我們「如法」「信」,這個法你要很清楚到我往生以後都用得到的,這種方法每天每天都要去練習。「如法行之則可得也」,若這樣你才有辦法有把握成就三昧,假設我們這一輩子沒成就三昧,若這樣我們臨命終也能夠往生西方。

勿有疑想如毛髮許」,不要有一點的懷「」,像頭「」,頭「」是不是很小支,這麼的微細都不要有喔。「是定意法」這種三昧,叫做「菩薩超眾行」。我們先解釋,所謂的「超眾行」在大乘經典出現很多,每一部經可能都會說,我這種修行方法叫做「超眾行」,那若這樣到底什麼叫做「超眾行」?

我們修行是不是一種方法,我修行的這種方法,可能跟別部經所講的修行方法是不是不一樣?法會不一樣,到底是哪一個「」哪一個?每一個都是「超眾行」,怎樣「」我告訴你們,所有的「超眾行」是我們修的法,你能夠修到有一句話叫作,……我想看看那句話叫做什麼?那句話沒有在這裡,不知道跑去哪裡?你修任何一個法,修到沒有其他的想,什麼意思?可比說我修布施,布施修到什麼程度叫作「超眾行」呢?布施修到布施波羅蜜,對嗎?布施波羅蜜就是「布施度」。

什麼叫作「布施度」?布施度就是對有為的布施修到無為,無為的布施。我要怎麼做,才叫作“從有為的布施,修到無為的布施"?很簡單,就是我本來還有一個布施的什麼?我,還有我布施的東西,還有我布施的對象,這樣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想?對啊!還有啊!你布施到你這些都沒有,都沒有的時候,所有的法,從“有為"轉“無為"的時候,“無為"是什麼?平等的,都叫作「超眾行」。

一樣的,我們念佛怎樣念?我們剛開始念佛的時候,有一個我,我在念一句阿彌陀佛,是不是這樣?我用什麼方法來念,我可能拿念珠、出聲念等等,我的方法很多種,對嗎?我們還有這些想法的時候,都還是屬於“有為"的。念佛,你念佛念到也沒有一個我怎麼念,我就是自然這樣念啊!我也沒有說我念很多阿彌陀佛,沒有啊!也沒有一定要出聲念,或者拿念珠念或是大聲念,我才可以念,或是都沒有人吵我,我才可以念,不用,我念佛念到怎樣?只要不管什麼因緣之下,都有辦法這樣念,而且還不會執著說一定要怎樣念,一定是我在念這樣才可以,這種叫做什麼?你念佛念到怎樣?進入“無為"了,這叫「超眾行」。這樣了解嗎?

好,我們繼續看下面喔,下面的文有比較長,我先把他念一遍,這段文在中國,一向修淨土呢,時常讓祖師所引用,因為這段文很精彩,我們從偈頌開始

 

「立一念,信是法,隨所聞,念其方。宜一念,斷諸想,立定信,勿狐疑;精進行,勿懈怠。勿起想,有與無……。」

這裡我簡單把它解釋一下,剛才我們有說過了,「立一念,信是法」是先建立我們的信心,信什麼呢?隨所聞,念其方」隨著我們所聽聞的,他這裡說得沒有很詳細,後面會補講,就是「」西「」的阿彌陀佛,隨著我們的因緣,聽到的就是西「」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個地「」的佛陀。

宜一念,斷諸想」修三昧的第二個階段,第一個是建立「」心,第二就是「宜一念」,你的內心只有一個「」而已,這個「」就是「」阿彌陀佛。「斷諸想」,其他的「」,「」就是取相,對嗎?不要再取其他的相。

立定信,勿狐疑」這種「」心要很堅定,不要有一點的懷「」。「精進行,勿懈怠」,「精進」來修「」,不要「懈怠」,這個以後我們有空再講。「勿起想,有與無」後面的部分,都是說不要念甚麼呢?全部都在形容我們的念頭裡面,不要有其他的差別「」,這個我們等一下解釋,我先把經文念一遍。倒數第二行開始。

 

「勿念進,勿念退;勿念前,勿念後;勿念左,勿念右;勿念無,勿念有;勿念遠,勿念近;勿念痛,勿念痒;勿念飢,勿念渴;勿念寒,勿念熱;勿念苦,勿念樂;勿念生,勿念老,勿念病,勿念死;勿念身,勿念命,勿念壽;勿念貧,勿念富;勿念貴,勿念賤;勿念色,勿念欲;勿念小,勿念大;勿念長,勿念短;勿念好,勿念醜;勿念惡,勿念善;勿念瞋,勿念喜;勿念坐,勿念起;勿念行,勿念止;勿念經,勿念法;勿念是,勿念非;勿念捨,勿念取;勿念想,勿念識;勿念斷,勿念著;勿念空,勿念實;勿念輕,勿念重;勿念難,勿念易;勿念深,勿念淺;勿念廣,勿念狹;勿念父,勿念母;勿念妻,勿念子;勿念親,勿念踈;勿念憎,勿念愛;勿念得,勿念失;勿念成,勿念敗;勿念清,勿念濁。斷諸念,一期念,意勿亂,常精進。勿懈怠……。」

我們先看到這裡,這些所有的都是在說,不要取差別「」,對嗎?這件事情如果我們做得到,三昧就能夠成就了。我們「」心是不是剛才有講過要建立起來,我告訴你們剩下的是你們的事情。你的「」心有建立起來,這個「」才會堅固。你不要想說我要「」佛「」佛,「」佛讓我信心堅固起來喔,不是這樣,要相反。建立「」心是不是比較簡單,對嗎?建立「」心,有的人實在是很難建立,若「」心建立不起來,「」佛就「」不下去。你們有想要往生嗎?有。有就要回去建立「」心啊! 建立「」心很簡單,回去找一個你對西方極樂世界有嚮往的對象,這樣就好了,對嗎?我想是很簡單,我不知道你們啦。

我們現在先看「」,還沒看「」之前,我們先用一些時間看這件事情,在我們內心裡面,是不是有這麼多霧煞煞的念頭,讓我們這句阿彌陀佛「」不好!我也很不愛「」這些啊!我也很不想要有這些煩惱啊!不過他就不斷的出現啊!我沒想它,它就一直跑出來,是不是這樣?讓我有夠煩的,這是我們共同的苦惱,對嗎?

我們現在知道,到底這些事情是怎麼發生的,在我們的心所,我們心理作用裡面呢,我們先介紹五種叫做「五遍行」。五種的心所,這五種的心所有夠恐怖,不管你在哪一種情形下,他都有辦法出現,所以叫做「遍行」。這五種是什麼呢?我先抄在黑板,有聽過嗎?這是我們的心所。你們很用功呢,寫比我還要多,你們寫這麼多,回去要說給誰聽?回去要說一次說給自己聽也好,我們山上的法師很有趣,去借了一台錄音機,自己說自己聽,聽了才知道說…呵,聽到快睡著了。每一個人對這種事情的反應都不一樣,我只要聽到人家在聽我的錄音帶,我聽到我的聲音就趕快跑走,呵,很恐怖的。

接著,我們看第一個是「觸」,觸是三事和合。三事和合就是什麼?「根」、「塵」、「識」。所以,觸在我們的心所法裡面,對這個「五遍行」剛開始發動的就是我的「根」對「塵」產生「識」的時候,這三項事情合在一起這樣叫做「觸」。可比我現在有看到那個玻璃門,這樣就怎樣?觸了,這樣了解喔。

所以,我們說接觸在我們的內心,對著外面的環境也是有接觸,他的接觸就是這樣。再來第二個是「作意」,作意就是動心。我的心本來沒有看到這個玻璃門,對嗎?它現在有引起我的注意了,我有動到了,我有看到這件事情了,剛開始是接觸啊!再來就怎樣?我有感覺到,動心,叫「作意」。

再來,第三個「受」是什麼?領納。領納是什麼?領納就是我有把這項東西收進來。我看這個玻璃門是用眼睛把它收進來,它是色法;我若聽聲音用什麼?耳根啊!所以,我們的根好像一個接收器一樣,我有把它接收到了。照相機怎樣叫做有領納到外面的境?要照下去嘛,對嗎?我有把它照下去,叫做什麼?領納。所以,這個是比較微細的,只要心動就有了。這個是怎樣?從眼根把它看進來。再來這是什麼?相片。取相,你剛才看那個是木門還是玻璃門,你分得清楚這邊是玻璃門,這邊是木門,對嗎?我有取它不一樣的相進來。我不會說那邊是玻璃門,這邊是木門,把它兜反了,對嗎?這樣表示你取相取不正確。你分得清楚這個門跟這個門不一樣,叫做什麼?取相。可比你看到我跟看到菩薩,兩個是不是不一樣,對嗎?這表示怎樣?你有取相。

取相是很小的孩子就有這種能力了,所以,小孩如果他還認母親認不清楚,表示他取相的能力還沒成熟,亂認人。那如果他認母親認得清楚,表示怎樣?取相,他會了,他這種心理作用已經成熟了產生了,這樣了解嗎?我們這種能力已經超過成熟了,你不用訓練它就取一大堆了。

再來「思」,思就是什麼?造作。這個是最麻煩的,取相進來以後就怎樣,開始想了,對嗎?每一個人想的內容都不一樣。其實,我們再拿前面一點的,每一個人取相有一樣嗎?不一樣,對嗎?我們倆人去街上走,一樣走同一條街,走完你去問他,你去看到什麼?每一個人取的相都不一樣,是不是,看你個人過去的這種因緣,或是現在的需要,或是心情種種的,你所取的相不一樣,所以想的就怎樣?也是都不一樣。

現在問題出在說叫我們不要念,不要念的這些差別相,這些差別相在哪裡呢?到這裡為止,到這裡為止都沒錯,到這裡為止你可以去看東西,你也可以知道這是什麼東西。你不要突然念一念說這條是什麼?我不知道呢!不可以這樣哦!你可以分得很清楚,這條是擦手巾,對嗎?

再來,你也可以注意,不然就怎樣?你若沒有注意就變作有看沒有到啊!你雖然說我這心對塵沒有產生意識,不過你若心沒有注意,就不知道這個是什麼了,人家說給你聽,你也不知道人家在說什麼?有聽沒有到"就是這樣。

再來怎樣?領納、接受。你有把它接受起來嗎?看到、聽到,有接受進來嗎?到這裡以後,後面呢?就怎樣?就要對治了,就要對治了。那要如何對治?我們要發展我們內心的五種,另外有五種的心所法,你們要今天知道嗎?好啊!不錯嘛!喔!今天知道也不錯!呵,我好像在問你們:「你們今天要喝汽水嗎?」好啊!

「五別境」,五別境是什麼?五別境,我們只要介紹前面這三個就可以了,定跟慧我們不用講,沒有關係。因為定跟慧是只要你的念若發展到很勇的時候,定跟慧就出來了,我們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介紹前面三個就好。這十個加起來叫做「十大諦法」,十種的大諦法,在修行的過程裡面,你對這十個心所法,很清楚的了解你現在是屬於哪一種,對你來說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欲」,欲是什麼呢?欲是對著我所欣樂的這種境,抱著希望,這樣叫做「欲」。所以,這種欲跟我們剛才說的那種信心很相像,對嗎?你若有這種對象,你的對象要找到,你所樂的境是什麼?然後有發起這種希望,你希望能夠得到,這是第一個「欲」。

「五別境」所說的,它跟「五遍行」不一樣的是,五別境是你要自己再去創造的心所。這個(五遍行)不是,你不用跟它創造,這五種心所法就一直跑出來了。所以,第一個你一定要有建立這個「欲」,就是剛才我們說的你要建立信心,你所欣慕的對象。

再來是「勝解」,勝解就是決定解,你對你所欣慕的這種境,有很決定。決定就是不變,你不會再改變的這種見解,不會說我今天欣往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明天又換娑婆世界的豆腐,不能這樣,不能這樣換來換去,要很決定,很肯定的這種見解,在你的內心產生這種見解。

再來,我們就看這個主角了,「念」。「念」的意思是對我們所要串習的,串習就是我們要學習的,要學習的這種境,讓我們的心銘記,很清楚的把他記住。你們若抄不完,不用抄沒關係啦!聽懂就好了!看你們做筆記做得很辛苦!啊!不行喔,你們把它抄好好了,因為我不知道你們有什麼規定,我不能給你們亂改。好,我們現在回頭來看,來看這兩個多有趣喔!我們現在是……他說不要「念」這些東西,對嗎?不要念不要念什麼?其實我跟你說,我們看第四頁倒數第三行,「勿起想」,有嗎?「勿起想」是這個,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呢,你到這裡領納為止,再來不要去把它取相,什麼意思呢?事情過去就好了,你看過就好了,走過就好了,摸過就好了,不要再去想它,這樣有了解嗎?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我們的六根對六塵,你看我們有六根,對嗎?對六塵,六塵是不是很多項?我們所看的色法就百百種了,對嗎?那聽到的聲音也是一樣。如果說你看過以後又把它留著,聽過以後又把它留著,這樣繼續不斷的看,繼續不斷的聽,你看你們所取的相有多少?很多啊!你取得相無量無邊,跟你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阿彌陀佛走來的時候,你取的相都怎樣?都比他更精彩。你當然念佛念不下去,對嗎?念一下,等一下那個就起來,念一下,等一下那個就起來,所以,你一定念到霧煞煞,對嗎?所以,在我們平常時就要訓練自己,看過就好,聽過就好,想過就好,不要再想了,事情若沒遇到都不要去理就好,這樣了解喔?要訓練這種的。這是讓你的心呢,五遍行的作用到這裡為止,不要再繼續下去,因為這兩個若出來會很妨礙你修行,這是我們平常時要對治的。

另外一個就是「」,對於我們平常時所要薰習的境,不要把它忘記。那這兩個要怎樣配合起來?一定要把這個「」拿來代替它的位置,若這樣你才有辦法控制你對一切法的取相,因為我們沒辦法控制這個「想」,這絕對控制不了。你說我不想有可能嗎?不可能。你說不想,等一下就開始想了,那要怎樣讓它不想?你只有怎樣?「」。你只能不斷的「」,你不管看到甚麼都給它「」,「」什麼?「」佛,對「念」這個,「念」到讓他很清楚,不要忘記。若這樣你就能夠看什麼事情都到這裡,很清楚又看得到,而且又怎樣?這就是師父講的「分別一切法」。到這裡是不是「分別一切法」?對嘛!「不作分別想」!那你要作什麼想?作「」佛想。所以,平常時就要「」佛的道理就是這樣,你能夠把這裡看得很清楚,到這裡過了就發展這邊的心所了,所以兩邊要兜起來,這樣大家有了解嗎?有喔。

所以,我們再把這經文,從頭看起來就很清楚喔。第四頁,倒數算來第四行,「宜一念,斷諸想」這句話是不是很清楚?「宜一念」就是你的念頭要很清楚,就是「」阿彌陀佛。「斷諸想」,「」其他的取相。那取相下面所說的呢,不管是「」、「退」、「」、「」,全部都是我們取相出來的,我們若沒有取相,哪會說這是「」或「」,一定有取相嘛!對嗎?你若沒有取相,哪知道這是是「」還是「退」?一定有取相嘛!因為每一個人「」跟「退」有一樣嗎?不一樣。每一個人對「」跟壞的定義也不一樣,是我們自己取相的,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心取相的,才會這樣。

好,再來第六頁,我們剛才那裡都說過了喔,好,我們今天已經說到這裡了,說到第三行喔。「斷諸念,一期念」,「一期念」這「一期」是指我們的盡形壽,我們盡形壽就是這樣「」,「意勿亂,常精進。勿懈怠」。好,我們今天介紹到這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