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講於西蓮板橋講堂-第七堂
[ 慧琛法師講述 / 打字:魏月珍 / 剪輯:童采翎 2014.10 ]
第七堂課
〈四事品第三〉
法師、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經本,第十四頁,我們上禮拜第三品的部分,最後還有一段長行文沒有解說。
佛告颰陀和:「欲學是三昧者,當敬於師,承事供養,視當如佛。視善師不如佛者,得三昧難。菩薩敬善師從學得是三昧已,持佛威神於中立,東向視見若干百、千、萬億佛,十方等悉見之。譬如人夜起觀星宿甚眾多,菩薩欲得見今現在佛悉在前立者,當敬善師,不得視師長短;當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不得懈怠。」
第十四頁,第五行,佛告颰陀和:「欲學是三昧者,當敬於師,承事供養,視當如佛。視善師不如佛者,得三昧難。」我們先看,這是〈四事品〉的部分,前面他說到要成就般舟「三昧」,有四種的因緣能夠很快就成就「三昧」。介紹完畢以後,後面這段文,他又強調「學」般舟「三昧」應當要恭「敬」善知識,「承事供養」;這種「供養」「承事」的程度就像「供養」「佛」陀一樣,這麼的恭「敬」。他說我們看這個「善」知識「不如佛者」,要成就這種「三昧」就很困「難」。我們先解說到這裡。
為什麼般舟「三昧」會這樣強調說,成就「三昧」,必須要看我們這「善」知識像「佛」陀一樣?其實,在世間或出世間,這都是一樣的道理;看到「善」知識,我們要很恭「敬」他。若這樣,我們的恭「敬」心若起來呢,以前印光大師有說過:「一分恭『敬』,就能夠得到一分的利益;如果我們若有十分的恭『敬』,就能夠得到十分的利益」。
我說一個故事給你們聽,以前有一個孝子,他非常的孝順,他孝順是有名的。他父親在世的時候,他就很「承事」他父親,他的孝是從他的順來的;他父親怎麼講,他就怎麼做。有一次,他要出門,他看到外面烏雲罩霧,想說今天出門可能要帶蓑衣(他們以前不是穿雨衣,是穿簑衣),想說可能要帶蓑衣,結果他父親跟他說:「今天不會下雨啦!你不用帶蓑衣出去啦!」那好啦!他就出去,結果走沒多久就淋雨了,淋的溼答答。他去路上的店頭老闆就叫他:「趕快進來烤火,全身淋的溼答答!天那麼黑,你出門怎麼沒有帶蓑衣?」他說:「我父親說今天不會下雨,所以我沒有穿蓑衣,因為我很聽我父親的話,所以淋雨我也不會怎樣。」他有夠孝順的喔,後來他……這是這個小孩,對他父親的話有信心。這種信心,慢慢的你去體會就知道了;你只要對一個法有信心,它就會產生力量,這種力量不是外境能夠改變的。
後來他父親往生以後,他很懷念他的父親,結果他把他父親以前躺的枕頭,拿去吊在天花板。為什麼要吊在天花板呢?他說:「我若不小心把枕頭踢到床下或是壓到它,這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我把它吊在天花板,這樣一來我可以常常看到這個枕頭(能夠懷念他父親),而且二來我還不會去踢到它。」有恭「敬」嗎?有喔,現在可能沒人這樣做了。
我們現在說「敬」重善知識喔,不只是佛法裡面修「三昧」這是很重要,在世間也是很要緊,為什麼呢?我們來看一個法,這個法是世間發展的一個法,我們就知道為什麼奉侍師長這麼的要緊!我們有說到,我們這個世界是不是有一個……以時間來算,有大劫,還有小劫,對嗎?一個劫呢,一個小劫是怎樣算?一個小劫就是人壽從十歲,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然後從八萬四千歲,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剩十歲,這樣叫做一個小劫。我們想想為什麼人的壽命會從十歲,一直加,加到八萬四千歲,又從八萬四千歲一直減,減到十歲,一定有一個原理,對嗎?這就是一個法。
一般人在算劫,都是先從增劫,從增劫先說,增劫是甚麼意思呢?就是人壽從十歲,十歲開始。好,我們現在來看,人壽十歲的時候,那時候的世界非常的恐怖;我們現在的人,看到人都會互相問好,對嗎?那時候的人,看到人,那草折起來就怎樣?就相殺了。所以那時候的人很恐怖,人看到人不會互相打招呼,都是互相侵犯、互相殺害。所以那時候的人,很沒有福報。
我們現在還有吃到五穀,這種蔬菜、水果,那時候的人都沒辦法吃到這些東西。很有趣喔,我們說茄子,茄子是不是很小棵;那時候的人若要採茄子,就要爬樓梯了。所以那時候的人,福報很薄,而且脾氣又很不好,貪、瞋、痴熾盛,所以他們所感的壽命很短,表示說他們的內心怎樣?充滿罪惡,才會感到不好的報。
那時候就有比較有智慧的人,想說我們每天都過這種日子,這麼恐怖,人看人就相殺,這不是很恐怖的事情!就躲在山裡,慢慢反省我要怎樣才能夠讓日子過得較好?所以就想說,最起碼人看到人要怎樣?不要相殺嘛!
所以,那時候他們就先說好了,現在人看到人要怎樣?你不要害我,我也不要害你,我們互相尊敬。所以,第一個他若持「不殺生」的戒,人壽就能夠從十歲增加到二十歲;再來慢慢不只不殺生啊!一個人到一個程度,知道殺生不好,再來就會檢討了,再怎樣會更好,對嗎?第二個就是「不偷盜」,如果不偷盜,人壽就能夠從二十歲增加到四十歲;你看他法輪開始在轉了,轉到好的方面。所以,他的因地這樣修,他的果報就能夠這樣成就。再來第三個「不邪淫」,不邪淫,人壽能夠從四十歲增加到多少?八十歲。這三個若持得住,就能夠活到八十歲,這是按照法是這樣講的啊!
再來,第四個「不妄語」,不要互相欺騙啦!就能夠從八十歲一直到一百六十歲;我們現在活不了這麼久,都是口業沒守好,自己失掉的。再來是「不兩舌」,兩舌就是挑撥離間,能夠從一百六十歲到三百二十歲,口業的功德這麼大喔!再來我們看「不惡口」,不惡口能夠從三百二十歲到多少?六百四十歲。口業還有一個,對嗎?「不綺語」,如果能夠不綺語,就能夠從六百四十歲到多少?兩千歲!所以其實到這裡的部分,就表示甚麼?口業圓滿了,就能夠到兩千歲,對嗎?到這部分,不只是口業圓滿,身業也圓滿了,對嗎?所以身跟口,如果持守清淨,就能夠活到兩千歲,是不是?
再來是屬於意根的部分,第一個是「不慳貪」,不慳貪能夠從兩千歲到五千歲,這麼多歲,一項沒貪心能夠多活三千年。再來,我們看一個人「不嫉妒」,嫉妒是屬於瞋恨心,我們看一個人若沒起瞋恨心,他能活多久?從五千歲到一萬歲,所以若要長壽就不要起心動念。再來「不顛倒」,這是愚痴,對嘛?能夠從一萬歲到兩萬歲。再來我們看,再來這個人滅掉三種不善法,三種的不善法是甚麼呢?就是「非法的淫」、「非法的貪」、「非法的邪見」,我把它寫在這裡好了。「非法的淫」、「非法的貪」和「非法的邪見」,若這樣這個人能夠從兩萬歲到四萬歲。四萬歲以後,剩最後一項,剩最後一項善法就能夠從四萬歲一直到八萬歲;一般我們說八萬歲就是八萬四千歲,是甚麼你們知道嗎?剩最後一項善法是甚麼?我們想想看這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業的啦、意根的都圓滿了,能夠到四萬歲了;最後一個是不是最久的,再四萬歲,哪一項你們知道嗎?讓我們很難想到的,在《觀經》跟《十六觀經》都有這一項,往生一定要有這一項;我們時常在說的孝養父母,「孝養父母」跟「敬事師長」,這個善法能夠讓一個人的壽命從四萬歲到八萬歲,所以圓滿的時候是最後這一項來圓滿。
但是,可能我們剛開始破壞的時候,也是從這一項開始。所以人家說百善孝為先,對嗎?古時候的人就這樣說了,不只是佛法裡面這樣說,古德裡面也是這樣說。所以在世間裡面,這都是世間法喔,這都還沒出三界,對嗎?世間法的運轉裡面,孝順父母跟「敬」事師長就是怎樣?最殊勝的啊!這其他的部分,這其他的部分對它來講,還排在它的後面,對嗎?所以學佛的人,你不管怎樣,對你自己的長輩或是對師長一定要很恭「敬」,若這樣你在佛法裡面才能夠得到利益。
昨天有一個因緣,我去幫忙人家做知客。有一個小孩,看起很年輕,才二十幾歲而已。那時候我們一個師兄來,他說他們老闆娘很稱讚這個小孩,說他很孝順。我就想不透哦!現在的小孩孝順是甚麼意思?我想不透!後來問他,他說他跟三個人住在一起,他家現在四個人,他跟三個人住在一起;你知道他跟哪三個人住一起?說出來你會嚇一跳!他沒跟他的父母住一起,跟他的祖父、阿公和阿嬤。所以,他一個年輕小孩要照顧三個老人,我們不說他有怎樣孝順或侍奉,不要說怎樣,光只是一個小孩要跟三個老人住一起,就怎樣?很難得了,是嗎?他父母不去,叫他兒子去跟他們住是嗎?還跟他祖父住一起,這個小孩子說起來實在是很難得,對嗎?所以,現在很多人不管是甚麼原因,可能我們沒辦法親自照顧我們的長輩,或著是其他原因,但是你有因緣的話,一定要盡量盡這份力量。
《十六觀經》裡面,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中品下生他是用甚麼因緣下生的?中品下生算是很高的品位了,對嗎?在九品裡面已經算是第六品了,很高的品位,他怎麼成就的?他就是用世間的孝,他在世間很孝順他的長輩,他用這樣的功德迴向西方,就能夠得到中品下生了,有嗎?甚至說我們有持戒的人,如果你若破戒,可能你的功德還沒有比這種人還大,對嗎?他用世間的福報就能成就中品下生,這是很值得我們反省的事情。
所以我們在世間,先把我們自己的本分做好,你世間的法輪轉得順,出世間的法輪才能怎樣?才有辦法順。要不然你家裡一大堆障礙,你說我們學佛是要學怎樣的?很困難、很多障礙!所以,我們從這裡看起來,就知道這件事情是不是很要緊!不管怎樣學習,你在世間如何有成就,或著在這裡學習佛法,你怎樣的棒,一定是有一個來源的,對於這個來源,我們永遠都不要忘記,這是「孝」跟「敬」的這種本源。
所以,以前佛陀問阿難一個問題,他說:「你若有成就,善知識的功德佔多少?」阿難說:「佔一半。」佛陀跟他說:「不是。」是多少?全部,全部都是善知識的功德。啊!這樣哪有公平?確實是這樣啊!你今天若去遇到壞的善知識,今天可能不只這樣而已,是不是?所以善知識的功德確實是佔全部的。所以這裡說,第十四頁,「視善師不如佛者,得三昧難」,要成就這種三昧很困難;在世間法要成就就很困難了,何況是出世間法?
「菩薩敬善師從學得是三昧已,持佛威神於中立,東向視見若干百、千、萬億佛,十方等悉見之。」他這裡說「菩薩」承事「善」知識,從這裡得到「三昧」,得到般舟「三昧」,然後倚著「佛」陀的「威神」力;第一個是「三昧」力,對嗎?第二個是「佛」陀的「威神」力;這還少說一個是甚麼?他自己的本功德力。前面有說,對嗎?法力、佛力跟他自己的善根,這三個力量成就「三昧」。成就的時候,他「東向」向著東「方」,能夠看到多少佛呢?「若干百、千、萬億佛」。東「方」就這麼多了,「十方等悉見之」,其他的九「方」也是一樣,「百、千、萬億佛」這麼的多,無量無邊的佛陀喔。
「譬如人夜起觀星宿甚眾多」他說可比有一個「人」半「夜」起床,他去外面看天空,「星」是不是很多?他看到佛陀就像這麼「多」一樣。「菩薩欲得見今現在佛悉在前立者,當敬善師,不得視師長短;當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不得懈怠。」「菩薩」如果要成就看到「現在佛」,「十方」的「現在佛」,我們知道西方有一尊「現在佛」是甚麼人?阿彌陀佛。「現在佛」就是表示說還沒滅度的,而且也不是說還沒出世的,就是「現在」正在說法的佛陀。「十方」,「十方」的佛陀全部都現前,如果要成就這種「三昧」,必須要「敬」事「善師」;不要看到「善」知識的「長短」,而且自己還要成就六度,「不要懈怠」。好,我們這一篇交代到這裡。
〈譬喻品第四〉
我們今天要看第四品〈譬喻品〉,〈譬喻品〉是用幾個譬喻來形容般舟三昧的殊勝。
佛告颰陀和:「菩薩得是三昧不精進行者,譬如人載滿船珍寶渡大海,船中道壞,閻浮利人皆大愁憂念,失我爾所寶。菩薩聞是三昧不學者,一切諸天人民皆悲憂言:『乃失我爾所經寶。』」
好,我們先看到這裡。「菩薩」如果「得」到「是三昧不精進行者」,「得」到呢,有可能是我們眼睛去看到這個經本,或者是耳朵我們有聽到這個法。我們雖然有「得」到,這樣是不是「得」到了?對嘛,有聽到又有看到,這樣就得到了。「不精進行」,但是我們沒有「精進」用功來成就這個「三昧」,說這就像甚麼呢?可比一個人他帶著整「船」的「珍寶」,以前,他們採寶都是去海底採的,所以都開船出去,去海底採。這隻船出港很順利,而且也採寶圓滿,也很順利採回來,經過這個「大海」;出港呢,海中的風浪都已經「渡」過了,而且也再入港,當他已經「渡」過大海,要入港之前呢,「船中道壞」,這個船到了要入港了,船卻沉下去。「閻浮利人皆大愁憂念」,「閻浮利人」是指住在岸上的人,看到這隻船若進來,若入港,全國的人民都會較好過,結果很可惜,那隻船要入港卻沉下去了。他們都有看到啊!所以他們就很煩惱,感覺很可惜,心頭想說:「啊!很可惜!失去了這麼多的『珍寶』,實在有夠可惜的。」
「菩薩聞是三昧不學者」,「菩薩」如果若有得到這種「三昧」,「不」要精進「學者」呢,「一切諸天人民」,我們是欲界,對嗎?「天」上的「天人」若看到我們這樣,也會一樣很憂愁,為什麼呢?就可比那隻船它很不簡單才採到「珍寶」,但是後來並沒有得到它的受用,對嗎?因為「珍寶」沉下去了啊!一樣的,我們很不簡單才能遇到這種佛法,遇到這種般舟「三昧」,但是我們沒有真正去取得,所以「天人」他們看到以後呢,就會感到很可惜。他說:「失我爾所經寶。」我所有的這些「珍寶」,你們有聽到、有看到,可是怎樣?沒有得到。我們看這些跟我們說甚麼?
其實你們會感到奇怪嗎?為什麼他要用這個譬喻?我有聽到、也有看到,為什麼要譬喻說就像那隻船沉下去一樣?我沒有「精進」來學,因為我有聽到、我有看到,我一定得到他的受用啊!為什麼像那隻船一樣?那隻船是不是等於沒有出港,對嗎?他沒有拿到「珍寶」回來,等於沒有出港嘛!白走這條路啊!這意思是說我們有聽到、有看到,但是你沒有「精進」修行就等於怎樣?沒看到又沒聽到一樣。
我們想喔,我們想這件事情,一個人我們說他一生念佛有決定往生嗎?(答:不一定。)對喔!你們很有這種知見,很正確。一生念佛,不一定往生,不一定說決定這輩子就能夠去西方,為什麼?(答:要看他的信願。)要看他的信願,對嗎?看他的資糧是不是有累積到那個程度。你要知道一個人念佛到最後還沒往生,你說跟這隻船有一樣嗎?它也是出港啊?大風大浪都過去了,最後沒有那種結果,很可惜!但是一定有它的因果,這裡面一定有問題;一個人一生念佛,最後又沒決定往生,這一定有問題,對嗎?
問題不是出在最後那裡,問題出在哪裡?一心,一心念佛就沒問題了。其實你若「精進」用功念佛,一定能夠往生的,沒有那種不能往生的道理,要不然就沒因果了,對嗎?一生念佛修行,又沒往生,若這樣,這裡面一定有問題,問題出在哪裡?(答:「精進」。)「精進」,對。上禮拜我記得我有說過,所謂的「精」叫做甚麼?專,對嗎?「進」呢?不退。其實,你不要想說這兩個字,是要怎樣誦經、拜佛、念佛,才有辦法達到「精進」,這好像很困難;我一天要忙家裡,又要做事業,我哪有辦法,我哪有可能這樣「精進」啊!其實不是這麼困難,「精進」就是只要你有時間念佛,你的心頭就怎樣?專,而且不要讓其他的境把你退轉,你就把握這樣念佛,這就叫做「精進」。你有五分鐘,也能夠五分鐘「精進」;有十分鐘,也能夠十分鐘「精進」;乃至你臨命終,可能都沒這麼多時間讓你「精進」,對嗎?但是,只要你平常時有這樣用功,臨命終就怎樣?就用得上來了。我為什麼要這樣說?因為,通常我們會覺得說我念佛念很久了,但是你要知道喔,我念佛念很久,如果說你不曾專心過,若這樣我們念的可能不是念佛念很久,我們可能念佛摻妄想,好幾年這樣修了,對嗎?所以主要是我們念佛有達到那個專心嗎?專心很要緊,所有修「三昧」裡面,這個最要緊;修「三昧」如果沒專心,你的心根本就定不下來。
所以,你一定要訓練自己起佛號的時候,心頭有辦法專,專注在這句佛號上面,這是最要緊的。不管你在哪理,我現在站著等公車,對嗎?你能夠專心念啊!是嗎?你都不要管別的。專心,專心很簡單;因為我們所修的緣不是很複雜,只是阿彌陀佛而已,一句佛號,所以很簡單又很方便。你在哪裡想要提起來念都可以,你只要那個時候心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專,專就是專一而已,這樣聽懂嗎?專一,我只有想這項而已,我只想阿彌陀佛而已,這樣叫做「精」,對嗎?不複雜啊!只有這一項而已,而且每一念每一念都不退轉,都保持在上面,這樣叫做「精進」。
一生念佛裡面,缺這項,你這隻船隨時都會翻船,為甚麼?因為你所累積的這些資量遇到境就怎樣?退轉了,隨時都會翻,不要說剛初學的人會翻船,老修行的人翻船也怎樣?很多,尤其是在末法時期,要翻船實在太簡單了。我學佛時間算長不長,算短也不短,二十幾年,我看很多人翻船,而且翻得很冤枉,確確實實是這樣啊!沒甚麼理由,但是為什麼?他的心沒定下來啊!我們不一定要修念佛「三昧」成就,才叫做你有定;修甚麼「三昧」都可以,但最主要是你有辦法用那種方法,把你的心定下來,若這樣你怎樣也不會翻船,而且還能達到你要去的那個目標,順利就到達。但是你怎樣修,你這項事情沒做到,不專,沒專一,要翻船很簡單。你累積多少資糧,說實在的就像那隻船一樣,不堪風浪吹一下就倒了。所以,我們累積的資糧,不管多少,沒關係,但是你能夠把它把握下來,若這樣呢,這是最可貴的。
所以,我們在這娑婆世界,在欲界能夠得到這種法,非常的珍貴。「天人」看到我們不「精進」用功,他就怎樣?這本經是翻譯說他會很「悲憂」、很艱苦;在別本的經本翻譯是他們會大聲痛哭,感覺說怎麼會這麼可惜!因為「天人」能夠看到我們的生死,我們可能剛從地獄跑出來或是從餓鬼道剛跑出來。很不簡單喔!你在那裏不知流浪多久了,跑出來才聽到這個佛法,你又不好好的修行。他會感到,啊!怎麼這麼可惜!對嗎?真可惜。你失去這麼好的珍寶,很不簡單才拿到手,你卻把它弄丟了。所以大家能夠念佛,你要把握!有那個時間,世間的事情,你不用把它煩惱到底啦,稍微煩惱一下就好了,剩下的時間拿來修念佛比較要緊,我們後面的文慢慢看就知道。
佛言:「是三昧經者,是佛所囑,佛所稱舉。聞是深三昧,不書、學、誦、守持如法者,是為愚癡。譬如癡子人持栴檀香與之,而不肯受,謂之不淨。香主言:『此栴檀香也,卿莫謂不淨。嗅之知香,視之知淨。』其人閉目不嗅不視也。」
好,第三行,佛言:「是三昧經者,是佛所囑,佛所稱舉。聞是深三昧,不書、學、誦、守持如法者,是為愚癡。」佛陀說這部《般舟三昧經》是佛陀所付「囑」的、特別交代的。我們知道,在釋迦牟尼佛的法要滅度的時候,有兩部經最早不見,哪兩部,你們知道嗎?一部是《楞嚴經》,再另外一部就是《般舟三昧經》。所以,這也算作是我們眾生的福報漸漸沒有的時候,首先沒辦法看到的就是這兩本。所以我們現在有緣能夠聽到,算是佛陀跟我們加被,我們要珍惜。「佛所稱舉」,佛陀所讚歎的。「聞是深三昧」,聽到這種這麼「深」的「三昧」。「不書」,書就是「書」寫,「學」、「誦」,或者是讀「誦」,了解它的內容。「守持」就是照法本教的來修。「如法者」,「如」經本這樣說。「是為愚癡」,這個人實在很傻。
好,我們再來看第二個譬喻,「譬如癡子人持栴檀香與之,而不肯受,謂之不淨。香主言:『此栴檀香也,卿莫謂不淨。嗅之知香,視之知淨。』其人閉目不嗅不視也。」他說可比有一個「癡」人,這個「癡」人是福報較薄,而且又沒智慧的這種人,他才把他叫做「癡」人,「癡子」。一個人,他拿「栴檀香」,「栴檀香」是一種很好的香,很香,對嗎?給他。但是這個施主「不肯受」,他不接「受」,不要這個「栴檀香」。他還回他說:「這是『不淨』香,這是不清淨的香。」這個人跟他說:「這是『栴檀香』耶!很稀有的『栴檀香』呢,你不要說它不清淨啦!不信你把它聞看看,你就「知」道它怎樣?很「香」。你把它看清楚,他實在是很清淨啦!」結果,這個施主眼睛就「閉」起來,不聞也不看。
佛言:「聞是三昧不肯受持者,如彼癡子,是為無知。反呼世間為有,不入空、不知無,自謂如法,反作輕戲言:『佛亦有深經乎?亦有威神乎?』反相形言:『世間亦有比丘如阿難乎?』」
佛言:「其人從持是三昧者,所去兩兩三三相與語言:『是何等說?從何得是語?為自合會作是經,非佛所說。』」
佛陀用這個譬喻來說,佛言:「聞是三昧不肯受持者,如彼癡子,是為無知。反呼世間為有,不入空、不知無,自謂如法」,他這裡說如果若有人聽到般舟「三昧」不肯「受持」;他有聽到了,聽到這個法,但是他不要來修行,就像這個施主一樣「是為無知」。這個施主也有看到「栴檀香」,對嗎?但是他不接受啊!這是「無知」。
「反」過來說,「世間」是「有」的,這「世間」是實在的,執著「世間」這些是真實的。「不入空、不知無」,他對佛法裡面所說的這種「空」、「無」,他沒辦法「入」,沒辦法深「入」。「自謂如法」,他感覺他自己所知道的才是真實的,才是「如法」的。「反作輕戲言」,「反」過來呢,他又起這種「輕」慢的心。他說:「『佛亦有深經乎?亦有威神乎?』反相形言:『世間亦有比丘如阿難乎?』」。佛言:「其人從持是三昧者,所去兩兩三三相與語言:『是何等說?從何得是語?為自合會作是經,非佛所說。』」
他說這個施主,就是沒福報、沒智慧的這個人呢,他就輕慢地這樣說:「在佛法裡面,也有真正深奧的經嗎?也有威神嗎?」在懷疑啦,懷疑說有這件事嗎?反過來,他又譬喻說:「世間,會有一個比丘像阿難尊者嗎?有可能嗎?」他懷疑佛法又懷疑僧寶。「佛言」,佛陀說,這個施主呢,對說「三昧」的這個人,跟他說般舟「三昧」的這個人。佛言:「其人從持是三昧者」,「持是三昧者」是這個人受「持」般舟「三昧」。這個施主,從這個人這裡回去以後,「所去兩兩三三」,兩個啦、三個啦,互「相」這樣講說這個人是在說甚麼?「是何等說」,他剛才說的是甚麼呢?他從哪裡來說般舟「三昧」呢?我看可能是他自己去湊合的,「為自合會作是經」,他自己去湊出來的,不是佛陀所說的。他不相信這種經,所以他就起這種心。
在這裡我們就知道,世間的人也有可能不相信有這種法。我只要專持佛名,就能看到十方佛,乃至往生,往生西方。要相信這件事情,其實是要很大的善根,才有辦法起這種信心,對嗎?我們等一下把下面這段文說完,才跟這段一起講。
這段是在說「栴檀香」,對嗎?「栴檀香」是很稀有的東西,在經上時常把「栴檀」,「栴檀」木和伊蘭樹一起講。伊蘭樹長得很臭,他說經上有這個譬喻,說有一個伊蘭林,伊蘭樹的林子,四十里,四十里很寬了,對不對?裡面只要種一棵「栴檀香」,這個「栴檀香」的香味就能夠改變伊蘭林的這種臭味。一棵「栴檀」樹,這麼香喔,它能夠改變整個伊蘭林的臭味,你就知道我們的心是怎樣?充滿著煩惱跟罪惡,對嗎?只要你念佛,只要你把佛號念進去呢,就像你在心頭種一棵「栴檀香」,它就能夠改變我們所有的煩惱跟妄想,乃至一切不好的念頭,對嗎?所以它實在非常的殊勝。
但是,如果我們若沒有福報、沒有智慧,你就不會去相信這件事情。我們自己修行,你就會感覺慢慢你就會改變,這種改變就像確確實實你種下去,它生根以後,長出來就能夠改變了。因為我們的煩惱,是不是種根種很久了?很容易就起來的煩惱。但是,只要佛號在我們心頭能夠發芽、吐蕊,若這樣就能夠改變我們整個人。我們把摩尼珠一起說完再解釋,第三行下面。
佛告颰陀和:「譬如賈客持摩尼珠示田家癡子。曰評:『此直幾錢?』賈客言:『持是珠置冥中,其光所照直滿中寶。』」
佛言:「其人不知是珠,而言:『其價能與一頭牛等不?寧可貿一頭牛與我者善,不肯者休。』如是,颰陀和!菩薩聞是三昧不信,反形相者,如彼癡子。」
這裡說可比有一個做生意的人--珠寶商。他拿一顆「摩尼珠」,這種「摩尼珠」有一種作用,就是這種「摩尼珠」它會再出其他的珍寶,算是一種無量無邊的來源。他把這「摩尼珠」拿去給鄉下人看,這個鄉下人問他說:「這顆珠子價值多少『錢』」?這珠寶商跟他說:「你把這顆『摩尼珠』拿去暗室中,暗的地方,它的『光』明所『照』的地方,那些地方都裝『滿珍寶』,就價值那些『錢』」。可比這顆「摩尼珠」放在我們講堂,我們講堂電燈都關掉,它會發「光」,發「光」的地方都裝「滿珍寶」,它就價值那麼多「錢」。佛陀說這個施主他不知道這個「摩尼珠」,就跟他說這個「珠」子的價值可以去買一隻「牛」嗎?一隻「牛」多少錢?以前一隻「牛」五千塊是嗎?他說這個「摩尼珠」若能夠去換一隻「牛」呢,這樣給我就好;若是不能呢,若不能去換一隻「牛」呢,這樣我就不要,我就不要這顆「摩尼珠」。
佛陀跟颰陀和菩薩說:「菩薩聽到這種般舟『三昧』不相信,反過來還拿這個法去跟別的比評,就像這個施主一樣。」在這裡說的「摩尼珠」跟剛才說的「栴檀香」是不是很像,一個是用香塵來比喻,對嗎?香塵,對嗎?我們鼻根所對的,這是最殊勝的一個法--「栴檀香」。一個是用甚麼?色塵,「摩尼珠」長得非常的莊嚴。用這世間裡面最殊勝的一個「栴檀香」、一個「摩尼珠」來譬喻般舟「三昧」。
我說一個故事給你們聽,以前有一個阿婆,這個阿婆她都跟人坐遊覽車去九華山,去那裏拜懺啦、誦經啦、念佛啦,她就跟著。這個阿婆不識字,有一天一個蓮友就跟她說:「你拜懺又不識字,人家拜下去你就爬起來,人家爬起來你就又拜下去,你都跟不上,人家誦經誦到哪裡你又不知道,你這樣是要怎麼往生?」這句話刺中她的心,她有夠傷心的想說:「對喔,我都跟不上,這樣我是要怎麼往生?」她很難過,那天回去她家就把窗門都關起來。做甚麼?大聲哭。在那裏非常的傷心,一直哭,哭得有夠大聲,想說:「我這阿婆沒人要,連阿彌陀佛都不要我了,那我要怎麼辦?」哭得有夠傷心的,一直哭,早上就哭,哭有夠久的,哭到累了,眼睛張開,她家的玻璃門,她把玻璃門都關起來,對嗎?每一個玻璃門的上面都有一尊阿彌陀佛。
她說:「啊!阿彌陀佛這時候來安慰我,知道我現在是最失志的,我很煩惱我不能去,阿彌陀佛來跟我保證,對嗎?說你不用煩惱,你看我全部都出現了。」她很歡喜,從那次開始,她都拿錢去給人家坐車,坐去朝山,坐去九華山,或著都買東西送人,她若去跟人家做義工都很歡喜,法喜充滿。人家問她:「阿婆,你為什麼這麼歡喜?」她跟他說一句話,我這些都是多的啦,你聽懂嗎?一個人能夠說出這句話,好像去拿到「栴檀香」跟「摩尼珠」,對嗎?我這個東西拿到了,其他的都是多的,確確實實是多的啊,對嗎?你念佛要念到這樣,念到好像去抱到「摩尼珠」一樣,你若抱到「摩尼珠」,其他的還有比「摩尼珠」更珍貴的嗎?沒有啊!沒有,不是多的嗎?有也好,沒有也沒關係啊,我有這顆「摩尼珠」就好了。
以前有一個念佛人,他住的地方很破,怎樣破呢?只要下雨,他裡面都是臉盆。他那是很不堅固的木板啦、植草啦,隨便搭一搭,而且他那房子還很低,矮房子,所以他要進去都要低著頭進去。像我們這有立柱子才能蓋這麼高,對嗎?若沒立柱子蓋起來就怎樣?就很低才蓋得起來。若沒有柱子,風若吹呢,就不能擋風,就倒下去了。樹大招風,就蓋得很矮。
但是那個人他很知足,他每天就是固定時間,一早起來就是做早課,晚上也要做課。因為他家很小間,所以他若早晚課做完,都要把他的阿彌陀佛收起來。還有我們現在來看他的桌子,他的桌子就是以前他父親往生的時候,留給他的一只皮箱,一只木頭的皮箱,那只就是他的佛桌。他每一次要誦經念佛的時候呢,他就很恭敬的把那個佛桌拿出來擦乾淨,然後才把那尊小小尊的阿彌陀佛請上去,這樣就好了,他的道場就布置完畢了。我們看起來很簡單,他就坐在那裡開始念佛,念得很歡喜。
我們看他是不是很簡單?可能若是我們喔,會想說:啊,這佛桌怎麼這樣?就一只木箱子,我們會感覺不滿意,對嗎?我們把他換一個較好的、大一點的,看起來較莊嚴的,甚麼黑檀的、紫檀的,這只佛桌較大只的。啊!阿彌陀佛怎麼這麼小尊,設一尊較大尊的才看得到,大尊一點的,但是我們念起來的法喜不一定怎樣?不一定像他那樣。我不是說你們佛桌大只、佛祖大尊不好喔!也好,但是你要怎樣?你要念到說怎樣都是「摩尼珠」,你的佛桌較大只就這麼大只就好了,那就是「摩尼珠」,就像他以前那只木箱子一樣,他感覺那個木箱子就是甚麼?「摩尼珠」,最好的了,已經很知足了,很滿意了。
再來怎樣?多的,我都不要了。有人要幫他換房子、修房子,說不要;我這間就很好住了,我這樣就好了。那佛像他也感覺怎樣?這樣就是最好的了,就是摩尼珠了,對嗎?你家裡佛像多大尊都沒關係,較大尊、較莊嚴就是怎樣?摩尼珠。我們念佛修行,要把我們念的這句佛號,修的這個法門,把它當作摩尼珠。剛開始是要當作摩尼珠,慢慢呢,你要把它念念念念念到真正的它就是摩尼珠,這樣就都不欠缺了。這是一個人在這個法門裡面得到法喜,法喜不是說我要聽經聽到多麼的歡喜,或者是我要念多少佛、拜多少佛、誦多少經,不是,你只要想到等一下或是我現在就要念佛,我只要想到這件事情我就非常的歡喜,就像是說我若想到我有一顆摩尼珠我就很富有,對嗎?這麼的歡喜,一樣你要把佛號念到這樣,念到這麼的歡喜,若這樣呢,這就是你的摩尼珠了。
你們有看過小嬰兒吃奶嗎?有嘛,小嬰兒吃奶是不是把那牛奶瓶抱住一直吸一直吸,吃得很滿足,對嗎?其他都沒有他的事。念佛就是這樣,你只要開始念佛的時候,一直念一直念怎麼這麼好念,念起來很法喜,就是這樣,其他都不要緊,就是一直念一直念,你越念你會感覺說我有吃到東西,把它抱緊,念佛這樣念你會感覺這法喜一直出來一直出來。
以前我舉一個例子,修行好像挖井一樣,剛開始我們會經過一段沒水的階段,對嗎?有土的階段,沒有水的階段,但是只要你挖到古井以後,那水是不是會噴出來,對嗎?挖古井那水會出泉,對嗎?你若念佛念念念念到出泉,就是這樣,你若找到摩尼珠他就怎樣?法喜充滿,就是出泉。念佛要念到這樣,甚麼時候念都很好,生病念也很好,艱苦念也很好,甚麼時候念都很好,只要你想到念佛就像找到摩尼珠一樣,這樣的好,若這樣那時候你叫你的念頭不要精進念佛也不可能了,一直念一直念。
我感覺我自己說得很歡喜喔,但是我告訴你們真實的喔,念佛不是我一定要怎樣的環境,我才念得好,不需要;你只要知道這是這麼稀有的寶,不要說甚麼啦,你們覺得你們甚麼最法喜充滿?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很多人都會想說我只要完成甚麼事情,完成甚麼事情以後再來我就無罣礙了,我就能夠好好念佛,對嗎?我只要娶到漂亮老婆以後我就沒罣礙了,世間很多人這樣啊,對嗎?或者我現在去買了一棟樓房我現在住就無罣礙了,我就不用煩惱了,是不是這樣?或者事業,我當董事長了,我現在能夠好好念佛了。其實你要知道你娶一個漂亮老婆是完成一件事情嗎?不是啊!再來會有更多事情,對嗎?我剛剛跟大家說甚麼?蓋一間樓房,你真的有一間樓房就沒事了嗎?也很多事情,對嗎?事情越來越多,再來第三個是甚麼?當一個董事長,你當了,也不是完成一件事情,也是越來越多事情,對嗎?
所以你要知道世間的事情,不可能讓你了一個什麼成就,不可能了,永遠都不了,唯有怎樣?唯有你把這個目標放在我把這句佛號好好的念,若這樣才有辦法停止世間這些凡塵。永遠沒有了脫的時候,你說等甚麼時候?我聽很多人在等,等我何時要出家,出一出不知道跑去哪裡?很多人都不見了,對嘛,所以世間的事情只要你對他有希望,你就被他拉走了,確實是這樣喔。
世間是無常的,也不是我們能夠預料的,你若是要對這個有期待有希望呢,若這樣你永遠沒辦法找到你的摩尼珠。最聰明的人,不要做這裡說的癡子、癡人啦,那是愚痴的人;最聰明的人、最有智慧的人就是趕快去找你的摩尼珠,你把這句佛號念念到像摩尼珠一樣,世間的事情有與無對我來說都不造成影響了,對嗎?那些都是甚麼?多的啦!就是我上次說的反光的啦!真的啊!你能夠體會這點喔,這趟你沒白走,這是最殊勝的。
我再說一個故事,好嗎?以前有一個人,那一年剛好有鹿去啃他們的稻子。稻子就要收成了,若是讓鹿啃了以後,稻子就掉滿田裡,對嗎?那個人很艱苦,去田裡看鹿把它啃啊啃到那稻子都掉滿地,想說那稻子不要也可惜啊,種好幾個月才能夠收成喔,若是要的話就要一粒一粒的撿,他那時候就想說:好啊!不然也可惜,就去撿,撿很久才撿一點點。他想說平常收割一下子就割很多了,今天就得慢慢撿,才撿一點點而已。他在撿的時候就想到一件事情,我這樣一粒一粒撿稻子,就撿得那麼辛苦,還撿不了多少;想到阿彌陀佛要把我們這些娑婆眾生,從這裡撿撿去極樂世界是多麼困難的事情!他那時候有這個法,這是一個法,對嘛!法進入他心頭以後呢,他撿稻子越撿就越感恩,越撿就越流眼淚。
他想說:「對喔,我今天才體會到阿彌陀佛救人的時候,這麼的辛苦!我只站在田裡這樣撿而已,我又不用做甚麼事情。」阿彌陀佛救度我們是怎樣?無量劫修行喔,幫我們設很多方便,讓我們來念一句這麼簡單的阿彌陀佛,很不簡單。那時候若換作一個沒有法的人,心頭沒有這種法輪在轉的人,他做這件事情是不是就會很苦惱!我今天去田裡,那些鹿有夠可惡的,害我忙整天又沒甚麼成就,對嗎?很氣,但是沒有啊!他那天回去很歡喜,他跟人家說我今天在那裡有一個很好的體會,從來沒有的體會,這麼的殊勝讓他體會到阿彌陀佛的慈悲,念佛念得很好。
你看有法的人跟沒有法的人差很多,一樣的我們在世間遇到不一樣的事情很多,可能有很多逆境,你只要心頭有阿彌陀佛的光明,甚麼都不要緊,這是確實的。我們一定都用得到,不管甚麼時候一定都用得到,最少這輩子讓你榮華富貴,都沒讓你煩惱甚麼事情,臨命終的時候你也用得到,對嗎?所以大家回去一定要念,把這佛號念到……。
對,我還要說一項譬喻,我們現在看佛祖會感覺佛祖是這樣喔,你們看佛祖會感覺說:哦!怎麼這麼親切,好像看到我爸爸,會這樣嗎?以前有一位菩薩,他跟我說一個故事喔,讓我想到可能有很多居士曾經見過山上的老師父,對嗎?師父後來生病的時候就不太能說話,也不太會跟人打招呼,所以有時候我看到有些居士去那裏看到師父,都會趕快跟他拜三拜,然後快點站到旁邊,都不敢講話。有的跟師父比較親近的就怎樣?拜三拜,還跟師父說兩句話,說師父你最近身體好嗎?你有吃甚麼藥?看過醫生嗎?還會說兩句,這就較進一步了。看到一位居士去到那裏,看到師父,跟師父拜三拜,拿一個紅包捏在師父手裡,幫師父捏捏、動一動,說:「師父,你要保重啊!」就把頭趴在師父的手裡,然後再拍一拍師父,跟他鼓勵說:「師父啊!你要保重啊!啊我在忙,我要回去了喔!」他說他看那麼多居士來,很少人看到師父就像孩子看到父親一樣,這麼的親切。
念佛,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喔,你們念阿彌陀佛的感覺,你們不要念到像一二三四這樣,或者是念到像你們親人的名字一樣,這樣就沒甚麼意思了。你要念佛念到這句佛號念起來特別的親切,特別的不一樣,這樣你才真正去找到摩尼珠,因為你跟他有相應了,念佛要念到這樣。
第十六頁,倒數第三行。
佛言:「菩薩聞是三昧信、受持、修行者,四面皆擁護,無所畏,持戒完具,是為高明。智慧深入,當分布語人展轉相教,當令是三昧久在世間。」
佛陀說如果有「菩薩」聽到般舟「三昧」,第一個是你有相「信」,第二個「受持」,你有把這個法領納進來,第三個你肯「修行」,那麼這個人就「四面皆擁護」,就是他的「護」法會很多。「無所畏,持戒完具」,他在這世間沒甚麼能驚慌的,因為怎樣?他有依靠啊!他有找到摩尼珠。「戒持完具,是為高明」,若這樣這個人算是很有「智慧」的人,「智慧深入,當分布語人展轉相教」,如果他的「智慧」慢慢「深入」,若這樣他應該要把這個法「分布語人」,跟別人講,「展轉相教」,然後一個再傳一個,讓這個「三昧」能夠在「世間」「久」住。法呢,在「世間」「久」住是要靠人去修行,對嗎?不然法只是經本而已嘛,有人去修,這個法才會怎樣?才會一直留在「世間」。
佛言:「癡人自於前世不供養作功德,反自貢高,多行誹謗、嫉妬,貪財利故欲求名譽,但欲譁說不信深經。聞是三昧不信、不樂、不學,反誹謗是經,言非佛所說。」
佛陀說:為什麼有的人會愚「癡」?是因為這個人在過去世的時候,不要「供養」「作功德」,慳貪,而且反過來自己又「貢高」我慢,「誹謗」人家、「嫉」妒。「貪財利故」因為他的「貪」心,所以只想要得到「名」聞利養而已。「譁說」,他只想讓自己出「名」,但是他不相信這種這麼好的經典。所以他聽到般舟「三昧」的時候,「不信」,不要「相信」;「不樂」,也不歡喜;「不學」,又不要學,「反」過來又來「誹謗」這個「經」不是佛陀所說的。
佛告颰陀和:「今我故語汝如是,若善男子、善女人,持珍寶滿三千國土布施,設有是功德,不如聞是三昧信樂者,其福過彼上。」
佛陀說:颰陀和,我現在跟你說這些話,如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他拿著「三千國土」這麼多的珍寶來供養佛,「布施」是供養佛,他所得到的「功德」還不如一個有聽「聞」到般舟「三昧」的人,他生起了「信」心和歡喜的心,他這種「福」報還比供養「三千」大千世界「珍寶」的「福」報還更大、更高,這道理我們上次有說過了,有為的「功德」跟無為的「功德」是沒辦法比較的。
佛告颰陀和:「如我所說無有異,今故說是語耳!今見我說是三昧有疑者,其人却後除在惡師邊,正使善師所,其功德不足言。如是輩人,轉與惡師從事,聞是三昧不信、不樂、不學。何以故?其人所更佛少、智慧少,故不信耳!」
佛陀跟颰陀和說:過去世有這兩種人,前面是不是有說過兩種人?一種是聽到「三昧」,「信」、「樂」還會學習的,對嗎?還有一種是「不信」「樂」又「誹謗」的,對嗎?他說過去世有這兩種人,現在也一樣有這兩種人。他說現在,「今見我」,現在看到我說般舟「三昧」有懷「疑」的人,這個人以後「其人却後」就是以後他不會遇到「善」知識,會去遇到「惡」知識。所以說這個人其後「除在惡師邊」,他會去遇到「惡」知識。因為我現在說般舟「三昧」,他「不信」啊!所以他對「善」知識的因緣就沒有啊!設使他去遇到「善」知識,那麼他的「功德」也會很少,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人沒多久就會跟著「惡」知識來學習,所以他的因緣就是聽到般舟「三昧」,「不信、不樂、不學」。「何以故」,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人所遇到的「佛」陀「少」、「智慧少」,智慧較少,所以會這樣。其實,第一句所說的“所遇到的佛陀較少”是指他的世間福少,為什麼我這樣講?遇到佛陀呢,一般都會供養,對嗎?因為他遇到的「佛」陀「少」,所以他供養的佛怎樣?少,所以他的世間福少,這是第一個;再來第二個「智慧少」是怎樣?出世間的福報少,所以上次我有說過供養佛是世間的福報,供養法是出世間的福報,記得嗎?這個人呢,世間的福報跟出世間的福報都很少,所以他沒辦法對般舟「三昧」生起「信」心。
佛告颰陀和:「其有聞是三昧,不輕笑、不誹謗、不疑、不乍信乍不信,歡喜、樂書、學誦持者,我悉豫知見之。其人不獨於一佛、二佛所作功德,悉於百佛所聞是三昧。却後世時聞是三昧,書、學、誦、持守之一日一夜,其福不可計。自致得阿惟越致,所願者得。」
佛陀說:如果若有聽到般舟「三昧」,「不輕笑、不誹謗」,就是不會有輕慢心,而且又「不誹謗」;「不疑」,不會懷疑;「不乍信乍不信」,不會一下子相「信」一下子又不相「信」,而且又「歡喜、樂書、學誦持者」,「歡喜」來「學」習「誦持」修行這般舟「三昧」。「我悉豫知見之」,佛陀說:他知道這個人不只在「一佛、二佛所作功德」,不只供養過一尊或者是兩尊佛而已,他已經在「百佛所」聽過般舟「三昧」,是過去世他供養很多佛,而且又在「百佛所」聽到般舟「三昧」。「却後世時」,所以他以後有因緣若再聽到般舟「三昧」,他就能夠「書、學、誦、持守之一日一夜」,如果說他若能夠這樣來修行呢,「一日一夜」他的「福」報無法來計算的,算不出來。「自致得阿惟越致,所願者得」,然後他那種修「三昧」的因緣能夠得到「阿惟越致」是不退轉,就是阿鞞跋致的意思,不退轉是不退轉於無上菩提。「所願者得」,他所要心願的一切願望都能夠得到。
好,我們今天就把這個介紹到這裡,後面的部分因為是較簡單的經文,所以我就簡單的把它介紹過就好,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