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講於西蓮板橋講堂-第六堂
[ 慧琛法師講述 / 打字:魏月珍 / 剪輯:童采翎 2014.08 ]
第六堂課
〈行品第二〉
第十一頁,其實跟《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甚麼很相似?只有那個譬喻而已,那三個婬女的譬喻是在說甚麼?念佛,對嗎?他想說要很專心,對嗎?我還說我們念佛的時候要怎樣?一心歸命,記得喔!再來說一個出外人,他很思念故鄉,他思念故鄉那個譬喻是能夠配圓通章的甚麼?憶佛,對嗎?憶佛的時候,我們要用甚麼樣的心情?要用其實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為了我一個來成就的,對嗎?要用我們是他的當機眾,這種心情。
圓通章裡面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對嗎?所以,前面的部分是不是都有說到,他念佛、憶佛、見佛的部分,都有說到了喔!圓通章後面還有一句甚麼?圓通章,念佛圓通章,「必定見佛」,見佛以後呢?「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上禮拜我這裡沒時間說,不能說沒空,忘記跟你們說。這是從哪裡開始呢?從經文的第十頁,有一個「譬如比丘觀死人骨」,有嗎?從白骨觀開始,還有一個年少的比丘,穿一件很莊嚴的衣服去照鏡子,有嗎?從這裡一直到最後面,十一頁的倒數第四行,「菩薩在三昧中立者,所見如是」一直到這裡,都是在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我們現在回頭看喔,我們時常聽到說:念佛法門是定慧等持,對嗎?止觀雙運。到我們見佛的部分,都是屬於三昧能夠成就的結果,所以這部分都是屬於甚麼?定成就。我們的三昧成就,就是你見到阿彌陀佛,用甚麼方法呢?可以用念佛,也可以用憶佛的方法,對嗎?這都屬於我們的定成就。
然後「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是甚麼?慧成就。「心開」是開智慧的意思,所謂的開智慧,他是斷甚麼?惑、煩惱。所以在《往生論》品位,我們說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你生到極樂國土是生在甚麼品位?是看你所斷的煩惱到哪裡,你斷的惑有多少,你生的品位就越高。所以,在這裡我們回頭看一下,在《般舟三昧經》〈行品〉的部分,前面把要怎麼成就三昧說得非常的清楚,然後最後這個「不假方便」,不需要再修另外一個,你只要定成就,若這樣就能夠怎樣?沒有再靠其他的方便,自然你就會心開,這是念佛三昧一個很殊勝的地方。所以,我們才說他怎樣?定慧等持,也可以說定慧同時成就。
我們看經文裡面,第十一頁,倒數第四行,剛才有唸過「菩薩在三昧中立者,所見如是」。我們先看第一句,「菩薩在三昧中立者」,這是甚麼?定成就,對嗎?「所見如是」,這句是甚麼?慧成就。我們也能夠說:「定是止,慧是觀」。這是大約做區分,其實不能分得這麼清楚,大約地這樣分,方便而已。他說「菩薩」在這種般舟「三昧」當中,他所看到的是這樣,怎樣呢?我們上禮拜有說到,對嗎?他是不是看到法不來不去,對嗎?我們今天沒把那個法、經文再說一遍,他所看到的法是不來不去的,不來不去在經文的第二行有說,「佛從何所來?我為到何所?」,對嗎?他看到阿彌陀佛的時候,他想說阿彌陀佛是從哪裡來?沒有啊,阿彌陀佛沒來啊,所以才說「自念佛無所從來」。阿彌陀佛沒從西方跑來啊!若這樣,我怎樣?我有去西方極樂世界嗎?也沒有啊!「我亦無所至」。就是他看到這個境的時候,他就看到那個道理,不生不滅。
好,我們回頭看這一項,其實並不是說修念佛是到最後的時候,我們的定成就,我們的慧才成就,不可能;其實在我們修三昧的時候,定跟慧就都具足了。我剛才是說分別的分,其實在修的過程就已經具足了,那你會說怎麼具足?我有可能具足嗎?我們下面從「止」跟「觀」來說會較清楚。
所謂的「止」是把我們內心的波動,我們內心的想法,把它怎樣?靜下來,叫做「止」。就可比水,我們要去照,水一定要怎樣?靜下來,水像海浪一樣是要如何照得清楚?水要靜下來,才是「止」。一樣啊,我們要念佛,把一句阿彌陀佛念得住也是怎樣?靜下來,對嘛。你的心要靜下來,你的心若很生氣、很怨恨、很傷心,佛號念得進去嗎?為什麼?因為你的心太亂嘛,所以念得進去一定要先「止」下來。
我請問你們,止下來以後,可以開始念佛嗎?可以,很好,開始念佛,念多久?我告訴你們,我們止的功夫可以很好,但是我們睡的功夫比它更好,你只要靜下來以後就怎樣?沒多久就睡著了,對嗎?是不是這樣?奇怪!我的目標就不是這樣啊,我很不簡單才把我的心靜下來,怎麼會一下就睡著了!你們是不是有同樣的經驗?是。缺甚麼?(答:缺觀。)你們有智慧哦,缺觀,要怎樣觀?觀是一個很要緊的地方,淨土法門裡面說信願行的三資糧,其實這個是行,念佛,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這個是行;觀其實是信跟願。
我們用我們所說過的這部分來說,我當時在念佛的情形之下,你一定要有一個引導,因為我們的心,如果自己的內心沒起這種引導,你沒把他引帶,他會讓甚麼帶走?讓外境,或者是讓妄想,都有可能,有兩種可能。你曾看過人家念佛,拿著念珠這樣念佛,拿著念珠是不是要念佛?拿著念珠是不是表示要念佛,對嗎?可是卻邊走邊看、邊走邊看,邊叫小孩不要亂跑,有嗎?會這樣嗎?這表示甚麼?有啊!我有想要念,我有在念啊!但是我內心的觀怎樣?錯誤。內心沒起觀,你是被別的外境拉走了,對嗎?所以這個時候,你心頭沒信也沒願,你的心頭是甚麼?有可能是你所觀的事情,跟你要念佛的這件事情,是沒關係的。很多人,在這裡,這件事情你若沒把它放進來,沒把這種信跟願,這種觀的力量放進來念佛,你念佛念不起來。就可比一個人坐在車上,但車卻沒開,對嗎?不會到達目的地。
所以念佛的時候,你內心要起正確的觀,觀是一種引導。我們自己念佛呢,自己要帶自己,你不要被境帶走;讓境帶走很正常,對嘛!而且剛開始起修的時候,我們不要想說止比較要緊,觀不重要,其實這兩個一樣重要。而且設使我們用很多工夫來止,一直念一直念,但是你內心觀沒出來,你念的有效嗎?沒效。人家說有口沒心,是嗎?有口沒心,你念佛念到喉嚨破掉,也是一樣跟阿彌陀佛不相應啊!對嗎?要念到跟阿彌陀佛相應,這兩個「止」跟「觀」兩項都要雙運。
人家說止觀雙運,不是說我只要念佛,這句佛號就會自己運;很多人都會這樣想,我只要念佛就是定慧等持,哪有那種事情!你要自己怎樣?你要自己起觀啊,起運啊,你要自己持啊,對嗎?你自己的法輪都沒轉,說這個法輪自己會轉,會有這種事嗎?所以,止觀雙運是你自己一定要運轉。想辦法!我念佛的時候,要怎樣能夠歸命,若這樣呢,你念一句就跟阿彌陀佛怎樣?念一句就接近一步,對嗎?念兩句就接近兩步,越念就越怎樣?越接近。這樣,你才會跟他走得近啊!是不是這樣!這樣念佛很有趣,一直念一直念,怎麼這麼好,很好玩。
設使你內心裡面,沒有這種歸命、沒有這種觀想,這不是說要起一個甚麼想法,不用,信跟願很簡單而已,信跟願我跟大家收攝說,你只要一心歸命就好。就像上星期說的,如貓在抓老鼠一樣,我就是要這隻,我就是要念佛這樣,很專注地這樣把他念,你把他帶,帶你的心去那裡,你的念頭這樣一直念一直念就進去了。
世間也有這種引導我們心的,很多的色、聲、香、味、觸、法,但是出世間跟世間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出世間的止跟觀,定跟慧帶我們走的路不一樣。我們如果走修行這條路,能夠讓我們的心喔,三昧,定是讓我們的心進入無分別,對嗎?雖然我們的心不會起分別,我們的心如果念佛的時候,我們還分別這個、那個、長的、短的……等等,那些很多差別法,若這樣我們有辦法專心念這個佛嗎?沒辦法,你沒辦法能夠專念,你的心就會雜、散亂。所以你若發覺你的心很散亂的時候,表示說你的心沒有止。其實我們的心要止是要靠修行,你才會能夠止下來,止以後,你就能夠無分別,無分別是一種很快樂的境界。
我說一個確實的故事給你們聽,以前有一個女孩子,差不多二十幾歲吧,我印象中她好像是從馬來西亞來的啦,她來見師父,那時候剛好是我接待她。她跟我說一項事情,我感覺很稀有,她說:「師父啊,我從小就不會跟人家分說這個東西是你的,還是我的。」她說她若有東西,她都感覺這東西是大家的。這種人是不是很少?但是她非常的快樂。她不管有多少東西,她都感覺這是大家的,她都無分別,她不會覺得說這是我的,我要把它帶回去。所以她的東西常常拿出去,就沒再拿回來,但她還是一樣怎樣?還是感到非常得快樂。
我們的煩惱從哪裡來?我們的煩惱都是從分別來的,我們分得很清楚,跟外面的人分得很清楚,回來家裡面也怎樣?分清楚,是不是?你分得那麼清楚,只是讓你的心沒辦法止下來,你的心越亂而已。其實,有這樣的人,表示我們能夠這樣訓練,對嗎?所以,這是第一個,說「定」。
再來,「慧」呢?佛法裡面的智慧是帶我們走甚麼樣的路?最起碼的,我們說根本的就好,我們的智慧最根本的是甚麼?智慧的內容,甚麼叫做智慧,我好像講得很深?沒那麼深!你們不要想太遠啦!「分別一切法」嗎?那是已經後得智了。再前面那個,「不做分別想」,再講更簡單一點的,有嗎?我說一個看你們有同意嗎?好嗎?對,這個也是,一切法怎樣?不可得,是不是最簡單的,一切法怎樣?空,對嗎?一切法無所有,這是不是最簡單的,對嗎?智慧是帶我們走這條路。法呢?不可能說有一個實在的實體,讓你拿得到的嘛,你看到這件事情就表示你開始有智慧了。
所以,「觀」,他能夠帶我們的內心,從心開始淨下來以後,慢慢慢慢他能夠看到這件事情。等到你看到這件事情的時候,那時候你對世間的迷惑就已經斷了,叫做「心開」,這樣了解嗎?所以才說「菩薩在三昧中立者」,「菩薩」在「三昧」當中,他現在是已經「三昧」成就了,對嗎?見佛了,「三昧」成就。「所見如是」,他所看到的就是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這樣到這裡有清楚嗎?菩薩所看到的「三昧」境界就是這樣,這是一個非常圓滿、非常完整的定慧等持成就的結果。所以修念佛「三昧」,雖然說他是「三昧」,般舟「三昧」也是這樣,他是「三昧」,但是成就的時候,能夠同時開發智慧,為什麼?因為在他開始修行的時候,就是已經有運用到這兩個--「止」和「觀」。所以,當他的心淨到一個程度的時候,他那時所看到的法就是真實的法,你看到的是真實的法,那時叫做你有智慧。
法是外面的道理,對嗎?我們用甚麼看?用我們的心。如果我們的心沒智慧,我們所看的外境,我們以為實在有,這個時候在我們的內心叫做甚麼?惑、煩惱、妄想,對嗎?但是,如果我們把它看作實相法,知道它是不可得、空的,這個時候我們的心叫做甚麼?智慧。
修的過程就是這樣,不是轉這個法,這個法本來就是這樣的,法沒有改變。是我們的心,你有辦法用這兩種力量--「止」跟「觀」,去轉變你的心,這個時候,你的心定在「三昧」的時候,你所見的境就是這樣,這樣有清楚嗎?
有一個婦人,她念佛念很久了,都沒有甚麼成就。她自己也念到很苦惱,想說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她也會緊張。有一天,她去拜訪一個很老實的念佛人,她就把她的苦惱說給他聽,問他說:「你有這種苦惱嗎?」有啦!大家都一樣苦惱!念佛念很久了,念不出甚麼成績,對嗎?都有這種苦惱。
結果那個很老實的念佛人呢,他就教她,教她說你從現在開始,你要記得一句話,這樣就好了。他教她甚麼呢?他教她說:「沒關係,無所得」。他就跟她說這兩句話,叫她帶回去,那個婦人捧著像寶一樣就回去了。回去差不多三、四天,她又跑來找他,說我每天都念這「沒關係,無所得」,每天念這句,不過煩惱還是一樣很多,這樣要怎麼辦?這個很老實的念佛人跟她說怎樣?「沒關係,無所得」。她想說:跟你說,你也是一樣說這句,她就回去了,還是一樣念這句。
又過了差不多一星期,也是一樣很苦惱又回來找他。我已經很認真打拼念一禮拜了,我的煩惱還一樣那麼多,你看要怎麼辦?他跟她回甚麼?「沒關係,無所得」。這樣經過幾次以後,那個很苦惱的婦人,有一次再去找他的時候,他又這樣回她,她才發覺到說原來本來就怎樣?「沒關係,無所得」。我只要甚麼都沒關係、無所得,就怎樣?就沒事情啊,是不是!你們想想,甚麼沒關係?甚麼事都沒關係,是不是這樣?我們若有關係,不信你看,你越有關係,你心是不是結越緊,對嗎?
若說這娑婆世界哪有甚麼關係,這世界本來就是假的,有甚麼關係,沒關係嘛,對嗎?而且很多事情也是要從這裡才能夠解決,對嗎?外境怎樣,你都怎樣?沒關係啦!你心頭沒關係,再來就怎樣?無所得。你不要想說你要得到一個甚麼,你就不會有苦惱了。結果,那個婦人就是因為這樣,念佛才成就的。好用嗎?我們現在下課好嗎?大家都同意喔,那我們要回去囉,這個世界這樣不是很美妙嗎?好,上禮拜的部分,就跟大家收攝到這裡。
〈四事品第三〉
我們現在要看第三品,請大家打開經文,第十二頁。今天要進入〈四事品〉,〈四事品〉是在說菩薩成就四項事情,若這樣他就能夠很快得到般舟三昧。其中這四項事情他分成好幾種來介紹,我們今天把這個部分都介紹完畢。
「菩薩有四事法,疾逮得是三昧:一者、所信無有能壞者。二者、精進無有能退者。三者、智慧無有能及者。四者、常與善師從事。是為四。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不得有世間思想,如彈指頃三月。二者、不得睡眠三月,如彈指頃。三者、經行不得休息三月,除其飯食左右。四者、為人說經,不得望人供養。是為四。復有四者,疾得是三昧:一者、合會人至佛所。二者、合會人使聽經。三者、不嫉。四者、教人學佛道。是為四。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作佛形像,用成是三昧故。二者、持好素寫是三昧。三者、教自貢高人內佛道中。四者、常護佛法。是為四。」
我們先看第一種,「菩薩有四事法,疾逮得是三昧:一者、所信無有能壞者。二者、精進無有能退者。三者、智慧無有能及者。四者、常與善師從事。是為四。」他說「菩薩」有「四」種「事」情,「疾」就是很快能夠成就般舟「三昧」。第一個是「所信無有能壞者」,他所相信的,這個「菩薩」所相信的喔,沒人能夠把他破「壞」,沒其他的因緣能夠把他破壞。我們現在來看,大家有相信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嗎?有嗎?有嘛,那你們有相信阿彌陀佛嗎?(答:有。)有相信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還相信有一個阿彌陀佛,誰看過?不曾看過,對嗎?我們不曾看過,一個世界是非常的大,對嗎?這個這麼大的世界,我不曾看過,說我要相信,你會覺得很奇怪嗎?不奇怪?一點點奇怪!怎麼會不奇怪!一個世界這麼大,說我都沒看過,說要相信有一個世界,說這樣不奇怪?會奇怪嗎?不奇怪哦。再來,阿彌陀佛遍滿十方這麼的莊嚴,你們曾看過嗎?不曾。那說有呢,你會覺得奇怪嗎?會奇怪嗎?會喔,對嘛,都很奇怪,遍滿虛空應該到處都有啊,怎會我都沒看到,就說有阿彌陀佛,這樣不奇怪嗎?應該有這種奇怪吧!我告訴你們,你們不是不會奇怪,你們是根本就不曾奇怪過,這種事情不能奇怪,對嗎?要感覺說,嗯,就是這樣。表示我是信阿彌陀佛的,修念佛法門的,不然我要怎麼去西方,對嗎?但是,你要知道哦,你若沒想清楚,他就沒辦法放進你的心頭裡面。你要知道,其實我們相信的,是相信甚麼呢?(答:釋迦牟尼佛所說。)對,我們是相信佛語,對嗎?根本就不曾看過,你怎麼相信,我就是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啊!對嗎?他這樣講,所以我相信他。相信佛語,我們知道《金剛經》上面有說,佛陀第一個是「真語者」,「實語者」,是不是這樣?還有一個「如語者」,再來「不誑語者」,再來「不異語者」。
我們先看佛語為什麼能夠這樣來講,佛陀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這樣的,我們先看第一個甚麼叫做「真語」呢?真語就是真實,真實的意思就是他不假,不虛,沒有虛假,確確實實就是這樣。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另外其他的十方諸佛是不是一樣這樣講?一定這樣講,乃至未來佛,成佛以後是不是這樣講?為什麼?因為他確實就是這樣嘛,真實的就是這樣,不管哪一種佛出世,不可能改變這個事實,叫做真實。這樣知道喔?
再來,第二個是「實語」,實語是他說的跟他做的一樣,如言起行。佛陀說的話呢,他這種實在呢,是他這樣講他本身也一樣這麼做,對嗎?佛陀教我們要止觀雙運,他自己是不是也止觀雙運,對嗎?他說教我們念佛,他自己有念佛嗎?也是一樣念佛啊,每一尊佛陀都是念三寶,同樣的,這是實語。
再來「如語」,如語就是佛陀所說的話都是如理、不謬,合於道理的、有原則的、不會錯誤的,不會說今天說的有道理,明天說的沒道理,不會這樣,佛陀說話,如語。
再來「不誑語」,誑語大家很好記,對嗎?沒欺騙,他不可能會欺騙任何一個眾生,不誑語。
再來最後一個,「不異語」,就是說話不會有差錯。就是說話呢,不會我在這裡說的是這樣,明天說的又不一樣了,不會這樣,不會不一樣,不管甚麼時候說就是這樣。而且,佛陀說法有夠奧妙的,可比說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過去佛的出世講《法華經》一樣這麼多字,一字沒減一字沒加,這樣知道嗎?不是說釋迦牟尼佛說的《法華經》,跟過去另外一尊佛說的《法華經》兩本經不一樣,不可能,完全一樣,沒加一個字沒減一個字。不只《法華經》是這樣,所有的經典都是這樣,所以三世諸佛所說的,那個叫做甚麼?法。法是怎樣這麼殊勝?為什麼我們說十方常住法,對嗎?不是說釋迦牟尼佛說的經典是這樣,你去西方極樂世界聽的經典又不是這樣,沒有,完全一樣。法就是這樣,你有辦法跟著這種法、這種原則,若這樣呢,這是遍滿十方的。所以,佛陀所說的話呢?佛陀所說的都是法,對嗎?一定是他的言語,都是這樣。你看他所有的法裡面,是不是都是真實的,真實不虛嘛。再來呢,所說的法是不是能夠修的?對啊,而且又合於道理的,對嗎?而且又沒騙眾生的,而且又不會有差錯的,完全都一樣。
所以,經法,三寶裡面,法寶,佛所說的裡面的法寶,確確實實非常的殊勝,只要眾生有辦法接觸到佛法,他都能夠得度。因為這種道理,在這世間就像能夠出苦海的帆船一樣,你只要有辦法搭到船,就能夠離開這個苦海了。這是第一個,「所信無有能壞者」。
再來,第二個「精進無有能退者」,第二個是這位菩薩,他的「精進」不可「能退」轉。所有的「精進」是從哪裡來講?我們的「精進」能夠分做最簡單的兩種,一種是身軀,對嗎?叫做身「精進」,還有一種是心「精進」,兩種「精進」,對嗎?念佛論的「精進」是對心,而且要求到很緊,還有對心裡面的念。我們念佛是不是用念去念的,對嗎?其實一個念頭很小、也很短,對嗎?我們的念頭出現是不是很微細、很短,很短的時間就出一個念頭。所以,我們一天到晚出現的念頭,可以說千千萬萬無法計算。他的要求是你的念頭要「精」,「精」是甚麼?專,對嗎?很專,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而且又怎樣?「進」,不斷不斷的這樣前「進」。我們剛開始念佛,可能這聲佛號會較模糊,對嗎?我雖然是念佛啊!念一句阿彌陀佛啊!但是,是不是較模糊、較不那麼清!慢慢的,佛號會越來越清楚,這是正常的過程喔!如果我們打妄想那就不論了,正常你念佛應該要這樣,那佛號要越念越順,越來越順,而且又越念越輕鬆,對嗎?正常的。
我舉一個譬喻給你們聽,你們就知道念佛正常的過程能夠怎麼發展。我們現在用觀想的,觀想我們這間講堂裡面,現在只點了一盞五瓦特的燈。五瓦特要怎樣?要把眼睛閉起來,差不多這種暗度,對嗎?你們眼睛沒閉起來啊,你們要閉起來,要觀想現在是這種暗度。剛開始我們內心是暗暗的,再來慢慢越念越亮的時候,點一個幾瓦的?十瓦的,現在有十瓦的嗎?有喔,十瓦的不知道有多亮。好,眼睛稍微張開一點,一點點,稍微有看到,稍微的亮光,你們有感覺嗎?我現在有辦法看到外面,是不是看到一點東西?會吃力嗎?不吃力喔?沒甚麼光線,看東西不會吃力嗎?(答:會。)會嘛!再來,慢慢念,心越來越亮,現在點五十瓦的,五十瓦多亮啊?這六十的嗎?不然四十的,現在四十的喔,一盞而已呢,不是這裡全開這麼多盞呢,一盞而已喔,一盞四十的,有稍微亮一點嗎?有,現在看東西較清楚了嘛!再來再念,再亮一點,現在念五百的好了,快一點,五百的,有五百的嗎?沒有喔,那不要那麼多,三百的好了,三百的好嗎?三百就很亮了,你看東西是不是都不吃力了,對嗎?
念佛的過程就是這樣,你的心越暗,就像在拖牛車一樣,拖得很累,一句佛號駛不太動,對嗎?為什麼我們的心會這麼重,你們知道嗎?因為我們的念頭不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而已,我念很多很多,對嗎?我要念這些東西,我不捨得放掉,我又要念阿彌陀佛,所以你的念頭會念到很累,就像一隻牛一樣,牠要拖很多東西,那隻牛會累嗎?當然是很累,是不是?我們人的心也會累啊!你不要想說心是無限制的。你試看看,你的心把他念很多東西,又要念佛,一定會累,對嗎?慢慢的,你越念越放,你的念頭他所負擔的是越來越少,慢慢越來越專,專到只剩一句佛號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會輕。就可比我們的心越來越亮,他就不會暗掉。如果我們念佛的時候,始終從頭到尾這些東西都沒放掉,若這樣你念沒多久就怎樣?睡著了,因為太累了。他沒辦法承受這些壓力就睡著了,對嗎?
所以,其實讓心不要睡著的原則就是這樣,你不要去念其他的,剛開始念佛的人會感覺很沒趣味,只念一句阿彌陀佛,有好玩嗎?沒有啊,所以大家實在是多劫多生累積來的善根福德因緣,才會念一句阿彌陀佛,念得住。你去外面叫人念阿彌陀佛,人家不會理你,你知道嗎?對嗎?所以我們能夠把一句佛號念得住,表示我們能夠進入到無分別的前兆,在無分別之前一定是要放下其他的分別,對嗎?你要知道,我們的心本來是能夠緣這麼多五花十色的世界,你把這些分別放下的時候,還沒去試到無分別的滋味,這個階段是最沒趣味的。但是我告訴你們,這個階段設使你沒把他衝過去,我們念佛有可能都停在這裡,而且還會「退」道心,因為我就一直都沒試到這種無分別的滋味啊。所以,有可能別人跟我說,我來修甚麼法門喔,很快就能夠有什麼成就,你就怎樣?好喔,我們來試試看,對嗎?
所以念佛的時候,不管你何時開始要念佛,就要這樣放下你的分別,用你的觀把它引導進入無分別,若這樣叫做「精進」。一直進去一直進去,每一分每一秒,你念佛都會感覺說我的心有在進步,你這樣念佛才會有趣味,好嗎?好,這是好不好的問題嗎?是啊,是好不好的問題啊,只要你把煩惱放下,你就能夠好好的念佛,確確實實是這樣。其實說起來,煩惱--你不要把它煩惱,別人也不會替你煩惱,對嗎?又不會讓它搞丟,你三更半夜要把它撿起來想,也怎樣?也還在。所以,千萬就不要拿你要念佛的時間,來想其他的事情,這樣實在是很可惜。
再來第三,「三者、智慧無有能及者」,第三是這個菩薩的「智慧」是「無」人「能」比的。每一個人的「智慧」都「無」人「能」比,但是我們是不是有看到出世間的那條路,只要看到出世間的那條路,你的「智慧」就「無」人「能」比了。因為我剛才有說過嘛,甚麼叫做「智慧」?「智慧」就是你有看到那個法,對嗎?有啊!看到不可得,這種「智慧」已經算是很高的「智慧」了,見道了,這種人已經證到果位了。我們可能不用這麼高也沒關係,你只要看到那個法,就能夠算作你的「智慧」「無」人「能」比了。
我再說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有一個女孩子,很小,七、八歲時,她就很愛念佛。人家覺得很奇怪,怎麼會一個小孩子這麼小就這麼愛念佛?她念起佛來很歡喜。看到她念佛的人,都感覺她像是吃到冰淇淋這樣的高興,怎麼會這麼歡喜?人家問她:「妳為什麼這麼愛念佛?而且妳還常常勸人念佛,這是什麼原因?」那個小孩,她就這樣回答說:「我的心像在水上畫圖一樣。」在水上畫圖怎樣?畫一畫就不見了,對嗎?意思是說她的心非常的無常,我現在不管怎樣把它想,等一下就不見了。我現在畫這樣,等一下可以畫那樣嗎?可以啊!任由我怎樣畫嘛。現在我遇到這個境,我就畫這樣;等一下我遇到另一個境,就換一個方式來畫啊!所以我的心是非常的無常。但是我這種這麼無常的心喔,我這種人根本就沒甚麼「智慧」的人,竟然還有阿彌陀佛要帶我去西方極樂世界,這件事情有歡喜嗎?她感覺到說實在有夠好的啦!你要知道,她非常相信她自己愚痴;反過來一個凡夫感覺他自己很有「智慧」,這個人是最愚癡的,你們要相信嗎?真的,我們是一個凡夫,你確確實實感覺說我每一件事情,每一分一秒我就是這麼的愚痴,你是最有「智慧」的人,為甚麼?因為你知道你自己愚痴,你才會去找「智慧」,對嗎?你自己覺得你很棒,你會去討救兵嗎?說拜託我需要甚麼資源,會嗎?不會啊!所以這種人要解脫就很困難了。所以我們會念佛,每一念每一念都會要求阿彌陀佛,每一念每一念都精進在這句佛號上,表示我們的心頭很肯定,我是一個很愚癡、業障很深重的凡夫,你才會好好的念佛,對嗎?我感覺我今天很自在、很有「智慧」,我都不用誰把我解救,你會念佛嗎?不會啊,念不來。苦難的人,才會提起這句佛號,對嗎?
所以,人家說天界的眾生要修行,是怎樣?很困難喔!我想要吃甚麼,就出現了;想要穿甚麼衣服、想要去那裏,飛著就去了,他在那裡非常快樂啊!會要修行嗎?修行對他來說,沒意義嘛!我再怎麼修,會比這裡好嗎?他沒感覺啊。痛苦的人,他感覺說我有苦、我有困難,他才會想要解救,對嗎?這種人才是有「智慧」的。請問你們是哪一種的?以後人家若說你很有「智慧」,你要說:「沒有,沒有,我都沒有」。
再來看第四項,「四者、常與善師從事」,這是第四項,他時常親近「善」知識,這在修般舟三昧裡面非常的強調,等一下在最後經文第十四頁,我們會特別介紹,我們現在這裡帶過就好。所以,他這裡講的這菩薩有這四種事情,第一個「所信無壞」,再來「精進不退」,再來「智慧無人能及」,再來第四個「常事善師」。這個菩薩如果有這四種事情,就能很快成就般舟三昧。所以,其實成就般舟三昧的方法,除了我們前面〈行品〉專門介紹我們念頭怎樣修以外,這些都是他成就的一些因緣。
再來我們看第五行,「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還有四項事情,能夠很快成就般舟「三昧」。「一者、不得有世間思想,如彈指頃三月。二者、不得睡眠三月,如彈指頃。三者、經行不得休息三月,除其飯食左右。四者、為人說經,不得望人供養。是為四。」這是在說還有四項事情能夠成就般舟「三昧」。這段文,我們說了以後,就會知道一般民間所說的修般舟「三昧」是在指這一項,但是這項不是修般舟「三昧」唯一的方法,它只是其中一種而已。
「一者、不得有世間思想,如彈指頃三月」,三月是幾天?在山上打佛一或打佛七也是剋期的,有一天或者七天;般舟「三昧」這種修法是九十天。九十天裡面不能有「世間」的「思想」,甚麼叫做「世間」?所謂的「世」就是三「世」,有過去、現在、未來,叫做「世」。所謂的「間」就是十方,有三「世」跟十方的叫做「世間」。換句話說,在法裡面只要你有分別,有辦法把他分出空「間」和時「間」的都屬於「世間」的「思想」,所以大家還記得嗎?在〈行品〉那裡,他就有說「勿念」……,不記得了嗎?有很多,第四頁有嗎?「勿念進,勿念退;勿念前,勿念後」有嗎?這完全都是差別的,叫做「世間」。他說不要有「世間」的「思想」如「彈指頃」。「彈指頃」是很短的時間,三個月。我們有「世間」的「思想」三個月,無「世間」的「思想」三個月,有可能嗎?不可能啊!但我們也是可以要求。
我說一個故事給你們聽,你就知道我們心念的可怕。以前有一個國王,他的國家為了要充實兵馬,他就去買五百隻馬。馬不是狗或貓呢,養五百隻馬是不是要很多糧草,國家若有事情養馬才有用啊!國家若沒事情,太平,養五百隻馬是很大的負擔,對嗎?所以這個國王想說現在天下太平啊,這五百隻馬找事情讓牠做,就叫管馬的人把五百隻馬的眼睛都遮起來,帶去磨麥,去磨那石磨,去磨石磨仔,磨一磨自己吃,自力更生。馬去磨麥,磨一磨自己吃,這樣很好啊,這樣都不用虧到國庫,這五百隻馬每天都在磨麥,對嗎?眼睛都遮起來,在那裏磨。有一天戰事起來了,要怎麼辦?派這些馬去啊,對嗎?這五百隻馬派出去呢,怎樣?五百隻都在那裏轉,因為牠們已經很習慣了,習慣每天就是那樣轉。
我們的心喔,你想看看你每次都訓練它,訓練說我今天轉的是我們的甚麼人?我家。我今天心轉的是什麼?錢,好嗎?你們還轉甚麼?(答:子女)在家裡面,不管你怎麼轉啦,我們的念頭每天都在那裡轉。你們想想看,不要到臨命終,要衝了,還在那裡轉。你連要坐在那裏念佛,都還怎樣?還在那裡轉,是不是這樣?所以,馬這樣會讓人覺得很好笑,其實我們人心也是這樣。我們念佛,為什麼念不下來?就是你已經轉習慣了,在那裡轉不夠,結果念佛又怎樣?轉來湊。
所以要放下,事情轉一圈就好了,不要讓他轉習慣,一直重複一直重複,轉習慣了,他就不會衝,對嗎?所以,有的人放下有甚麼好處?才能夠衝啊!一個人,你想想看,衝,衝不動,沒甚麼原因啦,纏住了,就在那裏轉。其實這種習慣很多人有,也非常的麻煩,對嗎?你現在不趕緊把這種習慣改掉,等到臨命終的時候你就很痛苦,為什麼?我就要去西方啊,但是怎樣?轉不出去,你會很痛苦。
好,所以這裡說不要有「世間思想」,你要知道這種事情的可怕,三個月實在說我們是不可能,但是你要慢慢訓練,事情想過就好,反正現在想不通,改天再想,把他放下,反正都沒關係嘛,對嗎?
再來第二個,「二者、不得睡眠三月,如彈指頃」,所以修般舟三昧基本的要求,我知道不能「睡」,他基本的要求,要你的心訓練到亮到一個程度,你去修三昧才不會辛苦。因為你的心很暗的時候,我們一般人的心差不多能夠亮半天,你半天裡面,能夠很清楚來做事情,對嗎?還有半天怎樣?可能會打瞌「睡」了。但是般舟三昧要求九十天裡面,你的心都要非常的亮,所以表示你內心那種負擔怎樣?很少,非常的少,這種人去修般舟三昧才有辦法九十天裡面沒「睡」。我們現在的人,「睡」是怎樣「睡」?躺著「睡」,修般舟三昧不可能。他真的很累的時候,後來他們是有一種方便,經文是沒說可以拉繩子喔,經文有說嗎?沒有啊!那是後來的人方便說,怎樣?讓你拉一下繩子,靠一下,以前是沒有這種情形的。「不得睡眠三月」,「三」個「月」不能「睡」,表示說他的內心非常的清明,有可能嗎?有啊,有這種人啊!這種條件來修就能夠很快成就三昧。
再來第三個,「三者、經行不得休息三月,除其飯食左右」,修這種三昧呢,九十天裡面不能「休息」,都要「經行」。「經行」就是直著走,跟繞佛不一樣,繞佛是用轉的,「經行」是走直的,來回這樣走。「除其飯食」,除了吃「飯」,吃「飯」不能捧著這樣走。「飯食左右」,「左右」就是大小便利,這就要怎樣?停下來。其他的時間都一樣,白天、晚上不能「休息」,要「經行」。
第四個,「四者、為人說經,不得望人供養」,這裡是說如果他在專修的過程中,有人「供養」來請法,若這樣他替人說法的時候,不能希「望」檀越會給他布施,不能有這種心。如果這個人能夠這樣修,若這樣這個人很快就能夠成就般舟三昧,這是第二個。
再來,我們看第三個,「是為四。復有四者,疾得是三昧:一者、合會人至佛所。二者、合會人使聽經。三者、不嫉。四者、教人學佛道。是為四。」他說有四種事情能夠很快成就般舟「三昧」,第一個是「合會人」,「合會人」就是勸人,幫人湊合那種因緣,「至佛所」。我們現在沒因緣能夠見佛,對嗎?能夠帶蓮友來拜佛,也是一樣「合會人至佛所」。佛是在世間裡面很稀有難得的一個寶,叫做佛寶,要有因緣才見得到佛,所以如果有這種因緣帶人來拜佛、念佛,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而且對我們修行「三昧」也有幫助。
以前有一個婆羅門,婆羅門是修別種教的,他去見佛陀。他跟釋迦牟尼佛問說:「請問未來有多少佛會出世?」佛陀說:「未來有無量的恆河沙,這麼多佛會出世。」我們來看一條恆河裡面的沙,是不是很多了!無量的恆河,你看有多少佛!那個婆羅門好高興,未來還有這麼多佛來出世,好了,再見,掰掰,就回去了。走走走走到路中間,想到我問未來有多少佛會出世,不過我沒問過去啊!於是,他又回去,又回去請問釋迦牟尼佛:「請問過去有多少佛出世?」佛陀跟他說:「過去也有無量的恆河沙佛,已經出世了。」這個婆羅門聽了哦!實在很利根!他想說過去有這麼多佛陀出世了,而我也還是一樣這樣。如果我現在若沒修行,未來再多的佛出世,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也一樣沒意義啊!所以,那時候他就跟佛陀出家了。所以,我們現在有因緣能見佛、念佛,這是怎樣?這是很難得的,不管多少佛出世,我們能遇到就是一種很殊勝的因緣,大家要把握。如果別人沒因緣,那我們要幫助他,讓他來見佛、念佛。
再來,第二個「合會人使聽經」,帶人來「聽經」,「聽經」其實是聽法,是不是?聽這個法呢?以前曾跟大家說過,法在你的內心有辦法運轉,這是最有意義的。因為我們如果內心沒有法,我們做事情、看世間,你就不知道要怎樣?我們是不是遇到很多事情不知要怎麼辦,不知要怎麼辦是沒有法。所以我們學佛以後,我們學到這個法,才知道說我要怎樣,對嗎?以前我們如果遇到事情,有可能我們會跟一般社會人士處理的方法一樣,但是那不一定可以讓我們解決我們的問題。我們學佛以後,我們知道佛法裡面是覺悟的法,我們用著這種原則,我們就能夠得到解脫,對嗎?所以帶人來「聽經」,是讓人知道要怎樣能夠得到解脫,第一個是「佛」,第二個是「法」。
再來,第三個「不嫉」。「不嫉」是甚麼?「不嫉」其實是「僧」。為什甚麼說「不嫉」是「僧」呢?一個人沒有「嫉」妒心才有辦法跟大眾和合,若這樣才有辦法讓三寶住世,「僧」。
第四項,「教人學佛道」。帶人「學佛道」,這是說「教人」發菩提心。我們學佛,要怎樣算說我有開始學佛?就是我想要覺悟的心,我想要自利利人的心,我想要往生西方的心,這都是菩提心,有發起嗎?這種心有發起才算說我有走這條路,「是為四」。
再來,「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還有四種事情能夠很快成就般舟「三昧」。第一項「一者、作佛形像,用成是三昧故」,第一個是「作佛形像」,因為我們現在沒有福報看到真的佛,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了,當來的彌勒佛還沒出世,對嗎?那我們現在就是要怎樣?靠著「佛」「像」。所以我們講堂是不是有「佛」「像」?有嘛,我們看「佛」「像」為了成就「三昧」。再來第二個,「持好素寫是三昧。」第二個是法寶,以前不像我們現在有印刷,以前都要用「寫」的,對嗎?所以,抄「寫」經典;用很好的紙來抄「寫」經典流通。「三者、教自貢高人內佛道中」,第三個是給慢法、「貢高」我慢、輕慢的這種眾生,能夠來學佛。甚麼樣的力量能夠讓「貢高」我慢的人來學佛?我們現在的方法都是你若壞,我就比你更壞,對嗎?你若惡,我就比你更惡,結果呢?啊!學佛人怎麼這個樣子?這麼壞又這麼惡,大家都不要來。所以學佛的人要引導人來修行,一定是你自己要很謙虛。
我說一個故事給你們聽,好嗎?(答:好。)你們快要睡著了,大聲一點啦!(答:好。)我看很久的故事呢,竟然沒幾個。以前喔,這個故事好像不曾講過,說過你們再聽一遍喔!有一個念佛的人,他兒子娶了一個媳婦。那個念佛的人,性情很好。本來沒有很好,但是念佛以後就開始改變了,性情很好。娶那個媳婦有夠壞脾氣的,不用甚麼大事情她就能夠發脾氣了,而且她發脾氣的時候,對她的公公很不客氣。有一次她覺得她公公說話的口氣不太好,他媳婦就做一個很大的動作,去花園拿一支槌子丟過來,這脾氣有大嗎?有喔,脾氣算有夠大的,對嗎?她丟過來以後,正中額頭,中了以後怎樣?流血還沒死,丟到以後流血,他有念佛有保佑,丟中以後流血。他兒子當場看了有夠生氣的,把他媳婦拖到門口說要把她趕出去。他父親那時候一手抱頭,一手衝過去去拉他兒子的手(我們若演連續劇,可以演這一幕),去拉住他說:「不行啦!你要原諒她!你今天把她趕出去,誰會要這種婦人,這麼兇,誰敢把她帶回家,是不是?」跟他說怎樣?她若出去,她會很可憐,在外面都沒人養她,所以他父親就替他媳婦求情,對嗎?替她求情,結果他父親就把血擦乾,去跟佛陀懺悔,說我今天就是壞心肝啦!說話讓她不喜歡聽,所以她才會這樣,叫阿彌陀佛要原諒他,原諒甚麼人?原諒他自己,原諒他自己。後來,他才慢慢慢慢改變他媳婦。
書上面有一句話說:「蓬生麻中」,蓬是一種雜草,這種草它的枝很軟,所以長出來就怎樣?散得處處都是。麻是直的,對嗎?他說這種草雖然它的種是這樣,很軟枝,但是它跟這種麻生在一起的時候,它是不是一樣站得起來。表示說雖然一個個性很差的人,很「貢高」我慢、很嬌……我不會形容,我不會罵人,這種眾生生在這麼好的環境,也一樣可以長的直,對嗎?長得方正。我們在娑婆世界,千萬就不能怎樣?相反。我們本來是個性很好、性情很調柔,去跟個性不好的人在一起以後,變做被他度了,會這樣嗎?會呀!要把它轉回來。所以我們遇到我慢或者是不好相處的眾生,一定要先自己修,你自己修好,才有辦法去引導別人。這個世界不可能用聽的,你用說的,他要聽的,很少,除非是小孩子;現在只有小孩跟老人用說的會聽而已,其他的都不要聽,是不是這樣!
「四者、常護佛法」,時「常護」持「佛法」。「佛法」住世,眾生才能夠得度。所以,「佛法」,我們要用我們的力量去把它「護」持,對嗎?「 是為四」。
佛爾時說偈言:「常信樂於佛法,精進行解深慧,廣分布為人說,慎無得貪供養。意善解便離欲,常念佛有威德,悉見知無數變。過去佛及當來,并現在人中尊,諸相好若干種,黃金色無穢漏。堅固教無極慧,聽是法無亂心,常捨離懈怠行,無恚害向他人。敬於師當如佛,慎無得疑斯經,一切佛所歌歎,常造立佛形像。常教人學是法,行如是得三昧。」
下面是偈頌,佛陀把前面長行的部分,用偈頌再簡單把它說一次。我先把它念一次,「佛爾時說偈言:『常信樂於佛法,精進行解深慧,廣分布為人說,慎無得貪供養。意善解便離欲,常念佛有威德,悉見知無數變。過去佛及當來,并現在人中尊,諸相好若干種,黃金色無穢漏。堅固教無極慧,聽是法無亂心,常捨離懈怠行,無恚害向他人。敬於師當如佛,慎無得疑斯經,一切佛所歌歎,常造立佛形像。常教人學是法,行如是得三昧。』」
以上的部分,他說的跟長行的差不多,所以我們就不要再解釋了。後面這段譬喻,是在說般舟三昧成就以後的情形,我想說時間到了,我們下禮拜再把這段說完,報告到這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