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遙念與相知 - 慧琛法師

E般舟三昧經08 (慧琛法師講述)

 

2004年講於西蓮板橋講堂-第八堂

[ 慧琛法師講述 / 打字:魏月珍 / 剪輯:童采翎 2015.03 ]

 

第八堂課

〈譬喻品第四〉 

 

第十八頁,世善,世間的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個迴向西方的品位是中品下生。

我們今天看第十八頁,第四行。

 

佛告颰陀和:「聽我說譬喻。有人取一佛剎悉碎如塵,取一塵皆復盡破,如一佛剎塵,云何是塵數寧多不也?」

這個「譬喻」是說,我們「」習般舟「三昧」它的「功德」跟「供養諸佛」的「功德」,哪一個較大?我先把文消一次。佛陀跟颰陀和菩薩說,他現在引一個「譬喻」,他說有一個人,他「」就是拿著「一佛剎」,「一佛剎」就是一個佛國土,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悉碎如塵」,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個世界都把它磨成像微「」那樣的微細,這樣是不是能夠磨成很多很多的微「」?再來呢,「取一塵」,取其中的一個微「」,「皆復盡破,如一佛剎塵」,拿裡面其中一個微「」,這個微「」再把它磨,磨到像剛才那個「佛剎」,像那個微「」一樣那麼的多,你們聽懂嗎?好厲害啊!「云何是塵數寧多不也?」他說:這個「」目是不是很多?到這裡是在說「」目,「」目很多。

 

颰陀和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再來第二部分,颰陀和言:「甚多,甚多!天中天!」非常的「」啊!沒辦法算的。

 

佛言:「有菩薩盡取一塵置一佛剎,其數爾所佛剎,滿中珍寶悉持供養諸佛,其福功德少少耳!不如聞是三昧,學、書、誦、持,為他人說守。須臾間聞,是功德不可復計,何況已得是三昧悉具足者。」

佛言:「有菩薩盡取一塵置一佛剎」,有一尊「菩薩」他拿裡面的一個,這些「」目裡面只拿一個,拿一個微「」,這個微「」裡面他就放多少「珍寶」呢?放一個「佛剎」。「其數」就是這個「佛剎」,「爾所佛剎」就是一個微「」裡面,每一個微「」裡面放多少量的「珍寶」呢?放一個「佛剎」的量,這麼多的「珍寶」。然後呢,「其數爾所佛剎」,剛才這裡有多少「」目?可比我們說這裡有一百個,然後這一百個微「」裡面,每一個都裝一個「佛剎」這麼多的量的「珍寶」;換句話說,剛才有多少的「佛剎」的微「」?每一個微「」,每一粒都裝一個「佛剎」這麼多的「珍寶」,這樣是不是很多?

「滿中珍寶悉持供養諸佛,其福功德少少耳!」他說他的「」報「功德少少耳」,一點點而已,聽到火都熄了,一點點而已。「不如聞是三昧,學、書、誦、持」,他說他的「功德少少」是跟甚麼比呢?跟下面這個比,這兩個要比才可以說「少少」,不然不能說一點點而已。他說跟下面這個聽到般舟「三昧」,「」,學習;「」就是書寫;「」就是讀誦,讀誦、背誦都可以,「」其實是背起來;「」,受「」就是拿來修行。「為他人說守。須臾間聞」,乃至把這個道理「」給別人聽,別人只是聽一點點的時間而已。「是功德不可復計」,這個人的「功德」都無法算。他跟上面那個以「珍寶」來「供養諸佛」的「功德」差很多,「不可復計」,沒辦法算。「何況」說已經得到這個「三昧」,「悉具足」就是成就般舟「三昧」的人,他的「功德」更加不可思議。

好,我們現在回頭來看這項事情,我們知道佛陀跟颰陀和說這個「譬喻」呢,前面的部分,我們簡單說是不是用“有為"的布施,對嗎?來成就的「」報。他這成就的「」報「功德」跟下面的「三昧」這個法,這個法要怎樣能夠跟它無法比較?他說只要你開始「」受,「學、書、誦、持」,乃至「為他人說」,更加又成就「三昧」,這「功德不可復計」,對嗎?其實這些法,都是靠法的力量,因為這法是甚麼法?“無為法"。說起來是很簡單啦!但是你要知道我們修這個法,修這個“無為"的法,他是“無為"的法,對嗎?佛陀所說的法,每一個法都是“無為"的法,但是我們有辦法進去嗎?我們修這個法一定是要這樣成就啊!他說:沒關係,雖然你還沒成就,但是你剛開始接觸的時候,就已經成就這個「功德」了,對嗎?但是我們自己的目標要放在我要入這個“無為法";這若用道理來說,我們很快能夠說,但問題是怎樣?我們要修啊!

我說一個譬喻給你們聽喔,我們等一下再回來看,這項事情到底配合我們淨土法門,到底是怎麼說?我先說一個例子,以前喔,不要說以前,現在也一樣。我不會煮菜,去淨苑每天都好像在辦桌,都要辦很多桌。這可煩惱了,要煮給很多人吃。我們山上的法師都這樣,你若不是煮得很辣,他都不會嫌你。很鹹、很甜都不要緊,他都吃下去,除非你煮得很辣才會嫌你。但是你在大寮,你就難過啊!那時候煮大寮的時候,就有法師教我。我說:「我煮菜很難吃,怎麼辦?」他說:「你只要把握一個原則,你煮的菜就很好吃。」我說:「喔!這樣喔!」他就教我:「你每煮一道菜,只要有鹹、有酸、有甜,這樣就好了。」他說:「你曾吃過鹹酸甜(蜜餞)嗎?」我說:「有啊,我吃過鹹酸甜。」他說:「鹹酸甜好吃嗎?」我說:「好吃。」他說:「鹹酸甜是甚麼,你知道嗎?」他就寫給我看,就是這樣,有鹹、有酸、又有甜。我說:「我吃鹹酸甜,吃到這麼大,我不知道鹹酸甜就是這三味湊起來的,叫做鹹酸甜;我都以為那是一個甚麼東西。」他跟我說破以後,我現在以後煮菜,你想你要鹹就放鹽,要酸呢就放醋,你若要甜呢?放糖。聽起來很簡單喔,我一道菜都給他煮得有鹹、有酸、有甜,鹹酸甜,結果煮起來的菜呢,比之前稍微能吃有滋味,但還是怎樣?很難吃,你們都不敢講。

可能大家都有一個經驗,這道菜如果讓你吃起來感覺有鹹,這道菜好吃嗎?好吃喔!這道菜讓你感覺說有酸,這樣好吃嗎?對,我跟你說就是有那個味道。其實你菜煮起來讓人吃起來分不出說這是鹹的、酸的、甜的,就是怎樣?一個味,就是這個味很好吃。你不會說這是甚麼味,是不是這樣?對嗎?煮起來我吃到有鹹的味,又吃到有酸的味,這道菜絕對是失敗的。但是那時候我抓不到訣竅,我只要煮下去我感覺不鹹就再把它摻鹽,吃起來沒感到甜就再加糖,後來人家才告訴我:「你煮菜不能這樣煮啦!你若這道菜要讓它感覺有鹹,你就其他那兩項稍微減少一點,但是吃起來也是同樣一個滋味,對嗎?」世間每一件事情都是這樣,你詳細看都是這樣。

我說一個很簡單的,以前我們有一個老師說一個很好笑的譬喻,他說有一個人很愛漂亮,他的化妝喔,所有的裝飾品都把它戴上去,一整個花俏,實在是不知要如何說他怎麼漂亮!你看他就是所有漂亮的東西都已經裝上去了,但就不知要怎麼說他美還是不美?對啊!就是這樣啊!我們念佛哦,這一邊就是所謂“有為"的,你要把它念,常常念,念到有辦法打成一片,一味那叫做“無為"。“無為"不是沒有,我們說緣起的法是不是很多很多,入空性,空性是無嗎?不是。空性就是遍滿,就是那個平等性,對嗎?就是那個法性。那念佛要怎麼念?根據《彌陀經》這樣講,《彌陀經》說我們念佛要怎樣?執持名號。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不是執持名號?持名,持名,持名這是不是有為?持到甚麼程度?對,一心不亂,持到一心不亂,這叫做“無為"。一心不亂是在你的心裡面就是一心,一心其實是甚麼?一心就是一味。就是那個心就是在那個境界裡面,也不是說你有念佛,也不是說你沒有念佛,在那個地方無所謂的“有"跟“無"。就是像我剛才所說的,你說這有鹹也不是,你說你沒放鹽也不是,對嗎?這樣聽懂嗎?所以念佛念到一心的時候,他就是這種情形,念念念念到一心,打成一片。

我舉一個例子,像那電燈的光,電燈它是燈,對嗎?我們這支電燈就長成這樣,一條燈管,對嗎?燈管一條,很實在的,對嗎?人家說這裡有電燈嗎?你一看就知道有電燈嘛,它不是讓你看不到,“有為"的東西絕對是很清楚的、看得見的,它有體有相也有作用。但是你看它哦,它發出來的光,你能夠區分說我這邊是這支燈照的,那邊是那支燈照的嗎?可以這樣分嗎?你沒辦法分啊!是不是?因為他發生作用以後呢,遍滿的。所以我們念佛一樣念念念,執持名號念到說,你的心裡面,甚至說有的人念佛念到每一個毛細孔都會念佛,這是確實的。

我們功夫還沒到那裏的時候,常常念時常念,不管在甚麼情況之下,你都把它念念到一心。可比我現在很生氣,起一個瞋恨心,念佛人有這瞋恨心起的時候,你若念佛念到心定的時候,這個瞋恨心像甚麼,你知道嗎?像我們水裡面照到一個影子這樣過去,也不是說無、有,但是它不會入到你的心裡面起波浪,不會這樣,它會這樣這個事情就過去了,也是有,對嗎?所以平常時我們不管是我們的心情在甚麼情況之下,我們的環境在甚麼情況之下,你念佛常常念,你想想看“阿彌陀佛"就四個字,對嗎?你就一直念念到很純熟,我們本來是很生疏啊,你把他念念到很純熟。

我時常舉一個例子,說念到像我們打妄想這樣,對嗎?我們打妄想就是一直打一直打,你也沒感覺。但是你要知道喔,我們打妄想當下那個心是最清淨的,我不知道你們有體會到嗎?你打妄想的時候,你打那個妄想,你想想看,我那個妄想其實它沒有再摻第二個妄想,對嗎?我在想這項事情時,這項事情在這層,它下面沒有了,它下面就是你的心,對嗎?所以,我們打妄想能夠打到非常的流通啊,都不會斷,而且連一個“眉角"(台語,意指技巧、訣竅)都沒有。我說這句話甚麼意思?一個很純熟的東西,你絕對沒眉角。我們念佛可比說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念到說我會念不清楚,念不清楚是變做都沒眉角也不行;念到不知在念甚麼也不行;也不是說念念念念到很有眉角,阿彌陀佛!也不是這樣。剛開始要對治妄想你可以這樣念,阿彌陀佛!有的人,我看他一整天哦,像有的菩薩在念佛哦,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比我在做行堂更累!呵,剛開始你要對治我們很粗重的妄想,你可以這樣念,你可以蹬腳踩地這樣念,沒人會阻擋你;因為你內心的妄想太過粗重,剛開始可以這樣。但是你要知道你這分得太清楚,無法進入一心啦!對嗎?

所以大家念佛的時候,不要想說我現在要用功精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念一陣子就好了,煩惱或是妄想降伏下來以後呢,就要怎樣?就要放平和一點。你打妄想不可能這樣打啊,對嗎?我們如果這樣打妄想,我告訴你你很快對妄想就會厭倦了,打妄想怎麼這麼累,對嗎?所以我們念佛若感覺到自己不想念,或是念到會累,其實是自己念佛的方法有問題。你就把它念到眉眉角角的,這樣念當然很累,對嗎?我們心很亂的時候,當然是要有一個原則,有一個眉角把它抓出來,等你抓好了以後呢,就要放下,這樣有了解嗎?所以,念佛不能都沒眉角、霧煞煞,念甚麼都聽不懂!混凝土、混凝土這樣也念,不能念到這樣!你要把它念到就像,正經的我每一句念的都是一尊佛。

念佛要感覺我有念到一尊佛,我每一句念的都是一尊佛,這樣知道嗎?那眉角要抓得剛剛好。就像每個人都有這種經驗,你穿衣或吃飯都要抓得剛剛好,對嗎?也不能吃太多,吃到覺得很難過,對嗎?也不可以吃沒剛好,吃太少這樣也不可以。每一項事情都有一種原則,所以我們都說中道,對嗎?其實中道就是一味,就是這項事情,這樣了解嗎?

這項很重要,其實修行念佛在要衝進去一心的部分,這個階段其實是很困難的,但是你先把它想清楚,你要進去就較簡單。世間的技術也是這樣啊,你看一個人開車,他若方向盤抓得很緊,你就知道怎樣?這是新手,剛開不久怕方向盤飛了,握得很緊,對嗎?你若看到一個很像的,你看他開車就知道說……,我說一個實在的,我剛才說那個沒眉角哦,我曾經坐過一台車,我實在是很佩服那個開車的菩薩,他說他還沒有執照就開始開了,開到現在。可能有會開車的菩薩,聽我說就知道他技術有多好了!我們跑高速公路,他變換車道讓我完全都沒感覺,他一邊開車還一邊跟我們講話。我們坐在後面,他坐在前面,他這樣變換車道,我說:奇怪,他怎麼從這條跑過去那條!我沒去看還不知道喔,變換車道過來,你完全都沒感覺他車子這樣過來了,很順哦!車子跟他會車哦,差一點點他也不會很緊張,都不會,都是讓他過,不會說這個人開車怎麼這麼猛,我都沒感覺那個人開車有猛,讓你一點感覺都沒有,很危險的地方也讓你感覺說沒事情,就是這樣,有棒嗎?很棒。

所以,念佛,你若念到你的心情能夠進入狀況的時候,你會感覺這項事情,很大條的事情在你的心頭就是怎樣?好像沒甚麼事情這樣,這是功夫啊!也是修行淨土法門裡面,從有為法進入無為,你能夠得到這種法喜,而且在這個娑婆世界你就能夠得到這種法喜了,這種功德不是那種有為的功德能夠拿來比的。

這品後面有一個偈頌,它的內容跟前面我們剛剛說的部分差不多,我把偈頌稍微消文一下,我們就進入下一品,第十八頁,最後一行。

 

佛爾時說偈言:「若有菩薩求眾德,當說奉行是三昧;信樂諷誦不疑者,其功德福無齊限。如一佛國之世界,皆破壞碎以為塵,一切佛土過是數,滿中珍寶用布施;不如聞是三昧者,其功德福過上施。引譬功德不可喻,囑累汝等當勸教,力行精進無懈怠。其有誦持是三昧,已為面見百千佛。假使最後大恐懼,持是三昧無所畏。行是比丘已見我,常為隨佛不遠離。如佛所言無有異,菩薩常當隨其教,疾得正覺智慧海。」

我們看回來第十九頁,後面倒數第三行,他說如果若有「誦持」般舟「三昧」呢,這個人已經「面見百千佛」,因為法是佛陀的法身慧命。「假使最後大恐懼」,就是在「最後」臨命終的時候,這是一個人一生當中最「恐懼」的時候,因為他要失去住了這麼習慣的五蘊身心。「持是三昧無所畏」,這個時候只要有這個法在他身上,他就怎樣?「無所畏」,不會驚恐。

在這裡我要引一個很短的故事,以前慧遠大師(就是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那時候他有一個弟子,修行修得很好,他到了要臨命終的時候,他的面容還很祥和、很溫柔,都沒恐驚,沒有這種驚慌的表情,連講話也還很柔軟。那時候在最後快要往生的時候,他說一句話,我抄給大家。這位法師是僧濟法師,他說:「得路便行無罣礙,等閑抹過死生關」[1]。很自在!你若知道這條路,上路了你就能夠怎樣?上路了就趕快走,像在念佛。念佛呢,這佛號若起呢,跟你的心相應,快念,無罣礙,其他的甚麼事情都不會讓你有甚麼罣礙,這是你有上路,上路是上去就一直跑了,向目標一直去了。

如果還沒上路呢,就像上禮拜還是甚麼時候說的那馬一直繞一直繞,那就是還沒上路。「等閑」,生死對他來說很簡單,是怎樣?抹過去而已,就像我剛剛所說的,他變換車道只是這樣過去而已,沒有很大的角度還是說讓你會感覺到,就是這樣過去而已。我們修淨土法門的能夠這麼的自在,但是最主要是靠我們平常時你就要快念佛,我說完回去你們就要快念佛喔,你不要讓我到時去到那裏,哇!怎麼都沒來。

 


 

 

〈四輩品第五〉

 

 

好,我們看二十頁,我們今天要進入〈四輩品〉,〈四輩品〉所說的內容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四眾弟子修般舟三昧需要注意的部分。從這裡我們就知道般舟三昧它是在家跟出家二眾都能夠受持的,對嗎?到目前為止,我們都能夠看到這種消息,他所說的方法不管你在哪裡都能夠修,對嗎?他這裡又特別的把它強調出來,比丘要注意甚麼事情?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要注意甚麼事情?其中,他是把比丘跟比丘尼放在一對,所以比丘介紹過的部分呢,比丘尼就是再簡單介紹比丘尼要注意的事情,沒有再把比丘這部分再介紹一次;優婆塞、優婆夷的部分也是一樣。我們今天可能能夠把比丘介紹完畢,我們來看。

 

颰陀和白佛:「難及,天中天!若有棄愛欲作比丘,聞是三昧,當云何學?云何持?云何行?」

颰陀和菩薩他跟佛陀請問說:「難及」,「難及」就是一般我們所說的無上的意思,「難及」就是很「」超越,也就是無上的意思。「天中天」,「」已經是很尊貴了,「天中」之「」是「天中」裡面最尊貴的,最聖尊叫做「天中天」,這是對佛陀的尊稱。

若有棄愛欲作比丘」,「棄愛欲」是放捨世間的五「出家做「比丘」;這是說受「比丘」戒,做「比丘」。「聞是三昧」聽到般舟「三昧」,「當云何學?云何持?云何行?你不要想說我們這裡又沒有半個「比丘」,你說這個我們用得到嗎?一樣的都用得到,只是他在「比丘」這裡特別強調而已。他說「比丘」聽到般舟「三昧」要怎麼「」?「」是「」習、聽聞;我們「」習的過程,目前就是用聽的,對嗎?我說,你們聽嘛,對嗎?

再來「云何持?」「」是讀誦。讀誦,一般我們現在的經法呢,我把這部經聽一聽,再來回去要怎樣?你只能夠看經文而已,對嗎?或者是翻筆記。所以呢,「」就是你要怎樣把它拿來受「」,就是能夠讀誦。再來「云何行?」受「」的過程還是文字,對嗎?我們剛剛學習的時候是用甚麼?我們現在是用語言嘛,還在語言跟文字,但是這還是最起碼的。因為我們沒有親證到法性之前,一定要靠語言跟文字讓我們來了解這個法,對嗎?再來我們有了解他的文字以後,進一步就要怎樣?「」,「」是「」「」,把這個法「」「」,怎樣看得出來啊?放在你的心裡或是表現在你的口跟身,對嗎?

所以,之前有跟大家說過,般舟的意思就是“常行道",你的三業時常「」在這個法上面。既然要「」在這個法上面,你一定要經過這兩個階段,對嗎?要聽,而且要受「」,你才知道我要怎麼修啊!通常大家如果說,啊!我聽一聽,這耳聽這耳過就忘記了,要怎麼修?不知道啊!你就不了解。所以呢,「」的意思是說我有辦法能夠受「」,有辦法能夠讀誦,若這樣才有辦法能夠「」。

 

佛言:「棄愛欲作比丘,欲學是三昧者,當清淨持戒,不得缺如毛髮。常當怖畏於地獄痛苦,遠離於諛諂,是為清淨。」

佛言:「棄愛欲作比丘,欲學是三昧者,當清淨持戒,不得缺如毛髮。」佛陀跟颰陀和菩薩說,「棄愛欲作比丘放捨世間的「」望,來出家「作比丘」,想要「」習這般舟「三昧」,第一個就是要「清淨持戒」。我們這句話是不是常常聽到,要「持戒」「清淨」,「清淨持戒」一樣的意思,對嗎?我不知道大家對「」的了解怎樣喔!其實「」呢,「」是聖法,甚麼是聖法啊?聖法簡單來說就是聖人所行的法,聖人他們所行的法就叫做「」,這麼簡單。

但是為什麼對我們來講呢?我們以前若是不怎麼了解,我們對「」的觀念可能不是這樣,對嗎?「」可能是我不能怎樣!不能怎樣!其實「」的內容是聖人所行的法,你說這有矛盾嗎?我以前的感覺是,可比五「」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還有一個不妄語,對嗎?就是不能怎樣!不能怎樣!跟聖人所行的法有甚麼一樣的地方?裡面是一樣的,我跟你們說怎麼一樣哦。

可比在「」律裡面它有說,我說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吃飯,我簡單說幾條。吃飯喔,以前他們吃飯不是像我們拿筷子、拿湯匙,是用手下去抓,抓一抓抓成一團才放在嘴裡吃。所以,他們那時候規定吃飯的時候,不能抓得很多團,一直擠一直擠,不能擠得滿嘴鼓鼓的,不能這樣吃飯,這是第一個。很多項,我不要把它排順序。再來呢,吃飯的時候不能出聲音,讓別人都感覺說你怎麼吃飯這麼大聲,大家都知道你在吃飯;吃飯不能出聲。再來,吃飯的時候,不能還沒抓好,嘴就趕緊張開了,開在那裏等,你要怎樣?抓好,我們現在吃飯也是一樣,飯到嘴邊才張開口將飯放進去,對嗎?吃飯的時候,我們都在坐一起嘛,不能看別人的,喔!你怎麼有那項!我怎麼沒那項可以吃!還有喔,他們以前吃飯不能抓一抓再把它丟上去,再去接起來,吃飯都不能這樣吃。你自然發覺,不能這樣!不能那樣!結果會變怎樣?會變成像聖人在吃飯那個樣子。

因為他把不能做的、沒有威儀的地方,都跟你說這些都不能犯,對嗎?你讓那個範圍圈起來以後呢,你自然你能吃飯的規矩就是這樣而已,你吃飯的動作很簡單啊!就是從這洞進去嘛,對嗎?你沒有別的地方啊,對嗎?所以其他的都不用說太多,只跟你說不能怎樣,自然你就會變這樣了。所以其實我們把這項事情想顛倒過來,你會感覺很有趣,本來在一個聖人來說,他就是都這樣做,聖人是覺悟的人,對嗎?對他來說吃飯是不用怎樣教他,他自然就會這樣這麼有威儀的吃飯,他也不會這樣吃到很大口,嘴合不起來、出聲音或怎樣都不會,他自然就是這樣行。我們凡夫要開始學的時候學不起來啊,所以就教他,教他說你就不能怎樣!不能怎樣!也不能吃到掉得到處都是……等等。把你教起來以後,你就學習變成怎樣?變做像聖人那樣。這樣有了解嗎?你說佛陀有聰明嗎?佛陀有智慧嗎?有喔!他不是跟你說,你就要這樣吃。我哪聽得懂!怎樣吃?我怎樣看也看不懂,對嗎?他這樣吃,我就感覺說反正我達到目標以後,吃起來一定跟他是不一樣的;但是他只要教我們說,我們不能做甚麼事情!以後我們所做起來的「」為就合於「」法了。「」法,就是聖人所「」的方法。

所以在我們所知道的「」律裡面,不管是五「」或者是八關齋「」,乃至比丘、比丘尼「」,所有的「」都是一樣的,跟我們說要怎樣做會跟聖人一樣?所以修「三昧」的第一步就要怎樣?「清淨持戒不得缺如毛髮。」你不要毀犯,我們以前會想說我毀犯以後好像犯「」,其實是怎樣?我們毀犯以後呢,你就跟聖人走的不一樣了。其實路是這樣,這邊可比聖人的路,這邊呢凡夫的路,他會跟你說你就不能怎樣走怎樣走,你就只好怎樣?走這邊啊,就跟他符合了。如果說你若有毀犯是表示怎樣?你又走這邊的路這樣而已,對嗎?對我們凡夫來說,哪有甚麼不可以的,每一樣都嘛可以,是不是?都犯了啊!再來墮三惡道啊!所以是凡夫叫做六道輪迴嘛,“凡"就是六道輪迴啊!我們就是這樣啊!如果說我們不要,若這樣呢我們因地要怎麼改?就是跟你說不能這樣走,我們自然就走到聖人的路,因為這路就是兩個方向而已,你不是從解脫的路走出去,就是怎樣?再繼續去輪迴,這樣而已。所以,以後大家若聽到「」,你不要感覺說怎麼這麼的不自在,其實「」就是叫你走解脫的路,這樣而已。

「常當怖畏於地獄痛苦,遠離於諛諂,是為清淨。」我們現在來說犯「」,犯「」就會受到苦報,對嗎?換句話說,犯「」只是走到六道輪迴的路。你說要犯甚麼「」才會墮入「地獄」?其實,所有我們有可能犯「」的範圍只有三個,對嗎?身、口、意。身、口、意最簡單的介紹就是十種業,對嗎?十種的業,只要你十種的業是惡業,這就是我們墮入三途的原因。很簡單,對嘛,不會說很困難,我今天一定要做出甚麼事情才會墮入「地獄」;不用,只要你的身、口、意裡面是惡的,這就是輪迴的原因了。十種業是惡的,我要怎麼知道我是去「地獄」、餓鬼,還是畜生?從你的心來說,我們現在說如果說在「地獄」呢,跟餓鬼,再一個畜生,我們一樣是造十惡業的時候,如果我們的心是猛熾心,我用很兇惡的、很壞的這種心,你不用殺人你只要罵人就好了,罵人是不是惡業?若這樣你種的就是「地獄」的因,這樣了解嗎?論你的心,十惡業都一樣。

再來甚麼是餓鬼呢?餓鬼就是我們造惡業的時候,這個心是緩急相半,一半一半,緩就是軟,不是讓人聽起來很艱苦,但也是不好聽的話;那急呢,就像這一樣很兇惡;相半,一半一半。再來畜生呢,就是緩輭心,這字「輭」就是這字「軟」,兩個字是一樣的,一樣啊他也是造十惡業,他也是罵人家,但是他的心怎樣?比較軟。所以,畜生的緩輭心跟猛熾心就是相對的,看得出來嗎?所以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出一件事情,一個人的心一定要調,調到怎樣?越柔軟越好。你的心若越柔軟,乃至你去造十惡業,你的果報還怎樣?較輕。那放在修行來說,你的心如果愈柔軟,你要修行成就越快。這樣大家聽懂嗎?所以可以說這樣啦,只要我們的身、口、意在十種惡業裡面,這些就都怎樣?三途都跑不掉。你想想看我們要去西方嗎?一定要去。你沒去喔,我們絕對都跑去這裡,沒其他的地方。

以我們的程度,除非你的十善業成就,或是你的禪定成就,才有辦法生到天界,或者是你五「」持守到很好,能夠生來人道,要不然都沒希望,絕對是三途眾生。所以這輩子不管怎樣,最後一定要等到阿彌陀佛來,看到阿彌陀佛了才去西方極樂世界;若沒有,不管怎樣都不能斷氣喔!確實是這樣啊!你頭腦不清楚、精神很散亂,不行,我現在還不能去,一定要念到阿彌陀佛來,才去。阿彌陀佛一定會把你帶去的,你放心,但是你一定要有那個願,不管怎樣一定要去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這裡說「常當怖畏於地獄痛苦」,其實我們的身、口、意沒走聖人的路,就是墮入三途,所以內心裡面很恐惶這種「地獄」的痛苦,因此他持「」就會不「」毀,像「毛髮」這樣,一點也不「」毀。

遠離於諛諂」,「諛諂」就是心跟口不一致,心不直。心如果越直心的人,心是道場,對嗎?越直心越好修,「是為清淨」。

 

「云何為缺戒也?」

佛言:「求色。」

「云何為求色?」

佛言:「其人意念我持戒自守,使我後世生,若作天、若作遮迦越王。如是為樂愛欲,是為缺戒。」

再來,「云何為缺戒也?」颰陀和菩薩跟佛陀請問說:甚麼叫作「缺戒」?「」的意思是不圓滿,不是犯「」喔,意思不一樣。「」的意思,就是有「」口、有瑕疵,不圓滿。

佛言:「求色。」「色」的意思就是有為法。這個比丘他雖然「持戒」清淨,但是他所求的是有為法。

颰陀和菩薩就請問佛陀說:「云何為求色?」甚麼叫作「求色」呢?佛言:「其人意念我持戒自守,使我後世生,若作天、若作遮迦越王。如是為樂愛欲,是為缺戒。」佛陀跟他說,這個比丘他心裡想說我「作天」、「」人,或者做轉輪聖王,「遮迦越王」是轉輪聖王,若這樣這個比丘是「樂愛欲」,一樣還是貪著這種世間的五「」,這就叫做「缺戒」。很可惜啊!他「持戒」這麼的「清淨」,但是他所要的卻是世間的「愛欲」,這樣就是不圓滿。我們知道我們「持戒」「清淨」能夠怎樣?你跟他迴向我們能夠蓮品高增,往生西方。

 

佛告颰陀和:「其有欲學是三昧者,清淨自守、持戒完具,不諛諂,常為智所稱譽。於經中當布施、當精進,所志當彊,當多信、當勸樂,承事於師視當如佛,得三昧疾。設不恭敬,輕易欺調於師,正使久學是三昧,疾忘之。」

佛告颰陀和,「其有欲學是三昧者,清淨自守、持戒完具」,佛陀後面這段文是介紹說,比丘他怎樣來修般舟「三昧」的總說。佛陀說,如果若有想要學般舟「三昧」,「清淨自守、持戒完具」。若這樣我們先看一個問題喔,我要修的是「三昧」,「三昧」是定啊,為什麼佛陀說想要修「三昧」就要「清淨自守、持戒完具」?「三昧」跟「」有甚麼關係?我要學的是「三昧」啊!你跟我說「三昧」怎樣修就可以了,為什麼要跟我說「持戒」?我們說由「」生定,這很簡單就說過,對嗎?裡面有過程,為什麼「持戒」能夠產生定?恐怖哦,你想想看哦,我要修「三昧」,一天到晚不恐怖、不恐怖,說這個人能夠修「三昧」,恐怖會啦,那是已經犯「」了,那是犯「」了,持「」的人不會。毀就是後悔,恐怖也是,但是恐怖比較粗,在後悔的後面。第一個、你如果「持戒」「清淨」,你的心就不會後悔,一個人的心不後悔會怎樣?身會安、會穩,這個時候他如果念佛、念法、念僧,念三寶,或者是聽經聞法,這個人他的心會得到悅,悅就是喜悅,還沒很清楚的法喜,就是他會很歡喜。因為他的心很安啊,你知道嗎?一個人他心安的時候,去遇到這種清淨的法,三寶跟聞法是不是清淨的法?這個時候他就會歡喜。所以一般我們要受「」之前是不是都要先懺悔,對嗎?為什麼?懺悔是讓我們這個身軀清淨,就像一個很清淨的器具一樣,你才能夠納受清淨的「」法或是「」體,對嗎?一樣的,你心沒後悔、很安定,這個時候你去遇到這個法就會怎樣?歡喜。這就像一個杯子,你洗得很乾淨,你跟他倒甚麼東西進去,他就會……可比你把它倒奶茶,這個很清楚就是奶茶,對嗎?就是奶茶的味道。這個杯子裝甚麼,裝四五項、不知裝幾項都沒洗,拿去裝奶茶,這奶茶好像臭酸的,對嗎?它就不一樣啊!所以,法本來就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只要你現在的心是不後悔的心、安穩的心,遇到這個法進來,就怎樣?產生法喜。這樣聽懂嗎?所以我們的心不後悔,這個法聽進來就歡喜,有感覺嗎?有喔,這很有趣,對嗎?

再來我們看,有歡喜以後他的身跟心就會調適。不信你看喔,一個人的心若較歡喜就比較不會累,對嗎?精神很好,做事情都不會覺得很懶。一個人心情很鬱卒,去吃大餐他也不會感覺很好吃,是不是這樣?所以再來進一步,他的身跟心就會調適,身心調適以後呢,再來就會除去身心的粗重,除去身心的粗重這個時候會產生樂,樂是比悅再進一步了,這是再更表面的,更表面的。可比說剛開始我跟你們說等一下帶你們去吃冰淇淋,剛聽到怎樣?很歡喜,現在時候是怎樣?吃到了,有吃到了這歡喜不一樣,對嗎?你們念佛要這樣,吃到吃到了,不一樣,再來生樂以後就會薰習。

這個人如果對這個法,產生這個樂以後呢,他就會常常對這個法很歡喜來怎樣?薰習。我就感覺這個法聽起來很清涼很好,很愛念佛、很愛聽經,這樣有了解嗎?一點都不勉強,他會感覺這個很好、很愛做。如果到這深度呢,就表示你的法喜已經起來了,進一步我們的心就能夠安住在這個法上面,看你修的是甚麼法,心能夠安住在這個法上面就叫做甚麼?「三昧」,對嗎?「三昧」是不是這個?善心住一處不動,善心住一處不動就叫「三昧」,對嗎?心能夠安住在這個法。所以我們從頭到尾看起來,你就知道說其實這整個的過程只是怎樣?我們的心怎樣去把他安住在那個法上面,才叫做甚麼?「三昧」。

它剛開始有過程嘛,對嗎?最開始這個「持戒」就是讓你的心不要不安,不要晃蕩,不要一下想說好,一下想說不好,後悔心就是這樣啊!一下說我好像昨天很好,一下想說我就做這樣可以嗎?對嗎?這是後悔的心。所以「持戒」是把你的心有辦法安定下來,然後慢慢慢慢你才有辦法去嚐到那個法的滋味,然後等到這法在你的身跟心產生這種法喜以後呢,就怎樣?你就能夠進入,把你的心安住在這個法上面,叫做「三昧」。整個過程有清楚嗎?有喔。所以「持戒」雖然很前面,但是這個也很要緊。就可比我們蓋房子,第一層你要把它蓋得穩定,這一層若蓋不起來,後面都不用說了。

再來「不諛諂」,我們剛剛說過「常為智所稱譽」,時常讓聖者所「」歎。我們凡夫開始走聖人的路的時候呢,佛菩薩他們都會非常的歡喜,而且還會護念我們。因為他們知道,在我們以前的習氣要走現在聖人的路,是怎樣?很困難的喔!很不簡單,所以他們會「」讚我們。

於經中當布施、當精進,所志當彊,當多信、當勸樂」,對經中所說的教我們要「布施」、要「精進」,我們這種「」向要「」,「」就是高,「」向要高,我們要「」向好好修行,當來能夠成就「三昧」。不要想說,啊那個我不可能啦!你要想說有可能!我們打妄想打到妄想「三昧」都有可能了,所以修般舟「三昧」我們也要有這種信心。「當多信、當勸樂」,我們自己要有「」心,也「」別人怎樣?要起這種歡喜的心來學習。

承事於師視當如佛,得三昧疾」,「」我們上禮拜有說,對嗎?「」善「」像「」陀一樣,若這樣他成就「三昧」會很快,為什麼?因為他的心很恭敬。我剛才有說過,你的心越調柔,對我們修「三昧」越快,對嗎?何況說我們是要跟善知識來學習,你的心越恭敬,若這樣你所得到的利益越大。「設不恭敬,輕易欺調於師,正使久學是三昧,疾忘之。」他說如果心「不恭敬」呢,很「」「調」或是很「」慢他的善知識,心中沒尊重、愛敬的心,設使你跟在他的身邊學這「三昧」很久了,但是你很快就會「」記,為什麼?因為你的心不是能夠納受這種善法的心,所以很快就「」失,你跟這個法不相應。

 

佛告颰陀和:「是菩薩若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是三昧,當視如佛常敬尊,不當持諂意向。菩薩不得有諂意,常當至誠,常樂獨處止。不惜身命,不得悕望人所索,常行乞食不受請,自守節度,所有趣足而已。經行不得懈臥,如是經中教。學是三昧當守如是。」

他這裡介紹的部分有很多喔,我們前面幾品都有介紹過了,我簡單把它消文一下。佛陀跟颰陀和菩薩說:「是菩薩」,這個「菩薩」我們現在說的是「比丘」,對嗎?「比丘」如果他所學習的善知識,不管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或者是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從他那裡聽到般舟「三昧」,這個時候應當要將他所聽聞的那個人那裏,善知識,把他看作「」陀一樣,時「」要抱著這種「」「」的心。「不當持諂意」,不要心跟口不一致,沒直心。菩薩呢,心不要有這種諛「」。「常當至誠」,「至誠」就是真實、真「」的心,這在經上有說嘛,《十六觀經》說「至誠」心是上品生的一個因心。

「常樂獨處止。不惜身命,不得悕望人所索,常行乞食不受請」,說修「三昧」的人要時「」歡喜,「樂獨處止」一個人這樣來修。不要太愛「」自己的「身命」,怕他冷到、怕他熱到、怕他餓、怕他太累,不要這麼的疼「」他。再來因為他這個是「比丘」,所以不要「悕望人所索」,不要想說從其他的人那裏有甚麼要求。「常行乞食不受請」,他都是托缽,沒有去受個別的供養。「自守節度,所有趣足而已」,他對他自己所利用的東西呢,只要夠用這樣就好了。「經行不得懈臥」,時常「經行」不要「」怠、躺著睡。「如是經中教」,這是「經中」所「」的。「學是三昧當守如是」,修般舟「三昧」的「比丘」應該要這樣來行。

 

颰陀和白佛:「難及,天中天!後世若有懈怠菩薩,聞是三昧不肯精進學,當云何?若有菩薩精進欲學者,我輩當隨是經教之。」

颰陀和白佛:「難及,天中天!後世若有懈怠菩薩,聞是三昧不肯精進學,當云何?」颰陀和菩薩跟佛陀說,「後世」就是以後呢,如果若有「懈怠」的「菩薩」,「懈怠」也是叫做「菩薩」哦,叫做「懈怠」的「菩薩」,聽到這種「三昧」他「不肯精進」,「精進」我們有說過嘛,念念都很專「」來學習這個「三昧」,「當云何?」這個「菩薩」會怎樣呢?我們先介紹這個「菩薩」在別本的譯本有講到,這個「菩薩」他會想說我現在身體不好,我以後「後世」有因緣遇到佛陀再來學習般舟「三昧」。就是雖然這輩子他有因緣能夠聽到,他就怎樣?沒關係,我現在身體不好,以後後輩子再說。

我們現在先看喔,我不知道這件事情在你們這裡有說過嗎?「懈怠」跟「精進」這兩個不一樣,對嗎?那你們知道你們是哪一種?(答:「懈怠」。)你們都很謙虛,不敢說是「精進」。好,就算你們「懈怠」也沒關係啦!我們要知道我們是甚麼情形之下,叫做「懈怠」?經上有說一個例子,很好笑,我說給你們聽。

佛陀說,這「懈怠」有好幾種情形,我簡單介紹幾種。我們現在說的是「比丘」嘛,「比丘」他們都要托缽。他說若有一個「比丘」去托缽,托不到缽,他就想說:我今天托不到缽,我不能吃飯了,我現在就要怎樣?休息,不要用功辦道,不然我會撐不住;他若去托缽呢,托到缽吃飽了,他就想說:我現在吃飽了,我身體粗重,我要快去躺一下,不能太累。再來呢,以前,我們現在淨苑也一樣都有執事,對嗎?這「比丘」他若做一點執事,剛剛做執事才做好,現在怎樣?休息一下,現在不能馬上用功,這樣不行,撐不住。那他現在若是說等一下要做執事了、要出坡了、有事情,我等一下要出坡了,我現在要先來休息,等一下要做事情才有力氣。這個「比丘」若是說明天要出門了,要出門了,或者說我現在有事情要出門,出門回來怎樣?今天出去一天了,好累哦,我要怎樣?休息了,現在不要做功課。他現在想說,有人跟我說明天要出門,明天要出門,今天要怎樣?早點睡,趕快來休息,不然明天出門會沒精神。

再來還有一個,他說這個「比丘」生病,生病要怎樣?生病要趕快休息啊!生病還用功,病情會加重,不行,等好了再用功;那生病剛好呢,我生病剛好而已,我要怎樣?我要好好保重,不要太操勞,快點再來休息。這是標準的哪一型的?「懈怠」。他不管遇到甚麼因緣都能夠怎樣?休息,都不用做功課。你們是這樣嗎?有這麼嚴重嗎?

我們來看「精進」的是怎樣?「精進」的我們從頭再說一次,這個「精進」的去托缽,今天托不到缽,怎樣?我福報不夠,我今天托不到缽,沒得吃,我要認真一點,明天出去才托得到缽,對嗎?趕快趕快來用功。若托缽回來吃飽了,吃飽了怎樣?吃飽正有力氣啊,不要睡,快點快來用功,對嗎?還有一個,他現在若做執事,執事做一做,我剛才做執事都沒用功,功課都荒廢了,我現在要怎樣?不要休息,快來做功課。我明天有甚麼執事要做,我明天去做執事我就沒空做我的功課了,今天快做,今天趕快把它做起來。再來說出去辦事情,出去辦事情剛回來呢,我剛剛出去辦事情都沒做到功課,回來怎樣?趕緊用功。再一個是明天要出去辦事情,明天要出去辦事情,今天就要怎樣?趕快做起來,做明天的份,快做起來,快做。這個「比丘」若生病呢,想說生病不知甚麼時候會往生,現在若生病怎樣?趕快用功,不要休息;現在生病剛好呢,啊我現在生病剛好快一點來用功,要不然若再生病看要怎麼辦?這是甚麼的?「精進」的。他不管遇到甚麼事情都怎樣?我要「精進」!要「精進」!這是不是兩個都不一樣的,對嗎?

所以,才說這個「懈怠菩薩」他這輩子去遇到般舟「三昧」:啊,我這輩子身體不好,怎樣?這輩子要休息,不要修,下輩子遇到佛陀再來說。

好,我們看下面這個「若有菩薩精進欲學者,我輩當隨是經教之。」他說,若有「菩薩」他是「精進」很想要「」,「我輩」就是颰陀和菩薩說呢,我們就會「隨是經」將這部《般舟三昧經》拿來「」他,讓他有因緣能夠來「」習,能夠修行。

 

佛言:「善哉,颰陀和!我助其歡喜,過去、當來、今現在佛皆助歡喜。」

「助歡喜」就是隨「」的意思。佛陀跟颰陀和菩薩說:我很隨「」這個「精進」的「菩薩」,而且不只是我釋迦牟尼佛隨「」,「過去」、「當來」就是未來和「現在」的「」也都隨「」他,為什麼?因為般舟「三昧」是很殊勝的一個「三昧」。有「菩薩」想要來學習呢,所有的「」陀,「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諸「」都很歡喜。

 

佛爾時頌偈言:「如我所說悉受持,常獨處止行功德,自守節度不聚會,常行乞食不受請。敬於法師視如佛,除去睡眠志開解,常自精進無懈怠,如是行者得三昧。」

所以,他這裡把「比丘」要怎樣成就般舟「三昧」的因緣,都把他介紹。後來這偈頌的部分,差不多我們前面長行的部分都有介紹過,我們就不再說一次,今天就跟大家報告到這裡,阿彌陀佛!

 



[1] 《廬山蓮宗寶鑑》卷8:「僧濟臨終注想西方……。可謂得路便行無罣礙,等閑抹過死生關。」 (CBETA, T47, no. 1973, p. 340, a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