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遙念與相知 - 慧琛法師

E般舟三昧經04 (慧琛法師講述)

 

2004年講於西蓮板橋講堂-第四堂

 [ 慧琛法師講述 / 打字:魏月珍 /剪輯:童采翎 2014.01 ]

 

第四堂課

〈行品第二〉 

請大家打開第六頁,我們上禮拜說的部分,因為我們講堂的蓮友,有在上禮拜當場說你們的心得,我們慧覺師兄也說到,說有些部分希望我這禮拜再稍微解釋一下。我想說,我有聽到你們的聽後心得,也就稍微知道你們了解到哪裡。所以,我這禮拜想說還沒進入今天的部分,先把上星期的部分做一個解釋。

我們上禮拜有說到「五遍行」和「五別境」對嗎?其中「五遍行」是對「觸」、「作意」、「受」、「想」、「思」,這樣記得嗎?我有說從「觸」到「作意」到「受」,到「受」這裡就要切掉了,記得嗎?「受」是領納。那「想」是什麼?就是已經造作了。這是名相,我也有舉例。但是,我想說可能有的部分,我說得不是很清楚,所以如果大家要用起來,可能有困難,我今天把這部分再解釋清楚。

在我們的心理作用,這都是屬於心所法,就是一般我們說的心理作用。我們的心,一個體,他這個心體有一個作用,這叫做「心所法」。心所法就是我們的心,它能夠發動的作用有多少。這種作用呢,第一個「觸」就是我們的「根」對「塵」有產生「識」,對嗎?「作意」就是我有注意到了、動心,我說動心嗎?一個人如果沒有「作意」的作用,這個人看到那樣東西等於沒看到。所以,到這裡的部分(觸、作意)都是屬於無分別的階段,但是它有作用。無分別不是說他不會分別,只是他的心是屬於平等的狀況,我等一下說你們就知道。

他屬於平等的狀況,但是他有作用。到這裡(受)的領納,他會把它接收進來。接收進來以後,從這裡到這裡(受→想→思),這個階段在我們修行當中非常的要緊。可以說大部分的人,領納以後一定會取相,再來就會造作。我們現在先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再另外說「五別境」裡面,要怎樣運用「五別境」裡面的心所法,來幫助這裡,我們等一下再說這項。

我們先說這裡,先回想十二因緣裡面,「受」再來是什麼?「愛」。再來是什麼?「取」。後面的不用講,我們先說這三個(受、愛、取)。這「受」上面是什麼?「無名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是不是「觸」,對嗎?

我們稍微把它對一下,這兩個(五遍行的「受」、「想」)跟這兩個(十二因緣的「受」、「取」)有一樣嗎?有喔!只是它(五遍行)把這個(十二因緣的「愛」)省掉,對嗎?但是我跟你們說喔!它(十二因緣)這裡的「受」跟「取」,這(五遍行)也是「受」跟「取相」,這個「取」是比這個「取相」,比這個「想」更嚴重。它(五遍行的「取相」)只是心理而已,心理作用而已;它(十二因緣的「取」)不止,所以這個更嚴重。我們今天不詳細解釋,但是我們從這十二因緣裡面,會發覺一件事情:「『受』以後,有一個『愛』」。其實在我們這裡(五遍行)一樣有一個「愛」,只是我們「五遍行」裡面呢,這個並沒有把它算在裡面。為什麼?因為,不是每一件事情我們都會產生「愛」。「愛」不只是「愛」,「愛」是包括「憎」跟「愛」,都屬於心理作用。這種心理作用很微細,它比未來這個造作更微細,它是發生在前面,在你取相之前。

我舉一個例子,你們詳細聽,我們平常看東西,沒什麼感覺的東西你是不是不會特別去注意它?比方我今天去吃菜,我今天去吃一百樣,你有一百樣都很注意嗎?不會嘛!你可能特別有印象的,有幾樣,你會特別注意,對嗎?不是特別好吃,就是特別不好吃,是不是?去那裏可能會記得特別好吃的。注意哦!我們有領納這麼多的境,不是每一樣事情我們都會產生「憎」跟「愛」,對嗎?但是,只要你有產生這種感覺的時候,就會「取相」,這樣了解嗎?

所以,在我們會「取」這個「相」的時候,是我們對他有產生特別的「憎」、「愛」之心,你才會把這個「相」「取」起來,然後「取」起來以後呢,對這件事情就有一個印象了,然後他就會造作。這個菜我喜歡吃嗎?有喜歡吃嗎?他就會產生這種心理的作用,這就是「思」。然後你再遇到這件事情,你再遇到這樣菜,再遇到這個人,印象就進來了,這樣大家了解嗎?

所以,如果你對這件事情「憎」、「愛」的心,非常強烈的時候,其實我們人跳下去是很快的。這些都會經過喔,直接就跳到這裡了,看到就討厭。我一見你就討厭,再見你更傷心,有嗎?為什麼這樣講?因為他「取相」的印象,非常的深刻,所以他這些心理作用,其實都怎樣?飛一下就過,到這裡。人的心理作用非常的可怕,其實他沒有做什麼讓你覺得討厭,或是喜歡的事情,都沒有啊!只是我們抱著以前的印象,我們就會產生這種心理作用了。

如果,每一件事情都從頭這樣走一遍,其實生活能夠比較平靜,可惜我們大部分都怎樣?一跳就到這裡了,對嗎?是不是這樣?所以,在這裡,我若再把這件事情補進去,是不是比較清楚!在師父的開示裡面,都時常說到「我們對境不要起憎愛之心」。其實,就是在說我們接「觸」境,你把它領納進來的時候,不要有特別的「愛」跟「憎」。因為你只要有這種感覺,特殊的感覺以後,你就會去「取相」了。

這種事情,在日常生活當中,每一天能夠發生好幾次,對嗎?你們詳細去想,一定是這樣。你若說我就對它沒感覺,我跟你說你明天就起來了。你沒印象,因為你沒有「取相」進來。所以,在這裡我們先說到這裡。但是,你說我對這件事情有接「觸」到,說要讓它有感覺,有可能嗎?有可能。但是,這種可能性要建立在這裡--「五別境」。如果說,我們沒有靠另外一種心所來幫助,依我們凡夫的心,要很平淡這樣過,是很不可能的。人家說好像鏡子一樣,好的來,漂亮的來,我照著,那影子去了,我們心頭沒有留一個影子,有可能嗎?沒有啦,都嘛是那影子去了,眼睛還一直看,是嗎?

或著我們聽到一種聲音,對我們有傷害的話,聽到怎樣?過去了啊!罵了就過去了!但是怎樣?卡在那了。因為怎樣?很氣啊!怎麼會這樣?你就把這個相「取」進來,然後就一直生氣,對嗎?它的過程就是這樣。所以,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中,如果你單方面用這部分要來對治,是可以,但是比較難!而且這是難行道!難行道是比較難走,你會很吃力。因為隨著我們的習氣,我們不是故意要喜歡,也不是故意要討厭,就是習氣,就是這樣啊!跟我過去經驗相應的,我感覺這境跟我性可以合的,我們就會起「愛」著心,對嗎?跟我性不合的,我是一個很急性的,去遇到一個慢吞吞的,你會怎樣?有夠氣的,你就發脾氣了,對嗎?

所以,要怎樣對治?一定要用另外這邊的心所,這邊的心所,我們有說到什麼?「勝解」。我今天說這項就好,其他不講了。定跟慧,今天也不講,因為定跟慧,大家都聽很多了。我們現在要把心所法裡面,有幫助的,重要的部分拿出來講。「念」,我們有說到「念」是什麼意思?上星期實在是沒時間跟大家詳細解釋。我上面有寫一個「疑」字,有嗎?對於什麼叫做「串習」?就是我們要薰習,我們要學習的,我們要認識的這個境,把它放在心頭。為什麼這個可以輔助這裡?我們念佛,不是說我開始心裡有造作了,有生氣了,有瞋恨心了,或者有嫉妒心了,或是說有貪愛心了,這個時候,我才趕緊來念佛!那時候怎樣?已經太慢了!為什麼?那時候你念佛喔!第一個力量不大,第二個你要跟它拼。你跟什麼拼?跟你已經取相的東西拼,對嗎?

所以,為什麼我們念佛念得這麼辛苦?就是因為我裡面影子一大堆啊!然後你還要提起來念佛!所以,變成你心裡頭有兩種事情在那裡打結。你念佛念得很辛苦。若這樣,我要什麼時候開始念?正常的時候。就是平常修念佛,就是日常生活當中,分分秒秒,你就要念了。這樣,你遇到事情的時候,你才可以說,我到這裡,平常的時候,我雖然從開始有「觸」、有「作意」、有「想」,但是我一直在念,我一直在念。我不敢保證說,你一直念佛到這裡就不會取相、不會有憎愛心,一樣有,只是它會比較薄。那要怎樣?我們要加強這一邊。所以,為什麼說念佛是易行道,我們今天先把這件事情說清楚一點,本來我是沒有想要講,想說好啦!還是交代清楚!我們的念頭,念佛這個念頭,平常是我們的心喔……我們從聽《般舟三昧經》第一節課,我就跟大家說,「般舟」是什麼意思?常行道。就是你的心要走在正道,就是法上面,對嗎?你的心頭要有法,而且這個法要怎樣?要運轉,這個法要運轉,你念佛念到這個佛號在你的心頭有在運轉,這是什麼意思?我們走路是不是有方法?走路若沒方法,小孩出世就會走了,對嗎?他為什麼不會走?他不知道要怎樣走。所以,走路也是什麼?有一個法,對嗎?吃飯有法嗎?有啊!吃飯若沒有法,小孩出世就會吃了。因為,沒有法就沒原則嘛,怎樣都可以啊!他也有一個原則,對嗎?念佛也是一樣,他有一個法,他會轉。所以,「法輪常轉」--這個「轉」是說他有一個原則,你能夠跟著原則這樣走,這個會轉,你念佛念到這個原則他會轉。我意思是什麼?平常時如果在你的內心裡面,建立你對佛號,這個佛號在你心頭,好像一個法,它會運轉。若這樣,你心裡頭它就有一個法了。你的內心是不是很充實!我就有佛號啊!對嗎?我本身裡面就有佛號,這是表示你的佛號,在你的內心裡面能做主。

我們平常時,心裡如果沒有法,那是沒主人。你的主人是誰?(答:妄想)你今天看到什麼,你的主人就變成什麼,是不是?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摸到什麼,遇到什麼,主人就換人了,你內心根本就沒有主人,這是很可憐的。如果說,在你內心裡面,我有一個法,我們現在說這個法就是阿彌陀佛,對嗎?你要把阿彌陀佛,念到阿彌陀佛在你心裡面,雖然他是我所念的一個境,但是你把這個佛號念到,他在你內心裡面,不會讓他斷掉,一直運轉,一直運轉。我們走路會走到說……再來下一步要怎樣走,我不會了嗎?我們會這樣走路嗎?不會啊!你可以一直走,不管是上坡、下坡或是爬樓梯,對嗎?我們能夠走啊!對嗎?只是說,這方法你有去抓到嗎?

相同的,念佛也是這樣。這樣念到不管是遇到順境,我也可以念啊!遇到逆境,我也可以念啊!我現在人很健康也可以念啊!我身體欠安很痛苦,也是可以念!這叫做你的法會轉,你佛號念得起來,他不管怎樣,他都轉得過,這樣了解嗎?

所以,其實要修的是在這裡,你只要把這個法轉起來,以後到這裡你就不用怕它了,你知道嗎?為什麼?因為你顧那個,顧著讓他轉,剛開始會顧得很辛苦,後面他開始轉起來以後,你會覺得其實外面這些境,對我們來說,影響實在是不大。因為,你內心……而且這個法喔,念佛,念阿彌陀佛這個法是無量光無量壽,我沒辦法形容念佛那種法喜,實在是很難解釋。

我說個故事給你們聽,以前有一個人,我記憶很不好,我只會記一個人,是什麼人?我都不知道。好像是一個在家人!對!對!對!一個在家人。有一天,有一位法師跟他相約,說今天要去他家,要去他家談論佛法。這個人,那一晚下午……他就清洗得很乾淨,想說今天法師要來,把佛堂擦好了,坐在他家佛堂那裏等,等法師來。他們那日本的法師,不知怎樣……還能去喝酒……這讓我想不透!可能他們沒有這條戒的樣子。那一天,那個法師忘記了,跑去喝酒,喝到醉茫茫,沒有去,忘記跟人家有約。那個人,就在他們家的佛堂那裏等,念佛邊等。其實,他根本就沒有等到。他就坐在那裏,一直念佛一直念佛,他沒去等……他沒感覺他在等什麼人。因為,他光念他的佛就來不及了,就一直念一直念,念得很歡喜。

隔天,那位法師睡醒以後,覺得很慚愧,我昨天怎麼喝酒喝到誤了大事,跟人家約好了,卻忘了去。法師就跟他道歉!說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忘記了!我今天一定會去。到了晚上,習氣又來了,又跑去喝酒,喝到醉茫茫又忘記了。那個人一樣,想說法師昨天沒有來,他說今天要來,那我今天要整理好,這樣法師來才不會不好意思。一樣的,他也是念他的佛號,在那裏等,反正他就做他的事情。第二天,又一樣,又沒來。那位法師,睡醒也是一樣又很慚愧,想說我今天怎麼又耽誤人家了,怎麼那麼不守信用!我今天一定會去!到晚上,一樣怎樣?人家邀……又去。三天,三天都沒去。到第四天的時候,那個法師非常振作,說我今天不能忘記這件事情,就去了。結果,他去到那個居士家,他跟他懺悔,說不好意思,我實在太愛喝酒,喝到忘記跟你有約,一直跟他說抱歉。結果,那位居士怎樣跟他講呢?我這三天裡面,因為你沒來啊,所以,我這三天裡面,我這三天晚上,都浸在佛陀無量慈悲的光明之下。他就在那裏念佛,念到沒有人吵他,他就事情都整理好了,他就在那裏念。我三天都這樣,我沒這種因緣……我平常事情都很多啊!我特別整理這三天,你讓我這樣跟阿彌陀佛在一起三個晚上,我實在是很感謝你。

如果是你,你會怎樣?讓你等三晚,跟你說我要來,三個晚上都沒來。不要說等三個晚上啦!等一、兩個小時,就怎樣?……這是怎樣,怎麼會這樣?怎麼這個樣子,這麼沒信用,碎碎念了,對嗎?這是表示怎樣?(答:取相)我們取相。我們不取相有困難嗎?非常困難!你就遇到這種事情呀。但是,為什麼他一點感覺都沒有?他都沒感覺發生什麼事情,他還很歡喜……(答:你沒來最好)對!對!對!你沒來最好!我剛好能夠趕緊念佛。因為,本來佛號在他心中,一直轉一直轉,不管你有來沒來,都不要緊啦!反正,我就佛號念得很飽,他三天呢,吃佛號吃飽了,有好嗎?有喔。

這不是說要什麼樣的環境,我們才能夠念。只是,你要好好的運用,念我們這句佛號。你們念佛是怎樣念?我不知道。你們念佛有歡喜嗎?我跟你們說,其實我們眾生相應的佛號不太一樣。為什麼?你們知道嗎?因為,每一個人的心性不太一樣。所以,去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多殊勝呢?你若要聽什麼樣的佛號,快板的,他就放快版的給你聽;你若要慢板的,他就慢板的;你若要無聲、默念的,他就無聲的,你知道嗎?你若要哪一種音樂,他就哪一種的,順應你的心。這從哪裡來的啊?這不是阿彌陀佛去創造的,是你的自性念出來的。所以,念佛,你們自己去找,跟我自性佛號相應的,是什麼樣的佛號。

有一次,我們法師好有趣,他說:「我若臨命終的時候,你們若幫我助念要念哪一種的。」我說:「喔!還要念哪一種的喔!」他說:「你若跟我念六字或四字的,我不要。」我說:「這樣喔!還有念哪一種的。」確實是這樣,沒錯啊!有的就習慣聽快板的,要念得很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追頂念,他才感覺我佛號有念到。你若念「南--無--」,怎麼會這樣?他就不相契,對嗎?所以我們自己念佛,你要去找怎樣念,怎樣念我才感覺這佛號我自己愛念,是不是這樣?

你自己若找不到,你要怎樣跟別人交代。所以,自己一定要找到。找到說這個佛號,我平常就很愛念,你們找到了嗎?(問:如果我們自己要念六字佛號就好了,但別人不要念六字,那怎麼辦?)沒關係啊!你自己若有法在轉,你管他念幾字,對嗎?你總不能起來跟他指揮說不行。真的!實在喔!我說實在話,臨命終要靠人助念往生,那是要很遷就別人的啦!對嗎?我們今天要拜託別人了,對嗎?你能夠跟人家說,你要給我念什麼樣的聲調,你的聲音不能沙啞,還要美妙,可以這樣跟人家要求嗎?不可能啊!若今天派一大隊都是那種喉嚨的聲音,都很難聽的,來助念,你也怎樣?你也是要聽啊!你能說:「這樣不行!換批!我不要這批嗎?」不可能嘛!你要往生,人家要幫你念就不錯了,對嗎?這是沒辦法要求的,最保障的是你自己平常就要轉了,你管他念怎樣,反正你有念就好了,人家沒來念也沒關係,是不是?

我剛才說的意思是你自己要知道你愛聽哪一種佛號,你自己平常時就要念,念到很陶醉。你們念佛喔,我看很多人打佛一或打佛七,怎麼這麼殊勝的阿彌陀佛,念起來怎麼變這個樣子。念佛的人,你念佛以後要像阿彌陀佛,對嗎?我們在經文……第幾頁……我看一下……「守習持」在哪裡?第四頁對嗎?有說到。第四頁第一行,那裏我有說過喔,我考考你們,「」是什麼?(答:薰習、同化。)對!對!對!同化。「」是要把它顧住,從外面把它顧住,你要把它變作是你自己的。

我那時候有說嘛,「同化」就像打妄想一樣。你打妄想,不會說打別人的,打別人的很辛苦,你打你自己的,對嗎?念佛要念到這佛號是你自己的,自己家裡的佛號,若這樣你要把他同化啊,要跟你的心性一樣的佛號,你念起來才會怎樣?才會相應。這是一個重點,你念佛要念到相應,念到你根本就不用去出力,說我要去念一句阿彌陀佛。這樣修其實很可惜,其實念佛是很簡單的法門,但是為甚麼我們會念得很辛苦,念到佛號不見了,念到我要算多少,算到說我今天念完了。念佛,如果念到你把它同化以後,就會覺得念佛怎麼那麼好,繼續念,我還沒念飽,我要念過隱,一直念一直念,對嗎?就像吃到你最愛吃的東西。我時常舉冰淇淋的例子,有嗎?你愛吃冰淇淋嗎?你們老人家,我不知道你愛吃甚麼?我若跟小孩說,他們就知道冰淇淋很相應,一直吃一直吃,都不覺得厭煩,對嗎?念佛若這樣念,就不厭煩,越念就感覺越清涼。念佛,你要把它同化像你自己的一樣,這樣了解嗎?

今天卻講不完,這還得再講呢,現在再跟你們講,這項講完不要講了,不然今天的部份會無法講。可能大家會好奇,我要怎樣把它同化?我要怎樣把這句佛號念念念到跟我一樣的!對了!我問你們:「打妄想會很難嗎?」答:「不會。」對!對!對!問題就出在這裡!這個妄想也是念啊!對嗎?佛號也是念啊!只是念的對象不一樣啊!為什麼一個這麼親切,你不想念就一直念一直念,一個怎麼這麼生疏,都一樣是這個 view!一個還是佛陀呢!為什麼這麼困難!問題出在哪裡,你知道嗎?對!對!對!你還沒跟它同化!現在問題是要怎樣跟他同化?我說實在的,在我們打妄想的當下那念心,我現在起一個煩惱,打一個妄想,那念心,當下那念心,什麼心?(答:愚痴的心、取相的心)還有嗎?我若說出來,你們可能……。其實,我們不管打一個妄想,乃至你起一個煩惱,當下那念心都是清淨心,你們要信嗎?

緣起,緣起的背後,緣起的當下絕對是空的。不可能緣起的背後,這個還是有的,沒有這種道理。你要知道,為什麼我們打妄想能夠打到這麼愉快、這麼自在?因為你是用清淨心去打妄想的,如果你在妄想心上面再打一個妄想,第二個妄想絕對打不起來,你要信嗎?第二個妄想絕對打不起來,那我們念佛都怎樣念?我們念佛念不下去,其實都是……都不是用清淨心!(答:用妄想心)對!我們都是用妄想心。我心頭有事情並沒有放下,我用這念心來念佛,那絕對沒辦法把它同化。因為它沒有這種力量,它不是你的本心,不是你的真心啊!為什麼我們打妄想能夠打到這麼爽快,一直打下去,而且我們打妄想的那種力量非常的不可思議。你想想看哦!我們的妄想,啪一下,一件事情從頭到尾都想好了,對嗎?我以前曾聽說,這是聽說的啦!有確實?沒確實?我不知道!你們知道苗栗,以前有一位很有名的福慧尼師嗎?救世師父,對嗎?我聽說他一個念頭打一下是變《大悲咒》,啪一下一遍。他的《大悲咒》不是像我們這樣「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你打妄想有這樣打嗎?有這麼厲害的嗎?啪一聲,一件事情想好了,有嗎?每一個人都有這種能力,不可能沒有,不要說……你看一個人……唉……都出來了,是不是?你都想好了,那種力量是怎樣來的?清淨心是體,它所發出來的作用,就是這樣。因為只要你是清淨心的體,它就有這種力量,它會照,這種照,完全不須作意,你也不須出力,它就是這樣看一下就知道了,全部都看得很清楚。像我舉一個例子,你眼睛睜開,你有說我要用力我才看得到,我若眼睛沒出力,我就看不到,有這樣嗎?沒有啊!而且是不是全看到?就是這樣的作用。

所以,我們打妄想能夠打得這麼自在,就是我們打妄想的那念心,其實是清淨心,沒有疊在另外一個妄想上面。對,沒有第二層。他上面一直打妄想,但可惜是怎樣?我們這個妄想自古以來不曾斷過,他就一直打一直打,所以讓我們感覺說這個是我們的心。其實,這個不是你的心!我們就這項事情想……想完現在又怎樣?再接那樣,對嗎?他都沒有斷過,所以打到讓你感到很煩啦!怎麼都不會休息,是不是這樣?

念佛一定要有一個條件,就是你若要把這句佛號同化,一定要你心裡沒有事情,你念佛這念心是清淨的、都沒事情,這個時候你若念佛就進去了,這樣都聽懂意思嗎?心裡不要放另外一件事情,好的、壞的都不要放。你把這種習慣養成,剛開始念佛的時候,一定要要求這樣,先要求我們自己。我們打妄想不須這樣要求自己,對嗎?打妄想自然很專心,打妄想打到你叫他,他都沒聽到,對嗎?會啊!非常的專心啊!但是,我們剛開始念佛的時候,就要這麼專心,你要先要求自己,要求到你去試到念佛的滋味以後,那滋味把它保持著,慢慢它就會怎樣?它就會轉。你會去抓到那種感覺,就像我們吃飯,我們吃飯也有一種法,對嗎?你會去抓到那種感覺,你就知道吃飯要從這裡進去,你不會塞進鼻孔,是嗎?那是你已經去抓到那種要領了。

剛開始你要要求自己,然後你去試到那種滋味以後,就會轉,這個法就自然會轉。只要是法,只要是原則,我們說念佛是一個法門,對嗎?你只要從那個門走進去以後,他就帶你去了。不只是臨命終才帶你去西方極樂世界而已,不是這樣而已,他平常時就帶你去玩了,你的心裡面就充滿法喜。上禮拜說到八點四十,趕快看下去,這樣我交代到這裡,有清楚嗎?有喔!好,那今天用飛的。好喔。第六頁,是第六頁嗎?對喔,第六頁第四行。

 

「勿歲計,勿日倦。立一念,勿中忽,除睡眠,精其意。常獨處,勿聚會;避惡人,近善友;親明師,視如佛。執其志,常柔弱,觀平等,於一切。」

我們先看到這裡,到前面的部份,「勿念……」,「勿念……」都是不要取相,對嗎?然後呢,這樣修「勿歲計,勿日倦」。修念佛三昧,我剛才有說到那個居士跟那個出家人的例子,你就是這樣修這樣念,不要把它算時間,先不要算時間,也不要覺得累,不要想說我已經念三年了、五年了,怎麼都沒有消息。

立一念,勿中忽」我們這個「」,「」佛這個「」建立以後,不要斷掉。「除睡眠,精其意」這是一個人,心裡頭念到你的心裡面很清淨,沒念頭的時候,自然會除掉,你自然就不愛睏了,這很正常。其實「睡眠」是什麼,你知道嗎?「睡眠」是妄想。其實我們都說昏沉,有嗎?其實,昏沉是一種微細的妄想,就是你腦筋不清楚。一個人腦筋若很清楚,「」得著嗎?睡不著。這種人若要「」著,要吃安眠藥,對嗎?腦筋不清楚才「」得著。所以,一個人腦筋很清楚,「除睡眠」,沒有這種昏沉的現象。這個時候「精其意」,他的心就很清明,「」的意思,人家說「」明,有嗎?「」就是明的意思。

常獨處,勿聚會」這要請教你們的堂主,服務台法師,他都去閉關,這樣的用功。這個我不知道,我不會,我都很愛玩。他的意思是說修行人要「獨處」,時「」用功,不要「聚會」,不要噓噓嘩嘩。「避惡人,近善友」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念佛的人,你自然就會愛跟念佛的人在一起,對嗎?有說愛念佛的人,會愛跟人家去玩其他的嗎?不可能嘛。

親明師,視如佛」這點在後面好幾品都會解釋,我們今天先跳過不講。「執其志」,「」就是意「」。我們的「」向,你要堅持。念佛的「」向要堅持,往生西方,我們念佛是不是要往生西方?意「」要堅持。

常柔弱,然後我們的心要「」軟,念佛的人心會很「」軟喔,若不「」軟會怎樣?心若不「」軟,你沒辦法念佛。真得喔!你要知道這個法會轉,這個佛號也會挑,它會挑心,你知道嗎?挑看這個心會轉嗎?對嗎?這個心若剛強、貪、瞋、癡、忌妒、霸道、不善良,這個法會怎樣?在那裏不會轉啊!非常的費力!確實是這樣啊!為什麼唯有清淨心才有辦法把佛號念得好,才會轉?因為這種法要跟這種心怎樣?相應。

再來「觀平等,於一切」,「一切」是眾生,「一切」眾生都該「平等」。再來下面這段是在說出家。

 

「避鄉里,遠親族。棄愛欲,履清淨。行無為,斷諸欲。捨亂意,習定行。學文慧,必如禪。除三穢,去六入。」

避鄉里,遠親族」出家人是不是這樣?「棄愛欲,履清淨。行無為,斷諸欲」出家人就是這樣。再來,這是在說修「」,「捨亂意,習定行。學文慧,必如禪。除三穢,去六入」,到這裡是在說修「」。有比較不清楚的地方,我再解釋。「捨亂意,習定行」這就是修禪「」的基本,放「」這種散「」的心。「學文慧」是說他雖然修「」「」,但是好樂多聞,很愛聽經聞法。「學文慧,必如禪」但是,雖然多聞,他不會起分別心。「」的意思就是無分別,雖然多聞,但是他不會起分別心。再來「除三穢,去六入」,「禪」「」呢,你的心一定要去掉「三穢」--貪、瞋、癡,這樣心才會「」啊。「去六入」就是不要貪著「」塵,內要「」掉貪、瞋、癡,外面要放「」色、聲、香、味、觸、法的貪著,這樣才有辦法,「」力才保得住。

再來,下面說戒的部分。

 

「絕婬色,離眾受。勿貪財,多畜積。食知足,勿貪味。眾生命,慎勿食。衣如法,勿綺飾。勿調戲,勿憍慢。勿自大,勿貢高。」

到這裡是說戒的部分。戒的內容很多,他這裡最主要是說,第一個是什麼?「」戒,再來「」,再來「」,對嗎?再來不要殺,再來「」,穿「」不要太要求裝「」。再來「勿調戲,勿憍慢」是說我們的內心要「調」柔,不要「調戲」、輕「」,不要「自大」、「貢高」,這都是起這些煩惱,只是讓我們喪失我們的清淨心而已。

不管你修到什麼程度,大家要知道法輪轉有深跟淺,你不要想說我試到念佛滋味了,我們的……其實凡夫很容易起這種「貢高」我「」的心,非常的簡單,很快就起來了。你看他現在每一樣都不會,等到比較會的時候,就怎樣?嗯,我很行喔!對嗎?很正常,這個實在是要對治啦!一個人讓人家看不出他修多久了,這是怎樣?這一支的,最厲害的,看起來普普的,好像沒什麼功夫喔,這才是厲害的人,都看不出來的。

再來,下面是說智慧。

 

若說經,當如法。了身本,猶如幻。勿受陰,勿入界。陰如賊,四如蛇。為無常,為恍惚,無常主,了本無。因緣會,因緣散,悉了是,知本無。」

「若說經,當如法。了身本,猶如幻。」這裡,下面都是說智慧,到最後。如果「說經」法,必須要「如法」,如佛陀所教的教「」。「了身本,猶如幻」我們這個心,四大五蘊本來就是「如幻」的,「」化的,四大假合的,對嗎?我們臨命終四大分離就沒了……不好意思!不是四大分離才沒有,現在就沒有了,他本來就是四大假合的。

勿受陰,勿入界」所以,不要貪著、執著「五陰」跟「十八界」。「陰如賊」這是什麼?外「」,他是一個冤家啊!這個身軀,我們把它當作是最親,其實是一個冤家,對嗎?照顧這個身體,實在是很累,對嗎?很累。「四如蛇」,「」大像「」一樣。「為無常,為恍惚,「無常」跟「恍惚」就是剎那之間而已,我們說讓我們吃到一百歲,也是一眨眼就過了,對嗎?沒永久,「無常」啦!「無常主,了本無。因緣會,因緣散,悉了是,知本無」,我們就知道這個法就是這樣,「因緣」所聚合的,「本無」就是「」來就是空的。以前翻譯的時候呢,這個「」其實是等於空。

再來,下面說慈悲。

 

「加慈哀,於一切。施貧窮,濟不還。是為定,菩薩行;至要慧,起眾智。」

加慈哀」對一切眾生要「」悲憐憫。「施貧窮,濟不還」,「施貧窮」是對困苦的人,要布「」給他。「濟不還」是沒有想要對方給我們回報。「是為定,菩薩行,至要慧,起眾智」這個「」是「菩薩行」最殊勝的這種智「」。「至要慧,起眾智」這項「般舟三昧」,我們把志向的部分,簡單介紹到這裡,稍微有概念嗎?有喔。再來,我們看下面喔。

 

佛告颰陀和:「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此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

我們先看到這裡,他這裡說「」陀跟「颰陀和」介紹「般舟三昧」。「菩薩超眾行」這段偈頌以後,前面是偈頌,再來用長行文,再跟「颰陀和」菩薩說,他說修這種「行法」便得「三昧」,就能夠成就「般舟三昧」。

如何「」?就像我們剛才說的,我今天其實是從頭說,對嗎?對。前面有說到「五遍行」,有嗎?其實今天是把偈頌做一個收攝。如果這樣「」,就能夠成就「三昧」。我問你們,如何「」?不要緊喔,你們聽多少用多少,但是這確實是救命的!真的是這樣啊!平常時就這樣用!因為我們凡夫要往生西方,只有這條路而已,實在是很拼。

所以,以前就說,如果在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對這娑婆世界乃至一枝草還有貪戀,你就無法去了。為什麼?這個法不會轉啊!你的心沒在那裏嘛,轉不起來!所以,平常時你接觸到,作意,領納,你就要檢別,我到這裡就好了,再來不要繼續取相下去,取相的時候就要換這項了,換念,念佛。若這樣,你把這個功夫培養起來以後,才有辦法往生。這裡有說喔--「持是行法便得三昧」!不只我們臨命終能夠往生,在我們現世就能成就「三昧」,這種「三昧」就是「現在諸佛悉在前立」。我有說過這是「般舟三昧」成就的果,是這樣對嗎?如果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所以「般舟三昧」是四眾弟子,每一個人都可以「」的,對嗎?不是一定要出家才可以,在家眾一樣能夠受「」。「如法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你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阿彌陀佛」是「現在」佛。我們「現在」在這裡,「阿彌陀佛」都知道,「阿彌陀佛」「今現在」佛。

我們「現在」在這裡,「阿彌陀佛」都知道。所以,「阿彌陀佛」是「今現在」佛。以前,我對這句話沒什麼感覺,後來是有善知識這樣強調以後,我才發現說,「現在」佛是一切智,對嗎?智慧圓滿、慈悲圓滿的。所以,我們「現在」所有的一舉一動,乃至我們所有的心念要求,他都完全接受,他都完全知道。有殊勝嗎?有啊。像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我們就比較沒福報,釋迦牟尼「」是不是滅度了,所以,他就已經是過去佛了,不一樣。

隨所聞當念」他偈頌裡面沒有說,所以,這裡長行文就補講出來。「」著我們「所聞」的「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來「當念」,應「」要「」這尊佛,這尊佛在哪裡呢?「去此」,「」就是距離。距離我們這裡「千億萬佛剎」,這麼遠的地方,有一個「」家叫做「須摩提」。「須摩提」是梵語,其實就是說極樂,極樂世界。「一心念之」有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就叫做極樂,其中有一尊「現在」佛就是「阿彌陀佛」。其實,這兩句話在《阿彌陀經》最開始是不是就說出來了。所以,其實修淨土法門,這兩個是很重要的觀念。

有一個世界,叫做「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我們「」一定要跟這個法相應。你心頭「」佛,就是要「」他「現在」是「現在」有一個清淨國土的佛陀。你要「」就跟他相應了,你自然就不會跟這個娑婆世界的東西相應,跟另外那個清淨世界的佛陀相應,這樣了解嗎?我們所相應的是一個清淨世界的佛陀,你看多殊勝。我們這裡是穢土,對嗎?我們所「」的沒有一尊是佛。我們現在娑婆世界已經沒有佛了,對嗎?你「」的不管是你的孫子也好,你們家裡的家庭事業也好,哪一個是佛陀?沒有!都沒有了!對嗎?但是,我們「」的這是什麼?清淨世界最殊勝的!還不是菩薩喔!是佛陀!對嗎?實在有夠殊勝的喔!

能夠修「」佛法門,確實是多生多劫,累積來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才有辦法修,不然真的沒有那種福報,因為這個法實在是太珍貴了!你有感覺嗎?有。對啊!這「阿彌陀佛」是我們要捧著這樣念的。

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如果真的按照這種方法來修,「一日一夜」是指什麼?一夜一晝都沒有停的喔!乃至「七日七夜」。《阿彌陀經》是不是這樣講,若「一日」,二日,三日,……,乃至「七日」,對嗎?一心不亂,若這樣就怎樣?能夠看到,看到什麼呢?(答:「阿彌陀佛」。)不止啦!不只看到「阿彌陀佛」喔!

 

「譬如人夢中所見,不知晝、夜亦不知內、外,不用在冥中,有所蔽礙故不見。」

我們看「譬如人夢中所見」,可比一個「」做「」的時候,看到「不知晝、夜亦不知內、外,不用在冥中,有所蔽礙故不見這裡舉一個例子,我們晚上做「」的時候,有說現在晚上,外面蒙煞煞的,所以,我做「」都看不到?不會嘛!對嗎?所以「不知晝、夜亦不知內、外」,做「」的時候,有分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嗎?沒有啊!也沒分說我做這個「」,雖然是在房間「」面,會說這是在「」面,我在裡面看不到嗎?我不可能做在「」面的啊!做「」都沒有這種障「」,對嗎?連美國也把它「」過去,對嗎?

不用在冥中,有所蔽礙故不見」,「不用」就是說,不是在暗室中,他有障「」,所以看不到。做「」不會這樣嘛!「不用在冥中」是古文,比較難解。我再說一次,不是說在黑暗的地方,有蔽「」沒光明,所以才看不到。沒有,做「」完全沒有這種障「」,對嗎?你不信的話,今天去睡床底下,床底下不要點電燈,你做「」的時候會看得到嗎?(答:有啊,很清楚啊!)你們真好拐,呵。哪會說我今天睡床底下,都沒點電燈,所做的「」都霧煞煞,都看不到,有這樣的嗎?呵…一樣,都一樣,床上跟床底下都一樣,你們被我唬了。是不是一樣?一樣的,做「」沒有這種障「」!他說「般舟三昧」成就的時候,就像這樣,像怎樣呢?下面會說喔。

 

「颰陀和!菩薩當作是念。時諸佛國境界中,諸大山須彌山,其有幽冥之處,悉為開闢無所蔽礙。是菩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此間終生彼間,便於此坐見之。」

佛陀跟「颰陀和」菩薩說「菩薩當作是念」。「念」什麼?「」阿彌陀佛。菩薩這樣「」的時候,就是他這樣把他的心安住在三昧當中。這三昧成就的「」候,「時諸佛國境界中」。這個「」候,他所看到的喔,極樂世「」乃至其他的「境界」,我們現在看這裡才會清楚,我們剛才有說過,極樂世「」距離我們這裡很遠,說千億萬,對嗎?西方這裡有一個極樂世「」,我們這裡是娑婆世「」,中間有很多很多世「」,對嗎?千億萬「佛剎」,很多,每一個「佛國」土都有什麼呢?都有「大山」。「大山」是指我們《地藏經》所說的大鐵圍「」,大鐵圍「」,一般我們所說的七「」、八海有嗎?很多「」,還有「須彌山」,都很高的,然後呢,在鐵圍「」裡面有地獄,對嗎?地獄是不是有「幽冥」處,對嗎?

悉為開闢無所蔽礙」,我們看喔,在娑婆世「」和極樂世「」中間,有這麼多世「」,每一個世「」裡面都有鐵圍「」、「須彌山」,乃至「幽冥」之處,地獄是完全沒光明的,對嗎?你看這裡有多少?是不是很多!但是,這個菩薩他能夠怎樣?「悉為開闢無所蔽礙。這些都擋不住,他能成就「般舟三昧」以後,從極樂世「」直接看到娑婆世「」,怎樣看呢?「不持天眼徹視」。這個菩薩,在娑婆世「」他不用「天眼」,只要成就三昧,肉眼就可以了。但是,有一個條件,這個肉眼是清淨的肉眼,因為他修三昧成就了,所以肉眼是清淨的肉眼,直接看到極樂世「」都沒阻擋的,裡面「須彌山」那些,都擋不住、透過去。我們現在的肉眼,這樣就看不到了,不要說「須彌山」、鐵圍「」,兩吋的牆壁就擋住了。

再來,「不持天耳徹聽」他沒有得到「天耳」,但是,他能夠在娑婆世「」,聽到極樂世「」,阿彌陀佛在說法。「不持神足到其佛剎這是更美妙,他不用「神足」通,他沒神通,成就三昧菩薩,這個還沒有神通。但是,他不用神通就能夠直接到極樂世「」。

不於此間終生彼間」不是說在這裡往「」。「不於此間終」,「」就是命「」。不是在這娑婆世「」命「」,才「」到極樂世「」,沒有。「便於此坐見之」他在這裡是娑婆世「」,直接就可以看到極樂世「」了,而且人也能夠去到那裡,這樣有了解嗎?你們會覺得怎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這樣?我們想看看,他前面是不是有舉一個例子,說若在做「」,你做「」的時候,你「」中坐在蓮花池旁邊,你人是不是還睡在床上?是不是這樣?就是一樣的道理啊!因為說起來,成就三昧是在成就什麼呢?成就三昧是我們的自性。其實,自性具足的功德是不可限量也不可思議的。雖然我們在這個穢土,但是,我們自性清淨若開發以後,我們能夠到淨土。所以,他才舉那個做「」的例子,一樣這麼的無「」,絕對沒有一點點障「」,都沒有。

下面的部分,是另一個段落,我們下禮拜再說。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