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遙念與相知 - 慧琛法師

A001徹悟禪師語錄 (第一堂)-慧琛法師講述

 

1993年講於西蓮板橋講堂-共八堂

 

阿彌陀佛!徹悟禪師是蓮宗的第九祖,其語錄分為上卷及下卷,共二卷。因下卷所詰錄的大部分是有關別人所提問的問題,比較雜亂所以我們就不予介紹。而上卷的部分我們會比較著重與修淨土有關的課題來加以說明,所以並不會逐段介紹。

 

余自乾隆癸巳。住持京都廣通寺。領眾參禪。間有東語西話。筆以記之。至丁卯歲。以宿業深重。多諸病緣。因思教乘五停心觀。多障有情以念佛治。且此一門。文 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馬鳴龍樹等諸大祖師。智者永明楚石蓮池等諸大善知識。皆悉歸心。我何人斯。敢不歸命。

 

這段文是由徹悟禪師自己敘述,介紹有關他曾在京都廣通寺修習參禪,當時他因任職住持需領眾參禪,之後有一個因緣,這邊提到他因累世的業障深重,每逢過年就時常會生病,在病苦因緣中,他體會佛陀教示中「五停心觀」有提及"多障有情"的這個部分,認為業障較多、較深重的有情需以念佛來對治。這也促使他因病苦因緣而放棄參禪,改修淨土念佛法門。另外補充有一位蓮宗的藕益大師也是因為生病的因緣,而放棄參禪改修淨土法門。徹悟禪師當時想很多大菩薩都是修習此法門成就的,甚至一些善知識如智者大師及永明大師亦是歸心淨土,所以他也想見賢思齊修習淨土法門。

 

其實大家不妨更進一步思考,為什麼徹悟禪師要這樣做?他一定不可能只單純因病苦因緣而改變,何況當時他已位高至住持,参禪功夫亦甚為了得!一般我們對於長年學習的法門,不太可能只因一時病因緣而轉變。在這邊我發覺徹悟大師他本身相當有善根,而且"我見"也很低。他在想改變原法門時,有想到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些大菩薩也是修淨土法門成就的,還有智者大師及永明大師亦是如此。其實要對於自己認定且長期修習的法門,進行改變放棄已是不易,何況當時他還是位高權重的住持,更是難中之難!他那時發現在病苦因緣中,若要参禪是很難使上力的,反而念佛最為契機,所以才會改修念佛法門。我覺得一個人可以做如此重大轉變,真的相當不易!

 

於是朝暮課佛。而禪者願隨者頗夥。因順時機。且便 自行。遂輟參念佛。時門牆見重者。謗燄四起。余以深信佛言。不顧也。

 

這邊提到不論清晨或夜晚他都在念佛,甚至很多之前跟隨他参禪的信眾也都隨著他念佛,而且這樣也方便他修行,於是他便隨順這個時機,放棄參禪一心念佛。

當時有一些門戶之見較深重的人便毀謗他,但他深信佛言,不管旁人如何詆毀,依舊堅定不移。

這段話我覺得很重要,其實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尤其是凡夫的心最害怕名聲受人毀謗,特別是居高者更怕深墜,絕對會盡力去維護。一般人都很在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不論是父母在兒女心目中的地位,或是公司權高者,甚至中下階級,每個人都希望能盡力保持自己的名望。而且我們也都會擔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其實這些對我們凡夫來說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但徹悟禪師卻是可以不管別人如何毀謗,仍然一心念佛。

我這邊有一個問題想請問大家,您們覺得一個人是被讚為有修行好還是能夠修行比較好呢?

其實我們如果常為名利所轉,被人讚歎為很有修行者,心便會飄飄然,很是喜悅!若被譏諷為沒修行者,則會悻悻然,相當不悅!如果我們為了在意別人的看法,希望博取別人的讚賞才認真努力修行,這樣的修行便被扭曲,變得不是真正在修行了。所以我們不需去在意別人的看法與評分,只要自己能夠用心修行就好了,別人說幾分便是幾分,不予理會。我最近對這觀念的體會很深,如果我們能真正放下名利,每天平平安安過日子,老實修行,這才是最重要的!至於在別人眼中到底認為我們有幾分修行?那都是暫時的,並不重要。所以徹悟大師在這裡就非常篤定,他不管別人如何毀謗,只管念佛!是位相當有決心,不為名利所轉的人。

 

十餘年來所有積稿。一旦付之丙丁。不意為多事禪者。於灰燼中撥出若干則。然百不存一 矣。嗣後為業風所吹。歷主覺生資福兩剎。為虗名所誤。往往有請開示索題跋者。迫不得已而應之。日久歲深。復積成卷。戊辰夏。李居士逢春在山聽講。聞法有 悟。遂欲付之剞劂。余曰不可。身既隱矣。焉用文為。此世間隱者之言尚然。余已栖心淨土。復何文字可留。居士堅請不已。爰弁數語。用示皆不得已之言也。

 

再來是介紹如何制成這本語錄,徹悟禪師把他十幾年所寫的文稿全都燒毀,被發現後大家搶救灰燼中剩餘的手稿,但也僅存約二成而已。後來他任職二寺院的住持,在大家不斷請法下,他也陸陸續續寫一些,這樣長久累積下來才編制成這本<徹悟禪師語錄>。

 

在蓮宗中與其他祖師比起來,徹悟禪師所留存下來的東西實在寥寥可數。原因是大部分的東西都被他自己燒毀了。在此我也發覺徹悟禪師的我慢心真的很低!一般我們都會想將自己一生過程之物留存,特別是一位祖師,其語錄更是寶貴,尤其他的文章,一定相當有見地,但他居然可以將它燒毀!一個人能夠不想別人把他的東西當成至寶,這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因為徹悟禪師所遺留下的資料並不多,我不是很清楚了解他到底是怎樣的人?但他給我的感受卻很誠懇,是個真正老實修行人!

 

這裡我想對徹悟禪師二個很重要的特色加以說明,一個人可以作到"我見"、"我慢"都很低,是相當難能可貴的!"我見"低的人通常可以得到一種很大的福報即貴人多,因為當有困難發生時,別人對你提出建言,"我見"深強者,一般較不易接受別人的意見,所以即便四周都是貴人,甚至連皇帝、祖師級的都出現也是沒什麼用。但"我見"低的人極易採納別人的建言,容易讓事情有轉機,於是貴人就出現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見低者貴人多的緣故。其實貴人處處皆有,關鍵在於"我見"高低罷了!所以徹悟禪師能在病苦中願意轉變法門,這也是他的一種福報!

 

一個人若是"我慢"心低,業障也會較少。其實我們念佛也不用求什麼,只要能順順利利、平平安安過完餘生,就是最大的福報了。為什麼說我慢低的人業障少呢?因為一般我慢功高者易與人起衝突,姑且不說我們身口對著別人會傷及對方因而造業,光是意業所造的業便消不完了,待會兒我們看後面的文便知其嚴重性。但如果我慢較低的人,他面對很多事情比較願意息事寧人,也因而減少造業。徹悟禪師的這二個特點在其一生中表現甚是明顯,這是很值得大家學習的地方。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然則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

 

這段文我們只要了解「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及「然則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即可,其實這整段文全收攝在一句"阿彌陀佛"中。這是透過徹悟禪師的體會跟大家介紹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這二個法門是包含著佛法中的解門與行門。

 

我們知道佛法中有很多法門,所謂法門即一種法可以令你入此法性,即稱為法門。如淨土法門念佛念到能開悟,念到能除煩惱,這便是一種法門。再用更簡單的例子,若你吃飯可以吃到能開悟,"吃飯"對你來說就是一種法門。法門其實就是一個"門"而已,只要這個門可令你入法性,對你來說即是一種解的法門。一切法門的重點不在於我們所熟悉的名相或佛學的資料,佛法一直要跟我們闡述的只是要如何明自己的心性而已,所以說「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這是一大重點。

 

再來一切行門即修行之路,修行之路種類非常繁多,我舉個例子若你插花能修行,插花對你來說就是一種行門;若你吃飯能修行,吃飯便是種行門。行門主要只是清淨我們的自心而已,能淨化自己的心靈即是修行。

 

「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意思就是念佛最好!為什麼呢?這裡有提到「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句話是出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裡很重要,我來稍做解釋。相信大家平時都有在念佛,我告訴大家一個念佛的方法,就是念佛時只需用念頭來念即可,就是將念頭轉為"阿彌陀佛"。其實我們所有的念頭均屬妄想,一般我們在打妄想都不需費力,輕輕鬆鬆就可以打出無量無邊的妄想,那是因為駕輕就熟,不管任何時候隨時隨地都可以打妄想,我們念佛就是要用這種功夫,只要把打妄想的功夫置換成"阿彌陀佛",不管做任何事都有辦法不費力念佛,就是如此簡單!但是要置換時這裡有教我們一種方便,就是要「憶佛念佛」,念佛時一定要心口如一,心想"阿彌陀佛"口念"阿彌陀佛",這樣久久用功下來便會熟能生巧,念佛就不會辛苦了。所以這裡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我常在想一個問題,相信大家都有打過佛一或佛七,有過整日念佛的經驗,但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經過整日念佛後,中午休息或晚上睡覺時還有在念佛嗎?應該很少吧!為何會如此呢?就是因為大家白天念佛時,心裡其實沒有阿彌陀佛。

有一年老和尚開示有提到,我們腦筋裡想南想北就是不想阿彌陀佛!我心裡就納悶為何師父會這樣說?怎麼說我們沒想阿彌陀佛呢?後來我自己檢討,果真是如此!我們念的佛號根本都是空殼的,裡面裝的其實都是妄想。譬如我們繞佛時雖然嘴巴大聲在念佛,但事實上不知打了多少妄想?念到聲音都啞了,阿彌陀佛也依舊不知在何方?所以我們平時不需訂定很長的時間念佛,只要有時間很用心念佛,念到如同阿彌陀佛佇立在你面前一樣。就像我們肚子餓時要吃飯,想吃飯的念頭就會很懇切,這時的念頭就會很直接不易夾雜有妄想,我們就是要以這種念頭來念佛就對了!所以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一定的!但你因地的功夫一定要很紮實,否則果位就無法現此果報。所以如果我們覺得白天很認真在念佛,不妨注意晚上睡覺時是否還在念佛?大家可用這種方式來檢測自己念佛是否紮實。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是明心,這時如果你能見佛,是不需假藉其他方便,即不需修其他法門,自然能明心見性,所以念佛是明心最好的方法。

「淨心之要,無如念佛」就是念佛最好!「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行門中最主要就是相應,我們念佛時要感覺與阿彌陀佛相應,就好像我們照鏡子時,是想見到自己一樣,念佛也是相同,心裡只是單純想着阿彌陀佛而已。我們不能在打坐時心裡還想着其他的事,要像照鏡子般這麼簡單,這麼直接。所以在行門中是不論你念佛功夫的好壞,只是注重你與阿彌陀佛相應與否。這種相應雖然非常微細,但卻是很有趣!念佛其實與妄想有著些許微細差別,因為念佛並非散亂與昏沈,但打妄想時通常不是散亂就是昏沈,這二者其實是很好檢別的。有一種方法,它這裡有提到就像「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念佛就是有這種效果,我們的心如果原本屬渾濁,當碰到佛號時就會有種很清涼的感受,自己就能體會到一種不散亂與不昏沈的感覺。我舉個例在打妄想時,如果想到一個人,我們通常都會夾雜着貪、瞋、癡,或許剛開始只是想到某人,但愈往下想,愈想就愈多,想着彼此發生的事情,便愈想愈生氣,或許也有可能會愈想愈傷心,愈想愈不捨.....這時我們就已落如貪瞋癡中了。我們在想一件事時,有時也會有類似的感覺,會很傷心、很難過,心裡像被石頭壓住似的。但我們念佛卻不是這種感受,念佛念到相應時,會有一種很實在,沒煩惱的感覺。但打妄想時是不一樣,會感覺很虛妄、很煩躁,像做場惡夢般,這二者是截然不同。所以我建議大家有時間就念佛,而且要念到像是心靈被洗滌過的程度,這要如何辦到呢?就是在念佛時心中一定要有阿彌陀佛,其實這就是我今天要說明的重點了。希望大家今後都能如此念佛,即便要往生也要如此念佛。這是大勢至菩薩教我們的方法,絕對錯不了的!若能如此經年累月用功下來,你會發現很多事都可以漸漸放下。

 

「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明心就是悟門,淨心就是修門,一句阿彌陀佛即涵蓋悟、修二門。

 

「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信解修證就是從凡夫修行一直到成就佛果,而且無論是大乘經典或是小乘經典,界內、界外所有一切事宜,一句佛號均可全部收攝。從這裡我們可以了解到徹悟禪師對這一句佛號的體會是如此深入,不管是成佛或是生死大事,都只要靠一句阿彌陀佛即可。所以我們凡夫碰到的任何事情若要跟成佛這種大事相較,皆成了微不足道之事,這句佛號對我們來說就像是無上至寶,不論發生什麼困難,只要靠這句佛號皆可迎刃而解。我們一定要有這樣的信心!

 

我在常住生活曾有這樣的體會,記得有一次我正在發脾氣,因為非常生氣,就一直碎碎念,結果那時突然發生另一件讓我非常震驚的事,我被那件事嚇到了,便非常緊張。這時我旁邊的一位菩薩就問我:「你現在還會生氣嗎?」當時我突然被驚醒!這件事讓我體會很深,原本"生氣"在那當下對我而言是全世界最了不起的大事,但後來卻發生了一件更可怕的大事,"生氣"這件事瞬間便被我放下了,當別人問我還生氣嗎?我卻發現"生氣"竟然就這樣消失了。所以我們念佛就是要用這樣的心,不管面臨什麼樣天大的事,只要一件比它更大的事,那件事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所以如果你能體會這句佛號是能讓我們成佛,那麼今後在世間生死中,不管面臨何種大大小小的事,相較之下都成了微乎其微的小事了,甚至是虛妄不存在的。如果我們真的有心想成就佛道,心中若有佛,就能成就佛陀的淨土,所以我們一定要念阿彌陀佛。希望大家不要用很多世間繁瑣俗事的藉口,來當做推拖念佛的理由。其實我們平常所面對的很多事並非你所想像的那麼實在,相較下便會消失,所以大家要盡量撥出時間念佛。我們師父教我們平時要隨緣度日,有空就多念佛。

 

從這段文中我們可以窺探出徹悟禪師是一位相當有智慧的人,一切法門跟行門他都有辦法用一句佛號將它圓滿,這並不是一位常人能做之事。我們若把人簡單分成三種,有辦法可以不管一切,抓緊一句佛號念到底,一般只有上智或下愚這二種人辦得到。所以有句話說大智若愚,這二種人看起來都極為相似,而且有些做法也很雷同。但這二種人卻有一種很穩定的共同特色,他們唯一不同處在於智慧。而我們一般的人大都是屬於變化多端,起伏不定。你不妨可以判斷一下,看自己到底是哪一種人?

今天如果是一位上智者到講堂,他絕非單純只為來念一柱香的佛或聽一堂課的經,他的目標不會只是來念佛或聽經而已。他攝取的範圍會很廣,從出門到講堂再返家,途中所接觸的每個人、每件事物都是他學習吸收的對象。一位上智者好比大海,所經之處一切事物皆可盡收,所有事物都可以吸收。但這種人不易被察覺到,他會很穩定跟常人無異,他有辦法發現每個人的優點,並加以參考學習,這種人是非常有智慧的,所以他來一趟講堂所吸收到的,可能是很多人望塵莫及的。

還有一種下愚者,就是從開始來講堂後,便風雨無阻從不缺席,他也沒什麼想法,不管上課內容為何?不管吸收與否?但以勤能補拙之勢學習,這種人相當單純且無心機,非常穩定。這二種人是可以把一句佛號掌握得很好!因為他們沒什麼分別心,不愛計較很穩定,所以不容易改變,他們的進步是屬直線上升的。

但我們一般人卻不同,因為我們吸收力較不足,所以容易選擇,會選擇不同的講師,不同的上課內容,就是分別心較重。會因為太累、懶惰,或其他雜事而缺席,起伏較大,這是我們一般人常見的現象。其實我們平時的佛號亦容易起分別,有時我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現象,會分別現在又不是我念佛的時間,為什麼要讓我念佛?覺得我一天只能念佛五百聲,要我念五千聲是不可能的!我們常會起這種分別心,時常會與阿彌陀佛計較。我們的感受也是忽高忽低的,自己都看不到自己的進步了,何況佛菩薩更是看不懂。我們要去發現自己的缺點在哪?盡量降低自己的分別心,讓自己更穩定,這樣就可以慢慢穩定成長了。

 

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夫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獄。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以無念心體。唯佛獨證。自等覺[巳>已]還。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每起一念。為一受生之緣。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所以我們若能善巧來運用這一念心,就可以成就了。他說我們這一念心終日不變,終日隨緣。就是說我們在這大環境中磨鍊,雖然會因為面對不同的境起心動念,但是這一念心的體性是不曾變過的,一直都是不變的,從凡夫到佛果皆無差別。我們如果沒隨佛法界的緣來念佛,便會念其他九法界了。下面這段文即在說明,如果你不是在念佛就是在念其他,因為只要有心就不能"無念",無念心體唯佛獨證,自等覺已下皆是"有念",就是我們從凡夫位一直到等覺都還是"有念",其實直到成佛前這些念頭都不會斷滅的,但不同處在於"念",不同的次第則有不同的念。在十法界中唯有佛的法界是"無念",佛無念的境界跟我們所了解空空無想法的感覺是不同的,佛的"無念"是究竟清淨,"無念"對佛來說只是個假名而已。自佛法界以下,從菩薩界開始一直到地獄界,全部都是在"有念"中。這裡給我們一個很實在的觀念,其實成佛只是轉化這個念而已,將"有念"、"無念"畫個界線,你只要能了解這緣起念頭的體性本空,便可成就佛道了。雖然這道理淺顯易懂,但我們凡夫要轉這個念卻是難中之難!所以我們淨土法門有此方便就是從緣起邊來修的,因為我們尚在"有念"的法界內,故而給我們一個念,就讓我們念阿彌陀佛,只要我們念阿彌陀佛其體性就可以與佛心相應,因為佛念就是清淨,所以淨土法門下手處就在此。

 

「凡起一念。必落十界。」就是說我們如果起任何一念皆逃脫不出這十法界,每起一念均是一個受生的因緣,這是很可怕的!譬如起一個瞋恨心,僅此一念便是一個地獄受生的因緣,大家想想我們每天起了多少念?也因此我們才會在六道中無盡輪迴。因為我們的心念是很強的,這種很強的心念在白天是很難被察覺到的,可能只有在打坐或晚上睡覺時,才會被發覺。我們不妨在靜下來時,好好去觀察自己的心念,這對我們是一個很好的方便,因為只有這時才是真的。例如我現在如果問你們今天來講堂到底什麼給你的印象最深?你一定無法清楚了解,因為你現在的念頭非常多,多到你無法察覺,但是等你回去睡覺時再去細想就會很清楚了,看看有什麼東西浮現出來,那就是你起分別心最重之事了。我們要注意白天與夜晚的用功千萬不能產生斷層,一定要相續不斷。我們晚上如果有想到什麼,白天就要想辦法對治。白天下了多少功夫,就由晚上來檢視,晚上就如同鏡子般可以將問題一覽無遺,所以一個修行人要學習白天與夜晚的用功都要相續不斷。

他說如果知道這個道理就一定會念佛,在十法界中我們都希望能成就佛道,因為在其他法界畢竟多少還是仍有輪迴。

以下這段則介紹如果我們念什麼就會與同質性的法界相應。這裡就不逐一介紹,請大家自行參考。

 

若此心能與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萬德洪名相應。即念佛法界也。能與菩提心六度萬行相應。即念菩薩法界也。以無我心與十二因緣相應。即念緣覺法界也。以無我心觀察四諦。即念聲聞法界也。

 

或與四禪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應。即念天法界也。若與五戒相應。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懷瞋慢勝負之心。即落修羅法界。若以緩輭心。念下品十惡。即墮畜生法界。或以緩急相半心。與中品十惡相應。便墮餓鬼法界。若以猛熾心。與上品十惡相應。即墮地獄法界也。

 

十惡者。即殺。盜。婬。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貪。瞋。邪見是。反此則為十善。當密自檢點日用所起之念。與何界相應者多。與何界相應者猛。則他日安身立命之處。不勞更問人矣。

 

這段文主要是在說明十法界的因果,就是你的因心將會決定你十法界的果位。我舉個例,像我國中時同一班的同學,大家考完聯考後,會被根據分數來分發,考得好的上高中,考不好的就念職校,甚至有人無法繼續升學,開始要工作了。大家都被分發到不同的學校,在不同的地方繼續生活。雖然我們都是同一班,因地都是相同的,但分手時便各自走各自的路了。其實我們現在雖然都是人,但當人的時間並不長,大家有沒有思考過?再來呢?下輩子呢?會變成什麼?還會是人嗎?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但我們未來的去處要如何決定呢?你的心念其實就是你的因地,看你這輩子打得都是什麼妄想?就會決定下輩子往生的去處。我們要檢討雖然現在披的是人皮,但心中包覆的是什麼?我們要不時去提升自己的內心,千萬不能讓它墮入三惡道。有時我們會想掩蓋自己很不好的妄念,或許現在尚且為人還能遮掩,但等到果報現前時,畜生就是畜生,再怎麼偽裝都不會是人了,等到那時便後悔末及。所以我們在因地時,心念就一定要保持,來生至少要仍是在人道,甚至更高的法界。我們淨土法門最是方便了,只要念念阿彌陀佛,等臨命終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就是蓮池中的菩薩,那時便是果報成熟。所以我們在現世時,千萬不要倚仗自己是人,以為自己的心念不為人知,我們一定要放棄這樣的觀念,因為等到果報成熟時便為時已晚了。

 

這裡也有這樣的警示,我們不太可能知道這個道理還不念佛,因為我們如果打其他妄想就有可能往生至其他法界了。這段文有提到要「密自檢點」就是讓我們詳細的自我檢視,注意我們平時起的念頭到底多數與何法界猛烈地相應?你的心念是比較偏向何方?這樣一來就可以不用請教別人,自己就可清楚明白來生該往生之處了。

 

一切境界。唯業所感。唯心所現。即其現處。當體即心。

 

再來這段是在介紹心與念。就是我們所見的一切境界,都是由自造的業力所感得,而且看我們心裡想什麼就會現什麼境。我們所見的境界,其實它當下的體性就是我們的心。

 

凡在有心。不能無境。不現佛境。便現九界之境。不現三乘之境。便現六凡之境。不現天人鬼畜之境。便現地獄境界。佛及三乘所現境界。雖有優降不同。要皆受享法樂而[巳>已]。三界諸天所現之境。[伹>但]唯受用禪定五欲之樂。人道之境。苦樂相間。各隨其業。多少不同。鬼畜之境。苦多樂少。至於地獄。則純一極苦。

 

「凡在有心。不能無境。」只要我們存在著"心",就一定會有境界,像十法界中佛就有佛的法界,地獄就有地獄的法界,這些就是它的境。如果我們不是現佛境,就是現其他九法界的境。這裡有說明佛法界、三乘及人天等法界的境。

 

如人夢中所見山川人物。皆依夢心所現。若無夢心。必無夢境。設無夢境。亦無夢心。故知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若於因中察果。當須觀心。設於果處驗因。當須觀境。故曰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果必從因。因必克果。苟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而猶不念佛求生淨土者。吾不信也。

 

這些境就好像我們夢中所見的山川人物,皆由我們夢心所現。如果我們沒有做夢,沒有夢心就不會有夢境,一定是要睡著後有夢心,才會有夢境,這與我們所見的境界是雷同的。故而我們可以了解「心外無境,境外無心。」所現的境就是我們的心,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我們所現的這個境並非外境,而是我們的內心,境與心二者是一體的。這與做夢相同,一定是要睡著才能做夢,夢境才會出現。所以不要以為境界與我們無關,這其實都是我們自心所現的。

 

如果想要「因中察果」就是從因中去了解其結果,就要觀察自己的心。如果想要「果處驗因」就是從果報中去了解其原因,就要觀察所現的境,由已現的境,就可以了解我們因地的心。所以說沒有無心境,也沒有無境心。就是心一定會隨境而轉,所以境與心都是一起出現的。

 

「果必從因,因必克果。」心就是因,境就是果。這二者一定是一起的。如果你能明了其中的道理,就一定會念佛,求生境土。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有一位祖師曾提到我們所碰到的境,是順境或逆境,端視個人之心量而定。一個心量大的人,碰到一般的境,都不當回事,易淡然處之。但如果心量小的人,碰到一點小事就像天要塌下來似的,所以同樣一件事,對一個人來說到底是順境還是逆境?是依一個人的心量而定。心跟境就是這樣,起什麼樣的心就會現什麼樣的境。碰到一件事你是會歡喜或是生氣?這是要看個人的涵養而定。

 

我之前在教書時,有一位同事因為升遷更換辦公室,就把他原來辦公桌的東西搬到二樓,因為這位老師的東西很多,可能有些遺漏了。我當時的辦公桌剛好是在這個位子的對面,所以看得一清二楚。有一天我看到這位老師竟走到他原本的座位上坐下來,就東摸摸西摸摸,突然看到一件衣服説:「咦?這不是我的衣服嗎?」他就問新來的老師那件衣服是不是他的?那位老師就回答:「不是!因為它一開始就在那,反正我又不會坐到椅背,不妨礙!所以就讓它一直掛著了。」這件衣服掛在椅子上大約有一年了,結果那位老師就非常不好意思一直説抱歉!但那位新來的老師完全沒反應,只説了聲「沒關係!」完全不以為意就淡淡地走出去了。這件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這個座位是他的,自己的位子被別人的衣服掛了一年,竟然會如此無動於衷?換成是我們,不用一天就忍不住會問衣服到底是誰的?甚至把它丟出去了,怎麼可能會讓它放一年?

我們一定要學著讓自己的心量放開些,我們平時常會覺得看蟑螂、老鼠、螞蟻很討厭,看什麼都不順眼,會感覺這些對我來説都是逆境,一直在擾亂我,很煩!但是換個角度想它們不過在那邊散步啊!它們也是在過日子,也沒有妨礙到你,它也沒怎樣啊!其實轉個念就海闊天空了。所以很多很微細的事,你只要好好觀察它,有辦法轉自己的心,遇境就容易事過境遷。

還有一件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事,就是我以前在教書時,因我眼睛不好,不能戴足度數的眼鏡,不然眼睛會痛,所以我戴的眼鏡度數都是不足,想當然我的世界一定也是模模糊糊的,根本看不清楚到底誰是誰?有一次我在上課時,看到有人在後面跟一位同學講話,因為那位同學的規矩一向不好,老是上課時跟別人説話,我當時以為是別班的同學要來跟他借東西,所以就很生氣罵他,結果就把那個人嚇跑了。因為當時我看不清到底是誰?沒想到同學跟我説,是他們班的導師來交待事情。我心想這下慘了!我竟然在同學面前罵他們的導師,心裡甚是不安,所以我一下課就立刻去跟他道歉!沒想到那位老師竟然從椅子上跳起來很不好意思説:「沒事!沒事!」就立刻跑出去了。我當時心裡甚是感激!我想這如果換成別人一定暴跳如雷,在全班同學前被痛罵,是多麼沒面子的事,試問又有幾個人能忍受?但這位老師不僅沒生氣,還非常不好意思覺得是他自己的錯,竟還跟我道歉!我當時真的深深被這位老師的涵養所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