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遙念與相知 - 慧琛法師

五戒1-1 (慧琛法師主講)

 

五戒1-1

82慧琛師主講

 

大家今天來佛堂報到時,有領到兩本書,一本比較大本,一本比較小本。請大家拿出較小的那本,這堂課最主要介紹的是這本,請大家翻開第一頁。我們講「戒」總共有兩節課,第一節課要和大家介紹的是:第一點、宗體四科。請問大家有找到嗎?明天的第二堂課,是要向大家介紹第二個部分:持犯要略懺悔法則。這堂課先看宗體四科。在還沒看之前,要先和大家介紹,這次講『戒』為什麼要分成這三部分來介紹。

這樣的聲量後面的菩薩聽得清楚嗎?如果聽的不是很清楚,請舉個手通知我一下。這一次所受的雖然是五戒,但是我們對佛陀為什麼說法,以及戒法到底最主要的意義和精神是甚麼?我們必須要有全盤的了解。

唐朝道宣律師,他將戒法用很簡要的四科來收攝,就是第一點所要說的宗體四科。收攝後,讓我們以後的人來學戒,對於戒法有很清楚的概念。所以,我們首先要知道到底戒法是在說甚麼,就是用第一點來和大家介紹。

第二部分是在說持犯要略,既然我們所受的是五戒,就必須知道五戒當中,我們要如何受持。因為因緣的關係,將最重要的部分來和大家勉勵,所以第二部分只是說要略。

第三部分是在說懺悔法則。我們受戒以後,當然要好好的持戒。但如果遇到因緣,而犯戒時要如何處理呢?就必須要懺悔。懺悔,我們就必須要知道說,懺悔到底要經過甚麼樣的手續,所以第三個部分就是介紹懺悔法則。以上是大約的介紹這兩堂課的內容。好,我們現在回來看第一點,宗體四科。所謂的宗體四科,我們直接看文。

這文是出自弘一大師所做的《南山律在家備覽》《南山律在家備覽》本身就是出自唐朝時代的道宣律師所做的南山三大部,他的文比較深,在這裡無法把文完全看完。大家看上面有畫線的地方,我會念那個文,現在先看第一段。

今略指宗體行相,令後進者興建有託。

這是道宣律師的慈悲心,將戒法分成「宗、體、行、相四個部分。「」就是法的意思。如果將這四字具足來說就是戒法、戒體、戒行、戒相這四科,為什麼要將戒法收攝成這四科呢?最主要是要讓「後進者」,讓以後想要學戒和持戒的人,「興建有託」,就是讓他發心,乃至立行有一個依憑,很容易就能知道持戒的要領。那麼戒律和我們要受戒的人,關係是甚麼呢?

夫戒者以隨器為功,行者以領納為趣。

戒者以隨器為功」,「」有一種「隨器」的「」用,「」即指根基。不管是在家眾或是出家眾,是凡夫或是聖人,只要發心想受戒,都可以來受戒,也可以得到戒的功德,所以說「戒者以隨器為功」。就如我們希望外面趕快下雨,只要下雨,不管是大樹還是小樹,乃至一枝草,都可以得到雨水的滋潤。雨水就是有這種功用,隨著各種不同的根基,都可以讓他們得到不同的利益,戒法亦如此。

行者以領納為趣」,對一個受戒和持戒的人,要有什麼心境呢?就是要清淨三業,將戒法「領納」在心,作為歸屬,所以說「行者以領納為趣」。下面接著說,既然如此,那戒法和想受戒的人要如何才能相應?

而能善淨身心,稱緣而受者,方克相應之道。

受戒時必須要「身心」清「,就是說三業要清「」。「稱緣而受,隨著應該要「」的因緣而跟戒法相應。「方克相應之道,此時才能真的納「」戒法,作為行持的根本。有一點想要和大家補充,「稱緣而受」在五戒裡有簡略,就是說有幾種情形是不可以「」戒的。共有四種情形是檢別的條件。

一、你不盜現前僧物否?你不可以偷拿出家人的物品。

二、你曾於六親、比丘、比丘尼所行不淨行否?你可曾有在六親,或是對比丘、比丘尼行淫慾。

三、你曾於父母、師長,有病捨棄否?你可曾有在自己父母或是師長有重病時遺棄他。

四、你曾殺發菩提心眾生否?你可曾殺過已經發菩提心的眾生?

如果有這種情形就無法受五戒,除非你懺悔清淨,才可以受五戒。因為大家之前並不知道這個消息,所以我現在先跟大家說,如果這四種情形你以前曾經犯過,那麼等一下下課時,請你們去找引禮師父。我再說一次,如果這四種情形,你以前曾經犯過,那麼等一下下課時,請你們去找引禮師父。你們知道引禮師父是誰嗎?引禮師父是惠義師兄和惠廣師兄。等一下去找他們兩位,都可以。

若情無遠趣,差之毫微者,則徒染法流。

若情無遠趣」,如果我們受戒的志向不是有很「」大的目標,你知道我們受戒有什麼「」大的目標嗎?你們受戒是為了甚麼?你們不知道沒關係,我跟你們說,你們要知道哦。我們受戒是為了要成佛,我們為了要成就佛道,所以才來受持五戒,是不是這樣?這是「」大的目標。

差之毫微者」,心念若有些「」「」異,若想說我持戒不是為了成佛,只是為了小小的人天福報,或是小乘的果位就好,這樣就是「差之毫微」。「」一點點即「徒染法流。這樣的話,你來這受戒就白白浪費了兩天的時間!因為,這樣和戒法並不相應。

是以凡欲清身行徒,遠希圓果者,無宜妄造。

這是道宣律師給我們的勉勵。如果以近程來說,你有想將戒法拿來「」淨我們的「」心;對「」程而言,你有想要「」滿佛「」,那麼在這兩天受戒期間,你就不要放蕩身心或是隨便受受就好,所以說「無宜妄造。應該要如何呢?

必須專志攝慮,令契入無滯

必須」要「專志」,意思是說你要堅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