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遙念與相知 - 慧琛法師

A006徹悟禪師語錄 (第六堂)-慧琛法師講述

 

1993年講於西蓮板橋講堂-共八堂

 

吾人現前一念。緣生無性。無性緣生。不生佛界。便生九界。若約緣生無性。則生佛平等一空。若約無性緣生。則十界勝劣懸殊。

 

阿彌陀佛!我們先將這裡的重點介紹過,後面的文就比較好了解。「吾人現前一念,緣生無性,無性緣生。」我們要先解釋何謂「現前一念」?「現前一念」的意思即是我們這一念,它是在現量界,但是在凡夫中,它很快便會消失了。這其實也是我們時常聽到的"介爾心",在凡夫的境界中,事實上它並沒有丟失。因為它是現前,表示我們這一念從無量劫量以前,乃至無量劫以後,它都沒有消失。在我們這輩子中不管是生老病死,還是憂悲苦惱;所遇到的境界,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這一念依然沒有遺失。

  

可惜這一念,在我們凡夫所能感受到的程度是極度微細,很快就會被我們的意識心掩蓋了。其實我們一般對介爾心的認識非常淺薄,可以說幾乎不會發現。舉個例子,你們來講堂聽經,晚上回去的時候,如果家人都跑出去了,你剛打開門時會感覺家裡面很暗!這即是第一念。我問你們,這個暗只是你的眼睛感覺暗而已嗎?還有覺得什麼地方暗呢?很單純整個一遍都是暗,對吧!雖然我們是用眼根去感覺這個暗,但這是意識心把它蓋住了,其實這個暗不一定只在我們的眼根而已。這時我們感覺只有一個暗,並沒有第二個感覺,橫遍豎窮!就是這種感覺!這其實就是我們的"介爾心",本來的佛性。但是我們很快就會起第二念了,會開始想家裡黑壓壓的,人都跑去哪裡了?回來就要問他們到底去哪裡了...很快這個介爾心便不見了,這就是我們現前一念。雖然這是在現量界,但因凡夫的意識心起得太過厲害,所以我們大部分都取在非量界中,這是很可惜的一點。不過凡夫的因緣就是這樣,所以我們更該知道,要如何才能用功。

  

現在來看這段文,他說我們現前這一念是「緣生無性,無性緣生」這兩句話可以說是我們今天的重點,將這八個字分成兩句來說,第一部分是「緣生無性」,第二部分則是「無性緣生」。

  

我們先說「緣生無性」,事實上這可以開演出佛法中所有的行門,一切的行門都不出這兩句話。把這兩句話連起來,你會覺得很有趣,第二句話只是把第一句話反過來講而已,但僅僅這樣就差異甚多!因為下手處不同,「緣生無性」下手處在"緣生";「無性緣生」下手處則在"無性"。但對行門來講,如果從"緣生"這邊下手,一直要修證到"無性"方可通達,這個行門才算成就;如果從"無性"這邊起修,則一直要修證到"緣生",這個行門才算成就。

 

在中國八大宗派裡,我們最熟悉的淨土宗便是屬於「緣生無性」,因為淨土宗所修得一定是可以讓你看得到!抓得到!所以是對"緣生"這邊下手,我們是從它的"用"開始修,一直要證到它的"體"性,如果這兩者都能修證圓滿,就稱為「體用全彰」。一切行門的成就必須要「體用全彰」,表示不但可以起"用",我們時常說念佛可以消業障,開智慧,這是它的"用",而且還要證到它的"體",如果「體用全彰」可以圓滿,便方能成就了。這是在我們修行中,首先要知道的一點。

 

這段文既然說「緣生無性」、「無性緣生」,照理應該是無次第,其實"緣生"就是"無性","無性"就是"緣生",為什麼我們還要把它分出次第呢?那是因為凡夫所取著的是非量界,在非量界中我們修行就要循序漸進,你無法說我現在修這個法門就有辦法「體用全彰」,這是很不可能的事!因為我們凡夫意識心的分別力太強,所以必須要一步一步起修。

 

現在我們要介紹淨土宗以「緣生無性」來修行是如何成就的?這部分很重要!我們時常說,念佛要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是很高的境界!其實這就是剛才所講的體用全彰。要念到這種程度,不是光用我們的嘴巴去念、用耳朵去聽就能辦得到,這是需要念到用我們的性去念,才能達到的程度。我記得在第三堂課時有講過,我們的佛性在見、聞、覺、知中,但是我們遺失了原有的佛性。歸結回來,到底要如何才能以我們的性來念佛呢?如果能以我們的性來念佛,你會發覺念佛時,是可以念到整個人都沈浸在佛號中!

但是現在一般人念佛是怎樣呢?不是我們浸在佛號中,反而是佛號相對比較小,常會覺得有撿到是幸運,沒撿到就當搞丟了,並不是真正用心在對待佛號!如果我們念佛能夠念到沈浸在佛號當中,你會感受到整個世界就是佛號,你只是佛號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這跟我們的世界剛好相反。其實我們的佛性本來就是橫遍豎窮,但我們凡夫卻把它顛倒過來用,只是注意自己的眼耳,就是我們的見聞覺知,如此而已!所以我們必須把它反轉回來。

  

但要如何反轉呢?舉個例子,大家都有含過糖果吧!糖果用含的是不是比較有滋味?這糖果剛開始在嘴裡時是整顆的,含一含等它到喉嚨的時候,會變成汁,否則整顆糖果會哽在喉嚨,一定要把它含到變成汁,才會跑到喉嚨。然後這汁會一直跑到我們的消化器官,慢慢它會跑到血管裡面,那時候它會變成血糖。一般我們如果血糖太低就會呈現頭暈目眩,四肢無力。當血糖跑到肝臟的時候,就會變成肝醣,這時如果體力夠用,就會先被儲存在肝臟裡,等到有缺用的時候,它就會跑出來供我們身體使用。你看這顆糖,它本來是一顆糖果,但最後卻變成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了。

 

  

念佛其實和吃糖果很像,剛開始如果這佛號在我們的嘴巴時,我們需要將它念出來,才能表現出我們在念佛,阿彌陀佛!如果別人念的時候,佛號在你的耳朵需轉化成一個聲音,耳朵才可以聽到。像剛剛放錄音帶,播放「南無阿彌陀佛」,一定要有一個聲音,你才可以聽得到。佛號轉化成一個聲音,如果能讓佛號這個聲音,進入我們的耳朵,會比我們用念得更入心,就像糖果含到融化入喉嚨了。

 

   

如果你佛號念得很大聲,但耳朵都沒有把它聽進去,這個佛號就如同整顆沒融化的糖果一樣,,糖果還是糖果,我還是我,二者完全沒任何關係。如果佛號用念的,但只是念在嘴巴裡,都沒有聽進去,佛號依然是阿彌陀佛的,與我完全無關!如果你們真是這樣的話,會很危險喔!師父說我們念佛要念到心裡面去,佛號如果能念到心裡就是一心了。你看這樣一顆糖果,會隨它在哪裡緣起,而轉化成不同形式的物質。但是,本質依舊是糖。佛號也是一樣,這即是"緣生",也就是"無性"。因為它無自性,所以你在哪裡下功夫,用嘴巴或是用心,程度會不一樣,這就表示是"無性"。

 

 

如果我們佛號能念到一心,這佛號就算是我們的,不是阿彌陀佛的了。為什麼我們時常會感覺所聽的法,到底它是「緣生無性」還是「無性緣生」?跟我好像沒關係!法是法,我還是我。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把它拿來含,法這東西要拿來含才會有滋味,糖果如果只是嚼一嚼就把它吞下去,便不知道是什麼滋味了,每一種糖果被你吃起來,只會是甜的而已!其他的便不知道了。其實糖果的滋味是不同的,有的稍微有點甜,有的比較甜;有的是酸梅甜,有的柳丁甜,不一樣甜,對吧!所以要用含的!

 

同樣這八個字,如果我們只是從這邊看過去,它不過是顛倒過來而已,是看不出有什麼內容,要用含的!所以我們來講堂,聽完法後就要含回去,不要在這裡聽一聽,回去後就什麼都沒有了,等一下要含回去喔!含到下禮拜,看下禮拜再講什麼?繼續含,這樣才能夠出汁!

 

要知道我們一般念佛無法深入,是因為有兩個毛病,第一個就是無法專一。你們有看過小孩含糖果時,如果看到汽水,又想要喝汽水,是不是就會把糖果吐掉?我們會不會時常把佛號吐掉?念佛念一念,看到別的景象時,便會捨棄佛號,進而轉到別的境去了。是不是這樣?我們和小孩差不多,時常會把佛號遺棄,這是第一種毛病,即是我們無法深入的原因。

 

再來第二種毛病,就是無法用心,一顆糖果要含多久才會融化?差不多是五分鐘,不會含三秒鐘就融化了吧!是需要含一段時間。一個世間法這麼簡單的東西,都要用時間去含,而且不但要有時間,還要有體溫,糖果如果含在死人的嘴裡會融化嗎?死人是冷的怎麼會融化?所以不僅要有體溫,還要有口水,如果嘴巴很乾,糖是不會融化的。我們念這一句佛號,也要用你的心力去把它融化,要不然這一句佛號硬梆梆的,怎麼有辦法跟你的心融為一體呢?所以我們必須用我們的心血,慢慢的去念它,慢慢的去融化它,自然到那時這個法門便能與我們同心,需要的時候,就可以馬上拿出來用。可能還有很多人念佛,尚停留在第一個含糖果的階段。所以我們必須要修正,想辦法讓佛號不要依然停留在這個階段,必須要用你的心血去用功,慢慢這個法門才能與我們相應。

 

 

我們剛才提到念佛最好的境界,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事實上,如果我們能把佛號用嘴巴念出來,用耳朵聽進去,乃至進入到我們的心,就是"一心"。這時佛號若能與我們的心性同一體,即而進入「念而無念」,打成一遍了。自然這不是你能勉強出來的,它與你同性就是「念而無念」;而且它並無妨礙用嘴念,用耳朵聽,就是「無念而念」了。

 

接下來要解釋淨土法門是「緣生無性」,我們常常在做事或比較忙時,便會將佛號丟失,主要是我們並沒有把佛號念到一心,佛號要念到一心,不是用講得就可以!必須要我們自己切實去做,這絕對是能做到的!如果說,我們念佛能夠念到一心,會感覺做事情的時候,你的心就會在這兒。好比洗菜,你的心就會在洗菜上面;如果在煮飯,你的心就會在煮飯那裡。不會我念的佛是我的,菜是菜,飯是飯,皆與我不同心,絕對不會這樣!念佛念到一心的時候,菜或飯與你的佛號都會是一遍的。我們念佛要念到整個人浸在佛號中,洗菜時也是,菜也一樣浸在佛號中,要這樣子來念。為什麼我們時常做事時會有散亂心?那是因為我們並沒有用性來念佛,只是用嘴巴來念,或者用耳朵來聽而已,並沒有進入到用我們真實的心性來念佛。如果是這樣,我們做事時,自然會起一種念,就是我做事時應該要散亂!所以這時佛號自然就會把它放掉了。我們常會覺得,這時若要我念佛,是不可能的!尤其在我們生病的時候,希望也要能一心念佛。但我們時常會覺得生病可以放鬆,可以懈怠了,這時我們若起這個念,佛號自然就不見了。

 

我舉個例,以前有一次在大寮和一位菩薩共事,他其實只是來跟我們隨喜的,那時大寮只剩我們兩人而已,剛好有一鍋很燙的東西,熱好了要端起來。一般要端熱鍋我們都會想,鍋子會燙!要去拿布來墊。於是這時我就起了這個念,然後我的眼睛就開始在找,看哪裡有布或是紙板?但正當我動這一念的時候,那鍋東西已經被他端走了!那時我只有一個感覺,我覺得她那雙才是手,我這雙手只是湊和著好看而已。我感覺我們念佛也是要念到這樣,為什麼我們在生病的時候,或是做事的時候,佛號都會弄丟?那是因為這佛號都只是好看而已,我們平時拿著一條念珠,或是嘴裡念佛,都把它當作裝飾品,好看而已!閒暇的時候就多少念一點,如果沒空就丟掉,所以這佛號並不實在。這就是我們存有的見。其實手並沒有一定要什麼溫度才適合,這是可以訓練的。佛號也是一樣,並沒有一定要什麼合適的環境,才可以念佛,因為它本來就是「緣生無性」。如果我們有辦法體會到什麼是"無性"?因為"無性"是遍一切法界,所以佛號應該不論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是能起的,絕對不會因環境不同而無法念佛,因為它是「緣生無性」。

 

我們因為時常會被自己的知見遮蓋住,所以很多事情就會變成非量界,而不是現量界。就是說它本來的面目不應該只是這樣而已!我們這樣念佛,主要就是要圓顯這現前一念,念佛要念到一心,其實這一心即是現前一念。不管我們怎樣忙碌、怎樣病苦,它都不曾不見過。換句話說,我們佛號如果有辦法念到這個程度,到那時不管你是如何病、如何苦,都還依然能念佛,而惟有這時的佛號才能稱為"純熟"!這個純熟,雖然可以保證我們在三界內過得很安穩,對我們了生死也有十分的把握!但其實到這裡,仍尚未真正開展佛門中,出世間無量的寶藏。所以大家要認真打拼,要能念佛念到不管什麼時候,都有辦法把佛號念得緊!抓得牢!就是平常我們要練習把佛號念到心裡面去,像含糖果一樣,要含到滋味都出來了,這樣這個佛號才能為我們所用。

 

再進一步,佛號要念到什麼程度?才能開展出世間無量的寶藏呢?我們剛剛有說過「緣生無性」和「無性緣生」,是能開展佛法中所有的行門。其實行門的意思就是一個方便,這個門如果能進去,即是佛法的大海,都無有分別了。念佛從我們起心開始念,如果可以念到這句佛號能顯出我們的性,這時的佛號與我們便會無二無別。而且不僅與我們無二無別,可以說佛號就是智慧,佛號就是功德,就是布施、持戒乃至般若,它就是圓滿的六度。

 

我們曾聽過淨土法門是圓頓法門,在大乘中並非所有法門都能稱為圓頓法門,不過淨土法門就是其中之一。修淨土宗的人,應該要知道如何走?才能成就圓頓法門。雖然我們不一定能做到圓頓法門,但是要了解這句佛號,需具足佛門裡所有的智慧與功德,才能稱為圓頓法門。如果需要再去修另外一種法門,才可以圓滿我們的修行,那樣就不圓頓了。我們念佛如果有辦法念到這個程度就很穩了,出世間若能做到這部分,便與阿彌陀佛一樣,可以成就「常寂光土」了。這是第一部份,佛號是「緣生無性」。

 

再來看第二句「無性緣生」,這些用説得或許很容易,但真正要了解卻是需要花很多心血才能體會!要付諸行動去做更是困難!不過只要我們有信心,就一定做得到!不要沒信心!「無性緣生」最顯見的就是禪宗,其實它真正的入門並不方便,尤其我們根基漸漸變差了,於是現在參禪會給你一個很簡單的方便,就是參話頭,讓你捉到後,又馬上把你敲掉。因為禪宗不是我們本修,所以就簡單介紹。

 

參禪到底要參到什麼程度?才算有抓到話頭?可能只有一句話頭而已,就要參到昏天暗地。要參到什麼叫做吃飯?什麼叫做穿衣?都不知道,這時才算是抓到,但還沒把它敲破。一直要參到只有知道這個話頭而已,別的什麼都不知道才可以。而且祖師有說過,參禪不是死到底。禪宗是要把所有念頭都打死,但到這裡還不是究竟處,要參到能從死裡活起來,真正其實是"活"!禪宗就是典型從"無性"下手,一直要修證到"緣生",才算成就。參禪要參到,話頭抓到所有的妄想都被打死,還不算!還要活起來!這時方能稱為成就。我們曾聽過一句話「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這種意思!這時才能深見本來的面目。

  

因為已經把最困難的八個字拆開後,下面這些文就比較簡單,再來稍微解釋就可以了。

「不生佛界,便生九界。」這都是在說現前一念,我們這一念心,如果不是生到佛法界,就是落入九界中。

  

「若約緣生無性。則生佛平等一空。」如果從「緣生無性」這邊來說,則眾生與佛都是平等一空,因為眾生與佛都是「緣生無性」,屬於"無性",所以對"無性"來說,就是空性。

 

「若約無性緣生。則十界勝劣懸殊。」如果從「無性緣生」這邊來說,十法界的勝與劣就有很大的差別,佛法界跟地獄法界是截然不同!無論是莊嚴、功德或智慧都是完全不同的,因現前這一念不一樣,故所現的果報也會不一樣。

  

阿祈達王臨終為驅蠅人以拂拂面。一念瞋心。遂墮為毒蛇。一婦人渡河失手。其子墮水。因撈子故。與之俱沒。以慈心故。得生天上。

 

這裡舉兩個故事,第一個說阿祈達王,臨命終時,旁邊有一位侍者,在幫他驅趕蒼蠅。這位趕蒼蠅的人,日夜都在照顧這位國王,拿一個趕蒼蠅的扇子,在他的臉旁邊揮來揮去。因為剛好揮到打盹,那支扇子便對國王的臉揮下去。很不幸!剛好這位國王臨命終,因為最後這一念,是被驅蠅扇子揮到,所以起了一個很大的瞋恨心,於是他便墮落成一隻毒蛇。所以我們知道現前這一念心,真的很恐怖!

 

另外一個故事,有一位婦人,因為要帶他孩子過河,不小心失手,她的孩子跌入水中,但是這位婦人因為惜子的因緣,於是不顧自己性命,只管去撈她的孩子,結果母子同時被河水淹沒。因為在臨命終時,憑藉著她要救孩子慈心的因緣,故得生天上了。

 

我們想想看,那位國王本來是好好的躺在床上,結果卻變為一隻毒蛇。而這位婦人卻是全身跌落到河裡,但結果卻是生天。這因緣差多少?所以決定我們生死,往生後的環境,並不是取決於外在的因緣,而是在於我們內心是如何想的?如何作意的?

  

「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則此臨終之緣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緣念彌陀。求生淨土。得不見佛往生乎。」

 

這裡他就做結論,一念的慈與瞋,就分出天道和畜生道的不同。那麼我們對臨命終這緣生的一念,就是因緣所起的這現前一念,能不謹慎嗎?如果我們能用如此謹慎的心,來緣念彌陀,求生淨土,這種謹慎的心是如此懇切!怎會有見不到阿彌陀佛往生的道理呢?到這邊是在說明現前一念,以下便開展出要如何來修行?

 

但此一念。不可僥倖而致。必須存之以誠。操之有素。是故吾輩於此一句彌陀。千念萬念。以至終日終年念者。無非為熟此一念而[巳>已]。

 

「但此一念,不可僥倖而致」僥倖就是意外的幸運!人家說「瞎貓碰到死耗子」,不小心碰巧得到的。你臨命終時,不能僅依靠著這一句不小心冒出的阿彌陀佛,不能剛好遇到阿彌陀佛,碰巧被他接去,千萬不可存有如此僥倖的心理!這種機會很少,很不妥當!誰有這麼大的福報?一輩子都不用修行,剛好讓你臨命終,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往生了!這樣是很危險的!所以他說必須要「存之以誠,操之有素。」這二句話很重要!

 

徹悟禪師讓我感覺到他的功夫實在非常了得!可以說是一個很難得的至寶!幾乎隨便挖都是寶,甚至他的文,你隨便拆解都很有意思。「存之以誠」這個"存"主要在說我們的心,就是我們存的心要虔誠。「操之有素」"操"是指我們的功夫,而我們的用心要"有素",就是要訓練到很純熟才能算數。

 

首先我們要知道何謂"誠"?在淨土法門中有三心,其中有一個"至誠心",善導大師把它翻成"真實心"。為什麼"至誠"與"真實"兩者的意思會相同?我舉個例子,一般很小的孩子如果口渴,他會直接講「我要喝茶。」這是不是很真實?他心裡只想著口渴,所以就會説:「我要喝茶。」很簡單的一句話就行了。但是人如果慢慢經過歷練,就不一定還能保持那種赤子之心。或許有些人還能一樣,想法很簡單,想什麼就說什麼。但有時候環境因緣會改變一個人,他可能會繞了一大圈,才跟你說:「我要喝茶。」甚至不會直接說:「我要喝茶。」這四個字。他可能會對你說:「你覺得今天天氣熱嗎?」我説:「對!今天很熱。」他説:「你有沒有流很多汗?」我說:「有喔!我也流一身汗。」他說:「流汗要補充水分,對嗎?」我説:「對!要補充水分。」他説:「要不我們去喝杯什麼呢?」我説:「好!走!」其實他就只是要喝茶而已,但不好意思說,就繞一大圈,才說:「我要喝茶。」於是這其中就沒有真實,也沒有至誠了。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時,很簡單!就是用最真實的心去念,這樣就好了!不用跟阿彌陀佛擺什麼姿勢?不需要!他也看不懂。念佛就是很簡單把它念出來就可以了,用真實心來念就是最虔誠了。

 

再來「操之有素」,我舉個例子,其實「操之有素」並不是一種技術。就像在婦產科,小孩生出來後,都會先由護士照顧,有時一位護士要負責餵食好幾位嬰兒,所以技術要很熟練。當嬰兒抱回家時,便會由親生父母來餵養,但這二者滋味相同嗎?欠缺什麼?慈愛對吧!我們念佛要念到什麼程度?才能夠念到操之有素?剛才念佛一支香,你們從第一句,一直念到迴向完,哪一句最虔誠?是求生淨土後面那句"阿彌陀佛"吧!我們「操之有素」是要用"信願"去操,念佛不是一直念就算數,大家要去思考到底怎樣念才能有至誠心?你看阿兵哥每一個都訓練到很強壯,但是會吃、會睡又會跑有用嗎?不如再加一項要怎樣~~~

 

「是故吾輩於此一句彌陀。千念萬念。以至終日終年念者。無非為熟此一念而已。」其實「熟此一念」就是要把這一念,念到現前,若念到這一念成熟,就是我們的佛性了,沒有什麼比佛性更熟的,這已經熟透了!所以我們念佛就要念到這種程度,就是要念到現量界,這是有可能的!現量界其實就是橫遍豎窮。

 

果得一念純熟。則臨命終時。唯此一念。更無異念。智者大師云。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然唯此一念。更無異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見彌陀。更見何人。不生淨土。更生何處。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果得一念純熟。則臨命終時。唯此一念。更無異念。」這裡他就用這個文來解,他説如果我們的一念純熟,這樣臨命終時,「唯此一念,更無異念。」這句唯有這一念,沒有其他的念,就是"橫遍"。再來智者大師說:「臨終在定之心,就是淨土受生之心。」臨命終時,往生時的那一念心,就是"豎窮"。以三世來說,就是這樣。

 

再來「然唯此一念,更無異念,非在定之心乎。」其實橫遍就是豎窮,他說唯有這一念,更無異念,這便是橫遍;而在定之心,即往生的那個心念,這一念就是豎窮。如果我們這樣念,「不見彌陀,更見何人?」就是一定能夠見到阿彌陀佛!「不生淨土,更生何處?」如果我們這樣念還無法往生淨土,又能生於何處呢?因為這一念已是橫遍豎窮了,已經沒有別的念,也不可能再改變這個念,所以一定能夠見到阿彌陀佛!一定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最後這句話最重要!「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只怕我們自信不及,就是不相信這現前一念,我們對這現前的一念心,事實上並沒有感覺特別可貴!所以時常會將它放置一處,容易去別的地方,再另外去尋找。其實現前這一念即是佛性,就是剛剛我們說的介爾心,也就是我們自己的清淨心,如果我們能夠有辦法來圓顯這一念,這樣佛法中的行門就算是圓滿成就了,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