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遙念與相知 - 慧琛法師

五戒1-2 (慧琛法師主講)


五戒1-2

82慧琛師主講

不要隨意打妄想。「令契入無滯」讓你在受戒當中,心和戒法能夠非常的相應,受戒無障礙。在這裡,要和大家補充一點:為什麼受持五戒可以圓成佛果?在大本的那一本,你們等一下有空再看。大的那一本有提到五戒的緣起,五戒是釋迦牟尼佛在家的父王(淨飯王)來跟佛陀請的。這意思是代表什麼呢?代表五戒是三世諸佛之父,如果依持五戒就可以出生三世一切諸佛。

釋迦牟尼佛在這本經上說過:善男子,若受持五戒不犯者,當來必當可以成就佛道。所以,我們受戒時就要發起上品心。可能你們來受戒時都會聽人說:你們就要發上品心,求上品戒。甚麼是上品心?就是我自己要發願成佛,也要度一切眾生皆當成佛,這就是上品心。等一下還會跟大家介紹這點。

但戒相多途,非唯一軼。

但戒相」有很「」角度,不是只有「」種而已。

心有分限,取之不同。

因眾生「」有大有小,所以我們想要受的戒也會「不同」,就如你現在發「」想要受持五戒,也許有一天你若發更大的「」,你會想受什麼戒?菩薩戒。所以,隨「」之大小,所「」的戒就「不同」。

若任境彰名,乃有無量。

」沒收攝戒法,對「」來取「」,這樣戒法將會很多而說不完。

且據樞要,略標四種:

道宣律師針對較重要的部分,「略標」出這「四種」。

一者戒法,二者戒體,三者戒行,四者戒相。

這四種就是剛才所說宗體四科的四項。先簡略介紹這四項的內容。所謂的「戒法」就是佛陀所制的聖法,叫做「戒法」。第二個是「戒體」,如果我們將「戒法」領納在第八意識裡,就叫做「戒體」。第三是「戒行」,既然我們已經領納這種聖法,那麼以後的一舉一動都要與「戒法」相應,叫做「戒行」。第四是「戒相」,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的舉止行動都與「戒法」相應,三業就能清淨,表現在外的就叫做「戒相」。現在先看第一點「戒法」。

 

壹、宗體四科

一、言戒法者 

言戒法者,語法而談,不局凡聖。直明此法,必能軌成出離之道。

戒法」是一定能夠成就一條令人「出離」生死的道路,就稱之為「戒法」。所以,我們若受「」,只要好好的受持「戒法」,就一定能「出離」生死。

今所受者,就已成而言,名為聖法。

我們所「」的戒「」,是對已經有「」就的「」人「而言」。換句話說,戒「」就是一切「」人所行之「」。凡夫「」持「聖法,就能轉凡成「」,所以是「名為聖法」,這就稱為戒「」。大家對戒「」的意義有了解嗎?戒「」就是「聖法」,「」人所行之「」就稱戒「」。

 

二、明戒體者 

戒體」是今天要說的重點。

謂法界塵沙二諦等法。

戒體就是所謂的「法界,「法界」是指戒體之廣大。「塵沙」是指戒體無量無邊。「二諦等法是指除了這以外,一切法都能稱為戒體。這句話整體是說戒體的戒量無量無邊。既然戒量無量無邊的戒體,以凡夫的身心要如何來攝受呢?以下是教我們方法。

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淨心器,必不為惡。

受戒之前要立誓說我們盡形壽要受持五戒,就是「要期」。「施造方便」是指身口之「方便」。在受戒當中或受戒之前,法師若跟你們說:你們要合掌,就要合掌,要長跪就要長跪,要禮拜就要禮拜;這是身的部分要如法。在口的如法,和尚若說:我念一句,你就要跟著念一句。此時,口要跟著一起念,這是口的如法。這就是「施造方便」。「善淨心器」是指意根也要清「」。「必不為惡」,三業在受戒之前,千萬不要為惡;不起惡心,亦不起惡行。

測思明慧,冥會前法。

受戒當中要如何納受戒體?「測思」是指要用心作意,心要很用功。「明慧」是指用心作意讓心能順教理,心就能清「」。「冥會前法」,心和教理相應才能和剛所說的「法界塵沙二諦等法」,無量無邊的戒量,才能相會、相應。

以此要期之心,與彼妙法相應。

用謹慎的「」,來和「妙法」(戒法)「相應」。

於彼法上有緣起之義,領納在心,名為戒體。

那麼,在受戒當中,法就能隨「」而「緣起」。將戒法「領納在心」(心是指藏識,即第八意識),它就稱為「戒體」。「於彼法上有緣起之義」,戒法在我們的「」要如何來「緣起」?在我們受戒時,納受「戒體」是在三皈依的時候。大家都有皈依,對嗎?所以,你們應該知道三皈依是什麼時候。三皈依的時候,講第一次的時候,法界的善法會隨著我們「」的業力,這個時候會反惡為善,整個法界都會反轉。因為一切唯「」造,我們既然要受持這種聖法,所以法界的善法就會反轉。

在講第二遍時,法界的善法就會集中在空中,就像雲界一樣那麼地莊嚴。在講第三遍時,法界的善法本來是在空中,此時就會從空中下降,注入我們的身心,充滿我們的正報,此時就已經納受「戒體」,所以說在法上「有緣起之義」就是如此。

在受戒時,聖法(戒法)是我們所看不到的,因為它不是色法。如果它能讓我們看得到,古德說:當它注入我們的身心時,會發出就好像天崩地裂那麼的驚天動地的聲音。就因為它無色,所以我們感受不到,看不到這種情形。雖然如此,但在我們納受「戒體」當下,三皈依時必須發起真正殷重的心,要很謹慎的納受聖法。知道納受「戒體」的過程以後,我們要重釋「戒體」。

夫戒體者何耶?所謂納聖法於心胸,即法是所納之戒體。

戒體」到底是甚麼呢?所謂「戒體」就是將「聖法」領「」在「心胸」,所指的即是藏識(第八意識)。此時「聖法」就會成為我們所領「」的「戒體」。第一點我們說的是戒法,若將戒法領「」在我們「心胸」,其名即稱之為「戒體」。這就是第一點(戒法)和第二點(戒體)的相互關係。

然後依體起用,防遏緣非。

然後依」戒「」「」了作「」,當我們對境的時候,就會防止我們對境造惡,「防遏緣非,這個時候,我們就能夠持戒,就是因為戒行。

今論此法,三宗分別。

戒體在這部分,總共有「」個「」派來「分別」戒體。第一個是薩婆多宗,有嗎?薩婆多,有嗎?再來,成實,這兩個是小乘宗的代表,不是今天所要介紹的。第三宗是圓教宗,是道宣律師依《法華經》和《涅槃經》這兩部經,另外所立的實教稱為圓教。道宣律師將圓教宗立起來以後,對於後世學戒和持戒的人有很大的貢獻。所以,在這裡我們要好好的學習。

後約圓教名戒體者。戒是警意之緣也。

戒是警意」,「」的意思就是提醒;「」就是我們的心;心的一種外「」。「」是提醒我們的心的一種外「」。哪一種心需要提醒?散亂心、惡心、貪瞋癡的心,所有一切不好的心,只要是不好的心,都需要一個外「」來提醒。

如果這個心本來就很光明,還需要提醒嗎?不需要。「」的作用就是,提醒我們的心的一種外「」。

以凡夫無始隨妄興業,動與妄會,無思返本

凡夫」從「無始」劫以來心就「」境而轉,所以叫做「隨妄」。「」境轉,接著又造作無量無邊的業,所以說「興業」。「動與妄會」,因為這種習慣已經養成了,心「」境轉,所以常常就跟著境去了。「無思返本」,從來就沒想要「」回「」來的真心。

是以大聖樹戒警心,不得墮妄,還淪生死。[1]

大聖」是指佛陀。所以,佛陀才會制戒來提醒我們的心,教我們的心不要隨境而轉,再去輪迴「生死」。這種戒法,本來就是佛陀因為我們眾生心會造業的因緣,所以才來制定的。我們的心如果不會造業,佛陀有需要制定這種戒法嗎?不需要。因為我們有業,佛陀才會制戒。



[1]《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卷3:「是以大聖樹戒警心不得墮妄還淪生死」(CBETA, X41, no. 728, p. 257, b24 // Z 1:64, p. 429, b11 // R64, p. 857, b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