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師,各位居士,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598頁,598頁,598頁,因為我們上次講的那部分喔,再到這中間那兩段,他是說到禪宗的部分,所以這部分我們就沒辦法介紹,因為我們的時間有限,還沒講到這部份之前,有一樣事情想要跟大家懺悔,有一個地方我講錯,徹悟師他是蓮宗的十二祖,是第十二祖,不是第九祖,我前一次講第九祖,後來有法師跟我糾正。
這本喔,這本頁數一樣是598頁,今天我們要講的這部分呢,他較深就是較微細,因為他說的大部分都是講到我們內心的作用,就是我們的心念,所以今天我希望大家能和我合作,因為等一下我們要實際上做一個實驗,這經文裡面他再講的東西很深刻。
那我們先看文,他說最初迷真起妄,則曰一念妄動,末後返妄歸真,則曰一念相應,這兩句話呢,可以說這段文前面部分,真正重要的兩句話,我們要知道,什麼是一念妄動,和一念相應。
我們兩句話如果能夠真實體會呢,對我們修行有很大的幫助,對我們了脫生死也有很大的力量,起先我們要先講,這個念,念可以說是我們色身作用裡面,很小的一個單位,他跟思不太一樣,思就是他的作用較長,他的內容較複雜,是你所想的會較多,但是這念呢,他只是很短的時間,但是他的力量很強。
所以一般我們都說心念或是念力,都用這個念,但是我們凡夫的心念可以說散掉了,所以我們的念頭呢,一剎那一剎那就過了,但是每一個剎那都沒什麼力量,好比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喔,有時我們若看小孩在吃東西,你們曾看兩個小孩對吃東西嗎?你注意看他喔,他若是嘴吃自己手拿的東西喔,啊眼睛看哪裡?看別人手拿那個,很奇怪邊吃邊看都看別人的,自己吃到掉滿地都不知道。
若吃飯的時候呢?嘴扒的是碗裡的東西,啊眼睛看哪裡?對,看桌上的菜喔,很奇怪,啊手若念自己的念珠,眼睛都看別人的念珠,這手舉香拜拜心都不是想佛祖,這是我們念頭很奇怪的地方,他可以打很多的念頭,但是都散紛紛沒有一絲的力量,所以這種叫做妄動,就是他所作用的地方都是空虛的,都沒有一點作用就是了。
所以我們能說,我們的心念能用兩個字來講,我們的心念他的形體是什麼形的,散形的,我們大家都是散行的心念,這是很確實的,他很多,但是都沒什麼組織,你每天都給他觀察,我每天都是散形的心念,因為沒有集中,這是我們先知道說,我們的念頭是這樣喔,散行的這不用寫。
再來,下面說一念相應,什麼叫做一念相應呢 ?用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若去開日光燈的開關啪一聲,這就亮起來這就做相應,你若啪一聲就熄掉了,這叫做相應,這也是一樣喔,再來,還沒啦,好比我的手若去開水龍頭,就會怎樣?水流出來,這就一念的相應,這樣知道嗎?我們如果啪一聲,水龍頭的水在流,這就有問題了對嗎?或是我開水龍頭的水,那電燈就亮起來這就很奇怪了。
所以這相應跟妄動他差就差在這裡,所以我們就知道以後我們若吃飯就要看自己的碗,不要看桌上的菜,這叫做一念相應,若念佛呢,就要認真看自己的念珠喔,或是你不用看,就是把心放在我手上的念珠上面,不要去看別人的念珠什麼顏色?念了怎樣?那都不要去管他,這叫做一念相應。
這呢真正重要,我們現在要正式來做這個實驗,這個實驗呢就是要讓我們知道,我們怎樣能做到一念相應,我們怎樣會落入心念的妄動,這很重要,大家要很老實把你的眼睛閉起來,不要看,不能偷看喔,我說眼睛張開才可以開喔,我們說念佛要老實眼睛閉起來也要老實喔,再來這是頭一件,眼睛要閉起來,嘴要合起來,不要講話,等一下你不管看到什麼你都不能講喔,不要給旁邊的人說你看到什麼,不要說,你們不要怕喔,這不會怎樣。
但是我若說什麼你們要詳細聽,聽清楚你詳細去體會,看你那時的心情是怎樣,法月後面的燈請把他關掉,眼睛閉起來,眼睛閉起來不要看喔,嘴也合起來,不要講話,你們現在先念佛,眼睛還不能張開喔,大家把你的心力集中,盡量集中,眼睛閉起來就是想阿彌陀佛,不要打妄想,我們要訓練我們的心力集中到什麼程度呢?大家可以把眼睛張開了,集中到我們的心力好比像手電筒這樣。
我們會看到花,但是這花不是我們愛的,所以我們心念就會趕緊把他散閃過,不要看花,再來我們的心念可能會打妄想,想到你曾看過得什麼字,這些字我們也~你們眼睛可以張開了,你們眼睛有張開嗎?有,剛剛有張開嗎?有喔,好,有就好喔,如果你看到這些字呢 ,這也不是我所愛念的,我們心力集中以後,再將這些東西把他放掉,再來,我們的心力要阿彌陀佛集中放在哪裡呢?放在我所念的什麼地方? 阿彌陀佛,我們念佛的時候對外境要像這樣一樣,不知,不見,心光只有照到一尊的阿彌陀佛,這樣的了了明明,清清楚楚。
在我們的生死流當中,如果我們能夠把我們的心念集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念念該是清淨,如果這樣我們對一心不亂,就漸漸有把握,好,請大家把電燈打開喔,最重要的就是現在,我問你們喔你有發現說,電燈打開以後你有什麼感覺? 有什麼感覺?一念妄動,剛剛有人說出來了對嗎?你有沒有覺得你的心力已經散掉了。有那種感覺嗎?有喔。
其實你不要想說,這個師父怎麼會這樣喔?好像在變把戲,我有很深的體會,我們這種妄動喔,很微細他若較粗的會變做~~,在更嚴重的叫放縱,但是我們整天在這種環境之下喔,你都放鬆習慣了,你根本就不知道我的心念是怎樣散掉的,你知道嗎?
我剛剛為什麼要做那個實驗,我主要的目的,不是要讓你們之道,我念佛就要怎樣集中,其實很多人都有這種功夫了,他可能都念到很清楚,很詳細,這佛號都抓得很緊,但是可怕的事什麼呢?,你念到很好的時候,你什麼時候散掉你不知道。
什麼時候散掉的,就是很短的時間,在那種你都沒發現的時間,那時候散掉,我要讓大家體會的就是這點,如果你可以在那個時候把他把握得住,你的心念就不會散掉了。
這裡呢,我們要說我們念佛的時候,就是要像那手電筒照東西一樣,你如果,我在沒電的時候一樣東西弄丟了,你找東西時要怎樣找?一樣一樣看對嗎?看到很仔細,這若不是,就繼續找對嗎?你絕對不會停注一直看它,那就不是你要找的東西對嗎?啊手電筒沒照到的地方你會去看嗎?不會,因為你看不到,所以念佛就是要這樣,你心念不夠的地方,你不會起那個妄想,這叫什麼?相應,這種方法不管是念佛或者是誦經,乃至你做事都有辦法可以用,很專心就是放在那個地方,其它的地方你都不要去管它,這樣你做什麼事情都有辦法專心,也有辦法成就。
我們念佛不能像打開電燈那樣,要看什麼不知道,好比我們現在電燈很大盞對嗎?很亮,你的心念就散紛紛,因為你不知道要看什麼?你都沒目標對嗎?
所以我們就知道我們心念放逸呢,他有一個很根本的地方,就是你沒有一個皈依處,這是我們心念妄動最重要的地方,所以在我們心念裡面,可以說他整天都在流浪,你不知道要去哪裡啊?我們若去哪裡回到家也是一樣,這心一直流浪一直轉,你無法讓他停下來,所以我們念佛的時候呢,你若念一句阿彌陀佛,你就老老實實 撥一粒念珠,這叫什麼?叫做相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到清清楚楚,這樣一粒一粒這樣過,你不要說整條念珠拿起來,就想說要趕緊要把他念完,好,一下子念完了,結果呢 每粒都是空的。
這種呢都不相應,這種佛號說起來它的效果很淺,在這我們要說我們在淨苑呢,如果若是去打佛一,或是打佛七,山上的師父都會教我們說,我們要萬緣放下,再來呢,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師父又常說,單提一聲佛號,有嗎?什麼叫做萬緣放下單提一聲佛號。
就是像剛剛那樣,什麼事情你都不要去看,不要去聽,人家什麼?如盲還有如鸗,好像沒看見好像沒聽到這樣,為什麼要這樣,我們的六根如果沒有收攝呢,你就沒有把這件念佛的事情做好,所以我們念佛,就是要把外境要放下到什麼程度,都沒看見都沒聽到一樣。單提一聲佛號,就是把這聲阿彌陀佛念到很清楚,只看到祂而已什麼事情都不知到了。
這個觀念很重要喔,大家回去在打坐念佛的時候你就要提高警覺,這樣念才可以,所以我們就知道說生死流跟涅槃流呢,他們的界線喔,只有一念,剛才大家是不是做過這個實驗,只有這念而已很微細,你要專心,只要你抓到重點啪一下就中了,我就說好比電燈的開關,啪 一下就亮了對嗎?很快一念就相應,但是你要讓他散掉呢也很快,一下子恍惚就沒了,不管你念佛念得多好,一樣,你只要放鬆呢,全部就沒了。
所以我就說喔,我們今天說的這個念呢,心念,非常的微細,微細到你何時落入生死的,你都不知道。大家可能有一種經驗喔,你曾經人很累,又想要做事,什麼時候睡著都不知道,有這種經驗嗎?有喔,你睡著,跟你沒睡著之間喔,你不知道事什麼時候,對嗎?再來就是說,你若睡飽喔,什麼時後醒來你知道嗎?不知道,醒了就醒了,不知道什麼時後醒來。
我們時常有一種經驗就是在打坐的時候,我們都很放逸喔,打坐就打瞌睡,監香法師會跟我們提醒,有時候念念,怎麼一個人站在前面,嚇一跳,要不就監香的指揮棒點你一下,點一下你會覺得怎樣?整個人好像換一個世界這樣呢,都反過來,所以我們的念頭雖然很微細,但是它控制的範圍很大,他控制我們所有的世界,所以我們對他要很小心很謹慎,不要把他放鬆掉。
我感覺一個修行人他要成就呢,最後這一關一定要破,我們說最粗的布施,持戒或著說你行忍辱,對我們來說,這都有一個很強的境來給你對,對嗎?,若說布施就拿錢出去,拿錢一定你知道的,不可能說拿出去都不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或是我持戒持到我自己都不知道,這不可能的事,因為他的境很強,所以你在做這樣事情的時候,你會出力,但是這種力不是很微細,最難對治的就是這關,你的心念抓住,抓到你什麼時候進入生死流你都有辦法知道,這就很勇了。
在這呢,有一樣事實要跟大家來講,這項事實聽起來很悲哀,但是能給我們很大的警覺,這我捨不得擦掉,我在很早之前,差不多在十年前我剛剛去淨苑時,那時我不太懂事,我就亂逛,有一天讓我逛到公布欄,讓我看到一句話,那句話讓我印象很深,但是傷害也很大,他說我們念佛的功夫,在靜得時候如果有十分的功夫,到我們動的時候剩一分,如果我們動的時候,買菜啦,洗衣服啦,做生意都有十分的功夫喔,到你睡的時候,剩多少?剩一分,你睡的時候如果有十分的功夫,你睡著的時候還能念佛,念到明明了了,清清楚楚,十分的功夫到你病的時候,這種病不是普通病,就是重病,很重的病,甚至臨命終那種苦的病,那時只是一分而已。
再來,如果你生病很重的時候,你有十分的功夫,不管你怎樣痛,怎樣痛苦,四大分離,我都有辦法把佛號提得很緊,道你要死的時候剩幾分?剩一分。
好這樣來算喔,我這要幾分才有辦法讓他用?幾分?500分喔?有500分嗎?這是一個譬喻,你就知道說,我念佛我有辦法撿到時間把腳盤起來手結一個手印,眼睛閉起來,這時我就要把握了,把握我的功夫要怎樣?十足很飽滿,這個觀念很重要。
你不要想說,我現在有辦法念佛就多少念一下,不能想說我多少念一下,你若在這多少念一下你就完了你知道嗎?到動的時候,就不知道要做什麼,對嗎?洗衣服就盡量洗衣服喔,一句阿彌陀佛都沒有,做生意就盡量做生意喔,都沒想要念阿彌陀佛,道你回來累了要睡了,整天都去了,所以你能夠打坐念佛時就要把握,因為我們一生當中喔,有時間讓我們念佛的這個機會很少,要信嗎?
如果我有八十年的生命啦,你有十年可以念嗎?集中起來有十年可以念嗎?不一定沒有對嗎?很難說喔,我可能就沒有了,我們有時間能念佛的,你有時間可以好好念佛的時間又很短,這很可怕,就是我在這做一小時喔,不一定五十八分都在打妄想,只有兩分鐘念些阿彌陀佛,你們要信嗎?這兩分鐘所念的阿彌陀佛又怎樣?又是雜菜麵什麼都有很精彩,這樣我就把我這堂一小時的功課作圓滿了,好像跟阿彌陀佛交代一下,其實都是怎樣?都是空的啊,以我們這種功夫喔,要去跟他拼喔,說實在的,實在是雞蛋碰石頭,我不會說碰嗎?撞喔,雞蛋撞石頭喔,撞一下就破掉了,你根本就無效嘛,所以你們念佛的時候喔,要提高警覺,把佛號抓緊。我就教你們你的心力要集中,好像手電筒把他照著,一句一句不要讓他跑掉,這是很實在的事情。
再來,從這裡我們就知道一念妄動,跟一念相應是什麼,再來,事則起妄之後,歸真之前,更有何法,能外此一念乎,就是說,這句話這很難讀,我們不要看這裡, 起妄之後,歸真之前,好比我們現在是凡夫,不是,不是,凡夫在這喔,這成佛,看這裡較簡單看,我們這念妄動開始,我們就開始做凡夫了,起妄之後整段都是凡夫,一直到你做菩薩等覺菩薩,這段都怎樣?這個念都是還沒跟佛相應的時候,就是這段一直到什麼?一念相應之前,就是我們成佛之前這段時間。換一句話就是我們整段修行得時間,都不外我們這個念頭,所已徹悟大師他就跟我們講了,我們修行就是怎樣?把握這念頭而已,這句話最主要就是說這樣。
是故一念悟隨淨緣,這即是佛法界,迷,就是說我們這念若謎就隨染緣,這就是其他的九法界,那下面他就介紹說,我們一念的力量有多麼的大,這部份我把他念過就好,因為他裡面說得太微細,我這時候沒辦法一一的跟大家介紹。
頭一個介紹最大的,十方虗空,是此一念迷昧,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呢,他的作用,他有辦法成就十方的虛空,所以在楞嚴經裡面他說過一句話喔,楞嚴經,我的台語實在有夠破的,沒辦法,這句話說,這是佛陀說的,他說十方的虛空在我們的心中呢,十方的虛空在我們的心中好比什麼呢?好比一遍的雲在虛空裡面一樣,意思是什麼?說我們的心喔,無量無邊,這虛空在我們在我們的心好比一遍雲而已,這樣而已,好比我們心大,還是虛空大,心大。
他這裡又跟我們說,我們這十方的虛空其實是我們一念所成就的,下面,一切國土,是此一念澄凝,四生正報,是此一念情想合離四大依報,是此一念動靜違順。這一切都是我們一念所成就的,唯依此念,變現諸法,離此念外,無法可得。
這一念呢,他有辦法成就我們一切的果報,離開這個念以外呢,離開這個念以外,沒有一個法可得,緣此一念,本是法界,他 這閜面就是跟我們說,這個念他的體性是什麼?有人說出來了喔!這個念是空性,這很重要喔,緣此一念,本是法界,從緣而起,這個緣起的法,大家都很熟悉。緣無自性,全體法界,我以我們知道我們這個念呢,他本來的體性就是怎樣?就是空性,全體法界,故得橫徧十方。豎窮三際。離過絕非,不可思議,我們這個念是不可思議的。
好,我忘記說今天要講的重點,今天要講念佛,因為我剛才要做那個實驗我壓力很大喔,我不知道作得成功嗎?所以我一直擔心,所以忘記今天要講的重點跟大家講,但是要知道念佛之前,先要跟大家講,要先知道我們的念,所以現在都說要先知道我們的心念。
我先要問大家喔,空是什麼?你用很簡單的幾句話跟我們講,有人要說嗎?空,就是無自性,舉一個例好嗎?好比什麼無自性,水喔,水無自性,再來呢?講一個較具體得好嗎?因為我恐怕有的大家不曾聽過喔,我們舉一個例,喔粉筆,杯子,為什麼他無自性,他是緣起得對嗎?它是怎樣緣起,這個杯子是怎樣緣起?一個杯蓋又一個杯身一個杯柄對嗎?所以變做一個杯子。那離開這個杯蓋,杯身,杯柄,就沒有這個杯子了,是不是這樣?
好,那我問你們,注意聽喔,這個空是什麼?我再問第二變你們就不知道怎麼答了,無相,變做無相喔?這個問題很有趣喔,以前我帶一個小組,我問她們空是什麼,他們就說一遍,說空是什麼給我聽,第二變我又問它空是什麼?就停住了,不知道空是什麼?空就是杯子啦!你說半天不是在說這個杯子嗎?是不是這樣?
在這我要跟大家說喔,我們腦筋要抓重點,我剛才問你們空是什麼對嗎?啊說說完了,我們對空的了解,你不能停在文字,或是言語上面,,絕對不行,你說舉這個例對嗎?你要對空相應到什麼程度?相應到你看到就是空的,你看這些東西它已經不是一個茶杯,他是什麼?他是空的。
所以人家說祖師若在做事,人家問他說什麼是佛法?他做什麼他就說什麼,他若在稱蔴,他就說蔴三斤,如果喝茶就說吃茶,如果說吃飯就說吃飯,對嗎?很簡單因為怎樣這個法已經活起來了,已經看到了,已經看到法性了,他所見的 已經不是這個跟那個的差別性。
好,我們現在呢,一樣要體會這個心念,剛剛有人說過,說有人念是什麼?念是空的對嗎?如果這樣我再問你們一遍喔,他這裡有說我們這念呢,十方的虛空一切的國土,乃至思是四生正報,或是四大依報,都是這個念所成就的,是不是這樣?對喔,若這樣這個念,他既然可以緣起一切的法,是不是我若看到這個法,就是看到我的什麼?就是看到我的念?我的本性對嗎?你見法就是見什麼?見心啊,好比你看到這個茶杯就看到什麼?見這空,見這空理一樣啊,對嗎?這就什麼?見境就是見心,那我們就知道這就很微細了,我們既然見境就是見心,這時候心如果若是境呢?請問他會轉嗎? 他會轉嗎?會不會?會轉,但是我們轉的地方在哪裡?用心來轉好,你們都會說喔,到時候不知道轉的過來嗎?
生氣得時候都是希望別人轉啦?若使 性子就要你若不先跟我說話就要我先跟你說話,別人不轉我就不轉,轉不起來,這慢慢來要靠修行,在這呢我們先知道說,我們這個念他是這樣的喔,我們再來體會我們要怎樣去抓到念頭。
剛才我說這個茶杯是空的對嗎? 茶杯是空跟這講堂是空,乃至和地球是空,這個空有一樣嗎?空有大小嗎?沒有,只要你看到他是緣起的,你見到他的體性,這個空理一樣,絕對一樣,所以開悟的人呢,他若一處通就處處通對嗎?
我們要知道我們的心念呢,要怎樣抓到,相應的時候就抓到了,對嗎?你如果你念佛念到這,念佛相應了,你有辦法抓到我們的心念了,若這樣,我們就有辦法抓到我們的生死了,你知道嗎?因為生死跟我們念佛同樣是這一念成就的,這念無大小,所以我們用功的地方,好像一粒石頭丟入海底一樣,你要怎樣?你要一直讓它沉沉到海底,才去把他抓住這樣,很實在,你不能這樣到處紛飛,這都不受用。所以我們用功的 地方就是當下啪一下就中了,沒抓到就是沒抓到,你若抓到當下就抓到了。
這個不要講了,等一下又沒時間,好再來下面呢,我們這念跟空性的體會,你若把他打在一起呢,你對念的體會就很快,因為呢,我們講堂有很多法師打下很好的基礎喔,所以我們若用般若法來體會呢,很快就通了。
下面他說,法爾具此功用,他這個法是在指我們的念,我們的念他本來就有威神,什麼就威神?就是它能夠遍十方,還能夠豎窮三際,法爾具此功用,這個功用就是他有辦法呢,處處緣起,只要因緣若成熟,他就能緣起。
下面就是要進入到我們的本題喔,念佛,今以此念,念於西方阿彌陀佛,求生極樂淨土,正當念時。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內,如兩鏡交光,相含互照。這段文很好,可以說徹悟大師他的心血,我詳細的看這段文,我覺得徹悟大師他是真正享受享受到什就做念佛的一個人,這是確實的,我們可能很少人念佛念到像他那樣,我說念佛是一種享受喔,你們曾念到很痛苦?
好,為什麼徹悟大師,他能夠念佛念到這樣的享受,這樣的法喜充滿,就是他的方法很好,我問大家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較深,你們慢慢想不要緊,你做事的時候,用什麼方法都不會累又不會厭倦?你不用說太快,你們慢慢想沒關係,歡喜做,還有嗎?那歡喜心若沒了要怎麼辦?沒歡喜了啊,專心投入,還有嗎?在我們撥般若法裡面呢,時常會說到,你若要成就,你若要成就一個法你用什麼最省力,不會厭倦不會累又,無所住生其心,快答對了,再換一句話說就對了,順什麼,你順他們的性你都不累啦!好比我們若知道騎腳踏車現在大家都其摩托車喔,我們以前都騎腳踏車,你知道腳踏車若下坡你都不用踩,它都怎樣?自己跑,因為怎樣?你順他的性啊對嗎?比你踩的還要快,你踩的都是空輪對嗎?你若這個事情呢?它有十分的成熟,你都不用費力,你說一下他就做了,這事情就很成熟了對嗎?所以我們成就是情呢,最輕巧的你都不會累的你都不會厭煩的,就是順這個法性。
我說一個很好笑的事情,這起煩惱,這是很粗對嗎?在我們日用當中你知道什麼作用是順法性的?我舉一個例起煩惱這個起呢,就是順這個法性,雖然煩惱它不是法性,裡面它有的法,就是它是染法,但是我們起煩惱這個起呢是順法,所以你起不厭煩你知道嗎?你雖然說煩惱來了,你會怎樣?你會煩,但是你有發現嗎?你一輩子裡面你起煩惱起不厭煩,每天起,一天起好幾次都不要緊,不累啊!對嗎?這裡很深你們聽懂嗎?
我說在我門日常裡面呢,見聞覺知他本來就是法性,所以我們看呢你不用費力,對嗎?你覺觸也不用費力,乃至你就是使他起,你都不費力,這種法性要怎麼用?用在哪裡?用在你日常的生活所有的一切裡面,若這樣你每一天你就過得很輕鬆。
好比我們吃飯喔,你不用想說我還有什麼要再夾一點菜,你當然你吃飯你就很累了,你吃飯添的是飯你就老老實實吃下去,你不要想說要吃飯,又要吃麵,又要吃麵包,喔,你就吃一堆結果吃到怎樣?吃到起煩惱吃得很累,這種吃飯就不是吃飯,這就讓飯吃了。
你若看東西不管你看經,或著是看佛像,你要看道怎樣?很放鬆的看祂,你都不用想什麼?專心的看,不用出力的看,眼睛張開這樣看,看到很自然,這樣境就怎樣?你有辦法把佛像看到很清楚,把經文看到很清楚,都不會累,這種方法事確實的,好比那船丟在水上一樣,都沒什麼力它自己就浮起來了,所以有不用始力,使到船浮起來,它也不用啊對嗎?我們要用這種方法來念佛。
下面詳細聽喔,我們剛才有說過,我們的念頭,他本來就有這種作用,也有這種威神,所以我們念佛的時候呢?你不要把念跟佛,把他分成兩個,千萬不可,念佛最輕鬆的一個方法,就是像徹悟禪師所說的,完全投入,你的念就是佛,這兩個是同一個,我們的念就是佛啊,知道嗎?
所以這天喔,天是同一個,黑還是亮,只是同一個天去轉的而已,那我們念佛的時候,只是把我們的妄念呢?把他轉,轉做佛念,既然我們的念是跟佛同的時候,我問你他會亂嗎? 會亂嗎?不會亂,他亂不起來啊,為什麼?所有的佛就是我的心,我怎麼亂得起來?如果亂的時候,那佛號一定不見了,對嗎?你才亂的起來。
所以我們念佛的時候要怎麼轉念喔,這才是專心的念,完全的念,你念佛的時候就是這樣,詳詳細細很放鬆的去念,念到你全心都是佛,全佛就是心,就是這樣念。所以我剛才也有說,這個轉很重要啊!我們念佛,就是把我們的妄念,把他轉成佛念這種功夫而已,轉過來就好了。
我們現在念佛都很辛苦喔?應塞,在妄想裡面,硬要把這句佛號塞進去,塞到頭暈目眩,是嗎?你們有發現嗎?我妄想捨不得放,又要把佛號塞進去,你當然是很苦,所以你念佛號的時候,其他得事情都放下,放到一乾二淨,放到好像沒看到這樣,你那時候,你佛號念起來怎樣?很有力。
所以你念佛的時候不要再打妄想,不要又要念阿彌陀佛,又要想其他的事情,啊兩個就打架了,所以我們念佛的時候很辛苦,你沒辦法去享受那種快樂。
所以我感到覺說,我整天裡面最大的享受,就是我能很放下的念佛,這是我最大的快樂,為什麼?你整天做事情,做到很累的時候,你回來回來這裡,這是我們的皈依處,剛才我有說,為什麼我們的念頭,會這麼散亂呢?就是它沒有一個皈依處,整天紛紛飛,一天得時間呢你去訓練,訓練你常常回來,常回來這個地方,將你的念頭都轉,轉成佛號,那時候,有時比你睡覺,或吃東西都還要好,因為那個地方,我說一個例子,風吹不到雨淋不濕,人家罵你,你進去那裏就不要緊了,也罵不到,打你也不要緊,打不到,可以說是一個常寂光土了。雖然說我們在娑婆世界,對這常寂光土他的距離很遙遠,但是他的道理是相同一個。
我們這個念頭呢,他只要清清朗朗的時候,亂無亂處,這個時候就是什麼?就時常,是嗎?這就是一心不亂了,一心不亂就是寂,但是我這念頭還怎樣?清清楚楚就是光,所以大家不要把常寂光土想得很遠,或是我們得不到,其實呢,你只要轉你的念頭,就可以了。
所以在以前呢,我對師太接觸很少,因為她那時年紀較大了,但是她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我感覺她很有智慧,她那時候就說,以後若要往生呢?要怎樣去?靈靈覺覺有嗎?這很重要,什麼叫做靈靈覺覺,靈靈覺覺就是很清楚,你想看看喔,我們整天這樣散亂,都不知道要去哪裡?我們打坐念佛的功夫又不好,可以說我們動的時候,就不知道我們的心念飛到哪裡對嗎?所以時常我們昏沉我們知道嗎? 不知道,什麼時候睡著不知道,我問你們你什麼時候睡著不知道,什麼時候要死你知道嗎? 不知道。
有人念佛念到很清楚喔,他能怎樣?預知時至有嘛,他知到他何時要往生,這是什麼功夫,就是這種功夫而以啊!他把他訓練到他心力很強,強到怎樣?事情都看到很清楚,靈靈覺覺這樣而已,這就是我們時常聽的般若心,般若心就是我們時常聽的,一念不生般若生有嗎?那我們要怎樣讓他一念不生?只要我們能夠做到全心是佛,就有辦法做到。
這裡下面的文他就舉一個例子,他說好比兩個鏡子交光怎樣?相含互照對嗎?其實這是怎樣,沒什麼兩個了,為什麼?他說已經相含互照嘛。
下面呢,他把這文用兩段譬喻來形容,頭一個是橫遍十方,橫遍十方就是前面他所說的喔,西方的依正在我心中,我的心呢,就是在西方依正之內,這就是什麼?無內外,佛號念到無內和無外得時候,是不是橫遍十方,對嗎?
下面呢,下面他又說如果約豎窮三際來說呢,念佛的時候就是見佛的時候,也就是成佛的時候,這是依三世來說,再來求生的時候就是往生的時候,也是度眾生的時候,三際同時更無前後,如果我們能念到全佛是心全心是佛,自然就沒什麼?沒三世,全部都是祂的時候,你要怎樣分那裡是現在,那裡是過去,那裡是未來,對嘛,一念當下就具足了,這就是約豎窮三際來說。
再來下面他是舉譬喻,他說帝網珠光,難齊全體,帝網就是天帝釋祂那裡有一個羅網,大家可能曾聽過喔,這個羅網他的珠子都會互相相攝,所以呢,無法分說哪裡的光是哪一粒珠子的,意思就是說,你若看到一粒珠子呢,就看到全部的珠子,就看到所有的地網了,這個譬喻就是說我們若念佛,念到一念相應,就是極樂世界了。
再來南柯夢事略類一班,南柯夢事事在說 一個故事,說有一個書生,他在他家的槐樹下面做一個夢,他夢見他去大槐安國,他那天剛好喝醉酒,.就在那裡睡著了,在大槐安國那個地方,有一個叫做南柯的這個郡做太守,他去那裏住二十年,他就取這個國家的公主為妻, 有生下子女,在那裏日子過得很榮華富貴,後來就戰爭他就去戰,結果戰敗,他戰敗,不只這樣連他老婆也死掉,後來他就被這個國家趕回來,趕回來他本來的國家,他就醒來,他這個故事就是說他在很短的時間,他醒來小孩還在他家的門口玩耍,就是一樣的環境都一樣,雖然時間很短,但是他已經做一輩子的夢了,做這麼長的時間,意思就是說再譬喻這個,在很短的時間裡面呢,其時他就怎樣?具足三世。此理悟之最難,信之最易,這種道理呢要去把他體悟,要去把他了解真困難,什麼道理啊?你們聽半天聽懂什道理啊?是,這種道理,什麼叫無內外,什麼叫做無三世,這種道理很難了解,但是你若相信以後很簡單,就是要相信的很簡單。
我們只要能直下承擔,將必全生受用,如果我們當下就把他承擔起來,這樣就有辦法怎樣?全體受用為什麼?我們念佛如果念到全心 都是阿彌陀佛得時候,是不是全身受用,就是全身受用啊,這就是我們說參禪事畢所作已辦,這兩句形容詞就是說,我們一生所要做的就是道這而已。
只要我們有辦法把我們的念頭轉,轉乘佛的法界,我們所要學佛他的目的,也是在這而已,如果我們沒辦法這樣,就需要觀察任便觀察,就是說依我們的心力去觀察,隨分受用,能夠隨我們有幾分的力量,就能受用幾分,這是較差,但是,這是根機的關係,好,今天把文跟大家報告到這,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