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遙念與相知 - 慧琛法師

五戒1-3 (慧琛法師主講)




五戒1-3 

82慧琛師主講 

業無量無邊,所以戒法也是無量無邊。靈芝律師[1]有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縱妄成業,禁業名戒」[2],如果放縱我們的妄心就容易造業。「禁業名戒」,如果我們禁止繼續造業,這個時候就叫做戒。這將戒法和我們的身業講得非常清楚。所以受戒其實是好的,它控制我們的心念和身口不要造惡,就不再輪迴「生死」。在還沒受戒之前,我們的心是惡遍法界,就是我們對境的時候,很有可能會造業;受戒以後,我們的善心就會充滿法界,對境時因為要持戒,所以善念就會充滿法界。這就是戒體非常大的意義。

欲了妄情,須知妄業。

欲了」的「」是盡的意思。若想斷盡凡夫的迷惑,必須知道「妄業」在無始劫以來就累積了,不是小小的因緣就能了斷的。要如何才能了斷凡夫的迷惑?在佛門當中,我們時常聽到的是要如何?三學的第一個是什麼?戒。再來是定,再來是慧。這種迷惑,雖然要等到我們有智慧以後才能把它斬斷,但在開發智慧之前要先受戒。  

故作法受,還熏妄心。於本藏識,成善種子,此戒體也。

所以我們必須假藉儀式來受戒,受戒來「」習無始劫以來的「妄心」,然後在「本藏識」,即第八意識「」一個「善種子」,這個「善種子」即稱為「戒體」。

由有本種熏心。故力有常,能牽後習。

善種子,「」子有一種作用就是能夠生生不息,所以說「故力有常」。這種生生不息的力量,可以帶領我們產生好的意志,所以說「能牽後習」。

起功用故,於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

起功用故」,可以對境起作用。這種作用是什麼呢?在我們對「」時「能憶」,就是「能憶」念我們的戒體。「能持」,可以持修我們的戒行。「能防」,防遏一切的過非。

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展轉,能靜妄源。

從我們的「」和身、口這樣來造作,對境時來對治,這種力量還會反過來「」習第八意識的善種子,「如是展轉」就可以了盡凡夫本來「」「」的迷惑。這種「展轉」是怎樣呢?本來在我們納受戒體以後,在「本識」裡有一個善種子,善識。善種子如果對境時,可以能憶、能持、能防,這個時候「隨心動用」我們的身、口,對境時能起功用,對治一切惡行。這個時候,這種對治的力量還會反過來,再「」習第八意識的善種子。從這裡出去,再從這裡回來,再出去再回來,如此「展轉」漸漸「」習,就可以「」我們本來的那個「」「」。

若不勤察,微縱妄心。還熏本妄,更增深重。

若我們沒有真正精進來觀「」,稍「」放「」我們這種虛「」的「」,對境時,「」就會「」習。那麼一樣的,這種力量也會去「」習我們無始劫以來那種虛「」的「」,「更增深重」,這樣迷惑就會越來越深。所以,我們受戒以後,就必須要用功加行,對境就要對治,你如果一放「」,迷惑就越來越熾盛。

再來,以下這段是道宣律師的感慨,非常的重要。

今行學者,多依隨戒。

現在受戒和持戒人,大部分都是「隨戒」受持而已,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你現在受五戒就守五條戒,有一天你若受八關齋戒,你就受持八條戒,一條齋,這就叫做「多依隨戒」。

[-+]守護,不知戰兢本有何意!

真的小心謹慎來「守護」你所受的戒,但是不知道這麼小心謹慎,「本有何意」,到底根本上有甚麼意義呢!

若不為出,空奉外儀。

道宣律師說:如果我們受戒和持戒不是為了要「」離生死,不是為了成就佛道,那麼就只是「空奉外儀」,很不實在的來保持外表的形象而已。

或以汙心,為名為利,諂誑無慚,詐現持戒。

乃至有些人更加嚴重,以不清淨的心,為了「」和「」才來受戒。想說我受戒以後就是五戒的優婆塞、優婆夷,這就是「為名為利」。「諂誑無慚」,這就很嚴重了。「詐現威儀」,就是心很不老實,只是外表現一個持戒的形而已。道宣律師說:雖然如此,但是你要知道「心為業本,終墜生死。不如不受,無犯持也」。

心為業本,終墜生死。不如不受,無犯持也。

雖然你這樣「詐現持戒」,以為有積到功德,但「」才是一切「」的根「」。心若不清淨,縱然已受戒,仍相對「生死」,一樣在「生死」流裡流轉,這樣「不如不」要「」戒,就無所謂的「」戒或「」戒。道宣律師說:既然我們要受戒,就要真的發起出離「生死」、成就佛道的心。以上戒體的部分是今天所要說的重點。

現在先說一個故事,因為在我學戒以後有很大的感受。在我未出家之前,有一次有一位學長,比我還早受戒,有一天我和他開玩笑,不小心揮到他,他說:欸,我受戒有戒體呢,怎麼可以隨便摸啊!那時我真的嚇了一跳,愣在那邊。怎麼會這樣啊?我怎麼會去摸到別人的戒體呢?呵,那時我覺得很奇怪,但不知要怎麼辦?剛剛跟你們講了很久的戒體,戒體真的是這樣嗎?別人若不小心碰到你,你不要說我全身是安金粉的,不可以隨便摸哦。

當然,我們受戒以後,剛才有說過,戒法是聖人所行的法,所以是人天所尊貴的。如果明天大家受戒以後,我希望不只是在這世界上,在法界上,不只是增加兩百位人天所尊貴的優婆塞、優婆夷,而且也希望是增加兩百位關心這法界的變化,護念眾生的苦難,真正的是自己要斷煩惱、出離「生死」,也發起慈悲心要度一切眾生,和我們一樣要斷煩惱、出離「生死」,成就佛道的憂婆塞、憂婆夷。你們說好不好呢?(答:好。)大聲一點,好。龍天讚歎,師父也高興,淨苑裡所有人也隨喜大家。那麼,在還沒受戒之前,我們要先發心,要受這種清淨的戒。

請問各位知道目前這世界最需要的是甚麼嗎?佛法嗎?對你們受戒來說,能夠增益這個世界的。世界所需要的當然是很多,但是我們受戒的因緣之下,能夠有辦法讓這個世界增益的,最需要的是什麼?(答:和平。)還有嗎?和平、和平的淨土!和平的根源是甚麼?不殺生。不殺生的根源是甚麼?慈悲。慈悲的根源在哪裡?心。我所要說的就是這樣。我們這個世界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我們心的光明!我們來這裡受戒,並沒辦法讓世界的科學更進步一點,也沒辦法讓天下雨或不下雨,其他的部分亦如是。但受戒對於這世界最增益的是,能讓這世界帶來一分的光明,而且這光明來自於我們的心。在我們受戒以後,希望這世界上能增加來自這兩百位菩薩身上所發出的光明。

這種光明能夠照耀我們的慈悲心,去散發到法界的有情或無情眾生,讓世界增加一分的溫暖。這就是我們受戒當中,希望各位對於戒體有深切的認識後,能有所貢獻,和能夠起作用的地方。因為剛剛有說過,我們戒體的戒量,就是一切法。既然是一切法,那麼對一切境都要起這種善心、光明的心。你們要記得哦!不要說受戒後,聽課聽一聽,回到家就忘光了,回家若起煩惱就罵大罵小,這樣有慈悲嗎?沒有哦。我們要讓別人感覺說,和一個受過戒…。



[1] 大宋餘杭郡沙門 釋元照

[2]《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卷3 (CBETA, X41, no. 728, p. 258, a18-19 // Z 1:64, p. 429, d17-18 // R64, p. 858, b17-18)